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受自然的颤动

赵丽宏

①夜晚,在离开上海数万里外的南太平洋之岸,半个残缺的月亮从海面上静静升起。天空是深蓝色的,而天空下面的海水,是墨一般的漆黑,星光月色洒落在海面上,泛起星星点点的晶莹。远方有一条白色的细线,在黑黢黢的水天之间扭动,这是海上卷起的潮峰,它们集聚了大自然神秘的力量,正缓缓地向岸边涌来。风中,传来隐隐的涛声。一只白色鸥鸟从我身边飞过,像一道闪电,倏忽消失在黑暗之中。

②这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一个名叫凯尔斯的海边小镇。这个小镇,离繁华的墨尔本200多公里,在地图上未必能找到,镇上只有几家小店和旅馆闪着灯火。离开小镇,穿越一片草坪就是海滩。我一个人站在海滩上,站在星空下,站在望不到边际的夜色里,沉浸于奇妙的遐想。和我一起伫立于海边的,是一棵古老的柏树。斑驳的树皮,曲折的枝干,树冠犹如怒发冲冠,月光把古柏巨大的阴影投在海滩上,如同印象派画家异想天开的巨幅作品。这样的古柏,在中国大多生长在深山古庙,想不到在异海岸上也能遇到这样一棵古树,这是奇妙的遭遇。树荫中传出知名的夜鸟的鸣啼,低回婉转。

③古树,残月,孤鸦,星光荡漾的海,这样的景象,神秘而陌生,却似曾相识。它们使我联想起唐诗宋词中的一些情境,但又不雷同。这是我以前从未看到过的风景。我就着月光看上的手表,是夜里九点,此时,中国是傍晚七点,在我的故乡上海,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刻,淮海路上涌动着彩色人流,南京路上回荡着喧闹人声,灯光勾勒出外滩和浦东高楼起伏的轮廓……而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久居都市,被人间的繁华和热闹包围着,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抬头看看星空的欲望,也忘记了天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此刻,大自然正沉着地向我展示着她本来的面目。能够沉醉在大自然幽邃阔大的怀抱中,是一种幸运。在天地之间,在浩瀚的海边,我只是一粒微尘,只是这个小镇、这片海滩上的匆匆过客。然而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情境,却会烙进我的记忆。

⑤在澳洲,很多天然的景象使我陶醉,也使我心灵受到震撼。我一次又一次走到海边,看海浪在礁石上飞溅起漫天雪浪,听涛声在天地间轰鸣,面对着激情四溢的海洋,我却感受到一种无法言传的宁静。也有平静的海湾,海水平静得像一块蓝色水晶,白色的游艇在海面滑动,悠然如天上的白云。凝望着平静的海洋我却想起了风暴中的海,想起了我曾经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过的最汹涌激荡的海。海的运动,遵循的是自然永恒的法则,没有人能改变它。这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力量。在悉尼的邦迪海滩,我看到了海洋永无休止的运动。不管气候晴朗还是阴晦,不管是有风还是无风,在这片海滩上永远能看到滔天巨浪,潮头如崩溃的雪山,成群结队呼啸而来,前面的刚刚在海滩上溃散,后面的又轰然而起。冲浪者在潮峰上滑翔,展现着人的勇敢和灵巧。如果把大海的运动比作一部壮阔的交响曲,人在其中的活动只是几个轻巧的音符罢了。

⑥海边的牧场也是悦目的景观,草原的起伏形成了大地上最柔和的线条,而在草地上吃草的羊群和牛群,仿佛是静止不动地被贴在绿色屏幕上。如果海上有风吹过来,吃草的牛羊应该能听到浪涛拍击海岸的声音,应该能听到树林在风中的低语。但些草原上的生灵,大概早已习惯了身边那种安宁,它们已经没有了奔跑的念头。只有野生的袋鼠,箭一般出没在灌木丛中。

⑦一天黄昏,我离开海边一个著名的景点,在暮色中坐车回墨尔本。公路穿越一片丘陵时,车窗外出现了我从未见过的奇妙景象:西方的地平线上,残阳颤动,晚霞如血,东方的天边,金黄的月亮正在上升。道路两边,是广袤无边的草原,羊群、牛群和马群仍站在那里吃草,它们沉静地伫立在自己的位置上,在夕阳和月光的照耀下,入定一般贴在墨绿色的草地上,天色的昏暗丝毫没有引起它们的不安。这是一幅色彩深沉、意境优美的画,一幅世界上最平和幽静的油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绘了美丽的海上夜景,月色、星光、波涛等,照应题目,引出后文对异乡大自然美景的描写,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②段,海边古老的柏树与中国深山古庙的柏树形成对比,突出异乡古柏带给“我”的奇妙感受,树皮枝干、树冠,甚至月光下的树影都显得神秘而陌生。
C.第⑤段,写到“我”面对激情四溢、平静的大海时,“我”有着不同于大海的心理感受,写出大自然富有最伟大、最神秘的力量。
D.结尾两段两次写牧场的牛羊的状态,“静止不动”“沉静地伫立”“贴在墨绿色的草地上”突出表现了海边牧场的安宁幽美,从而深化主题。
【小题2】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此刻,大自然正沉着地向我展示着她本来的面目。能够沉醉在大自然幽邃阔大的怀抱中,是一种幸运。
(2)如果把大海的运动比作一部壮阔的交响曲,人在其中的活动只是几个轻巧的音符罢了。
【小题3】结尾为什么要描写车窗外“我”从未见过的奇妙景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3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境界是一种精神的天地、世界或宇宙。儒家追求道德宇宙,道家追求艺术天地,佛家追求宗教境界,这表明各学派追求的精神意境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地与终极地是一致的,即他们都是对各自所处的实然的(事实)状态的超越,而进入应然的(价值)追求之中。境界虽带有理想的特征,但又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我坚持我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所创造,那就是天地之化的具体呈现,我就不会感到孤独,有限的生命就可以通向无限与永恒。我们所做的事各有不同,各有意义,只要我们觉解它的意义,就进入了一层境界,层层递进,就可以上达最高境界。
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儒家境界用程颢的话来说就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道家艺术家的灵感气质,更加有助于超越私欲,摒弃奔竞媚俗。那种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神韵,历来是道家中人的内在境界的表现。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粲”境界。禅宗的境界,简易直截,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即佛的超越之境。程颢的《秋日》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从容的气度,把儒的真性、道的飘逸、禅的机趣融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哲学的境界。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习去做事,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觉解,其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一个人所做的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其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一个人自觉他是社会整体之一员,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义,其境界就是道德境界。一个人的理解超乎社会整体之上,即宇宙,觉解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的一员,即孟子所说的“天民”。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觉解其中意义,这就是天地境界,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依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由于生活的复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主客观处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心灵境界,从而出现多重人格。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人生处于不同的意义与价值的网络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离不开他对存在的观念。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有了差别: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以及存在与人性相结合于其巅峰的至人之境,即不可思议、玄之又玄的境界。它们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而不一定是直线递进的关系。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道家和佛家追求的精神境界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想超越各自所处的喜实状态,而进入一种他们追求的状态之中。
B.道家追求艺术天地,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他们的内在境界表现为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
C.境界是一种精神性的理想追求,我们每个人都能进入一层新的境界,境界是可以一步步提升的,直至达到最高境界。
D.程颗的《秋日》诗把儒、道、禅三者的特性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哲学的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其中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属于较高层级的境界,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这两种境界。
B.根据冯友兰的观点,自然境界应该是最低级的境界,一个人若只按本能做事,完全不去思考所做的事的意义,他只达到了自然境界。
C.根据冯友兰的观点,一个人做事以私利为驱动,那么他只是达到了功利境界:当他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做道德的事时,他就达到了道德境界。
D.孟子所说的“天民”和冯友兰所说的达到天地境界的人是一类人,他们自觉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们的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可以有很多种,这些不同的境界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既存在直线递进关系,也存在互动关系。
B.境界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能坚持自己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所创造,我们就可以说这是达到了一种境界。
C.生活是复杂的,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在不停改变,自身的心境也在不停改变,所以同一个人会出现不同的心灵境界。
D.儒家的境界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儒家的境界能够包容道家、佛家,三者的境界才能融合在一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震惊全国的山西洪洞县黑砖窑案,在高层的关注下有了最新进展——该砖窑的包工头、公安部B级通缉犯衡庭汉及其妻子在湖北省十堰境内被抓获。
我们实在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对山西洪洞县黑砖窑残酷奴役、虐待外地农民工一事的愤怒;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对山西众多黑砖窑拐运、扣留大量未成年人充当苦力的残忍行为的愤慨。我们知道,在高层的关注和批示下,在山西和河南警方的迅速行动下,山西已经解救了被拐骗的农民工,而洪洞县地方政府也向“黑砖窑”农民工补发工资,表达了慰问。然而,这也许还远远不够,诚如《第一财经日报》在社论中指出:“在山西,在临汾,在晋城,在公元2007年,在朗朗乾坤之下,数百座黑砖窑里,文明的底线被彻底击穿。”也诚如《南方都市报》所说:“这一场人道的危机,以愤怒的民意推动,正演化成高层意志主导下的政治行动,要以国家名义,捍卫文明底线。”
我们已知,在山西这场人道危机中,有一位甘肃籍农民工刘宝不幸罹难;我们已知,超过1000个农民工在这场人道危机中受到迫害;我们也已知,这场人道危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当地黑恶势力的凶残,更在于当地官员的包庇与纵容。为此,我要呼吁,共和国,为你的无辜公民的死亡降半旗吧。这是为在21世纪、在共和国领土内充当奴隶而惨死的公民表示悲痛,是向成百上千曾在奴隶状态下生活过的人们表示抚慰,也是为表达我们对黑恶势力的愤怒,为表达我们对官员放弃职责的憎恶,为表达我们修复社会的文明底线的决心!
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殉职,我国为3名记者降国旗致哀。我们曾以降国旗的仪式来对他国的无耻行径表示愤怒,对勇士表示悲痛,我们同样可以用降国旗的仪式对国内的那些黑恶势力和失职的官员表示愤怒,为无辜惨死的公民表示悲痛。
这是一种通常只可能在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出现的人道危机。我们的想象力再丰富,还是不能想象,人类摆脱丛林,离开奴隶社会几千年了,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居然会在这种兽性的奴役下惨死。看来,只有为这位不幸的农民工降下尊贵的国旗,才能表达我们对共和国公民生命的尊重,才能抚慰这位公民的在天之灵,才能安慰成百上千有过如此遭遇的公民以及他们的亲人的受伤的心灵。
是的,他们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是,仅仅是审判,这最终还是会被某些官员当做个案,我们无法相信今后类似的事件不会发生。只有为在这场人道危机中的死难者降国旗,我们才能让那些黑恶势力与失职的官员明白,公民的人格、自由、生命与国旗、国家安全同在,神圣不可凌辱。
我们更需要政府用为普通死难者降国旗的仪式,以国家的名义,来表达我们社会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凝聚我们的人心。在这场人道危机中,的确有一种文明的底线被地方黑恶势力、被失职的官员击穿,而且,我们知道,在近年来,在许多许多的矿难等人道危机中,一些地方的文明底线一再地被击穿。一些民众已经对文明底线能否被修复产生了怀疑。因此,再没有比政府亲自出面,以国家的名义,为黑砖窑的死难者降国旗这种仪式,更能坚定地表达政府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的了。降国旗表明,政府和公众站在一起谴责这种暴行,政府认同世界公认的文明底线,政府有坚定的决心来捍卫这种文明底线,正如俄罗斯政府为在莫斯科文化宫事件、别斯兰事件中丧生的人降国旗来强烈谴责恐怖分子,捍卫文明世界的底线一样。
为修复我们社会被击穿的文明底线,为表示我们有修复这种文明底线的决心,请为这场人道危机的死难者降国旗吧!我相信,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将是千千万万向往文明世界的人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应为黑砖窑的死难者降国旗”的一项是
A.我们为在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不幸罹难的甘肃籍农民工刘宝降下国旗。
B.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殉职,我国为3名记者降国旗致哀。
C.俄罗斯政府为在莫斯科文化宫事件、别斯兰事件中丧生的人降国旗。
D.以国家的名义为死难者降国旗更能坚定地表达政府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
【小题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的窑工们是当代版的“包身工”。
B.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表明我们的文明底线被彻底击穿。
C.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表明洪洞县是一个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
D.刘宝和以身殉职的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一样,其生命应受到尊重。
E. 为在人道主义危机中丧生的人降半旗,表明政府和民众站在一起。
F. 因为仅仅是审判,这最终还是会被某些官员当做个案,所以对洪洞的相关官员不必审判。
【小题3】怎样理解我们应为普通公民的罹难降下我们的国旗?
【小题4】怎样理解“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将是千千万万向往文明世界的人心”?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连良与“马派”
马连良,字温如,又称古历轩主,北京人,回族,生于1901年农历正月初十。1909年马连良入喜连成(后改为富连成)科班。入科后习小生,后改老生。茹莱卿、叶春善、王月芳、蔡荣贵、萧长华、郭春山等曾为他传艺。10岁时,他曾在《朱砂痣》中为谭鑫培、陈德霖、贾洪林、谢宝云等配演娃娃生天赐。在科班期间,他先是偏重于演出唱工戏,也演做工和靠把老生戏。在毕业前,他还演了本戏,如四本《三国志》等。
在30年代,扶风社演出剧目颇多。其中一些剧目马先生还做了大胆的改革。《借东风》,于本戏《三国志》。早年《三国志》是三庆班的拿手戏,听说只在每年年底封箱前才上演,平时不演。后来富连成科班上演时共有四本,分四天演完。马先生的《借东风》,就是选择了其中最精采的一本。在此剧中他前饰鲁肃,后饰孔明。这出戏后来成了“马派”的代表作。
马连良在舞台上做工很“帅”。作为一个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者和表演艺术家的马连良,他掌握了戏曲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等各种手段;具备了无比宽广的舞台表现力,使之得以表现类型繁多的舞台人物。不论内行外行,都有一个字的评价,叫做“帅”,这是北京的土话。马先生经常对我讲:“我们表演时,要先打闪后打雷。”他用自然现象来比喻舞台表演,意思是要以情带声,以内在的情感带动外部的动作。他强调说:“这是演员表演的一大窍门,不可不会。”马先生正是非常精通这个窍门,因而在表演这段戏时,确实有一种电闪雷鸣的气势。
马连良的唱腔有“味儿”。马先生主张“唱要和说话一样”。意思就是要唱得自然、亲切。他的唱既饱含着情感,又给人以醇厚、舒畅的音乐美感。马先生偏偏突破了传统句法,把每个字安排得都很得当。句子长短虽然不规则,但唱起来丝毫没有感到别扭,反倒觉着很新鲜、很动听。马先生经常向学生讲:“要使相同的曲调唱出不相同的‘味儿’来。”那么这个“味儿”哪里来呢?他要求从吐字运腔上下功夫,强调从人物出发。比如,他向学生分析《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这三出戏时,指出它们都有一段“二黄慢板”,唱词的头一句都是“一轮明月照窗……(最后一个字各有不同)”,人物同在夜晚抒发着各自的心情。但伍员的恨满胸怀,陈宫的悔恨交加,寇准的疑惑不安,才是决定这三段唱腔各自“味儿”的关键所在。又如“四平调”,《清风亭》中的贫苦老头张元秀这样唱,《遇龙酒馆》中的永乐皇帝也这样唱,但前者唱来是凄凉悲惨,后者唱来是雍容华贵,“味儿”也就酸甜苦辣各不相同了。马先生自己演唱也好,教学生也好,从来是很讲究这些的。马先生的唱非徒有空洞的旋律,而是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有着多姿多彩的音乐形象感。人们赞扬他唱腔有“味儿”,不仅仅是指声腔动听,更重要的是指他那丰满的音乐形象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马连良的舞台念白很有特色。京剧传统戏的韵白,人们常常说它是一种旋律简单没有伴奏的唱,就是说它有音乐感,和真正的唱具有协调性,人们在追求有“味儿”的唱时,也追求有“味儿”的念。马连良吸取了前辈老先生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如同有伴奏、有旋律的唱一样,给人们一种特有的艺术享受。他善于演念白吃重的戏,如《十道本》、《审头刺汤》等等。他的念白是极有功夫的。过去新新大戏院(现在的首都电影院)是北京较大的戏院,那时也没有电声设备,但坐在剧场后排的观众也能听清他的念白。
【小题1】什么是马派艺术的“帅”?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你喜欢的一个文学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并说明你用这个字的理由。
【小题2】文章第4段举了马连良向学生分析《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三出戏和“四平调”这两个例子,请问可否删掉其中一个?为什么?
【小题3】结合马连良的成长道路,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人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而后他预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

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分工与服务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

综上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B.“配第——克拉克定理”从特定历史阶段看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
C.“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
D.“配第——克拉克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
C.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
D.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配第的预言表明,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
B.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
C.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问题。
D.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