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谭徒马儿私淑杨
他博采众长,能演唱多种流派名剧,无论是谭派、马派还是杨派的剧目都演绎得很精彩,1983年和平和平991年还两度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唱,“一生就干了京剧这么一档子事”。 他就是被称为“谭徒马儿私淑杨”
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
马长礼是谭派第四代掌门人谭富英的弟子、马派创始人马连良的义子,虽没得到杨宝森的亲身教授但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他摒弃门户之见,吸取不同名家之精华,身上兼谭、马、杨几家之长,并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长于刻画人物,善于演唱多种流派名剧的老生演员。一路学戏,他受了不少苦,经历很多挫折,自己开玩笑说因为扮相不好看,没唱过旦角和小生,此外,他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他非常痴迷于学戏,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为了跟杨宝森先生学戏,听他唱,他就打听杨宝森先生住在哪,然后就在杨先生旁边租房子住。就连平时排戏都穿着行头,非常敬业刻苦。
马长礼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就是京剧现代戏《沙家浜》当中的反而人物刁德一。这个人物形象,叼着烟斗,有些斯文。可马长礼一辈子不抽烟。1966年,接到演出刁德一这个形象的通知时,他心里很不乐意。可很快,就投入到创作中。为了塑造好形象,他一遍又一遍练习刁德一叼烟斗的姿势。“一开始叼一会就流口水,后来才渐渐适应。“他说。
马长礼还创新了将话剧表演与京剧表演相融合的风格。他一再向北京人艺的艺术家董行佶学习念白,在演刁德一时将话剧念白揉进京剧,将外表温文尔雅、内心狡猾奸诈的刁德一刻画得惟妙惟肖。在“斗智”、“斥敌”两场戏中,他更是将马派的潇洒流畅、余派的圆挺拔、杨派的行腔韵味融进仅有20几句唱词中,曾在大江南北掀起热潮。他扮演的角色形象如此成功,以至于在周总理的直接要求下,谢幕时反面人物不能上台的规矩都改了。
虽然是科班出身,但他并不保守。马先生的女婿,当红老生名家杜镇杰回忆说:“老人家脑子特别灵,有一次看我演出的《苏武牧羊》,还说后面要用多媒体来点大风。那该多有意境啊!……岳父曾直言‘我追求的就是悦耳动听,京剧不是原来兴盛那会儿了,一定要好听,先别让人讨厌。’还说,继承京剧流派是应该的,但如果是死学流派就是克隆,人家观众不可能老是看你克隆,必须要想办法塑造人物。
提起马长礼的为人,徒弟李军说他 “对谁都很谦和,在外面演出,即使在后台为他准备了小化妆室,他也和大家在大的化妆室,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演员。”让徒弟李树建感动的是,师父虽然是一名京剧名角,但从来都是谦虚谨慎不骄傲,对舞台充满敬畏。演出前几天不大声说话,保护嗓子,演出前一天会先在家里吊弦先唱一遍,演出当天上午不见任何人,把自己融入到塑造的舞台角色中,等晚上演出结束后还会特意走到乐队、服装师傅处鞠躬致谢。
与马长礼交情深笃,相识整整60周年的著名导演郭宝昌曾此评价马长礼:“他人缘很好,特别虚心。有一次,我看了他的《空城计》,因为我们全家都接触古琴,所以发现他在城楼上抚琴的动作有问题,于是就跟他提出抚琴应一手拨一手揉。后来他演完戏后专门找到我,让我以后想看什么戏就找他,不用买票,可以随时给他提意见。”
晚年,马长礼走下舞台。他曾说:“花无百日红,要勇于承认自己老了。虽然每个艺术家到了老年都会留恋舞台,都还想证明自己没老,但该翻篇的时候就得翻篇。……虽然我思想不老,心不老,但是外形确实老了,气质也变了,非要留在台上让观众鼓掌,说‘好!这么大岁数还能演,不容易呀!’这种评价没意义,还不如把舞台留给年轻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有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长礼博采众长,无派系之分,无门户之见,在艺术上既对传统有所继承,但又不拘泥于传统。
B.马长礼善于演唱多种流派名剧,如谭派、马派、杨派,但长相不好看,所以没有唱过旦角和小生。
C.晚年的马长礼虽然依旧对舞台仍有眷恋,但他认为把舞台留给年轻人更有意义和价值。
D.文章没有全面叙述马长礼一生的经历,而是侧重于表现他热爱戏剧、刻苦敬业、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为人谦虚等特点。
【小题2】文章多处引用他人对马长礼的评价,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第五段写到马长礼曾直言“我追求的就是悦耳动听。京剧不是原来兴盛那会儿了,一定要好听,先别上人讨厌。”你是否赞同马长礼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1:3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力学之父”钱伟长

邓艳玲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学习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来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在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小题1】有人认为文章倒数第2段末“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中的“最终”这个词没有用好,他表现了钱伟长面对国外优越条件曾经犹豫不决,不符合作为爱国知识分子钱伟长的性格特征。你认为呢?
【小题2】简要叙述钱伟长读清华大学时弃文从理的原因及结果。
【小题3】为什么当时与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会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钱伟长的“五项科学计划”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流量明星为何缺少“信念感”

①一档名为《演员的诞生》的综艺节目正在热播,节目由两位演员选取影视剧片段在舞台上重新演绎。从第一期开始,节目就引起广泛争议,节目组请来一些人气爆棚的“流量明星”参与,他们的演技在实力派演员面前相形见绌,再次触发了公众批评。
②节目第一期第一组表演由自带“热搜”体质的郑爽担纲,由她和任嘉伦再现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片段。表演结束后,宋丹丹要求他俩进行一段即兴表演,表演过程中,郑爽接不住词,接不上对手的情绪,还不停笑场。当宋丹丹给她去打男方一下的动作提示时,她却笑嘻嘻地给了一个非常无力的假动作,还跳出表演场地,解释:我胆小。评委章子怡显然不满意这样的表演,和刘烨产生了争执,质疑“他们一点信念感都没有,你满意什么”。章子怡认为表演者要有“信念”。什么是表演者的信念感?章子怡在之后评论时说:“演员这个职业是应该得到敬畏的,因为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情绪、身体、心灵全都奉献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角色。”换言之,真正的表演,应该是《霸王别姬》里说的,“不疯魔不成活”。表演看似很简单,只要有一副好皮囊就可以当演员;但实际上是一项专业性非常高的工作,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当演员选择一个角色,必须首先相信,然后全情投入,并将形象有信服力地传达给观众。
从职场角度来看,“信念感”是一个行当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底线。相信角色、投入角色,是演员的信念感,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者的信念感,做好每一道菜是一个厨师的信念感,为笔下每个文字负责是一个写作者的信念感……很难相信,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专注感、信念感和敬畏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从业者。
④这就是章子怡严厉批评竞技演员的原因——后者显然没有投入这段演出,至少没有相信角色。而事实上,没有信念感又何止是一两位“流量明星”的问题?当下,这个毛病广泛存在于“流量明星”身上。他们自带流量、具有庞大的人气,60天拍片可以要价1亿元片酬,但对表演的态度却备受诟病。不仅仅是演技生涩,还包括对于替身的滥用、抠图演出以及表演时的应付态度。知名编剧高满堂曾说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场戏我跟导演说,怎么能这样对待观众?镜头中几个小鲜肉在台阶上聊天,聊了15分钟机位没动。我说,导演你不能这么办。导演说,‘我跟他们说了,他们不愿意站起来,就愿意这么趴着’。”
⑤令人困惑的是,一些“流量明星”对表演并没有信念感,却依旧占据市场最一线资源,拿着最高片酬。他们有的是粉丝和人气,即便演技生涩、抠图演出、过度用替身、使用倒模,仍旧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以“我家idol(偶像)最敬业最努力”拥趸着,席卷微博、豆瓣、贴吧。一些粉丝不太在意偶像演技怎么样、出演的作品怎么样,更在乎的是偶像的“人设”(即他们所认定的“人物设置”),人设先于演技、人品、作品等其他要素存在。如此语境下,“流量明星”只需努力经营好“人设”即可,对提升演技更缺乏追求的欲望。
⑥在“粉丝经济”时代,粉丝们的能量直接影响着市场方向,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资本大举进入影视圈,视频网站崛起,传统的收视率指标也在慢慢被视频点击量和网络讨论量所取代。非流量明星参演的剧集拍得再好,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率也可能惨淡,若有“流量明星”加持,点击率则轻松破亿甚至几十亿。只要有“流量明星”参演,有的项目还没有启动,就被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高价拿下。一位导演曾这样解释他的新剧启用某位演技备受诟病的“流量明星”的原因:“一般我们用老演员,这次选角算比较蹊跷的。他们说他有1700多万粉丝,如果用了他,我们现在网络可以签到什么价格?我立马说签他,不会演戏我也会让他演戏!”
⑦___________________到这个时候,“流量明星”反倒可能会沦为“市场毒药”,并最终被市场抛弃。
⑧“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的这句话放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演艺圈更新换代速度如此之快,多少“小鲜肉”“小花旦”浮浮沉沉,但像斯琴高娃、李雪健、陈道明、宋丹丹、陈宝国等好演员反倒成了常青树。说到底,演艺圈拼的还是演技。
【小题1】第②段中的“信念感”是指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小题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真正支撑一部投资巨大、体量巨大的影视剧,不可能只靠粉丝
②很显然,这种以流量为导向的影视生产机制是畸形的,其可持续值得怀疑
③一开始,普通观众可能还会被粉丝的“安利”忽悠,对“流量明星”跟风趋捧
④更需要的是千千万万普通电视观众和网友
⑤但上当受骗次数多了,反倒会因为“流量明星”这个“招牌”,阻碍了观看意愿
A.④③②⑤①
B.③⑤④②①
C.①③④⑤②
D.②①④③⑤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章子怡严厉批评竞技演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演很简单,只要有一幅好皮囊就可以当演员。
B.缺乏相信角色,全情投入,将形象有信服力地传达给观众的态度。
C.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专注感、信念感和敬畏感。
D.不能把自己的情绪、身体、心灵全都奉献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角色。
【小题5】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流量明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去的苦枣树

①最后一次见到家乡门口的那棵苦枣树,是去年的八月份。那天回家处理父亲后事,刚到村口,就见村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拉着板锯,大汗淋淋地切割只剩下一个木墩的苦枣树。一会儿工夫,被雨水腐蚀得发绵的苦枣树根拔了出来,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亲吻着养育它一生的泥土……

 ;父亲也老了,老去的是曾经风华正茂的躯体。

③父亲说,苦枣树很老,他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那时是最旺盛的时期,像娃娃一天一个模样似的在长。到我们小时候,苦枣树长得要三个成年人才抱得住,足足有二十米高,遮阳面积有七八十平方米。苦枣树正好长在家门口的十字路中间,南来北往的人经过时,都会在它怀里小憩一会儿,退却一身的疲惫和燥热,继续上路。

④我们记事时的苦枣树已是晚年了,树皮斑驳陆离,表面那层枯裂。但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仍然焕发顽强的生命力。在吐苞献蕾的季节,苦枣树不甘拜下风,沐浴亮丽的春霞增枝拔节,枝头没有绿叶的空白。

⑤春夏,苦枣树是鸟儿的天堂,也是我们的乐园。麻雀在树枝上,向着刚露小脸的太阳,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们几个小孩就爬下滑下,吊在树枝上翻跟头,躲在树叶里做迷藏,象猴子似的,从这根树枝翻腾到另一树枝。或许是因为有一次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我手臂,或许是因为苦枣树的开花,散落满地的苦苦花蕊,熏得人发晕,每次我们玩得尽兴时,父亲不知不觉就突然出现树底下,拿着竹鞭子,催赶我们下来。看着父亲手里长长的鞭子,听到父亲的怒斥声,我们不敢下来,钻到密密的树叶里,使劲往树顶上爬。父亲也曾几次想爬上树,捉我们下来,可他毕竟上了年纪,腿脚没有我们灵活,蹬了几脚就滑了下来,喘着气,在树底下好言劝我们下来。我也是每次忘记了父亲的美丽谎言,乖乖地一忽悠地溜到了地下,父亲趁机一把抓住我,抽几鞭我小屁股,告诫我要记得栽跟头的教训。

⑥秋冬,苦枣树是过冬鸟的避风港,也是我们嬉戏的打闹场。苦枣树是一种季节性非常明显的树。带着少许燥热的秋风刚起,树叶似乎忽如秋风一夜黄。那时我和几个顽皮的小孩坐树杈间,审视树底下,一见有行人过来,就比赛似的猛摇树枝,如秋风扫落叶,飘洒一地黄叶,落满行人肩头。父亲也同时收到了不少关于要好好教育我的投诉。串串的苦枣,没有绿叶的衬托,有点发黄了。我们随地取材,折一支树杈,一边套上一根象皮筋,系上一小块帆布,就做好了一把弹鸟的皮射雕,捋下一串串的苦枣,作为射击子弹。对准树枝上还没来得及封顶的鸟巢,几个小孩枪林弹雨般扫射一番,惊得小鸟可怒又无奈,叽叽叫地盘旋在我们的头顶,等待机会重新修建过冬的家园。苦枣树如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了,有些怕冷。当凛冽的寒风刮起时,时常是一层层的树皮剥落。父亲每年冬天,都会弄些黄泥浆,裹糊着冻得张裂的树杆,尽量保持苦枣树不失去水份。小时不理解父亲的那片苦心,偷偷用树枝扒开泥巴,撕毁枯死的树皮,放在小提炉里作取暖的柴火来烧。父亲心痛的同时,也会狠狠的教训我一顿,罚我在寒冷的冬天,去水沟里捞些泥浆补好。

⑦小学毕业后,告别了家乡,也告别了苦枣树,一直在异乡求学、工作。每次回家乡,都会去看看苦枣树,亲抚被岁月浸蚀得剥落的老树皮,聆听树梢上的教诲。前年,听说父亲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苦枣树被雷电击中了主干,就一直没有康复过来。那两年父亲也一直拖病在身,与苦枣树相扶相守,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无能吐出一枝绿芽,消失在他们眷恋的土地上

⑧如今,苦枣树老去了,没有带走一捧它眷恋的泥土;如今,父亲老去了,没有带走一片他烧制的瓦片。在人与自然轨迹上,他们划下了一个完美的生命轮回。生者犹可追,死者长已矣。拾起行馕,尘封苦枣树的那段童年生活,收起苦枣树下的父亲教诲,我继续上路求索。

【小题1】依据上下文及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在第②段空缺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没能吐出一枝绿芽,消失在他们眷恋的土地上。
【小题3】文章结尾,作者要“收起苦枣树下的父亲教诲”。联系全文,概括“父亲教诲”的内容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铁凝
2007年1月29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那一晚,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 。
我喜欢听杨绛先生说话,思路清晰,语气沉稳。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还会告诉我保姆小吴从河南老家带给她的五谷杂粮。这些新鲜粮食,保证着杨绛饮食的健康。
跟随钱家近二十年的小吴,悉心照料杨绛先生如家人,常有各种社会情状通过小吴传递到杨绛这里。我跟杨绛先生开玩笑说:“您才是接“地气”呢,这地气就来自小吴。”杨绛先生指着小吴说:“在她面前我很乖。”小吴则说:“奶奶(小吴对杨绛先生的称呼)有时候也不乖,读书经常超时,我说也不听。”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 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小吴还告诉我,杨绛先生虽由她照顾,但至今更衣、沐浴均是独自完成,又让我感慨:杨绛先生的生命是这样清爽而有尊严。
有时候我怕杨绛先生戴助听器时间长了不舒服,也会和先生“笔谈” 。我从茶几上拿过巴掌大的小本子,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这样的小本子是杨绛用订书机订成,用的是写过字的纸,为节约,反面再用。我在这简陋的小本子上写字,想着,当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国王和王后。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
“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
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如同她常说的“我们做群众最省事”,如同她反复说的,她是一个零。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在做学问的同时,她也像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操持家务,织毛衣烧饭,她常穿的一件海蓝色元宝针织成的毛衣就是在四十多年前织成的。我曾夸赞那毛衣针法的均匀平展,杨绛脸上立刻浮现出天真的得意之色。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摘自《文汇报•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②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摘自黄薇《百岁开一话杨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她的穿着打扮让我感到惊异,而她亲自迎接我的行为以及跟我的谈笑则更让我感到震撼。
B.杨绛先生会客时经常坐在“一只更旧的软椅”上,跟客人聊客厅天花板上“手印的故事” 总引得客人感慨万千。
C.《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班牙贵宾,这充分肯定了杨绛先生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也鼓舞了她翻译出了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D.听到别人说自己“穿得像个女工” 杨绛先生坦然接受;尽管她成功地做出大学问,但她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零”。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杨绛先生可贵品质的是(   )
A.她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
B.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
C.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
D.在做学问的同时,她也像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操持家务,织毛衣烧饭,她常穿的一件海蓝色元宝针织成的毛衣就是在四十多年前织成的。
【小题3】为什么“我”第一次见到杨绛先生时,会认为她“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抽烟的父亲
韦 名
  父亲烟瘾特大。母亲说,嫁给父亲一辈子,就没见父亲睡过一个安稳觉,他一个晚上不起来抽三五支烟保准天不会亮,放在白天,常常是烟一根连一根,父亲管叫节约柴火。母亲去世后,父亲进城里来住,父亲的烟瘾还是很大,常常抽得满屋子乌烟瘴气。
夏天家里开空调,父亲只好自个儿每隔十几分钟就从舒舒服服的屋子溜出去,到阳台上去过瘾。对着炙人的太阳,叼着烟的父亲那陶醉的样子,真像是拾了金元宝。烟抽多了,痰自然多。父亲咳得相当厉害。可对着光彩照人的抛光砖铺就的地板,父亲不敢像在家里一样随地吐痰,父亲于是老跑卫生间。
因为父亲有这老改不掉的不良习惯,在城里,我一般不敢带父亲出门。父亲来住了三几个月,老嚷这边不舒服那里不痛快。
那天,刚好我有空,我想带父亲去医院检查身体。医院离家较远,坐公共汽车要一个小时。出门前,我又交代父亲不能在公共汽车上抽烟吐痰。父亲一听一个多小时要忍这么多事,便不想去看医生。
百般哄劝,父亲才同意出门。
上车时,人多。我和父亲都站着。
一路上,我一直担心父亲会随时忍不住抽烟吐痰。
几次,我见父亲清了清喉咙,我便赶紧拉了拉父亲的衣角。
父亲回头望望我,“嘿嘿”笑了一下,极不自然。
终于忍到车站,父亲刚下车站稳,右手便伸进口袋掏烟。
烟叼上了,父亲的陶醉又写到了脸上。突然,父亲咳了一下,我意识到父亲的一口痰便要迫不及待地飞流直下。对着满街的人群,我窘了,赶紧从口袋里掏纸巾给父亲……
可是,父亲还没从我手中接过纸巾,一口浓痰已经吐出来了……那口浓痰却落进了父亲空了一半的烟盒子里。
我愣了一下,对父亲笑。
父亲望着整洁的街道,也“嘿嘿”地笑,“吐下去可惜了。”
父亲把沾满黄痰的半包烟扔进垃圾箱时,一脸却是讪讪的。
回来时,车站里很多人在挤一辆刚靠站的公共汽车。父亲忽然拉着我朝人堆里挤。
我最讨厌人家不排队没秩序乱哄哄地挤公共汽车,我冲父亲嚷:“挤啥挤!”
“不挤,位子光了。”父亲不满地对我说。
让年过花甲的父亲和我一道站一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我突然生出一丝愧疚……
这时,父亲已和蜂拥着的人群一起挤上了公共汽车。上了车,父亲迅速在车厢里抢座位。父亲在一张双人凳子上坐下时,还不忘用右手放在另一个座位上,为我也霸一个座位。可说时迟那时快,父亲的右手还没在座位上放稳,一个小伙子已一屁股坐到父亲的右手上,痛得父亲“哇”的一声叫唤。
车一站站停,人一茬茬上,车厢内人越来越多,我被挤到了车厢尾部。
站在车厢尾部,我担心坐着的父亲“条件”宽松了会做出不合时宜的事来,一直张望着父亲,一颗心也一直悬着。
车摇摇晃晃又到一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艰难地挤进车厢。尽管老妇人友善地朝着她身边坐着的人笑,可就是没人站起来为她让座。
这时,我见父亲倏地站了起来,粗着嗓门用不大标准的普通话喊老妇人:“这便(边)坐!”
几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父亲。父亲那头几乎和老妇人一样花白的头发在车厢里异常耀眼。
父亲和我站着到了家门口。父亲刚下车站稳,右手又伸进口袋掏烟。一包新买的红双喜在医院已被父亲抽了大半。
烟叼上了,父亲的陶醉又写回脸上。还没听到父亲的咳嗽声,我已把纸巾递到父亲手中……
“爸,你这么大年纪让座,想博人家喝彩”我调侃父亲。
“你没见那老女人站都站不稳。我可比她硬朗多了。”
“那你既然要让座,上车时何苦要抢座位”
“……”父亲沉默了一阵,“嘿嘿”笑,“让别人悠着坐着,还不如自己坐着。这不,我博人喝彩了!”
父亲一脸的得意。
父亲住了不到半年就回乡下了。
父亲走时怕我误会,悄悄说:“都好,就是这憋气。”
父亲指了指口袋里的烟。
我一脸苦笑。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节)
⑴在陪父亲去医院的过程中,“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请分条概括。
⑵写父亲上公交车抢占座位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⑶小说中的父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