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小题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3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谭徒马儿私淑杨
他博采众长,能演唱多种流派名剧,无论是谭派、马派还是杨派的剧目都演绎得很精彩,1983年和平和平991年还两度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唱,“一生就干了京剧这么一档子事”。 他就是被称为“谭徒马儿私淑杨”
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
马长礼是谭派第四代掌门人谭富英的弟子、马派创始人马连良的义子,虽没得到杨宝森的亲身教授但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他摒弃门户之见,吸取不同名家之精华,身上兼谭、马、杨几家之长,并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长于刻画人物,善于演唱多种流派名剧的老生演员。一路学戏,他受了不少苦,经历很多挫折,自己开玩笑说因为扮相不好看,没唱过旦角和小生,此外,他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他非常痴迷于学戏,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为了跟杨宝森先生学戏,听他唱,他就打听杨宝森先生住在哪,然后就在杨先生旁边租房子住。就连平时排戏都穿着行头,非常敬业刻苦。
马长礼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就是京剧现代戏《沙家浜》当中的反而人物刁德一。这个人物形象,叼着烟斗,有些斯文。可马长礼一辈子不抽烟。1966年,接到演出刁德一这个形象的通知时,他心里很不乐意。可很快,就投入到创作中。为了塑造好形象,他一遍又一遍练习刁德一叼烟斗的姿势。“一开始叼一会就流口水,后来才渐渐适应。“他说。
马长礼还创新了将话剧表演与京剧表演相融合的风格。他一再向北京人艺的艺术家董行佶学习念白,在演刁德一时将话剧念白揉进京剧,将外表温文尔雅、内心狡猾奸诈的刁德一刻画得惟妙惟肖。在“斗智”、“斥敌”两场戏中,他更是将马派的潇洒流畅、余派的圆挺拔、杨派的行腔韵味融进仅有20几句唱词中,曾在大江南北掀起热潮。他扮演的角色形象如此成功,以至于在周总理的直接要求下,谢幕时反面人物不能上台的规矩都改了。
虽然是科班出身,但他并不保守。马先生的女婿,当红老生名家杜镇杰回忆说:“老人家脑子特别灵,有一次看我演出的《苏武牧羊》,还说后面要用多媒体来点大风。那该多有意境啊!……岳父曾直言‘我追求的就是悦耳动听,京剧不是原来兴盛那会儿了,一定要好听,先别让人讨厌。’还说,继承京剧流派是应该的,但如果是死学流派就是克隆,人家观众不可能老是看你克隆,必须要想办法塑造人物。
提起马长礼的为人,徒弟李军说他 “对谁都很谦和,在外面演出,即使在后台为他准备了小化妆室,他也和大家在大的化妆室,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演员。”让徒弟李树建感动的是,师父虽然是一名京剧名角,但从来都是谦虚谨慎不骄傲,对舞台充满敬畏。演出前几天不大声说话,保护嗓子,演出前一天会先在家里吊弦先唱一遍,演出当天上午不见任何人,把自己融入到塑造的舞台角色中,等晚上演出结束后还会特意走到乐队、服装师傅处鞠躬致谢。
与马长礼交情深笃,相识整整60周年的著名导演郭宝昌曾此评价马长礼:“他人缘很好,特别虚心。有一次,我看了他的《空城计》,因为我们全家都接触古琴,所以发现他在城楼上抚琴的动作有问题,于是就跟他提出抚琴应一手拨一手揉。后来他演完戏后专门找到我,让我以后想看什么戏就找他,不用买票,可以随时给他提意见。”
晚年,马长礼走下舞台。他曾说:“花无百日红,要勇于承认自己老了。虽然每个艺术家到了老年都会留恋舞台,都还想证明自己没老,但该翻篇的时候就得翻篇。……虽然我思想不老,心不老,但是外形确实老了,气质也变了,非要留在台上让观众鼓掌,说‘好!这么大岁数还能演,不容易呀!’这种评价没意义,还不如把舞台留给年轻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有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长礼博采众长,无派系之分,无门户之见,在艺术上既对传统有所继承,但又不拘泥于传统。
B.马长礼善于演唱多种流派名剧,如谭派、马派、杨派,但长相不好看,所以没有唱过旦角和小生。
C.晚年的马长礼虽然依旧对舞台仍有眷恋,但他认为把舞台留给年轻人更有意义和价值。
D.文章没有全面叙述马长礼一生的经历,而是侧重于表现他热爱戏剧、刻苦敬业、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为人谦虚等特点。
【小题2】文章多处引用他人对马长礼的评价,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第五段写到马长礼曾直言“我追求的就是悦耳动听。京剧不是原来兴盛那会儿了,一定要好听,先别上人讨厌。”你是否赞同马长礼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

(材料二)

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黄庭坚)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为了显示她的才华,抢先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哥哥在这两句各自的中间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即前句加了一个“摇”、后句加了一个“映”。苏小妹不屑地说:“还尚好。不过,只能算为下品,这个‘腰’不够美。”那么,怎样的“腰”才算美呢?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即分别加了“舞”与“隐”这两个“腰”。苏小妹笑道:“好是好,但仍不属上品。”坐在一旁的黄山谷也认为加这样的“腰”很好,心想,是不是苏小妹在故弄玄虚?于是忍不住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得意地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三谷拍手称绝。

——清·褚人获《坚瓠集》

【小题1】下列有关“推”“敲”二字优劣的理解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敲”“推”二字在意境上是有分别的,“推”字给人冷寂之感,更能表现僧人独来独往,兴尽而归的情境。
B.“敲”“推”二字所用的场景是不同的,“推”字表明寺门是自掩的,更能表现僧人来去自如的潇洒气度。
C.“推”是无声的,“敲”是有声的,“敲”字打破夜的岑寂,以动衬静,更能表现僧人孤独、寂寞情怀。
D.“推”“敲”二字各有妙处,诗中用哪个字更恰当,关键要看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和当时的心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要想把思想情感表达得透彻和凝练,就得咬文嚼字,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好习惯。
B.一句话换一种说法意味就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写文章在换一种说法时,一定要弄清两种说法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C.朱光潜结合“鸟宿池边树”一句,以为“推”要比“敲”要更调和,因此认为韩愈的修改并不像古今称颂的那样妥当。
D.“咬文嚼字”看起来是斟酌文字,实质是推敲文字所表达的意味,如苏小妹认为“摇”“映”二字为下品,即这两字没能很好表达诗句的意味。
【小题3】根据朱光潜的理论,分析材料二中“扶”“失”二字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初夏

鲍尔吉•原野

①初夏羞怯地来到世间,像小孩子。小孩子见到生人会不好意思。尽管是在自己的家,他还是要羞怯,会脸红,尽管没有让他脸红的事情发生。小孩子在羞怯和脸红中欢迎客人,他的眼睛热切地望着你,用牙咬着衣衫或咬着自己的手指肚。你越看他,他越羞怯,直至跑掉。但过一会儿他还要转回来。

②这就是初夏。初夏悄悄地来到世间,踮着脚尖小跑,但他跑不远,他要蓬蓬勃勃地跑回来。春天在前些时候开了那么多的花,相当于吹喇叭,招揽人来观看。人们想知道这么多鲜花带来了什么,有怎样的新鲜、丰润与壮硕。鲜花只带来了一样东西,他是春天的儿子,叫初夏。初夏初长成,但很快要生产更多的儿子与女儿,人们称之为夏天。夏天不止于草长莺飞,草占领了所有的土地,莺下了许多蛋。夏天是一个昏暗的绿世界,草木恨不能长出八只手来抢夺阳光。此时创造了许多阴凉,昆虫在树荫下昏昏欲睡。

③然而初夏胆子有点小,他像小孩子一样睁着天真的眼睛望向四外。作为春天的后代,他为自己的朴素而羞怯。初夏没有花朵的鲜艳。春天开花是春天的事,春天总是有点言过其实。春天谢幕轮到初夏登场时,他手里只带了很少的鲜花。但他手里有树叶和庄稼,树的果实和庄稼的种子是夏天的礼物,此谓生。生生不息是夏天之道。

④初夏是第一次来到世间,换句话说,每一年的初夏都不是同一个夏天,往年的夏天早已变为秋天与冬天,他没有经验可以利用。夏天的少年时光叫初夏,他不知道怎样变成夏天。每当初夏看一眼身边的葱茏草木都会吓一跳,无边的草木都是奔着夏天来的,找他成长壮大。一想到这个,初夏的脑袋就大了,压力也不小。初夏常常蹲在河边躲一躲草木的目光,他想说他不想干了,但季候节气没有退路,不像坐火车可以去又可以回来。初夏只好豁出去,率领草木庄稼云朵河流昆虫一起闯天下,打一打夏天的江山。

⑤初夏肌肤新鲜,像小孩胳膊腿儿上的肉,没一寸老皮。初夏带着新鲜的带白霜的高粱的秸秆,新鲜的融化才几个月的河流,新鲜的带锯齿的树叶走向盛夏。他喜欢虫鸣,蛐蛐儿试声胆怯,小鸟儿试声胆怯,青蛙还没开始鼓腹大叫。初夏喜欢看到和他一样年轻幼稚的生命体,他们一同扭捏地、热烈地、好奇地走向盛大的夏天。

⑥人早已经历过夏天,但初夏第一次度夏。他不知道什么是夏天,就像姑娘不知道什么叫妇人。这不是无知,是财富。就像白纸在白里藏的财富,清水在清里藏的财富,这是空与无的财富。人带着一肚子见识去了哪里?去见谁?这事不说人人都知道,人带着见识与皱纹以及僵硬的关节去见死神,不如无知好。如果一个人已经老了,仍然很无知,同时抱有好奇心与幼稚的举止,这个人该有多么幸福。只可惜人知道的太多,所知大多无用,不能帮他们好好生活。

⑦初夏走进湿漉漉的雨林,有人问他天空为什么下雨,初夏又扭捏一下,他也是第一次见到雨。这些清凉的雨滴从天空降落,他是从喷壶还是筛子里降落到地面的?天上是不是也有一条河?初夏由于回答不出这些问题而脸红了,比苹果早红两个月。

⑧初夏跑过山冈,撞碎了灌木的露水。他在草地上留下硕大的脚印,草叶被踩得歪斜。初夏的云像初夏一样幼稚,有事没事上天空飘几圈儿。其实,云飘一圈儿就可以了,但初夏的云鼓着白白的腮帮子在天空转个没完,还是年轻啊。你看冬天那些老云窝在山坳里不动弹,动也是为了晒一晒太阳。初夏的云朵比河水汹涌。大地上的草花要等到夏天才绽放。开在枝上的春花像高明人凭空绣上去的,尤其梅花,没有叶子的帮衬。而草花像雨水一样洒满大地,他们在绿草的胸襟上别上一朵又一朵花,就像小姑娘喜欢把花朵插在母亲的发簪上。

⑨初夏坐在河流上,坐在长出嫩叶的树桩上。初夏目测大地与星空之间的距离。他寻找春天剩下的花瓣,把他们埋在土里或丢在河里漂走。初夏藏在花朵的叶子下面,等待蜜蜂来临。初夏把行囊塞了一遍又一遍,还有挺多草木塞不进去。要装下这么多东西,除非是一列火车。

【小题1】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依据本文写一份“初夏”简介。
【小题3】第⑥段写“人的见识”有何用意?
【小题4】鲍尔吉•原野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认同罗素的美学观:“简单而深远,是美的真理。”但有人评说本文比较做作,并未体现这种美学观。你认为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柜中的故事
赵明宇
1943年中秋节晚上,元城县沙拔塔村西的枪声此起彼伏,响成一团。马财主忙碌了 一夜,和家人一起给八路军烙油饼、熬米汤,送到前线。天亮时,枪声逐渐稀了下来,却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莫非是同志们回来了,马财主扒着门缝一看,倒抽了 一口冷气,原来是日本鬼子。马财主的心立即提到了嗓子眼,一边说“来了   来了 '',一边挥手示意女儿马金枝躲到书房的柜子里。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马财主专门做了 一个有夹层的书柜,以防不测。女儿马金枝秀美端庄,上次被两位鬼子看上了,幸亏藏进书柜夹层才躲过一劫。这一次,马金枝轻车熟路地推开书柜,又打开夹层,刚钻进去,却吓了一跳,原来里面还有一个人。马金枝正想喊,被那人一手梧住了嘴巴。小鬼子走了,马财主说:“金枝啊,出来吧。”马金枝把那个人也拉了出来。那人竟是一个男人。马金枝羞得满面通红。马财主一看,这男人正是八路军区小队队长唐抗日。唐抗日受了伤,一只手捂着胸口。马财主说:“金枝,快去取药,还愣着干啥?”
唐抗日在马财主家里养伤一个月,马金枝尽心伺候,伤口得以痊愈。马财主说:“唐队长,你和小女在一起呆了大半个时辰,她又伺候你一个月,你总不能这样走吧!”唐队长脸一红,说:“等把小鬼子打跑了,我就来娶她。”马财主说:“那可不行,你得先把婚结了再走。”就这样,唐队长和马金枝成了夫妻。
后来,马金枝生了个儿子,叫唐土改。
1967年,唐土改在元城中学任教务处主任,白天被红卫兵揪上台批斗,晚上被关进黑屋子里。这天夜里,唐土改从学校逃出,还带着一个年轻的女教师。马金枝一看,战战兢兢地闩上大门,急忙给儿子做饭。唐土改和女教师一阵狼呑虎咽,唐抗日在一旁镇定地说:“慢点吃,锅里还有,别噎着。”
说话间,外面一阵吵闹,唐土改大惊失色地说:“红卫兵找到家里来了,咋办呢?”
唐抗日镇静地说:“孩子,别怕,跟我来!”说话间,把唐土改和女教师带进书房,推开书柜夹层,说:“快藏进去,不要出声。”唐土改一愣,唐抗日说:“这是你姥爷当年设计的'保险柜,,躲避日本鬼子的,没想到今天还能派上用场,快!”
“把臭老九唐土改揪出来!打倒资产阶级业务权威!”红卫兵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冲进大门,唐抗日沉着应付。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唐土改,红卫兵只好悻悻而去。
一连多日,唐土改和女教师一直呆在书房,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藏进书柜夹层。几个月过去,唐土改与女教师结婚了。
一年之后,保皇派与造反派的文争武斗逐渐平息,唐土改和女教师重新回到学校。唐抗日抱着孙子,喜得合不拢嘴,还给孙子取了个名字叫唐卫东。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唐卫东进村小读书了。唐抗日的书柜因为保护了两代人,被当做革命文物,要放进元城县博物馆。村长与县文化局的领导多次前来动员,唐抗日就是不答应,说:“等我死了以后再说吧,这个柜子跟我有了感情呢。”
唐抗日非常重视孙子的学业,尽心培养孙子。唐卫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县委办公室工作,凭着红色革命家庭根正苗红这块招牌,很快就被提拔为建设局局长,手中掌握着全县建设项目审批的大权。唐抗日经常嘱咐孙子要洁身自律。
唐抗日在家颐养天年,一边给花浇水,一边听广播,•日子虽然平淡,但生活也算充实。一天,唐抗日正在收听长篇评书《岳飞传》,门忽然被推开。唐卫东急匆匆跑进来,手里提着一个非常精致的箱子,神色慌张,大口喘气。唐抗日问:''你回来了?怎么没听见车响啊?”唐卫东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爷爷,我在你这里躲一躲吧,纪委和反贪局正在找我呢!"唐抗日一听,关掉了手中的收音机,说:“好吧,快,快进屋!”
唐抗日把唐卫东带进书房,打开书柜说:“藏这里吧。”唐卫东手拎箱子,身体太胖,钻不进夹层,唐抗日使劲儿推了 一下才把唐卫东连箱子推了进去。唐抗日说:"你先委屈一下啊!"唐卫东说:“爷爷,没事儿了就放我出去。”唐抗日说:“你放心吧,爷爷知道应该怎样保护你的。”
唐抗日立即关上柜子的外门,找来一把大锁,把柜子死死锁住。唐抗日回到卧室,戴上老花眼镜,翻开电话号码本,找到县纪委的电话,拨通了,小声说:“我是唐抗日啊,我想送给你们一个柜子,赶快派人过来拉走吧!”
(摘编自小说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叙了夹层书柜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成功塑造了唐抗日这一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
B.马财主表面上对日本鬼子顺从,暗地里却在为八路军办事,还主动促成唐抗日与女儿的婚事。
C.“你放心吧,爷爷知道应该怎样保护你的”一句,突出了爷爷在对待孙子问题上的矛盾心理。
D.小说以书柜藏马金枝和唐抗日为开端,以藏唐土改、唐卫东为发展,以给纪委打电话为高潮。
【小题2】小说在刻画唐抗日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叙述书柜中的故事?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年关岁末
徐建英
摩托车灯刺破漆黑的村庄小道,留下一路突突的轰鸣声,吱地一声停在一个农家小院前。
摩托车刚停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从小院里迎出来。小院的铁门“嘎吱”一声在娘手中拉开一条缝,不等何水清发问,娘就帮着他支下车脚垫,后退,又向前一着力,摩托车倏地滑进了小院。
爹坐在堂屋前叭嗒叭嗒地吸着旱烟,烟和过往一样,一袅一袅地绕着,打着转儿,旋成一道道细细的烟圈。何水清松了口气,爹好这口自家产的老烟叶,烟杆儿是爹的命。瞧这烟雾,节奏还是过往的那几出,看来爹好着呢。
看到何水清推摩托车进屋,爹连说:好!好!然后磕了磕手中的烟杆灰,食指头小心地伸向烟窝里戳了戳又说:自个儿骑车回,好!
何水清刚坐下,爹的话头就开始了。他还是习惯地把年头到年尾的事儿倒豆子般叙一遍。末了,爹说:我和你娘就是想你了,想和你唠唠话儿。知道年关来了,你审计局的工作会比平时忙,若不说我病了,兴许你还不见得回吧?
春种秋收,爹指不上他这独生儿帮上忙。逢年过节,他似做客般匆匆忙忙。想到此,何水清眼一热,眼角开始痒痒的。忙蹲下身抓了一撮烟丝,殷勤地从爹手上边接过烟杆边说:我一早计划过,忙完这阵就休年假回来好好陪陪你和娘。又掂了掂手中泛黄的新烟杆,问:爹,你换了新烟杆?
小伍昨儿一早捎来的,烟杆儿说是纯铜的哩……这小伍也真上心,你从小到大的同学论桌儿地数,谁也不及小伍识礼数,懂情义。都当上大主任的人了,还常来咱家帮这帮那的。上次来咱家送冬柴时,瞧见你爹的铜烟杆豁了口,特地请五金厂的师傅打的。娘在一旁接过嘴道。
何水清摸着烟杆沉吟半响,又默默地对着烟窝一撮一撮地捺烟丝,摁着摁着,烟丝儿纷纷飞了一地。到何水清醒悟过来时,发现爹在盯着他看,忙不迭地“噗”地一下帮爹点上火,看了看还在絮絮叨叨地说话的娘,又望了望叭嗒叭嗒地默默吸着旱烟的爹,他悄悄地退出了堂屋。
年终的审查工作刚开始,他就接到了举报,伍思源负责的城市中心花园项目财政资金收支有问题,施工上也有不少的疑点。这中心花园本是政府斥资打造的,是给老百姓提供休闲用的。这几日他正犹豫着要不要派人查勘此事,怎么样来查这事。娘突然来电话说爹病了。
院子里的柴垛高高地码着,足够娘和爹燃上两个冬的。自从他去外地上大学起,在本城上大学的高中同学伍思源就代他照顾着爹和娘,感激的话他在心眼儿里说了不下八百次。这次的事,只要他稍稍动点手脚,伍思源就会平安。只是,原本为百姓造福的城市公园,会遭人唾弃。而他的心中,从此会多了一处污印。想到此,他倚在柴垛上,重重地叹了口气。
不知几时起,爹捧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走了过来。
爹说:唠也唠过了。你工作忙,就不留你,你还是趁黑地赶了回吧,明天还得继续上班呢。你娘呢,特备了些辣椒干,都是你爱吃的。这些个辣椒干啊,别看着土里土气的,冬天里佐上菜,吃了热乎,脑子跟着灵醒呢!
爹动手把鼓鼓囊囊的塑料袋绑在摩托车后座,边捆边自言自语地唠开了:这人啊,明眼看得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那包着裹着的,谁包准就没人晓得?工作上的事儿,我们也不懂,也帮不上啥忙。这天黑了,路上小心!得空了,记得常回家看看我和你娘。
何水清轻轻地推过摩托车,车灯又一次刺破漆黑的村庄小道,向城里驶去。
坎坷的土路上,车身一颤一颤的,屁股被后座的塑料袋一下下戳得生痛。猛记起,他自幼就不爱吃辣椒干,这个,娘怎能就忘了?赶忙停了车,塑料袋被解开的那一瞬,他怔了——那把崭新的“铜”烟杆就放在辣椒干上,在车灯的照耀下,泛着刺目的金色光芒。
何水清摸了摸辣椒干,又一次掂了掂手中沉沉的“铜”烟杆。爹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一股暖意涌上心头。他轻轻跨上摩托车,再一次庆幸没让自已的司机送。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A.“看来爹好着呢”的心理活动,暗示何水清这次回来是因为得知父亲有病。下文他爹的话和“娘来电话说爹病了”,也都照应了这一内容。
B.“烟丝纷纷飞了一地”,暗示何水清在往烟锅里摁烟丝时不专心,听了母亲的话,对自己曾想要查伍思源感到惭愧,觉得有点对不起老同学。
C.小说在结尾处把铜烟杆的“铜”字加了引号,是因为它的材质并不是铜,而是金子的,“泛黄的新烟杆”“泛着刺目的金色光芒”等细节对此做了暗示。
D.何水清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在农忙时节帮父母的忙,这让何水清内心深处有愧疚之意,同时这样的内容又为介绍伍思源代替他照顾父母埋下了伏笔。
E. 何水清离家回程之时,爹给了他一包辣椒干。其实他的父母并没有忘记他不爱吃辣椒,之所以给他辣椒,是要提醒他,在处理事情时应该像辣椒一样“辣”。
【小题2】“铜烟杆”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伍思源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