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

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

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

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

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B.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C.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D.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中进士是最高功名,考试应试中选叫“进士第”。
B.三尺之法,指法律。汉朝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之。
C.京官,宋代指不经常列班上朝、职务较轻的中央系统的官员。
D.改秩,“秩”指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D.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
②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7:0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B.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C.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D.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成人时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以示对其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号”,是指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称呼。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就是官员十天休息一天。
C.“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年号干支兼用等四种。“天禧”丁巳按干支纪年是公元1017年,公元1022年应该是壬亥年。
D.“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要立坛祭祀 “社”“稷”;“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社稷”与本文的意义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颇有才气,受人赏识。他在赵郡时,柳开很赞赏他的文章,认为他能堪大任。李迪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心胸开阔,以国事为重。他因多次上疏阻止章献立为皇后即被贬衡州,后来赞美章献太后的盛德,与章献太后和好。
C.李迪为人耿直,敢于进谏。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不少守将躲避战争,他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皇帝赞赏他的行为但没有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
淳化元年,丁外艰。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杀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B.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D.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 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 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
B.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
C.皇上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志。苏易简在翰林任职多年,太宗准备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D.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问,字昌言,襄阳人也。进士起家,通判大名府。群牧地在魏,岁久冒入于民。有司按旧籍括之,地数易主,券不明,吏苟趣办,持诏书夺人田,至毁室卢、发丘墓。问至,则曰:“是岂朝廷意耶?”其上以闻。仁宗谕大臣曰:“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立罢之。
擢提点河北刑狱。大河决,议筑小吴,问言:“ 曹村、小吴南北相直,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诏付水官议,久不决,小吴卒溃。
徙江东、淮南转运使,加直集贤院、户部判官,复为河北转运使。所部地震,河再决,议者欲调京东民三十万,自澶筑堤抵乾宁。问言:“堤未能为益,灾伤之余,力役劳民,非计也。”神宗从之。问十年不奏考课,诏特迁其官,入为度支副使,拜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坐误军须,贬知 光化军,未几,复使河北。诸葛公权之乱,郡县株蔓,连逮至数百千人,问上疏申理,止诛首恶。
熙宁末,知沧州。自新法行,问独不阿时好。岁饥,为帝言民苟免常平、助役之苦,反以得流亡为幸,语切直惊人。元丰定官制,王安礼荐问可任六曹侍郎,帝以其好异论,不用。历知河阳、潞州。元祐初,为秘书监、给事中,累官正议大夫,卒,年七十五。
问处己廉洁、尝仕鄜延幕府,与种世衡善,父丧,世稀遗汝州田十顷,辞弗受。使归,未至而世衡卒。其子古,用父治命,亦不纳田,芜秽者三十年。后汝守请以给学,朝廷命反诸种氏。
(选自《宋史·张问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欠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B.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C.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D.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B.诏,文中指皇帝的命令或文告。皇帝下达命令的形式一般有策书、制书等。
C.江东,不同时代有不同定义,一般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D.熙宁,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问关心百姓,反对野蛮施政。魏地的官田被人侵占,情况复杂,官吏急于求成,暴力执行命令,他表示反对并上报朝廷,朝廷予以制止。
B.张问为政务实,反对扰民行为。他管辖的地方发生地震,有些人想调几十万人去筑堤坝,他认为筑堤坝没有好处,反而劳民伤财,皇帝赞同他的意见。
C.张问不趋炎附势,为人耿直。实行新法后,只有张问不迎合世俗的风气;他在闹饥荒时,向皇帝提议减轻百姓负担,言辞激烈;元丰年间,皇帝因他好持异议而没有任命他为六曹侍郎。
D.张问不热衷功名,廉洁自律。他十年不上奏自己的考核政绩,被贬为光化军知军;他和种世衡友好,种世衡友好,种世衡送他大面积的田地,他予以推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
(2)郡县株蔓,连逮至数百千人,问上疏申理,止诛首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曾祖逊,王田令。祖思恭,妫州司马。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禹钧,唐天祜末起家幽州掾,历沂、邓、安、同、郑、华、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仪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侍卫军帅景延广领夔州节度,表为记室。延广后历滑、陕、孟、郓四镇,仪并为从事。开运中,杨光远以青州叛,时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远与儒遣人引契丹轻骑于马家渡渡河。仪谓执政曰:“昨与颜衍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国家若不以良将重兵控博州渡,必恐儒引契丹逾东岸与光远兵合,则河南危矣。”俄而儒果导契丹渡河,增置垒栅。少帝军河上即遗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周广顺初,改仓部员外郎、知制诰。周祖幸南御庄宴射,坐中赐金紫。历驾部郎中、给事中,并充职。俄以父病,上表解官。世宗亲加慰抚,手封金丹,俾赐其父。父卒,归葬洛阳。诏赐钱三十万,米麦三百斛。终丧,召拜端明殿学士。从征淮南,世宗以其饷馈不继,将罪之,宰相范质救解得免。淮南平,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恭帝即位,迁兵部侍郎,充职。俄使南唐,既至,将宣诏,会雨雪,李景请于庑下拜受,仪曰:“仪获将国命,不敢失旧礼。傥以沾服失容,请俟他日。”景即拜命于庭。时御史台议,欲以左右仆射合为表首,太常礼院以东宫三师为表首。仪援典故,以仆射合为表首者六,而谓三师无所据。朝议是之。四年秋,知贡举。是冬卒,年五十三,右仆射。
(选自《宋史·窦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B.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C.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D.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宜,其长官称为户部尚书。
B.进士是对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的称呼,并赐出身,进士可分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个等级。
C.东宫三师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官员,一般由位高望重的大臣担任。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给予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仪出身官宦,年轻即有才能。窦仪家从他的曾祖起,世代为官,其中尤以其父亲窦禹钧官位显赫。窦仪十五岁就能写文章,随后通过景延广的引荐步入仕途。
B.窦仪关心形势,积极出谋划策。他认为应该派良将重兵扼守博州渡口,防止叛将周儒引导契丹军越过东岸与杨光远会合,结果不出所料,周儒果然引导契丹军渡过黄河。
C.窦仪出使南唐,圆满完成使命。在将要宣读诏书时,适逢下雪,面对李景在廊下拜受诏书的请求,窦仪坚持遵奉国家诏命,按照旧有礼节,最终李景在庭院中拜受了诏命。
D.窦仪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看法。御史台和太常礼院对于以谁为上朝立班之首产生争议,窦仪引用典章故制,否定了御史台的意见,肯定了太常礼院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以父病,上表解官。世宗亲加慰抚,手封金丹,俾赐其父。
(2)从征淮南,世宗以其饷馈不继,将罪之,宰相范质救解得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盏晖,字仲明,其先附于辽,居张皇堡,故尝以张为氏。后家来州。晖体貌雄伟,慷慨有志略。少游乡校。辽季以破贼功,授礼宾副使,领来、隰、迁、润四州屯兵。

宗望初伐宋,孟阳之战,敌之中军径薄宗望营,晖与诸将击败之,追杀至城下。讫师还,数立战功。明年,再举伐宋,攻下保州、真定,晖皆与焉。进围汴,宋人夜出兵二万焚我攻具,晖以二谋克兵击走之。凡城中出兵拒战,晖之所当,无不胜捷。

从睿宗经略山东,既攻下青州,复从阇母攻濰州。晖督其裨校先登,而城中积刍茭乘风纵火发机石,晖率将士冲冒而下,力战败之。军还,复以三十骑破敌于范桥。帅府承制加静江军节度使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移军攻济州,既败敌兵,因傅城谕以祸福,乃举城降。晖约束军士,无秋毫犯,自是曹、单等州皆闻风而下。

从攻寿春、归德,及渡淮为先锋,遇重敌于秀州、苏州,皆击败之,遂至余杭。通粮饷,治桥道,晖之力为多。乃还,载《资治通鉴》版以归。大军过江宁,徙其官民北渡,时暑多疾疫,老弱转死道路,其知府陈邦光者诉于宗弼,怒将杀之,晖曰:“此义士也。”力营救之,竟得免。

宋州旧无学,晖为营建学舍,劝督生徒,肄业者复其身,人劝趋之。属县民家奴王夔者,尝业进士,晖以钱五十万赎之,使卒其业,夔后至显官。密州吏庞乙卒于官,其孤贫,不克葬,晖为营治葬事,且资给其家。

十三年,复从大军渡淮。还镇,丁母忧,寻以旧职起复。既废齐,为安化军节度使。天眷三年,复河南,宋人乘间陷海州,帅府以登、莱、沂、密四州委晖经画,敌无敢窥其境者。正隆初,出为兴平军节度使。正隆降王爵,为枢密副使,封景国公。未几,复为左丞,封济国公。寻除大兴尹,封荣国公。薨,年六十五。大定间谥曰武康。

(节选自《金史·赤盏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B.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C.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D.进攻/城中炮出/几中晖/拂其甲裳裂之/晖益奋攻/卒破其城/又从攻泗州/克之/还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校是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最早在西周春秋时设立,《左传》中有相关记事。
B.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其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相继增设节度使。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D.丁母忧,指遭逢母亲去世离职。在古代,朝廷在位官员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盏晖作战能力强,数立战功。他在辽国末年攻破盗贼有功,后来进兵包围汴京时,凡是城中出兵抵御交战,他所接战,无不取胜。
B.赤盏晖能身先士卒,对士兵要求严格。跟随睿宗攻打潍州时,他率领将士冒着火、石冲下城墙,奋力作战。进攻济州时,他约束军人,对城内人的财产不能有丝毫的侵犯。
C.赤盏晖身为武将但重视教育。从余杭撤回时,他装载《资治通鉴》这部书的雕版而归。他为宋州营建校舍,劝导督促学生,并使这些修习学业者终身免除劳役。
D.赤盏晖身为武将,守土安境有方。收复河南时,宋人攻破海州,元帅府把登、莱、沂、密四州委托给赤盏晖经营筹划,敌军中没有谁敢窥视这些地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知府陈邦光者诉于宗弼,怒将杀之,晖曰:“此义士也。”
(2)密州吏庞乙卒于官,其孤贫,不克葬,晖为营治葬事,且资给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