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谢大人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着泪水,想哭。

路很远,虽然身后拖着的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是我很孤单。

口渴了,瞧见路边有个菜园子,菜园里种着水萝卜、西红柿,还有黄瓜。我想进去摘个吃,脚都迈进菜园里了,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出来。

此时,来了个大叔,问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说:“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

没想到,大叔就是菜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给我。

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

因此.当一只小花狗追着咬我的时候,我也没气恼,而是从衣兜里掏出个饼干扔给它。

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

就这样,小狗跟着我来到姥姥家。

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姥姥抚摸着我的头,她看到了小狗,问我:“你养的小狗?”

我说:“路上捡的。”

姥姥说:“不是咱养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记着还给人家。”

我说:“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办?”

姥姥说:“好好打听打听,肯定有主人。”

我一边逗小狗玩,一边回答姥姥的问话,好脾气地说我妈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猪也都挺好的,八只小母鸡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来了……

姥姥给我烙了个葱花油饼,把我喂得饱饱的,把小花狗也喂得饱饱的。我吃饱了,就去街上玩儿,撞上了村里最顽皮的几个小孩,他们很欺生。

这一次我有小花狗壮胆,见到那几个孩子对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着,跳着高儿来保护我。那几个小孩没敢来欺负我,相反,他们还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们在一块玩儿,他们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我摇摇头说不去。

他们说看果园的老头儿是个聋子,腿也瘸,肯定追不上我们的……

我依旧摇头说不去。

他们问:“你怕挨揍吗?”

我说:“不怕。”

他们问:“那你为什么不去?”

我说:“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来他们要回家了。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从杏树上摘了几个杏,装到我衣兜里,说:“瞧见菜园里的大叔,送给人家尝尝。”

我告别姥姥,带着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花狗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有时候我在前面跑,小花狗在后面追。我很快乐,看着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声伴随着小花狗梅花形的爪印开满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捡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听狗是谁家的。

有人就给我指点。

我带着小花狗朝指点的地方走去,果然有个老爷爷正在四处找小花狗。

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爷爷叫住我。他家的苇箔上晒着咸鱼干,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

我连忙拒绝,说不要。

老爷爷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大人的。”

我道了谢,跟老爷爷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说再见。

我继续往回走,又经过菜园,见着那个大叔,我就大声喊他。

大叔问我:“孩子,你又渴了吗?”

我说:“不渴,我姥姥让我送您几个杏。”

大叔尝了杏,很开心地说:“杏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大叔叫住我,让我等等。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

我赶忙拒绝,说不要。

大叔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

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菜,一路飞奔着往家跑。

我瞧见了村庄,瞧见了胡同,瞧见了那两扇黑色的大敞开着的街门……

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

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我详详细细诉说了去姥姥家的事情经过,并把手里的东西给妈妈看。

妈妈的眼里虽然也有泪水,但同时增添了欣慰的笑意。

妈妈抚摸着我的小手说:“儿啊,你要记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肿着,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妈妈拿笤帚疙瘩打的。

此时,也不大疼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9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摘人家菜园里的东西吃,脚都迈进去了,又退了出来,因为“我”意识到了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拿到人家给的黄瓜和西红柿不忘道谢,说明“我”懂礼貌。
B.“我”把小花狗送还狗主人老爷爷,他送给“我”一串咸鱼干,“我”把杏给大叔吃,大叔给“我”割了一捆韭菜,这里包含着一个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道理。
C.小说首尾都写到“我”的“泪水”,开头的“泪水”饱含我的“委屈”和难过,是感情的起点,结尾的“泪水”体现了“我”外面再好也不如家里好的感受,是感情的升华。
D.小说由“我”不去摘吃人家的东西,到拒绝去果园里偷桃子、送还人家的小花狗、不随便接受人家给的东西,写出了“我”成长的过程,这是小说艺术表现的细腻之处。
【小题2】“我再也不拿别人家的东西了”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请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10:5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可以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其标准是在一些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来的。
B.中国古代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行仁、和谐等思想和道家追求自由、追求心灵与大自然和谐等思想的影响。
C.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便形成了中国文人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和华夏文化传统中的无意识。
D.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读者认同作品和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爱着你的苦难

塞壬

①他在流鼻血。但他看着我。他那苍白、虚弱的外表下有一种清澈如水的东西。我了解他的骨头,他的肠子,他的内脏,它们一样地清澈如水。我甚至看见了他河水一样的命运,薄薄地。现在他,我的弟弟,他在我面前抽泣,一个肉身隐退的干净的魂灵在抽泣。

②我打了他一耳光。他流鼻血了。我再一次遭遇到另一个自己,我的虚弱,还有跟他一样单薄、河水一样的命运。跟任何一次一样,我会跑过去抱着他哭。他的血滴落在我的脸上。我哭着嚷: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呀!

③面对这样的弟弟,我会无端地悲悯,悲悯我们活着,要受那么多的苦。我总是想起我跟他一起放的那头小牛,听话、懂事,睁着大眼睛,满是泪水。

④打他,他承受一切。也不怨你。

⑤我们是不能对视的,不,我不能注视他。那些个有月亮的夜晚,月光安静地泻在庭院的扁豆架上、泻在天台的水井沿上。他坐在石磨上吃我给他煎的鸡蛋,他的脸勾得很低,几乎贴着碗。我就站在他背后,他穿着白衬衣,身子是弓的,他那孱弱的样子,嵌在苍白的月光下,嵌在我心里,生疼生疼的。他吃着我给他煎的鸡蛋。

⑥高中毕业后说是要去学开车。我在武汉闻讯后赶回来制止。他就用他那双大眼睛睛注视着我,没有滴落的泪水噙在眼眶打转。他开口跟我说话,他的声音浑着胸腔的轰鸣。我的少年长大了,我不能支配他。

⑦多年后,我南下广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能准确地闻到某一类人,他们瘦弱、苍白,平民的表情中透着一种清澈如水的东西。他们有时看着你,让你觉得你永远无法伤害到他。他们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他们承受一切。他们勾着头吃着快餐,背着大黑包跑着业务,干着皮肉不轻松的差。我想起尼采,他抱着一头生病的老马放声大哭:我的受苦受难的兄弟呀!我不知道,在安静的夜晚,是否有人会细致地抚摸他们平躺的肉身和魂灵。

⑧我开始想着他的成长,林林总总,我想到他的将来,完全可以预料的,像规律一样可怕。我再一次想起他的背影,看见他河水一样的命运。我注视着他,上帝注视着我。我不知它是否会流泪。

⑨母亲打电话过来向我哭诉,你弟弟开车很辛苦,一个星期前给人拖了批货去安徽,前天去跟人家要运费,那人不给就算了,还叫人打了他,他被打倒在地上,那些人用脚踢他的肚子……他今天还要出车,我叫他休息,他不肯……

⑩我想起多年前打他的情景,他承受一切,默默无语。我哭着抱住他:你这个没用的东西!第二天,他什么都忘了,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⑾办公室的门突然开了,闯进来一个瘦弱、苍白的年轻人。他喘着气,睁着大眼睛看着我。黄总监,我……

⑿他跟我说,他是一家印刷厂的业务员。一个半月前接了我公司的一笔单,到现在还没收到钱,财务的小姐说,那笔钱没有拨下来,叫他等着,他等了一个多月了。每次他来,财务室的几个小姐理都不理,只顾在那儿说笑,今天惹不住了,才闯到我的办公室。

⒀怒火一下子涌向了太阳穴,但我忍住了,我不能在这个年轻人面前失态。这笔钱我早拨下去了。听听我的财务小姐的解释吧:谁叫他那么木,收这种钱哪有那么容易?规矩都不懂,你说,给我们办公室的几个小姐买点小礼物会穷死他吗?我听不下去了,不顾一切地喝住了她,真想,真想煽她一耳光,它妈的!

⒁这是规矩。我的弟弟,他是不是也没弄懂什么规矩?

⒂母亲说,你弟弟第二天就要出车。

⒃我看见,那样的一些人,我能闻到他们的气味。他们走着,或者站立,他们三三两两,在城市,在村庄、在各个角落。他们瘦弱、苍白,用一双大眼睛看人,清澈如水,他们看不见苦难,他们没有恨。他们退避着它,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这就是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力量没有消弥,它只是永久的持续。我们讲的所谓的道理或者意义就在其中。真正懂的人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去想。我看见我也身在其中,被带动飞快地旋转起来,我与他们相同,却又不同。我看见了他们身上的苦难,并因此深深地爱他们。注视着他们,我会泪流满面。

作者介绍:塞壬,原名黄红艳,湖北黄石人,原武汉冶铜厂职工,后南下广州打工。
【小题1】第①②两段多次以水为喻,联系全文,分条概述其中的含意。
【小题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段先写弟弟流鼻血,后写打他耳光,使情节发展曲折生动。
B.第⑤段弟弟吃煎鸡蛋背影描写刻画了一个孱弱、沉默的少年形象。
C.第⑥段的外貌描写,表明弟弟仍然柔弱听话但又坚持自己的想法。
D.第⑨段运用了侧面描写,借母亲的诉说表现弟弟悲苦的生活遭遇。
【小题3】第⑧、⑩两段都是写作者生发回忆与感想,但前后顺序不能互换,为什么?
【小题4】文中以较多篇幅插叙印刷厂业务员的遭遇,分析其作用。
【小题5】从结构与立意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声音中发现城市

①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交流的问题。

②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的对象?

③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奥地利哲学家马赫把“实体”等同于“感觉”,尽管有些“过犹不及”,但至少可以使人重新认识感觉、语言和实体的关系,即包括听觉在内的人的感觉,在现实实践中绝不是无足轻重的。

④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⑤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⑥“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⑦城市声音在形态上明显具有多重性。它既是一种物质现象,遵循物理学所揭示的相关自然规律.可以用声学仪器检测和分析;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表征着城市的政治、经济、交通、管理等现实内容,可以用相关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评价;还是一种人文现象,广泛活跃在城市的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酒吧、卡拉O K、网站、手机,甚至有时会是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或马尔罗的“沉默的声音”,成为一种只有“共通感”但并不具备“普遍性”、“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纯粹审美经验。这造成了“城市声音”的极端复杂性,有多少城市就有多少城市声音,甚至是有多少城市人就有多少城市声音印象,它可能悦耳也可能闹心,可能是冰冷的也可能是温暖的,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永恒的…… 以“城市声音”为中心, 可见城市空间、社会、人物的历史演变脉络, 足以了解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

⑧城市声音起源于人类历史上的“城乡分离”。自从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声音。城市和乡村不仅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和价值观上迥然有别.也以不同的“音响”、“节奏”、“音乐”等特定的感知觉形式相区别。比如一说到乡村,就会想到自然风雨声、麦子拔节声、鸡鸣狗叫声、春蚕吐丝声等,而一说到城市,尽管乡村的声音可能同样存在,但已不具备代表性,取而代之的是熙熙攘攘叫卖声、吆五喝六喧哗声、酒楼歌肆歌舞声、机器轰鸣的车床声、汽车电车的喇叭声等。把这种差异描写得最生动的,无过于中国古典诗歌,前者如辛弃疾的“平冈细草鸣黄犊”,翁卷的“子规声里雨如烟”,华岳的“鸡唱三声天欲明”,后者如白居易的“钿头银篦击节碎”,晏几道的“歌尽桃花扇底风”,袁宏道的“吴歌越舞颠如梦”。城市和乡村,足两种性质、强度、节奏、韵律完全不同的声音,它们比其他任何知识都会更直接地告诉人们:这是什么地方。

⑨(  )

⑩当代城市声音的突出问题是“见物不见人”。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城市化和以商业化为主体的当代城市化,直接破坏了中世纪城市“声音的平衡与协调”,反映出技术、物质、商品、欲望的胜利和霸权,不仅导致管理混乱、交通拥堵、心理焦虑等“城市病”,也使原本自然有序的城市声音出现了严重的“无主题变奏”。在现代化城市中,一是“噪音”无处不在,二是“机器发出的声响”淹没了“生活中的声音”。如同席勒认为“近代机械生活”直接造成了“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和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最终把人“变成一个断片”,“以物为本”的当代城市声音,也不可能使人的耳根真正清静下来,和世界、城市、内心发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交流和对话。

(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

【小题1】请在第⑤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⑩段“见物不见人”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第⑦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    不但    而且B.虽然   但是    也
C.如果    不但    也D.但是   既 也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括号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如韦伯把中世纪城市看作是“完全城市社区”的样板。
②但并没有与安静和遵循自然节律的乡村生活割裂开,如诗人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所写:“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③而是人口规模适当、经济条件良好、居住环境优美、精神生活丰富的中世纪城市。
④和常识不同,西方城市史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理想城市,绝非当今巨无霸式的大都市, 
⑤“理想的城市”和“理想的城市声音”在历史上高度一致。
⑥而在中国,据经济史学家研究,宋代杭州地区人口稠密、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商业市场经济网络逐渐形成,
A.⑤⑥②④③①B.⑤④③①⑥②C.⑤⑥②④①③D.⑤④①③⑥②
【小题5】本文作了大量引用,请评析这一语言特点。
【小题6】本文是演讲稿的节选,请概括选文的写作思路,并推断下一部分可能论述的内容。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创作媒介,我们这个时代,定义当下的是科技新媒介,但不是科技与艺术简单的拼贴叠加,如同炼金术,两者融合又转化。技术是个微妙的事,过多强调它,你会失去对艺术创作的把握,如果不会技术,在当下或者今后根本没法创作,因为先锋艺术就是不断扩展人的表现手法,例如中生代明星艺术家黑川良一,他不是画家、摄影师、作曲家,但他都会,作品融合这些,还融合编程,但他也不是学电脑的,这是个典型,今后的艺术家必须掌握更多创作手法,否则会被时代淘汰。
材料二:
任何媒介都能成为创作平台,新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新出来的平台,比如手机是新出来的,但几年后它很可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植入你的手腕,“新”肯定是相对的,电话、打字机当时都是新的,现在就不新了。如果我们说VR是新媒体,那过两年肯定就不是了,用VR这个工具来界定VR艺术其实是不妥的。艺术的分野不在于平台,而在于它的概念取向。做个对比会看得更清楚,你提到音乐,不会说这是钢琴音乐,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可以弹中国小调,可以弹肖邦、电子舞曲等等,这个平台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之所以有一个专业叫作开放媒体系,便是说不要界定一个特定的媒介,只做动画或三维之类,要打破这个媒介平台的限制,随时尝试更好或更有意思的平台。“新媒体”这个词语的消失,其实更符合目前我们当代艺术创作的状态。
材料三:
以赛博格(Cyborg)人机一体这个概念为例(在文化语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式的造型,这个纯粹的内体的力量是通过机械改造达成的。而日本的人机一体,视觉上可能非常传统,里面却是高精密机械。而中国的人机一体,到目前为止,其实就是微信。微信其实是透过一个机械装置,联合一个人所有的人脉和人际关系,事业甚至爱情。中国的人机一体,不是说看到一个长什么形状的机械,而是一个抽象的社会结构,孔子讨论的伦理,就是人际之间的这个结构。当下,如果你要靠艺术为生,还是得通过画廊、美术馆、策展人,呈现给公众一个艺术家的形象。
VR的重要性不在于像微信一样成为一个平台,它可以重新激活观看这个事情。100年前老北京拉洋片:一个人推着车子,街上一堆人围在旁边,争先恐后看热闹。其实现在VR展场就是这样,因为一次只能一个人戴眼镜,边上围着一堆人,就很好奇,这就引起一个观看的强烈欲望,而在当代艺术里,观看的欲望早已消失,我们必须承认,甚至在高度概念化的当代艺术作品里,你也不需要观看。比方说一本画册,你只要看这个作品表达什么内容和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艺术里面的观看,已经到了一个危机状态了,所以VR的启示是,重新让我们有一次观看的欲望。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小题1】下列选项对文中“VR”这个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VR”作为新媒体,它的运用正在打破媒介平台的限制。
B.“VR”在艺术上的运用,说明这个媒介作为一种创作平台有很大的价值。
C.“VR”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强烈的观看欲望。
D.“VR”是科技新媒介的形式之一,它的诞生意味着技术与艺术的成功叠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科技和人文的融合,它的具体内涵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语境有关。
B.中国没有研发出人机一体,是因为中国人有与众不同的人际关系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微信就是我们的人机一体。
C.当下时代的创作媒介,把各种技术性的创作手法运用于艺术中,同时具备了技术与艺术之外,还能反作用于时代的发展。
D.技术的重要性不在于技术本身,在于对艺术能产生多大的价值作用,比如重新激发人们对于艺术作品在观看上的好奇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环保部过去一年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比较明显。去年,沿江11省市Ⅰ-Ⅲ类的水质断面比例是75.2%,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下降29个百分点,这是很不容易的进步。
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有四个问题:一是流域的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缺乏整体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沿江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守住环境安全的底线挑战很大。四是部分地区城镇开发建设严重挤占江河湖库生态空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
(摘编自:新华网2017年3月陈吉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四个问题》)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水质类别占比统计图)
材料三:
立夏时节,雨后的洞庭湖水上涨,芦苇青翠。江豚不时从水中一跃而出,划出美丽的弧线,天空中的白鹭也不甘寂寞,不断掠过湖面。
“小时候清澈美丽的洞庭湖又回来了!”说起洞庭湖的变化,常年在洞庭湖保护“水中大熊猫”江豚而获称“江豚奶爸”的志愿者何大明说,“以前洞庭湖江豚栖息地采砂船密密麻麻,不少江豚因此‘死于非命’,去年湖南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江豚终于又可以在家园中游玩了。”
我国笫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因其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同时,洞庭湖自古以来也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05月 有删改)
材料四:
劳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生产方式的传统祖放、对自然资源的暴力掠夺,在污染物日益多样棘手、长江流域江湖关系发生改变的背景下,洞庭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2年,洞庭湖湖体、出湖口断面各时段水质中,Ⅱ-Ⅲ类水质占比为37%,没有出现过劣V类水质;而在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中,劣Ⅴ类水质占比已达到5%,Ⅱ-Ⅲ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
2017年底,洞庭湖全面清理数百万棵欧美黑杨,当这些高耸入云、号称“湿地抽水机”的外来植物横七竖八倒下时,广袤的洞庭湖像剛刚结束惨烈战役的战场。而在当年洞庭湖大兴“种树造纸”时,它们蔓延扩张至农田甚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
“这大片黑杨砍下,难度超出想象,但是从洞庭湖可持续发展来看,此乃关键之举!”在砍伐现场,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激动地表示,“洞庭湖欧美黑杨的历史就是发展与保护两股力量反复较量的斗争史,现在保护的力量终于大获全胜!”
2017年,偷排污水的常德市鼎城洞庭纸业有限公司和湖区上百家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在湖南省环保部门推动的“环湖利剑”行动中,被给予严厉处罚,責任人被行政拘留、企业被限产停产等,老百姓拍手称快。
“这家纸厂长期以来偷排污水,严重污染水质,周围老百姓找不到偷排的暗管,有苦难言,现在政府终于帮我们把这颗‘毒瘤’切除了!”常德市鼎城区居民朱老伯喜笑颜开。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05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沿长江11省市IⅢ类水质断面和劣V类水质断面的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比较明显。
B.从目前来看,部分地区的城镇开发建设和江河湖库的保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材料4显示从20011年到2015年,劣Ⅴ类水质逐渐由40%多降到10%以内,降幅较为明显,I-III类水质占比上升明显。
D.长江经济带饮用水安全存在巨大隐患,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大,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对洞庭湖重现清澈美丽、富有生机的环境的描写,意在突出洞庭湖水治理的成功。
B.洞庭湖有“鱼米之乡”和“长江之肾”的美称,因其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游,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巨大作用。
C.劳动人口、生产方式、污染物、长江流域江湖关系的改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暴力掠夺导致了洞庭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为了让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破坏湿地生态的黑杨被大面积砍伐,洞庭湖生态保护大获全胜。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长江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