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②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能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④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像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这种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⑤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阿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⑥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

⑦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像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⑧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⑨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   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选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的“温良”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或者是一个假设”是否会影响其说服力,试结合上下文作简要评析。
【小题3】简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 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② 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
③ 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
④ 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慧
⑤ 是同情与智慧的有机结合
A.②①④⑤③B.④⑤②①③C.②③①⑤④D.④②①③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赢得喜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B.毛笔因为其柔软的特征所以体现了中国人心灵的纤细与敏感。
C.体谅、照顾他人感情的特点使中国人的礼貌出于内心与自然。
D.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明持有处于没有发展和停滞状态的偏见。
【小题6】有人认为作者对中国人的精神持有一种偏袒态度及主观倾向,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结合以下材料加以探究。

①《中国人的精神》写于1915年,其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社会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连西方人也开始自己批评起自己的文明来。该书出版后,立即在西方、特别是在德国引起轰动效应。

②民国以来,国内形成一股竞相趋新与追求“西化”之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2:5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①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②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③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④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⑤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盗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欲扬先抑先介绍古诗文中秋天的特点“肃杀”“凄凉”,再表达自己对秋的独特看法,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偏爱与钟情。
B.作者对客观景物的认知带有自己的主观情感,文中作者眼中的初秋是“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的美好景色,全无凛冽萧瑟之感。
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借邓肯赞美秋天的佳句,批评了一些妇女们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而不识秋之美的见识偏狭,赞扬了邓肯的“识趣”。
D.本文语言精炼优美,行文舒缓悠游,侃侃而谈中不失风趣幽默,文中除主要运用比喻、对比外,还使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小题2】本文行文独具匠心,作者写“秋天的况味”,开篇却从抽烟的场景写起,试分析其作用。
【小题3】文中②自然段中写到“在四时中,我于秋是偏爱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偏爱秋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丰子恺
①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与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②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③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后尘!”
④实际上,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的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比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⑤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同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兰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的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我但求此生平安地度送与脱出而已。
⑥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后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选自《人间情味》,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文章第②段写春天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③段说“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结尾又说“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由“秋”获得的人生感悟。
【小题4】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秋天,其用意却不尽相同,请简要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兄弟
路翎
警察何奎文在热闹的人行道上叉着腰慢慢地走过来了,有时踢一下地上的摊子,有时掀一下挂在墙上的货品,严厉地命令这些摊子在十分钟以内一律滚开。但不久他就很疲劳了,满脸流汗,衣服完全汗湿。天气如此热,他觉得非常口渴,似乎要抓住谁毒打一顿才痛快。当发现有个酸梅汤担子摆在路边,他便觉得要对它发一下脾气,至少先弄杯冰酸梅汤吃吃再说。
守着担子的是两个小孩。他们恐怖而绝望地看着他的来临。“摊子为什么摆在路边上?"他凶狠地问,你们大人呢?”
两小孩是弟兄,大的叫王小二,小的叫王小三。他们睁大眼睛,几乎要哭出来了。“大人回家吃饭去了!”终于大的一个说。
“简直不像话,告诉他们,下回我就不客气了!”何奎文教训地说。……好,来杯酸梅汤!”犹豫了一下,他说。
听见他要酸梅汤,王小二忽地活泼、天真了,从凳子上跳下来,打开锅子掏了一大杯。他为能替警察办到这件事而得意。
“要不要冰?”他快乐地问。
“莫名其妙!”王小三插进来说,“警察喝酸梅汤当然要冰的!"
“屁!"小二愤怒地叫,“有时警察喝酸梅汤才不要冰!”他抬起头说:“不过我看你,警察先生要冰,我有的是!”
“少废话!"何奎文说。他被这两个小孩的对话弄得很苦恼,生怕会失去了尊严。
“那是要冰了!"小二喜悦地说。他取出冰来,敏捷地刨起来,同时不住地对警察何奎文说着话。他觉得他和这个警察很亲爱,他的心里是兴奋得要发狂了。
但小三说他刨得不好,走过来和他抢夺了。他自然不肯让,于是两人叫骂着揪打起来,小三被推跌到了地上。
“老子非刨,”那热情的小孩在地上哭着叫,“看哪个刨得好!”
“不哭啦,小家伙!”警察何奎文吃着冰说,“谁创还不是一个样……”
“他会刨个屁!"王小三爬起来猛力推开哥哥,抓起一块冰,“警察你再吃一杯,看我来刨!”
他踮起脚,高举手臂刨着。他太矮了,还没有摊子高,刨了很久只刨了一点点。忽然,右手的拇指在刨子上割破了,血流了出来。
他用嘴吮吸一下流血的手指,跑去搬了张小凳子,爬上去,重又刨起来了。这一次他创得很顺利,只是把冰弄碎了,糟蹋了很多。他一点也没有想到那块冰究竟要值多少钱,迅速地就把它刨去一大半。
“够了,装不下了!”警察何奎文说。
他满脸都是快乐的光荣:“我刨得好不好?”
“好个屁!”小二一面恨恨地说,一面把他挤了开去,动手替警察刨第三杯。两兄弟互相叫骂、讥笑,各个都怀着英雄的心愿和天真的爱情,把整块冰都拿来献给这可怕而可爱的警察。警察何奎文,先是根本不关心,现在却快乐了,疲劳也恢复了,不住地赞美他们:
“我是公正人,你们两个都卖力,刨得都好!哎,你这个样子要把你弟弟吃下去了,世间没有再比亲弟兄好的……我吃不下了,好了——喂, 叫你们不要吵,你们轮流一个一个地……
不知为何他心里非常感动,丢了几百块钱在摊子上,走开去。但两个小孩却又叫喊着向他追了过来。“不要钱,哪个要钱不是人!"小二喊。“还他!一个钱都不要!"小三狂热地叫。
他们在这种奇特的爱情上做着竞争,不顾一切地表达着赤诚的心。警察何奎文站了下来。“为什么不要钱呢?我这个人是吃白食的?"他动情地生气地说,觉得他自己真是太软弱了。“不要!不要!"
“算了吧!不要就拿来还我!”他忽地生起气来了,“告诉你们大人,下回摊子还是不准摆在路边上!以为两杯酸梅汤就买得动我?哼!我又不是不给钱,是你们不要!”
警察何奎文做出一副蛮横的样子来,看了两个娃儿一眼,走开去了。
两个小孩呆站着看着他,失望和空虚袭击了他们。他们走了回来,发觉冰已经弄光了,而这一块冰是起码要卖两千块的。
“怎么办呢?”小三差不多要哭出来了。
“全是你!拍那个瘟警察的马屁!有什么稀奇,老子长大了还是会当警察的!”这时他们的母亲走来,看着泼得满摊子的酸梅汤说:"怎么弄的呀。卖了多少钱?”
“是一个瘟警察!”小三哭着说,但王小二觉得说出这个来是丢人的——他觉得泄漏出他心里的刚才的那一阵热情来是丢人的,赶紧堵住了他弟弟的嘴巴。
“妈,是我口渴自已吃的!"他坚决地说。“我揍不死你!说,卖了多少钱?”“没有卖钱。”
那失望、痛心的妇人举手猛力打在他脸上。他摇晃了一下,狠狠地咬着嘴唇。看见他这样的顽强,那愤怒的母亲拿起一根木棍对着他打去。可他仍不作声,心里倒觉得很快乐。
一九四六年八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用了“叉着腰”“踢”“掀”等动词,写出了警察何奎文巡检道路时的趾高气扬。
B.小兄弟俩从起初的“恐怖而绝望”转为“忽地活泼、天真”,是因为从警察何奎文的态度中看到了不被驱赶的可能。
C.两兄弟间疯狂的创冰竞争深刻地反映出内心对警察的恐惧感,既借此讨好何奎文,又意图转移他履行职责的视线。
D.两兄弟觉得何奎文“可怕而可爱" ,"可怕”是因为何奎文是警察,他可以决定酸梅汤摊子的去留,“可爱”指何奎文没有了警察的凶狠威严。
【小题2】小说在人物称谓上为什么反复强调“警察何奎文”?
【小题3】探究文末部分小二行为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庭梅野鹤

程习武

⑴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⑵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⑶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光在清冷中轻轻摇曳。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间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

⑷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⑸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⑹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⑺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⑼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⑽苏庭梅就开始打理行装了。

⑾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

⑿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

⒀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么,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⒁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

⒂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

⒃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⒄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

⒅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

(选自“绿地丛书”程习武小小说集《庭梅野鹤》)

【小题1】试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1)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
(2)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
【小题2】结合故事情节,简析苏庭梅的形象。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小题4】试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技巧。

同类题5

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学*科网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