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向日葵

冯亦代

①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3900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犹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②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橱窗里看到陈列着这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和□□感。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③我特别喜欢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至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37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④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⑤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3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如今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⑥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小题1】文章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宁静 沧桑
B.忧郁 阴沉
C.哀愁 寂寞
D.悲伤 颓废
【小题3】文章第③段前半部分对《向日葵》的描写细腻传神,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小题4】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中作者懂得的“道理”是  
【小题5】作者在文章第⑤段中为什么要描写“3岁的女儿”和农家的“孩子们”?
【小题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当年不惜用四分之一的薪水买下《向日葵》的复制品是出于对梵·高的崇拜。
B.作者到北京工作时没有带《向日葵》,是因为觉得这幅画和当时的社会氛围不协调。
C.作者描写劳改农场那几株“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向日葵,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D.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的“未能一表的心思”,是指对生活既热爱又伤感的矛盾心态。
【小题7】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1:1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转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很充分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上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C.“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D.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小题2】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学思潮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B.有人认为,西方古典美学既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又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C.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要求读者阅读时必须融入自己的主观因素。
D.中国古典美学、诗学和西方现代接受美学认同这样的人类普遍审美现象:文学作品应追求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的贫乏导致创作时留下“空白”和“不确定性”,但这“空白”“不确定性”也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
B.作者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的不足,读者要借形象唤醒联想,而补充词语留下的“空白”。
C.以塑造形象为己任的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能启发读者通过想象求得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
D.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诗人塑造的“鸡”“茅店”“月”“人”“板桥”“霜”等形象,可想象出羁旅愁思。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文学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有道理。
B.伊瑟尔认为,作为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作品总包含一些“不明确的因素”,它只能部分地制约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C.刘熙载认为,文章无法表意,“写不出”的东西,诗歌可借助别的形象来表现,比如通过描写烟岚云雾来表现山的精神。
D.在作者看来,艺术的美感,是离不开艺术作品的形象的,但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审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音乐的灵魂

吴长青

①我们身边不乏有各式的音乐,在体魄健全的人看来,音乐不外是装点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人性的张扬,甚至是一种招徕。

②电视画面上那个弱智的周舟,生活近乎难以自理,一旦握起指挥棒,悠扬的乐声随即流淌在棒端,那份怡然自得的神韵,着实让人回味不已。我无法回答是什么力量,使他变得如此的ruì(  )智。我也无法解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那个刚出了一盘《光明随想》CD唱片的盲人金元辉,是如何在黑暗的世界里娴熟地演奏钢琴,而且极为出神入化。于是,我便认为是音乐走进了他们的心灵,音乐是有灵魂的。

③音乐创造了无数的大家,海顿、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马勒、勋伯格。他们的光辉至今照耀在欧洲大地,照耀在人类的浩字。多瑙河上的帆船、阿尔卑斯山下的牧场,无一处不传响着大师们创造的经典。美丽的俄罗斯大地上到处可见柴科夫斯基音乐中飞翔的天鹅和一泻如洗的天鹅湖。

④音乐是有灵魂的。音乐刻画着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师旷季札能从乐调里看出各诸侯国的兴亡,是师旷季札聪慧?非也。刘勰说得好,音乐本来是用以表达人的心情的,所以它可以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难怪人们听到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天真的“鳟鱼”被渔夫欺骗,捉到了岸上,仿佛也看到自由与桎梏,无邪与欺骗,天真与狡诈,命运的作弄与挣扎。“鳟鱼”的命运,有时不也就是人类的命运吗?

⑤音乐使人陷入哲学的深思。我惊诧于音乐的力量,它隐藏在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触摸到它,“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列子·汤问》)伯牙、钟子期算是历史上知音的最佳代言人,是音乐沟通了两个本不相干的生命个体。人的灵魂深处栖居着音乐的灵魂,音乐的灵魂维系着人类的灵魂。汉代司马迁曾断言:“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音乐“感心动耳,荡气回肠”。我们在惊叹音乐的同时,又不能不感喟人类面对艺术的自惭形秽。音乐是有灵性的,音乐的灵性穿透时空,人类搭乘航天飞机飞越外星球,人类把地球与外星人沟通的媒介交给了音乐,也许只有音乐才是地球人最好的表达方式。

⑥有谁能诠释尽音乐,又有谁能读尽音乐。音乐犹如幽灵,钟情于每一个热爱它的人。音乐没有高贵和浅陋,贝多芬的悲怆,莫扎特的高贵,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和凄苦……音乐植根于全人类,它寄予着人类的思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人们用音乐来表述民族精神。西方会因有莫扎特的钢琴曲而自豪,东方也会因为有刘天华的二胡而欣慰;西方会因有《马赛曲》而热血沸腾,东方也会因《义勇军进行曲》将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透过音乐,我们即可窥见一个民族的全部精神力量。即使跨越千山万水,飘洋过海,音乐最终极的能量没有变。

⑦在第55届华纳电影节上,当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听到他的作品《钢琴家》获得金棕榈奖时,刹那间,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电影中以波兰钢琴家斯波尔曼为代表的犹太人反抗纳粹的命运,其实就是音乐的命运,音乐不会因自然灾难毁灭,更不会毁灭在人类自己制造的灾难里,音乐的精神是永恒的。

⑧音乐,犹如文字般的描绘,画面般的铺展。面对有灵魂的音乐,我们不需任何心服,便也有了一份平和,一份尊重。

【小题1】在第②段空格处填上相应的汉字:ruì(______)
【小题2】第⑤段中“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可以用成语 _____________ 来表述。
【小题3】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对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增强吸引力。
B.本文融进了大量名人的事例,使得文章情节生动,波澜起伏。
C.文章引用刘勰的话语,借此来说明音乐可以反映国家的兴亡。
D.末段展开想象,为我们铺展了一幅让人平和引人尊重的画面。
【小题5】从全文的叙述说明来看,音乐在人类生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只有在***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道统”“治统”的话中可见一斑。
B.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C.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可以说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D.历代帝王注重的不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而是其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诠释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B.文章第三段分析指出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和“新治统”作为巩周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C.文章逐层递进地分析论证了“道统”“治统”是阻碍中国现代转型的原因。
D.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即***的成立,真正终结了 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两者均是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从2007年9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和西南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安排。同时,免费师范生在入学前需要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支教2年。另外,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前及协议规定的服务期限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通知》还规定了“违约”的规则,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如果并未按约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经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和生活补助,并缴纳违约金,同时还会记入诚信档案。

(摘编自网络资料)

材料二:

对某部属师范高校某班31名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的调查显示,约有70%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享受免费大学本科教育而报考;约有20%是因为父母的影响,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是教师,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回到家乡当老师;约有15%是因为自身喜欢教师行业;约有10%是为了能有机会进入较好的学校,并在入学之初就做好了违约的打算;约有20%的同学在报考时并不了解免费师范生政策,属于“随便填报”。由于影响个人选择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并不能非常严格区分每位免费师范生的报考动机。在调查中,各影响因素相加总的百分比高于100%。

(摘自夏翠翠《免费师范生的守约与违约》)

材料三: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起,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全国招收免费师范生。截至2016年,累计招生9.4万人,毕业后进入教师队伍6.2万人。其中,西部地区招生5.3万人,毕业后进入教师队伍3.4万人。

(摘编自教育部网)

材料四:

对于教育理想明晰的普通家庭孩子而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无疑是一个福音。但在理想之外,更多的人则是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在10年期限的长约面前,公共意志与个人诉求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魏峰以免费师范生的身份被华东师大心理学专业录取,毕业后回到家乡一所高中做心理老师,一周也没几个学生到心理咨询室找他。因为没课上,工资比一般老师低,还经常被地方教育局借用去做一些脏活累活,后来他终于还是下定决心违约。

陈君楠认为:“现在家乡好一些的重点高中都开始招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本科生基本没有竞争力。而且很多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希望能继续深造,但政策却要求本科毕业必须就业。”

当一个人成为了免费师范生,贫困、教师等标签便不由自主贴在了他的身上,成为个人出身和家庭背景的标志,成为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标志,剥夺了贫困师范生通过名牌大学教育步入大城市的机会和梦想。某男生因为其免费师范生的身份及这一身份所蕴含的“污名化”因素而遭到了求爱对象的拒绝。

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在从事教师工作的时候,相关单位必须给予编制。而这一要求使得许多编制不足的单位不愿接收免费师范生;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必须去农村支教两年,这一规定使得中小学不愿接收免费师范生,因为他们去农村支教的两年会打乱正常的教学。

另外,由于缺少一个审核机制,在免费师范生群体中,存在部分投机者,即运用免费师范生提前批招生不与普通学生统一划线的空子,通过报考免费师范生以较低的分数进入较好的大学,进入了好大学之后,再通过缴纳几万的违约金违约。

(摘编自《免费师范生11载,违约因何不止》,《经济观察报》2018年7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费师范生政策旨在以免费教育的方式换取高水平人才进入教师行业和落后地区,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B.免费师范生是针对贫困生而设立的,在校期间除免除学费、住宿费外,还补助生活费,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
C.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但减轻家庭负担占较大比重,表明该政策为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便利。
D.在调查中显示,免费师范生中真正喜欢教师职业的占的比例比较小,这为他们毕业后违约埋下了潜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违约行为,在国家制定的政策上面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B.支教两年会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所以农村中小学不愿接受免费师范生。
C.关于违约,除了客观的原因外,不少免费师范生过多考虑个人诉求,缺少必要的公共意志。
D.截至2016年,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履行协约的不到三分之二,西部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