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⑵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⑶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一旦事变中起,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蔫。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⑷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⑸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清·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 ②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③倾盖不意:意为意外地发生了交往。 ④周容:明末清初人,国变后曾一度削发为僧,矢志不仕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老人入坐   ②何者之香而甘也
③能不老人之言否 ④相国遽惊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厚资而遣/ 时、位移人也B.困雨/老人犹喜相公之止芋也
C.生之饱/书生用甲第相国D.污贿不饬罢/故世之今日而忘昔日者
【小题3】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纵观全文,简析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结合文章背景,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05: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鸟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鵱鷇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注释:(1)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安徽桐城人。57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三年后被弹劾,以“大逆”罪诛。他长于史传,留意明代史事,访问遗老,考订野史。(2)啁啾: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3、掬:捧。4、鵱鷇:这里指幼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枝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B.桂枝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C.桂枝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D.桂枝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小题2】根据上下文,小鸟的“娟皎可爱”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3】概括本文的主旨。
【小题4】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或议治水之道,当以丰穰之年为始,俾人民乐输,工料易办,备预不虞,策之上者。此言是也。然余以为譬如治病,今人尚有无力就医而听之呻吟者,岂有病未至而先服药者乎?病既至矣,初则择医其难,继则服药无效,或调理之不得其宜,反至增重,吾见病未去而人已惫矣,故曰得人最难。
②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③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甲)。
(选自清▪钱泳《履园丛话》,有删改)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甲处的虚词是
A.也B.矣C.耶D.哉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有还没得病却先服食药物的人吗?
B.难道有还没得病却让他先吃药的人吗?
C.难道有病人还没到就要先服食丹药吗?
D.难到有病人还没到就让他先吃药的人吗?
【小题3】试根据第③段画线句提炼出两个成语。
【小题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试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办好水利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已,大治吴淞江。民赖其利,目曹家港为“都堂浦”。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悉如忱旧。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左,父忧起复。宪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职者数人。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B.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C.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D.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即拜官,就是授官拜职,说“除”一般指除去原有的官职而就任新的官职。
B.“徭役”是古代国家征派各阶层人民从事的有偿劳役,有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
C.“忧”指父母之丧,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之丧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恭机智能干,享有声名。他在莱州,另建房屋贮存内地输送给辽东的布匹,既保证了计量供给,又减少了折耗,节省了人力,充实了军饷。
B.崔恭为民减负,安抚百姓。景泰年间,他与同僚佐臣约定,官府部门不向百姓索取供给,并采用入籍和遣送同步实施的办法平定了流民搏杀。
C.崔恭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他巡查属地,倾听年老德高者的议论,并与当地官员一起疏通河道,废除了虽很公平却难于计算的耗损收取规则。
D.崔恭不畏权贵,恪尽职守。天顺二年,宁王朱奠培做了不法之事,他坚决弹劾;任吏部右侍郎期间,为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他设置了“劝惩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
(2)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职者数人。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汉字是表意文字。请根据对三个加点字本意的解说,推断其在文中的意思。
①裕:“裕,外衣内谷,衣物饶也”(《说文解字》)。“好问则,自用则小”一句中“裕”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②隆:“隆”字的篆文由降和生组成,意思是地势下降生成的地形。“岂料后之以帝称哉”一句中“隆”的意思是:________。
③“垂”是象形字,象草木花叶下垂之形,含有“下垂”的意思。“岂料后之为法令哉?”一句中 “垂”字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料后之垂法令哉/方悔古人所囿
B.以求合圣人道乎/尊宋者过也
C.仁见之谓之仁/凡此,皆非尊宋儒也
D.岂孔子之道大博/若一闻异己者即怒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悬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D.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小题5】尹似村写信责怪作者,认为他违背宋儒的认识来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