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初夏

鲍尔吉•原野

①初夏羞怯地来到世间,像小孩子。小孩子见到生人会不好意思。尽管是在自己的家,他还是要羞怯,会脸红,尽管没有让他脸红的事情发生。小孩子在羞怯和脸红中欢迎客人,他的眼睛热切地望着你,用牙咬着衣衫或咬着自己的手指肚。你越看他,他越羞怯,直至跑掉。但过一会儿他还要转回来。

②这就是初夏。初夏悄悄地来到世间,踮着脚尖小跑,但他跑不远,他要蓬蓬勃勃地跑回来。春天在前些时候开了那么多的花,相当于吹喇叭,招揽人来观看。人们想知道这么多鲜花带来了什么,有怎样的新鲜、丰润与壮硕。鲜花只带来了一样东西,他是春天的儿子,叫初夏。初夏初长成,但很快要生产更多的儿子与女儿,人们称之为夏天。夏天不止于草长莺飞,草占领了所有的土地,莺下了许多蛋。夏天是一个昏暗的绿世界,草木恨不能长出八只手来抢夺阳光。此时创造了许多阴凉,昆虫在树荫下昏昏欲睡。

③然而初夏胆子有点小,他像小孩子一样睁着天真的眼睛望向四外。作为春天的后代,他为自己的朴素而羞怯。初夏没有花朵的鲜艳。春天开花是春天的事,春天总是有点言过其实。春天谢幕轮到初夏登场时,他手里只带了很少的鲜花。但他手里有树叶和庄稼,树的果实和庄稼的种子是夏天的礼物,此谓生。生生不息是夏天之道。

④初夏是第一次来到世间,换句话说,每一年的初夏都不是同一个夏天,往年的夏天早已变为秋天与冬天,他没有经验可以利用。夏天的少年时光叫初夏,他不知道怎样变成夏天。每当初夏看一眼身边的葱茏草木都会吓一跳,无边的草木都是奔着夏天来的,找他成长壮大。一想到这个,初夏的脑袋就大了,压力也不小。初夏常常蹲在河边躲一躲草木的目光,他想说他不想干了,但季候节气没有退路,不像坐火车可以去又可以回来。初夏只好豁出去,率领草木庄稼云朵河流昆虫一起闯天下,打一打夏天的江山。

⑤初夏肌肤新鲜,像小孩胳膊腿儿上的肉,没一寸老皮。初夏带着新鲜的带白霜的高粱的秸秆,新鲜的融化才几个月的河流,新鲜的带锯齿的树叶走向盛夏。他喜欢虫鸣,蛐蛐儿试声胆怯,小鸟儿试声胆怯,青蛙还没开始鼓腹大叫。初夏喜欢看到和他一样年轻幼稚的生命体,他们一同扭捏地、热烈地、好奇地走向盛大的夏天。

⑥人早已经历过夏天,但初夏第一次度夏。他不知道什么是夏天,就像姑娘不知道什么叫妇人。这不是无知,是财富。就像白纸在白里藏的财富,清水在清里藏的财富,这是空与无的财富。人带着一肚子见识去了哪里?去见谁?这事不说人人都知道,人带着见识与皱纹以及僵硬的关节去见死神,不如无知好。如果一个人已经老了,仍然很无知,同时抱有好奇心与幼稚的举止,这个人该有多么幸福。只可惜人知道的太多,所知大多无用,不能帮他们好好生活。

⑦初夏走进湿漉漉的雨林,有人问他天空为什么下雨,初夏又扭捏一下,他也是第一次见到雨。这些清凉的雨滴从天空降落,他是从喷壶还是筛子里降落到地面的?天上是不是也有一条河?初夏由于回答不出这些问题而脸红了,比苹果早红两个月。

⑧初夏跑过山冈,撞碎了灌木的露水。他在草地上留下硕大的脚印,草叶被踩得歪斜。初夏的云像初夏一样幼稚,有事没事上天空飘几圈儿。其实,云飘一圈儿就可以了,但初夏的云鼓着白白的腮帮子在天空转个没完,还是年轻啊。你看冬天那些老云窝在山坳里不动弹,动也是为了晒一晒太阳。初夏的云朵比河水汹涌。大地上的草花要等到夏天才绽放。开在枝上的春花像高明人凭空绣上去的,尤其梅花,没有叶子的帮衬。而草花像雨水一样洒满大地,他们在绿草的胸襟上别上一朵又一朵花,就像小姑娘喜欢把花朵插在母亲的发簪上。

⑨初夏坐在河流上,坐在长出嫩叶的树桩上。初夏目测大地与星空之间的距离。他寻找春天剩下的花瓣,把他们埋在土里或丢在河里漂走。初夏藏在花朵的叶子下面,等待蜜蜂来临。初夏把行囊塞了一遍又一遍,还有挺多草木塞不进去。要装下这么多东西,除非是一列火车。

【小题1】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依据本文写一份“初夏”简介。
【小题3】第⑥段写“人的见识”有何用意?
【小题4】鲍尔吉•原野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认同罗素的美学观:“简单而深远,是美的真理。”但有人评说本文比较做作,并未体现这种美学观。你认为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3:3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
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有了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好吃。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
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说:“当然是城里人啦!”老娘在厨房里做着好吃的。
焉瓜和翠玉也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
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項是
A.小说虽短,伹情节也有波折,如写焉瓜两口子梦想在坡里买房,伹存钱不够,琢磨着要卖掉老家的房子,就是卖房也有小波折。
B.“不想买房子,想咋抽就咋抽”,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表现女主人公为了攒钱在城里买房于,希望丈夫少抽烟的心理。
C.小说通过对老家“牵中花香椿树”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既显示了乡村自然环境之美,又反衬了城里育人环境的优越。
D.小说中香椿树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起着很大的作用:既体现着老房子的独特之处,又是买房人喜欢的原因;还寄托着焉瓜对老家的情感。
【小题2】小说中焉瓜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城里乡下”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是什么单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多生活在单位文化里。陌生人见面,难免会被问及“是什么单位的”。
我曾说,一人即一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疆土,它区别于自己所属的疆土。同样,区别于“你属于某个单位”,每个人更应该回答的是“自己是什么单位”,“人是什么单位”。
我曾就此提问并得到一些答案。
有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单位之中。有说:人是思考的单位。前者,道出了人类的困境或者人性的弱点。我曾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并更换工具。之所以更换工具,是因为任何工具在被交付使用时,同样会通过“具体使用方法”“奴役”人。单位同样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工具,在意识到单位可以并可能像工具般更换以前,人所受到的这种“奴役”几乎是一辈子的事。 后者,“人是思考的单位”,这也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正因为人人都能思考,都在思考,民主作为利益协调器才成为可能和必要。
我以为,若要真正解放自己的心灵,必须在时间与空间上对人之内涵拨云见日。故而我关于“人是什么单位”的回答是“人是时间单位”、“人是时间的尺度”。
为什么“人是时间单位”?且不说“时间就是生命”这样的陈词滥调,我们不妨找些其他论据。比如,为什么我们介绍“思想家胡适”时,会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一段时间——胡适(1891-1962)?道理很简单,人是生命,有生卒年月,人归根到底是一段时间。我们在时间中获得生命。
那么,胡适是不是地理(空间)单位呢?不是。胡适生于绩溪,长在上海,学在美国,死在台湾。显然,我们不能在“思想家胡适”后面加上“绩溪—上海—美国—台北”这样一条地理尾巴。真正属于他的,只是他曾经生活过的71年。如丹东临死前所哀叹,没有谁可以把祖国放在鞋底上带走。然而,即使我们被送到月球上去,我们同样能够带走属于自己的时间。
理解人是时间单位,而非空间单位,非“属于某个单位”的单位十分重要。“我是单位”,“我是时间单位”,“我是时间的尺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关于生命意义的挖掘,并非忠诚于地理与环境,而是忠诚于自己的一生(这段时间)——正是通过这段时间我们参与并见证一个时代。所以,一个写作者,应该站在自己的生命本身,站在一个时代的立场上表达心声,而非生在中国便只为中国人表达,到了美国便只为美国人说话。正因为此,历史上那些真正留下丰功伟绩并值得后世怀念的人,其所创造的,多是“划时代意义”,而非“划地理意义”,或“划种族意义”,“划单位意义”。 他们将自己归属于时间并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站在时间的维度,做一个世界公民,实现一生。在此意义上,那些即使如中国某院士所言“不幸生在中国”者,亦没有理由为自己所处的空间感到羞耻,每个人只对自己的时间负责,并因其创造荣耀。
人应该爱时间,而不是爱空间。时间之爱是面向个体的,是绝对的,那是我们唯一的存在;而空间之爱则是相对的,是面向公众的,是通过物质或精神的契约才得以实现的。我愿将我所热爱之国视为时间之国,立于时间维度上的精神与思想之国,而绝非空间意义上的地理与政治之国。
所以我说,人应该为时间耕耘,而非为空间奔命;一个人无论占有多少疆土,如果不能在时间上做自己的主人,其所拥有的不过是贫困一生。以生命与时间的名义,每个人作为其所生息的时代中的一员,不应该停留于寻找地理意义上的归属,而应忠诚于一生的光阴,不断创造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选自熊培云的博客,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一人即一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疆土,它区别于自己所属的疆土”,两个“疆土”的意思不同。
B.任何工具在被交付使用时,都会通过具体的使用方法“奴役”人,因此,人要更换工具。
C.如果人人都能思考,人人都在思考,民主作为利益协调器才有必要存在,并有可能实现。
D.文中引用丹东临死前哀叹“没有谁可以把祖国放在鞋底上带走”,是为了说明祖国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公众。
E. 人应该爱时间,而不是爱空间。因为时间是我们唯一的存在,而空间则是公众的,是相对的,是通过物质或精神契约才能实现的。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人是小概念,时间是大概念,因为人只是衡量时间的一个尺度。
B.人只有意识到单位可以更换,才有可能减少被单位奴役的时间或摆脱被单位奴役的
命运。
C.一个写作者忠诚于自己的一生,其表现应该是:生在中国只为中国人表达,到了美国依然只为中国人说话。
D.若能将自己归属于时间,站在时间的维度上实现一生,中国某院士就不会发出“不幸生在中国”的感慨了。
【小题3】文中两次用到“思想家胡适”的例子,各有什么用意?
【小题4】理解“人是时间单位”有何重要意义?请根据文意分点作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
手机闪付成为2017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6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2016年增长1倍。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流厂商的高度认可。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随着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
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2016年下降25%;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2017年再次下降20%。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为48%,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显示,5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车、叫外卖是90后、80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70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60后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6成,而80、90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报告显示,70后、80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费额超过5000元的比例(23%)首次超越女性(15%)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事,调查显示,90后收入情况虽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5000元以上的比例(23%)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
材料三: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代际特征一览表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材料四:
90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Wi-Fi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
70后、80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险的重视度不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
60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
调查显示,相比2016年,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12%,其中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受访者中,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遭遇诈骗但未蒙受损失的比例为47%,而通过第三方挂失等其他方式止损,该比例仅为30%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手机闪付获得国内外手机生产商的高度认可,是手机闪付成为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的主要原因。
B.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C.80后和90后这两个群体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外卖消费移动支付场景崛起迅速,比例占总消费的9成左右。
D.手机支付改变着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不同年龄群体常用的消费场景各有不同:如90后和80后习惯打车、叫外卖,70后买电影票、发红包,60后资金转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手机闪付比例迅速上升的原因,便捷性与安全性是其不断普及的主要原因。
B.材料二概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在移动支付比例上升中的贡献及原因,其中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C.材料三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损失后,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因而,50岁以上的人群一旦遭骗后,遭受的损失可能相对较大。
D.由于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遭遇诈骗后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相较2016年有所下降。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移动支付时,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晩,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像河中的拖轮,牵引着随船。走到一棵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还打听你哩。

咋吼的,我听听。

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般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木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啰哈啰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他停下,直腰涎着脸说,那年,你磨(掌)舵,我打号,就像那歌里唱的“妹妹你坐船头……”

她夺过他手中的柳木棍儿,敲他一下:多大岁数了,还说这话?

他嘿嘿一笑,继续吼唱:

往北开嘞米粮船呦

哈啰哈罗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啰哈罗嗨哟—

……

他收了势问:咋样儿?

你自个儿评评咋样儿?豁口缺牙,跑风漏气,还好意思问。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下了。

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

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子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

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

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揣摩透磨舵的巧劲儿。

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俺也不会和船打交道。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堤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

就在这个河湾里,你学会了凫水。

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脱生成男的再说吧。

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天也没缠过,天足嘞。

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是答应了。

俩老人,注目着不远处的河湾。

那时,你身轻得跟飞燕一样下水,死沉,像个秤砣往下坠。为保你安全……

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水里。可把俺憋坏了。

他哈哈地笑了:土造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

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

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拴在她腰上,她不让,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口语,就是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仓满货重,水柱裹挟着大米,白花花喷起两三丈高。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那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诱俺: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

听了老伴儿的话,她想起那个麦收前的傍晩,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意境啊:运河白帆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因河堤不高,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

老太太的目光投向运河岸边一丛丛绿烟似的簸箩柳。过去,柳从边,是一条纤工踩出的光溜溜的纤道。

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采访她的情景,不由得清嗓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大脚姑娘弄水走船……

听着听着,老汊双眼蒙了一层泪光。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

夕阳,摇翻了一河粼粼金波。

(选自2019年8月20日《鹤壁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老太太一生经历丰富,她童年时遭灾,出嫁后学水,多年掌舵行船,不输男子,晚年被“申遗办”列入运河人物。
B.文中写到俗语“要想穷,玩木龙”,意在表现老太太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过安稳日子,不希望她像儿子一样学水。
C.文章中不少细节生动有趣,比如老太太用柳木棍敲打老汉、用裤子作救生圈等等,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画面感强。
D.文章语言平易质朴,富有地域特色,如“俺磨舵,你打号”等,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不乏意境优美的环境描写。
【小题2】本文在塑造老太太这一人物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赏析。
【小题3】文章开头部分写老汉吼唱运河谣,结尾写老太也唱起了运河谣,这样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②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
③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
④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⑤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
⑥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⑦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⑧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⑨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有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⑩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从大雾对城市与人的影响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多角度赏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3】该文内涵丰富。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点列出。
【小题4】文章题为“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但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