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子崇

①杨子崇,高祖族弟也。父盆生,赠荆州刺史。子崇少好学,涉猎书记,有风仪,爱贤好士。开皇初,拜仪同,以车骑将军恒典宿卫,后为司门侍郎。炀帝嗣位,累迁候卫将军,坐事免。未几,复令检校将军事。从帝幸汾阳宫,子崇知突厥必为寇患,屡请早还京师,帝不纳。寻有雁门之围。及贼退,帝怒之曰:“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出为离石郡太守,治有能名。

②自是突厥屡寇边塞,胡贼刘六儿复拥众劫掠郡境,子崇上表请兵镇遏。帝复大怒,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子崇出百余里,四面路绝,不得进而归。时百姓饥馑,相聚为盗,子崇前后捕斩数千人。岁余,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等各称兵作乱,郡中诸胡复相啸聚。子崇患之,言欲朝集,遂与心腹数百人自孟门关将还京师。辎重半济,遇河西诸县各杀长吏,叛归师都,道路隔绝,子崇退归离石。所将左右,既闻太原有兵起,不复入城,遂各叛去。子崇悉收叛者父兄斩之。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事免
②子崇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开皇初,仪同
A.拜见   B.表示敬意的礼节
C.拜谢   D.(被)授予官职
迁候卫将军
A.聚集   B.屡次
C.连累   D.劳累
(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B.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C.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D.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5)第②段隋炀帝“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的原因是
A.杨子崇自己主动请缨,希望能去把守边境要塞。
B.隋炀帝希望杨子崇给边境的入侵犯者有力还击。
C.隋炀帝惩治子崇,认为他无中生有,扰乱人心。
D.杨子崇作离石郡的太守时治理有方,远近闻名。
(6)“屡请早还京师”和“上表请兵镇遏”两件事反映了杨子崇        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3:3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熙,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而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②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③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B.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C.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D.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人的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吏部,隋唐到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掌吏治,负责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
C.下车,动词,意为官吏初到任,在文中指令狐熙初到汴州任职。另外,古代用作殉葬的粗陋之车,也称下车。
D.华夷,文中 “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而文中则指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熙不随意结交朋友,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又很懂音律。做官时以才能出众闻名。
B.母亲去世,令狐熙非常悲伤。父亲劝诫他大孝在于让父母安心,让家族延续后代,不能过度伤心委顿。他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皇上对汴州因商贸富庶繁盛而不法之徒众多非常厌恶,派令狐熙前去治理。令狐熙治理效果显著。当年政绩考核天下第一。
D.岭南一带反叛的部落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令狐熙在管理此地军事时,广施恩德,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率众归顺朝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2)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豆卢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气节。汉王谅出镇并州,毓以妃兄为王府主簿。从赵仲卿北征突厥,以功授仪同三司。及高祖,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纳谘议王頍之谋,发兵作乱。毓苦谏不从,因谓弟懿曰:“吾匹马归朝,自得免祸。此乃身计,非为国也。今且伪从,以思后计。”毓兄显州划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帝以为然,许之。贤密遣家人赍敕书至毓所,与之计议。谅出域。将往介州,令毓与总管属朱涛留守。毓谓涛曰:“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当与卿出兵拒之。”涛惊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语!”因拂衣而去。毓追斩之。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及开府盘石侯宿勤武、车骑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闭城拒谅。部分未定,有人告谅,谅袭击之。毓见谅至,绐其众曰:“此贼军也。”谅攻城南门,毓时遣稽胡守堞,稽胡不识谅,射之,箭下如雨。谅复至西门,守兵皆并州人,素识谅,即开门纳之。毓遂见害,时年二十八。及谅平,炀帝下诏曰:“褒显名节,有国通规,加等饰终,抑推令典。毓深识大义,不顾姻亲,出于万死,首建奇策。去逆归顺,殉义亡身,追加荣命,宜优恒礼,赠大将军,封正义县公。”赐帛二千匹,谥曰愍。子愿师嗣,寻拜仪同三司。大业初,行新令,五等并除。未几,帝复下诏曰:“故大将军、正义愍公毓,临节能固,捐生殉国,成为令典,没世不忘。象贤无坠,德隆必祀,改封雍丘愍侯。”
(选自《隋书》,有删节)
(注)此处的妃指豆卢毓的妹妹,是汉王杨谅的王妃。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B.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C.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诸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D.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在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及诸侯之死,此处是指隋高祖文帝驾崩。
B.敕书指隋炀帝的诏令,敕书中的“敕”指君王诏命、诏令。
C.车骑安成侯元世雅是用官职、封号、姓名称人,是古代称人方式之一。
D.堞,指城上如齿状的矮墙,逢敌人进攻时可用于隐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毓守节不渝。他曾苦谏发动叛乱的杨谅,但未获采纳;他假意顺从,转而与杨谅斗争;后城破被杀,以身殉国。
B.豆卢毓遇事果断。他策动朱涛共同出兵抵抗杨谅,失败后当即将其斩杀:并联合多位将领坚壁应战,拒绝杨谅入城。
C.豆卢毓机智应变。他用计骗过守城的士兵,用箭射退攻打南门的杨谅:并安排稽胡积极备战守城,把杨谅逼至西门。
D.豆卢毓荣显身后。他死后因智谋和大义受到朝廷的封赏,他的儿子因此继承爵位;后来受到皇帝的特诏而不绝奉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
(2)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tiáo chèn)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撰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xì)讼,士谦闻而出财,补甚少者,令与多者相埒(liè)。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刘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货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fán)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yuè)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qín)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qun)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注)伽蓝:佛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D.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笋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有所关联。
B.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 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在脸上刺字涂墨的刑罚。黥、刖、劓(yì)、杖、笞(ch)、髡(kn)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更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贩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D.李士谦仁厚谦虚,生荣死哀。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生前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邑八百户。高祖受禅,进爵为公。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柵,又击破之。四月,师至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鱼俱罗,冯翊下邽人也。身长八尺,膂力绝人,声气雄壮,言闻数百步。弱冠为亲卫,累迁大都督。从晋王广平陈,以功拜开府,赐物一千五百段。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及遇贼,俱罗与数骑奔击,瞋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以功进位柱国,拜丰州总管。初,突厥数入境为寇,俱罗辄擒斩之,自是突厥畏惧屏迹,不敢畜牧于塞上。初,炀帝在藩,俱罗弟赞,以左右从,累迁大都督。及帝嗣位,拜车骑将军。赞性凶暴,虐其部下。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弟既如此,兄亦可知。”因召俱罗,谴责之,出赞于狱,令自为计。赞至家,饮药而死。帝恐俱罗不自安,虑生边患,转为安州刺史。岁余,迁赵郡太守。后因朝集,至东都,与将军梁伯隐有旧,数相往来。又从郡多将杂物以贡献,帝不受,因遗权贵。御史劾俱罗以郡将交通内臣,帝大怒,与伯隐俱坐除名。大业九年,重征高丽,以俱罗为碣石道军将。及还,江南刘元进作乱,诏俱罗将兵向会稽诸郡逐捕之。于时百姓思乱,从盗如市,俱罗击贼帅朱燮、管崇等,战无不捷。然贼势浸盛,败而复聚。俱罗度贼非岁月可平,诸子并在京、洛,又见天下渐乱,终恐道路隔绝。于时东都饥馑,谷食踊贵,俱罗遣家仆将船米至东都粜之,益市财货,潜迎诸子。朝廷微知之,恐其有异志,发使案验。使者至,前后察问,不得其罪。帝复令大理司直梁敬真就锁将诣东都。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敬真希旨,奏俱罗师徒败衄,于是斩东都市,家口籍没。

(选自《隋书·鱼俱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B.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C.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D.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集中的“朝”指朝见,即古代官员拜见皇帝,文中“朝集”指地方官员要定期觐见君主。
B.东都,即洛阳,隋初将都城设置在大兴城,后隋炀帝迁都洛阳,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C.内臣,指封建统治时期宫廷所使用的太监,他们常伴皇帝左右,与外臣相对,有时也被称为“中官”。
D.希旨,指在言语和行动上迎合上位者的意思,一般被视为官员没有个人原则和气节的表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俱罗体力过人,得到重用。他身材高大,雄壮有力,说话声音很远就能听到,刚成年就成为亲卫,之后又做了大都督。
B.鱼俱罗凶猛英勇,吓退突厥。突厥人多次越过边境侵扰抢掠,鱼俱罗抓获并斩杀他们,将他们吓得不敢再在边境放牧。
C.鱼俱罗时运不济,受到连累。他的弟弟虐待部下,被皇帝知道,皇帝召见鱼俱罗责备了他,并且将他贬到安州做刺史。
D.鱼俱罗怀有私心,终被处斩。江南刘元进造反作乱,他奉命平乱,却暗中将儿子们接到身边,引起皇帝猜忌,最后被定罪斩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弟既如此,兄亦可知。”
(2)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