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季式,字子通,有胆气。天平中,出为济州刺史。山东旧贼刘盘陀、史明曜等攻劫道路,剽掠村邑,齐、兖、青、徐四州患之,历政不能讨。季式至,皆破灭之。寻有濮阳民杜灵椿等攻城剽野,聚众将万人,季式遣骑三百,一战擒之。又有群贼破南河郡,季式遣兵临之,应时斩戮。有客尝谓季式曰:“濮阳、阳平乃是畿内,既不奉命,又不侵境,而有何急,遣私军远战?万一失脱,岂不招罪?”季式曰:“君言何不忠之甚也!我与国义同安危,岂有见贼不讨之理?且贼知台军卒不能来,又不疑外州有救,未备之间,破之必矣。兵尚神速,何得后机,若以获罪,吾亦无恨。

元象中,西寇大至。高祖亲率三军以御之,阵于邙北,师徒大败,河中流尸相继,败兵首尾不绝。人情骚动,谓世事艰难。所亲部曲请季式曰:“今日形势,大事去矣,可将腹心二百骑奔梁,既得避祸,不失富贵。何为坐受死也?”季式曰:“吾兄弟受国厚恩,与高王共定天下,一旦倾危,亡去不义。若社稷颠覆,当背城死战,安能区区偷生苟活!”

入为散骑常侍。兴和中,行晋州事。高慎以武牢叛遣信报季式季式得书惊惧既狼狈奔告高祖高祖嘉其至诚待之如旧。天保初,封乘氏县,仍为都督,随司徒潘乐征讨江、淮之间。为私使乐人于边境交易,还京,坐被禁止,寻而赦之。四年夏,发疽卒,年三十八。赠侍中、使持节、都督沧冀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恭穆。

季式豪率好酒,又恃举家勋功,不拘检节。黄门郎司马消难,左仆射子如之子,又是高祖之婿,势盛当时。因退食暇,寻季式与之酣饮。留宿旦日,重门并闭,关籥不通。消难固请云:“我是黄门郎,天子侍臣,岂有不参朝之理?”终不见许。失消难两宿,莫知所在,内外惊异。及消难出,方具言之。世宗在京辅政,白魏帝赐消难美酒数石,珍羞十舆,并令朝士与季式亲狎者,就季式宅䜩集。其被优遇如此。

(节选自《北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慎以武牢叛/遣信报季式/季式得书惊惧/既狼狈奔告高祖/高祖嘉其至诚/待之如旧
B.高慎以武牢叛/遣信报季式/季式得书/惊惧既狼狈/奔告高祖/高祖嘉其至诚/待之如旧
C.高慎以武牢/叛遣信/报季式/季式得书惊惧/既狼狈奔告高祖/高祖嘉其至诚/待之如旧
D.高慎以武牢/叛遣信/报季式/季式得书惊惧/既狼狈奔告高祖/高祖嘉其/至诚待之如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是古代立国之本,故作为国家的代称。
B.“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在一些朝代是“三公”之一。
C.“子”即子爵,是封建社会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封乘氏县子”说明封地在乘氏县。
D.“畿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门郎司马消难在闲暇时间找高季式与之酣饮,结果被强留两天,魏帝并没有责怪高季式,还赐给他美酒珍馐。
B.高季式任济州刺史时派遣军队剿灭了多处盗匪,有一位门客劝阻他,高季式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忠于朝廷的。
C.元象中,西魏军大举进攻,东魏军大败,人心动摇。高季式认为,受了国家的重恩,应在国家倾危之时拼命死战,不能苟且偷生。
D.高季式,一直受到朝廷优遇,他私自打发乐人赴边境交易,因犯罪遭拘禁,但不久就被赦免释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尚神速,何得后机,若以获罪,吾亦无恨。
(2)可将腹心二百骑奔梁,既得避祸,不失富贵。何为坐受死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3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伏,太安人也。伏少从戎,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周帝前攻河阴,伏自桥夜渡,入守中潭城。南城陷,被围二旬不下,救兵至。周师还。伏谓行台乞伏贵和曰:“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贵和弗许。

武平六年,除东雍州刺史,会周兵来逼,伏出战,却之。周克晋州,执获行台尉相贵,以之招伏,伏不从。后主亲救晋州,以伏为行台右仆射。周军来掠,伏击走之。周克并州,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曰:“并州已平,故遣公儿来报,便宜急下。”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以金马瑙二酒钟为信。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有死无贰,此儿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仇疾,愿即斩之,以号令天下。”

周帝自邺还至晋州,遣高阿那肱等百余人临汾召伏。伏出军隔水相见,问至尊今在何处。阿那肱曰:“已被捉获,别路入关。”伏仰天大哭,率众入城,于听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降。周帝见之曰:“何不早下?”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能自死,羞见天地。”周帝亲执其手曰:“为臣当若此。朕平齐国,唯见公一人。”乃自食一羊肋,以骨赐伏,曰:“骨亲肉疏,所以相付。”遂别引之与同食,令于侍伯邑宿卫,授上仪同,敕之曰:“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又问前救河阴得何官职。伏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开国公。”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赐伏金酒卮。后以为岷州刺史,寻卒。

(摘编自《北齐书·列传》三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B.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C.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D.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阴,黄河南面之地。古代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为阴。
B.雍州,古代九州之一,其他八州为冀州、晋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C.至尊,皇帝的代称。此外,还称皇帝为天子、圣上、皇上、陛下、万岁、万岁爷等。
D.听事,也作“厅堂”“厅事”,官府治事之所,后亦指私宅大厅。文中指官府治事之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伏擅长治军。他凭借战功逐渐升任到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领兵守中潭城,南城陷落后,中潭城被围困二十天没有被攻下。
B.傅伏忠君不贰。周军攻克并州,面对韦孝宽和傅伏儿子的劝降,他怒斥儿子,并表示侍奉国君以死相报,不能存有二心的决心。
C.傅伏感恩自责。投降周帝后,他流着泪说自家三代吃北齐的俸禄,受到信任,北齐灭亡却不能殉职,以在天地之间活着为羞耻。
D.傅伏受到周帝器重。周帝认为他是北齐被平定后见到的唯一忠臣,把羊骨头赐给他,并赐给他金马瑙二酒钟,任命为岷州刺史。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
(2)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者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成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常种,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穆积怨。

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所疑意,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督众,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入邺,追赠上柱国、崇国。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斛律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B.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C.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D.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北朝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建都邺,史称“东魏”。
B.文帝,天保,世宗,分别是谥号,年号和庙号,而这三者都是皇帝专有。
C.庶女,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侧室所生女子;正妻、继室所生子女为“嫡出”。
D.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五等爵位指公、侯、伯、子、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斛律光箭艺高超。斛律光十七岁时,阵前箭射莫者晖,又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其脖颈,得到高祖和世宗的称赞。
B.斛律光英勇善战。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成所多次侵扰齐境,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C.斛律光抗令不从。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城成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皇帝不得已为之。
D.斛律光遭冤被杀。北周将军韦孝宽忌恨斛律光的英勇,就散布他要造反的谣言,恰好北齐皇帝对斛律光起了疑心,就设计杀死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田常种,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
(2)会帝前所疑意,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小题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斛律光的英武勇敢?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孟业,字敬业,臣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

②业唯有一马,因瘦死。韶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名人也。”对曰:“业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

③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廪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其眇小,笑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④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选自《北齐书·孟业传》卷四六)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家本寒微(2)卿名人也(3)唯知自修(4)其眇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韶业家贫   ②业细微 ③因瘦死 ④笑不言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2)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小题4】第②段反映孟业 (四字词语)的品性。
【小题5】孟业为何如此得到信任,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愔,字遵彦,弘农华阴人。愔儿童时,口若不能言,而风度深敏,出入门,未尝戏弄。六岁学史书,十一受《诗》《易》,好《左氏春秋》。愔一门四世同居,家甚隆盛,昆季就学者三十余人。学庭前有柰树,实落地,群儿咸争之,愔颓然独坐。其季父日韦适入学馆,见之大用嗟异,顾谓宾客日:“此儿恬裕,有我家风。”及长,风神俊悟,容止可观。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孝昌初,其父津为定州刺史,愔亦随父之职。以军功除羽林监,赐魏昌男,不拜。及中山为杜洛周陷,全家被囚絷。未几,洛周灭,又没葛荣,荣欲以女妻之,又逼以伪职。愔乃托疾,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仍佯喑不语。荣以为信然,乃止。
时邺未下神武命愔作祭天文燎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惜出遭离家难,以丧礼自居,所食唯盐米而已,哀毁骨立。神武愍之,恒相开慰。及韩陵之战,愔每阵先登,朋僚咸共怪叹曰:“杨氏儒生,今遂为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虚论。”
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疾。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惜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变易名姓,潜之光州,因东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神武知愔存,遣愔从兄宝猗赍书慰喻,仍遣光州刺史奚思业令搜访,以礼发遣。神武见之悦,委以重任,妻以庶女。及居端揆,权综机衡,千端万绪,神无滞用。自居大位,门绝私交。轻货财,重仁义,前后赏赐,积累巨万,散之九族,架箧之中,唯有书数千卷。
乾明元年二月,为孝昭帝所诛,时年五十。
(节选自《北齐书·杨倍传》,有删改)
注①燎:祭祀的名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邺未下神武/命愔作祭天文/燎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愔出
B.时邺未下/神武命愔作祭天文/燎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愔出
C.时邺未下神武/命愔作祭天文/燎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愔出
D.时邺未下/神武命愔作祭天文/燎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愔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秦代居于里门之右的是贫苦百姓,故“闾右”常用来代指贫苦人民。
B.《左氏春秋》,儒家十三经之一,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D.从,指堂房亲属,如“从兄”就是指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愔幼时恬淡文静,从未做过顽皮的事,看见其他孩子争抢果实,他一动不动,此举受到叔父的赞扬。
B.杨愔有智慧有谋略,因害怕郭秀陷害自己,便把自己的衣服帽子扔进水中假装投水自尽,然后改变姓名,隐居起来。
C.杨愔有治国之才,皇帝委以重任,他执掌国家机密大政期间,虽然事情千头万绪,但他思想上从没有反应迟钝的时候。
D.杨愔重义轻利,任职期间没有凭私人之交办过事,朝廷给了他很多赏赐,他把赏赐分给族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洛周灭,又没葛荣,荣欲以女妻之,又逼以伪职。
(2)遭离家难,以丧礼自居,所食唯盐米而已,哀毁骨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人也。逊少学,兄仲常优饶之。逊自责曰:“为人弟,独爱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

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渤海封孝琰等为暹宾客。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合,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馀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B.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朝廷的赏识,被征召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该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