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此处忆江南

刘汉俊

①做了一夜的水之梦,古镇在橹声中醒来。

②这一觉睡了7000年。这一带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圈,是先民的家园,文明的摇篮。

③这一觉睡了2500多年。这里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界处,发生过一些著名的战事,是历史的切片,中国的从前。

④这一觉睡了1100多年。这里在唐朝咸通年间建镇,几度起落,几经枯荣,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

⑤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美美地歇了一宿,留下一段美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乌镇——一个牵动全世界鼠标的互联网小镇。

⑥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京杭大运河抵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乌镇宛在水中央。乌镇备东南之形胜,具吴越之风韵,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栅大街随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碧水清荡,似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是各种绿,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水乡的根。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西市河宽不过20米,鸡犬之声相闻。隔河人家,轻唤一声儿,对岸便探出头来回应。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是故事。墙根躺三两排木椅,支三两根木柱,下八九级石阶,便有渡船荡着波儿在候着。河埠系舟,水畔勒马,到处有码头,随地是水口,出门便上船,起岸就进店,乌镇人随时可以出发,哪里都能生根。船工或者船娘慈善地坐着或者蹲着,不招徕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这不叫乌篷船,乌镇不是一切都姓乌。独自坐在平顶的摇橹船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绿波拍打你的心波,轻轻荡。乌镇是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鸡,凝成一幅壁上画、岸边图、水中景。水乡乌镇,是温润的江南玉,任由风雨刻刀精心地雕、细细地磨,在流水时光里淡淡地沁养

⑦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有70多座。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通安桥,万兴桥,如意桥,迁善桥,咸宁桥,平安桥,延嗣桥……寓示乌镇人价值观的桥名,读得你慈眉善目,佛心满满。倚桥顾盼,凭栏张望,一秒钟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断桥、鹊桥、廊桥……乌镇该是有故事的地方。桃红李白青石条,斜风细雨青石桥,乌镇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撑一柄青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把个袅袅娜娜留在空蒙画里。软软的风,牵起江南的衣角,分分钟在等。画外音,是人间四月天在轻轻地吟。

⑧乌镇的民居大多砖木结构,河中生柱,水上架阁。角角落落的创意,里里外外的匠心,结构密集但有章法,紧凑中常有闲笔。高墙深宅,园林奇石,爬墙虎沿着窗棂攀缘。每一户窗牖都很讲究,大窗套小窗,扇叶微启。进门有梯,楼上有阁,虽然逼仄却有妥妥的舒适感,不会壅塞,没有磕绊。屋挨屋,墙跟墙,门通门,进一家门做百家客。枕水人家,千家一条枕,万户不同梦,各进各的温柔乡。

⑨醒来的乌镇,从曙色里钻出来那么多的船儿,或撑一支长篙,或摇一柄烂桨,聚向水村渔市。夸着自家的瓜果菜蔬、鸡鸭鱼虾,你让我推,讨价还价,从容和气不争吵,吴侬软语像唱歌,句句是水乡晨曲和谐的音符。

⑩乌镇人家逐水草而居,在烟雨中寻梦。青砖青瓦青石板,木门木船木桌椅,虽有些斑驳,却是岁月留痕,是李杜苏白遗落的稿笺,是乾隆六下江南丢失的诗句。河边修竹丛丛,粽叶蓁蓁,芦花依依,乌镇的雨季是水草的天堂。河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一会儿便是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草在水中舞了。秋雨滴篷牵牵扯,残风打头丝丝凉,乌镇是泊在淡烟疏雨里的一条船。秋色里的乌镇残荷清凄水清泠,凝住了霜桥夜泊风雨楼,冻住了枯树寒鸦半只桨,只有斜阳穿柳,一缕青烟飘向天外。

⑪哪一块是唐宋的砖,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片青叶是南梁太子心碎的诗词在低吟,哪一滴水珠是吴越子弟心酸的泪滴流到今?江南是中国的乡愁,乌镇是江南的愁乡。那一缕缕风、一丝丝雨,是满天诗词在飞飏、满天泪滴在找眼窝;那一爿爿粉墙黛瓦,一湾湾河港水巷,走进明信片,把心事寄给远方。寻亲乌镇,倚桥而立,枕河而眠,立起的是思念,躺下的是愁肠。乌镇是天界馈赠的一幅水墨画,飘落在江南的一隅,让你流连忘返,直想卷起带走。

⑫带走是奢念,冥想却是长长的巷子。古镇是该有巷子的,斑斓故事,锦绣文章,全藏在这百转柔肠里了。拾掇起记忆的残片,四通八达地走向幽深或者遥远,让你牵肠挂肚却又看不尽、想不清、思无期。没有巷子的老街没有历史,没有巷子的人生没有风景。

⑬小巷深深,一定要有路灯来照亮,但乌镇的街灯常常被人忽略。铁皮白罩,简洁、端庄,秀美、素朴,挂在街角,不夸张,不挡道,不遮视线,却是青砖粉墙上不能或缺的一笔,是乌镇的缩影。曙色初上就隐退,只装点你的风景;夜幕一降便上岗,在该亮处发光。月读天,风读地,灯读人。巷口处遥遥对对的,是一只陈年的灯笼,轻轻地晃,敲着岁月的更。

⑭历史是最好的美容师,时间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紧巴巴的念想皱巴巴的情,来乌镇一憩,这里能修复一切。

⑮但我们能修复被撕碎的乡愁么?当一堆奇形怪状的建筑垃圾、富丽堂皇的文化败笔充斥眼帘的时候,乌镇却提供了一个乡愁样本。

⑯没有乌镇,怎能忆江南?

⑰没有江南,何处寄乡愁?

(选自2016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文艺》,有删节)

【小题1】第④段为什么说乌镇“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
【小题2】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沁养”二字的含义及效果。
【小题3】结合前文内容,分析第⑮段作者说乌镇提供了乡愁样本的原因。
【小题4】以第⑩或第⑪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1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 10月3日宣布,将 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窑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介绍,今年获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对蛋白质演化的控制,获奖者利用了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
阿诺德在 1990 年左右就提出了新理论。1993 年完成了首个酶的定向演化实验。现在已能用于开发新的催化剂。基于她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化学物质,比如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史密斯在 1985 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并将这一技术用于抗体的定向演化,以制造出新药物。基于这种新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已在 2002 年获得相关批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约 100 万美元。其中阿诺德获得一半,另一半由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
(编自叶《新华网·美英科学家分享 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二:
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但是对于化学的研究又并非只是局限于化学之道,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如此。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阿诺德在 1993 年进行了第一次酶的定向进化,此后,她改进了常规方法。因此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史密斯和温特则是在“多肽和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把生物的定向进化方式用于解决化学之道只是“非常道”之一,更大的“非常道”是阿诺德本人甚至既不沾边生物又与化学扯不上关系。她以前大学本科专业是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只是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才转向蛋白质工程研究。在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领域,阿诺德另辟蹊径,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质,从而获得按“常道”难以获得的成果。
当然,从“道可道”的角度看,诺贝尔化学奖还是以化学的内容和化学家为主,从 1901 年至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 110 次,获奖者达 180 位,大部分还是化学内容和化学家获奖。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诺贝尔化学奖的道可道与非常道》)
材料三: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据介绍,阿诺德发展了这一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就拿洗衣粉来说,以前去除污渍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周佳海说,对于化学家来说,借助这一技术,不仅可以使用新的酶催化剂在实验室快速合成蛋白质,而且还可以“无中生有”地生物催化形成碳硅键、碳硼键来实现之前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摘编自《解放日报·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物学难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材料一似为一则简讯,陈述了新闻的基本事实和简要背景。
B.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这与她不断改进常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
C.利用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D.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提高了基因改变的效率,优化了生物体内天然催化剂的应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特点是都利用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B.交叉学科不仅会带来新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而且会带来学科的广阔发展和巨大成就。
C.科学家要取得难以获得的成果,就需要找到适合的研究方向,并改进常规方法,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
D.洗衣粉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阿诺德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意义,让抽象道理易于理解。
【小题3】以上三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就已经通过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对后世的许多中国人影响很大。
B.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C.“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D.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天下百姓的幸福念念不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从而修身行道,先秦诸子认为这样做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
B.不沉溺于物质享受不等同于不追求物质财富方面的幸福,先秦诸子在这方面强调的是要持一种淡泊的态度,因为他们更看重精神快乐。
C.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实现幸福,即便是在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这些问题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D.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他主张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高度赞赏安贫乐道的弟子,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B.墨子认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所以,他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
C.在先秦诸子看来,只有不因外在的诱惑而丧失气节,不因外在的压力而改变主见,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D.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这是一个追求幸福之人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体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如意与遗憾
程乃珊
①告别总是令人遗憾,幸亏还有相逢的希望在安慰着我们。
②日历只剩下那么薄薄的几张了,这意味着,我们将向这位忠实的老朋友告别了。每次告别旧年,总有那么一种依依难舍、感叹时光无情之感。然而那本厚厚的崭新的日历,又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切都可以从“新”开始。因此我们又几乎带着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生活,处处有遗憾,然而处处又有希望。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因此。在这送旧迎新之际,在清理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时,你必然会发现你竟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和遗憾。你想考一张文凭,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或年龄已大。有一个好朋友,遗憾的是他却离你非常遥远。事业上有了成就,遗憾的是却也因此引来一些冷嘲热讽。你真心实意爱上一个人,遗憾的是对方却不爱你。你在某个方面确有专长,遗憾的是那偏偏不是你的专业。如此种种……别恼火,别抱怨,要知道,这就是人生。尽管我们一再希望和祝贺:新年如意!但希望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③我并不讨厌遗憾。我认为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它为生活增添了美感和深度。有个遥远的好朋友,你会更着意精心地去培育这朵友谊之花。年龄大了还得考文凭,这正是锤炼你的意志的机会。成功之后遭人冷语,正好给你泼冷水,不致使胜利冲昏你的头脑。另有爱好却不是专业,可以使你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至于你爱上了他,他却不爱你,那么过若干年后,这将是你生命史上很美很富有回味的篇章……别嘲笑我这是以“阿Q精神”自慰。事实上,我以为,与其顺顺当当地在生命的航程上滑翔,不如多点遗憾多点挫折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航程。
④从另一方面说,遗憾本身是我们人类对现状和自身表示不满足和改革的一种呼号。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发明才能不断完善,犹如最初的留声机进化改良到如今的立体声唱机,煤油灯发展到小太阳灯,刚问世时价格昂贵的青霉素,现在已是普通的药品……
⑤遗憾还可以说是测定我们内心稳健与否的一根公正的杠杠。须知,并不是所有的遗憾都可以或者都应该得到满足的,它还必须从属于民族的利益、国家的法律和道德的准则。有许多遗憾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它了,我们的责任感会因此更强一点了,我们的肩头就更结实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更稳健了,我们在走向成熟,在人生之路上又跨前了一步。
⑥告别了,旧的岁月,我们有点难舍,但我们并不怅然。青春在悄悄逝去,我们有点遗憾,但我们并不悲观。在兴致勃勃地挂上新年日历之际,年轻朋友们,我不想说:新年如意,一帆风顺。我谨祝贺你们:新年进步!
【小题1】按要求分析下面语句。
(1)结合上下文,概述第二段中“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结尾部分的“我不想说:新年如意,一帆风顺”蕴含了哪些深意?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作者认为“遗憾能够充实希望”,试根据全文简要写出遗憾的其他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花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例如,现在的一些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一描写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们似乎就成了充满人情味、忧国忧民的典范,是现代人应该无条件效法的。一些研究某个朝代历史的著作,则把这个朝代说得如何宽松、自由、高雅以至尽善尽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那个朝代。这就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告诫。
那么,在对待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两者的关系上,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和繁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和价值动力。
(摘编自唐凯麟《文化自信三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坚守、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
B.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而不是通俗文化以及流行文化。
C.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源泉就是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我们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作了概括说明。
B.对“中华文化”,文章侧重解说了它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存在不同区分的特征。
C.文章以一些作家对古代某些帝王的描写为例,说明这些典范是现代人难以效法的。
D.结尾阐述了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构成不同民族的文化,这是“文化”概念的一种理解,“文化”概念还有不同的解释。
B.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对“文化自信”内涵的一种解说。
C.不管是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和影视创作,还是研究某个朝代的历史著作,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只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和价值动力。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城市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城市化。人们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个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从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但假如城市太与自然隔绝,长在城市居住的人,心力体力不免会逐渐衰颓。人在大群中,易受感染模仿,学时髦湮没个性。职业不安定、居处不安定,在活动中会逐渐感到匆忙、疲累,因而精力不支,鼓不起兴趣,于是再向外寻求刺激,乃至于神经过敏,种种文化病皆从违离自然,得不到孤独与安定而起。
乡里人走向城市,来创造,来奋斗,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是消散精力的;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逐渐恢复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人类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城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若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
人类文化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城市僵化了、群体活动僵化了,再求文化之新生,则必在彻底崩溃中求得之,此乃人类文化莫大之损失。大都市易于使城市僵化,近代“托拉斯”企业资本势力无限集中,机械工业无限进展,易于使工商业生产种种活动僵化。此乃近代文化之大殷忧。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特点,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打击,为自然所毁灭。近代世界密集的大都市,严格的法治精神,极端的资本主义,乃至高度机械工业化,正犹如武士身上的铠甲,终将逼得向人类自身求决战,终将逼得不胜负担而脱卸。更可怜的则是那些羸夫而亦披上这一副不胜其重的铠胄,那便是当前科学落后民族所遭的苦难,这正犹如乡里人没有走进城市去历练与奋斗,而徒然学得了城里人的奢侈与狡猾。
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活动,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面临的两大问题,而求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需要各自的智慧,谁也不该学步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乡村与城市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代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城市代表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叶,水之流;离开乡村,城市发展渐失生机。
B.虽然乡村生活安定、轻松,但乡里人对城市充满羡慕、向往之情,希望到城市创造和奋斗,过紧张的生活,乡村也都在逐渐地城市化。
C.人们想要摆脱自然,摆脱孤独,想要离开落后而封闭的乡村,于是就创建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创建出先进、热闹而繁华的都市。
D.人的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是从自然中汲取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的人生活紧张、匆忙,精力不支,容易出现各种文化病。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里人带着充沛的心力体力和满腔的热忱走向城市,在紧张、进取的生活中创造和奋斗;城里人却回到乡村来养息精力,解放身心。
B.城里人在长期的大群活动中容易相互感染模仿,以致湮没个性,消散精力,需要重返乡村,从大自然中汲取新的力量后再入城市。
C.如何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如何解决城市发展过度的问题,使僵化的城市重获生机:这两个矛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人。
D.“托拉斯”企业资本势力无限集中,机械工业无限发展,易于造成群体活动的僵化,而大都市的出现容易带来城市的僵化。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乡村逐渐城市化,但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城市不可能完全取代乡村,乡村也不可能完全城市化,可见,二者相互依存,不可隔绝。
B.人们从大自然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丰富了城市生活,但城市生活又容易使文化与自然隔绝,由此可见,文化兴盛于乡村,衰落于城市。
C.终将把人类逼迫得负担不起,甚至带来苦难的正是密集的大都市、严格的法治精神,极端的资本主义,乃至高度机械工业化。
D.乡村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减小,反而日渐凸显,人类更需要亲密接触自然,享受乡村独特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