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灵之美

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主要是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的影响。老庄厌恶人生,要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纷争、喧闹的“人间世”。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可以说是产生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与空灵之美的那种琼澈晶莹的艺术境界,从表面上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而实际上,佛道两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空灵之美则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奔雷逐电、慷慨悲歌的壮美,又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优美,还有纤尘不染、玲珑剔透的空灵美。这种空灵美并非是老庄的“虚”“静”,佛教的“空”“忘”那样引人飘然出世的“禅意”和“禅境”,而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

空灵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广阔廓大。如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所写,湖草青青,湖面无际,多么廓大的境地!其次,空灵美因其“灵”,所以境界闲淡、琼澈。再次,空灵美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绪的急剧波动,而只能使人感到闲散、飘逸,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第四,空灵美是虚与实、浓与淡的浑然统一。从表面上看,似乎“虚”“淡”与现实生活仿佛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其实,它又蕴含着“实”的情调、“浓”的色彩,它以空灵的形式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空灵美是许多艺术家追求的创作境界。南宋画家马远一反以前画家的那种“全境山水”构图,很有选择地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在一角半边中集中画面的物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情调。如他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画面上的物象集中在边角,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远水平野,给人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空间感。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满纸山水”来,马远的“残山剩水”具有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

由于空灵美具有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欣赏时,总觉得它的内涵难于穷尽,难于理解。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审美者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但物我之间的距离终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终难抵达。审美主体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这种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却无法大彻大悟。

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欣赏空灵美之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是空灵之美形成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
B.佛道两教和空灵之美的不同在于,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则植根于现实生活。
C.空灵美和壮美、优美不同,它纤尘不染、玲珑剔透,虚实相生,在有限中包含着无限。
D.空灵之美的境界广阔、闲淡、琼澈;它的客体静穆、幽远、浑茫,不会使欣赏者的情绪急剧波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远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满纸山水”更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与情调。
B.虽然空灵美美感体验与审美主体个人情感等关系非常密切,但尽管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也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其中的空灵美。
C.审美主体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所以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物我之间的距离是不会消失的。
D.对空灵美的感受,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从最初的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进入到飘飘欲仙、超然物外的忘我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美的欣赏对象的内涵总是让人觉得难于穷尽,难于理解,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这就给空灵美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B.南宋画家马远作画是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画面中留下很多空白,给人带来广阔的空间感,可见绘画更适宜在一角半边中进行。
C.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和审美对象之间会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是由空灵美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决定的。
D.空灵美以空灵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意味无穷的感觉,从而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3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 矞

①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②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③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④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⑤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⑥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⑦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小题2】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 夏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的,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小题1】文中作者说“非常遥远的幸福”,为什么说“非常遥远”?
【小题2】请概括出作者眼中的现实生活和他理想中的生活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请写出你对文题“我们这么近,我们这么远”含义的理解。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作者一再提到“梦”,这些梦,似乎是孤独的旅行者吟咏的悲凉的歌,传递给读者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B.“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对心灵的重要性,它能带给人清凉慰藉。
C.本文从《瓦尔登湖》写起,以梭罗为线索贯穿全文,用细腻的笔法书写自己的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D.文章引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海子的理想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理想,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强化了情感。
E.最后一段写出作者为自己能与梭罗等对话而欣慰,为自己在这纷纭的尘世中仍能用文字表达心中的感动与疼痛而落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乌鸦掠过村庄
①乌鸦急速掠过村庄上空,像一块块黑色的破布在暗淡的天幕上抹过,划出一条条粗壮的黑线,乌鸦没有在村庄上空盘旋,也没有落在那棵树冠庞大的苦楝树上,它们径自朝南飞了,飞过麦田,一片小黑点消失在浓稠的暮色中。
②我没有听到乌鸦在巢里翻身的声音、吵闹的声音,“扑刺刺”拍动翅膀的声音。这一夜我的梦里也出奇地安静,没有一只乌鸦的哀啼坠落枕边,溅起湿漉漉的星光。
③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问自己。
④我想到了那些炊烟茂盛的日子。清晨铁桶碰到井沿“铛”的一声,或者“嘭”一声掉进水中,这样的响声总会吸引那只槐树上的乌鸦,它好奇地打量着汲水的女子,盯着她身后的长辫子左看右看,而后嘎一声发出哑叫,像是打招呼,又像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汲水的女子向它羞涩地一挥手,去,大鸟,去,老丑。那只飞走的大鸟就在村庄上空盘旋,一只吸引来两只,两只吸引来四只,直到汲水的女子穿过那片桃林,把一串落花远远的抛在身后。
⑤无论什么样的清晨,结霜的、下雪的、有雾的、晴明的,你都能看到乌鸦在树枝上蹦跳的身影,也无论什么季节,它们的嗓音都是略带沙哑的,但又“嘎嘎嘎”那么响亮,像敲一面破锣。
⑥这些都是记忆中的情景,现在的事实是,村庄已很难见到乌鸦的身影了。曾经安静祥和的村庄已被炮声和打石机的轰鸣搅扰得神经错乱,曾经炊烟葱笼的村庄已褪去往昔光鲜的外衣,破败不堪。我看到那些废弃的老屋爬满了瓜藤,一把锁紧紧锁住曾经烟火缭绕的岁月;我看到歪歪扭扭的小巷里,荒草丛生,月光的镰刀收割绵亘的落寞;我看到留守老人孤独的身影,被残阳拉得很长很长……那些南下或北上打工的人,在迈进城市的一瞬间就迷失在楼群高耸的浮华里,就沉醉在城市飘荡的霓虹里,他们用握过农具的手,把深扎进村庄的根义无反顾地拔起,而后浮萍一样风雨飘摇在这座城和那座城。这些人士村庄的土著,他们抛弃了村庄,乌鸦也是村庄的土著,它们也抛弃村庄了吗?
⑦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还在问这个问题。
⑧在一个小区的垃圾堆旁,我看到两只乌鸦啄食着发馊的残羹,它们津津有味的吃着,那么满足,那么自在,那么幸福。它们的巢就建在高高的信号塔上,从这里能看到五星大饭店的霓虹,能听到KTV跑调的唱腔,而车流就在它的房屋下面穿过,升腾起一阵烟雾和尘埃。这两只乌鸦无论如何极目远眺,都不能看到树林和花丛,雾霾已悄悄起身,弥漫了整个城市的上空。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乌鸦径自飞回巢里,它们不会在巢的上方一圈圈盘旋,“嘎嘎嘎”沙哑的叫着,或许它们知道,多么有力的飞翔,都不能把城市的夜空抹黑。
⑨从这两只城市化的乌鸦身上,我已经看不到泥土的光泽,看不到庄稼的成色,看不到天空的广阔和春天的多姿多彩,它们浸泡在铜臭和欲望的雾霾里,浸泡在钢筋混凝土的冷漠里,俨然退化为两只黑色的风筝。
⑩那群掠过村庄的乌鸦究竟飞到了哪里?这些懂得反哺的重情重义的鸟真的会背弃村庄吗?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作者张强,文章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②段表达了“我”对现在村庄里听不见乌鸦的声音的遗憾与失落之情。
B.③⑦两段,对“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进行追问,旨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C.④段汲水的女子与乌鸦的关系,不能够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与乌鸦的关系。
D.⑥段提到的外出打工农民,像城市化的乌鸦一样抛弃了村庄,迷失在城市里。
【小题2】文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找出两种,并举例说明。
【小题3】请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话小说作家最重视的,是白话小说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文艺作品通常固然都有宣传教育的功能,白话小说这种文体更有趣味一些,对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笔记小说、传奇小说固然也有趣味,但它们使用的是不为大众所掌握的文言。只有白话的小说,才能“通于俗人”“触于里耳”,让一般的大众甚至妇女儿童都能理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非常直观地揭示了白话小说这种后起形式的新型功能。
教化大众的功能又衍生出普及历史知识、报道当代政情等功能。明清小说家希望通过小说把陶冶士人的经史之学向下输入到民众当中,因此把宋元时代充满民间趣味的讲史改造成为历史演义。历史演义用白话取代民众难以掌握的文言,调整史传的叙述次序以增强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增添必要的细节以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吸引读者通过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学习历史,进而领悟其中所包含的训诫。
明清作家还以小说的形式对当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如崇祯初年,大阉魏忠贤被法办后,署名吴越草莽臣的作者根据邸报及其他材料,及时创作了《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叙述大阉一生经历,控诉他的罪行。现代读者可能惊讶这样的作品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冠以小说之名,小说居然可以运用于这种目的。但明清作家觉得这样的做法不足为怪,既然小说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什么不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当代人物与事件呢?又如崇祯年间,明朝对后金(清)作战屡屡失利,陆云龙于是创作《辽海丹忠录》回顾战事情况,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之人。这些作品,有的类似人物传记,有的类似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者的创作带有教育民众的意图,实际上提供了关于当代政治情形的知识与见解,具有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
唐代宗教人士宣教的“变文”是白话小说的渊源之一,曾刺激了说话技艺与小说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宗教人士看到小说在通俗宣传方面的优势,将它用于宗教的传播。明清的神魔小说,包含着两类功能不同的作品,一类是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虚构型、没有明显宗教意蕴的小说,另一类是记载神迹、宣扬宗教的小说。《西游记》借想象的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在风趣诙谐中寄寓人生的智慧。但从作品数量看,《西游记》这类小说不是神魔小说的主体。与《西游记》并称“四游记”的其他三部作品,《东游记》记八仙故事,《南游华光传》记华光天王出身故事,《北游玄帝出身传》记真武祖师降妖除魔故事。这些故事不外是对宗教人士和民间自觉不自觉加工的神迹故事的记录和汇编,与民间流传的其他劝善书、宝卷等宗教宣传物一样,具有强化宗教信仰、介绍修道法门的功用。因两类神魔小说题材相似,在宗教和迷信氛围浓厚的社会里,一部分读者把《西游记》里虚构的孙悟空当作“真正存在”的神,也即误将虚构型的神魔小说当成了叙述神迹型的神魔小说。晚清义和团崇拜的对象里就有这位大师兄,吴趼人也提到广东有妇女崇拜孙悟空。甚至一些士人和教徒明知《西游记》为虚构的小说,他们仍执着地认为其中也可以暗藏修道的“密谛”。清代的道徒悟一子(陈士斌)、悟元子(刘一明)等人为它作“真诠”,作“原旨”,煞费苦心。这些议论固然与《西游记》的宗旨不符,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明清时代人们对于白话小说功能的认知。在他们看来,小说可以把传述知识当作自己的目标,包括宗教的修道知识;而且小说的鼻祖笔记小说里就有《搜神记》式的“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一支,用白话小说进行宗教宣传可谓渊源有自。
(摘编自王同舟《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小题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通常被认为有着宣传教育的功能,而小说通俗易懂,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这种教育功能更显突出。
B.冯梦龙所编辑的“三言”小说,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非常直观地表明白话小说具有教化大众的新功能。
C.白话小说教化大众的功能衍生出普及历史知识、报道当代政情诸功能,明清士人借此把经史之学输入到民众中。
D.历史演义和经史之学相比,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强,且完全白话,有利于读者通过阅读领悟其中所包含的训诫。
【小题2】下列对原文例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忠贤小说斥奸书》为作者据邸报及有关材料创作,借以叙述魏阉经历,控诉其罪行,有警世作用。
B.《辽海丹忠录》聚焦于明末对后金作战的屡屡失利,书写真人真事,来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奸人。
C.《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属于没有宗教意蕴的一类,借助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寄寓人生智慧。
D.《北游玄帝出身传》记真武祖师降妖除魔故事,具有宣扬宗教、介绍修道法门的功用,也有劝善的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小说的种种功能最初所针对的是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但不等于白话小说就是专属下层民众的读物。
B.小说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性的,那么对当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的作品,就被明清作家冠以小说之名。
C.孙悟空本为虚构形象,而晚清义和团和吴趼人提到的广东妇女,误把孙悟空当成了“真正存在”的神崇拜。
D.从明清时代读者对于白话小说功能的认知,不难发现,当时少有人意识到白话小说有其宗教宣传的功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 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 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四 凤   (向母)哦,妈!(痛苦地)
周朴园   (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周 萍   (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   (不自主地)周萍--(回头抽咽)
周朴园   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四 凤   (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   (不语,抽咽)
繁 漪   (转向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周 萍   (怪笑,向朴)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
四 凤   (与周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
【小题1】下列对选段中人物对话的潜台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潜台词:我不接受这个地位低下的人做我的母亲,因为这将有损我的尊严。
B.原文: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潜台词:她虽出身低贱,但为了我付出很多,受尽苦楚,于情于理你都要感恩她。
C.原文: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
潜台词:我原本也不希望如此,但她既然活着而且找来了,就只能好好地面对。
D.原文: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小题2】周朴园说“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他是如何处理这件“错事”的?请根据选段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