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我把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②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甲]从语言方式,老子[乙]是最高哲学。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祖国。

③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当然,他们两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④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⑤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⑥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

⑦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都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

⑧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提到的先秦诸子分属儒家、道家、___家和___家。
【小题2】第二段中“委屈”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为第二段的画线句选项填空,并简述理由。
选项一:仅 就是; 选项二:如果 是
【小题4】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孔子和老子,请分析这样构思的用意。
【小题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文章各有千秋,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难分伯仲。
B.中国文脉绵延至今,虽然支流繁多,但其基调始终是一种朴实的正气。
C.孟子的精神气质与其文章相辅相成,为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庄子的文章因为深邃的哲思和自由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佳作。
【小题6】概括作者对先秦诸子“文学品相”分级的标准,并简要阐述你对此标准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8:3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须有“德”。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孝是道德的始源,是源自人的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

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

(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
B.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
C.“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
D.“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
B.文帝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
C.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
D.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
B.“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
C.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
D.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一不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成就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
李洪兴
①最近,“抢戏”的配角不在少数。《战狼Ⅱ》里,两个黑人孩子是“可爱担当”;一部三国戏中,于和伟版的曹操在可爱中见狡黠,甚至不少人说他可以实现“一个人的三国”;热播的盗墓题材剧,人们讨论的不是有台湾腔的“胡八一”,而是流里流气的“徐二黑”和两个傻里傻气的跟班“黄牛”“白狗”,观众评价说“演害怕,小眼睛里都是战栗”。演员分主角、配角,但演戏只分好坏,能演出性格,戏份不重也当得起喝彩。
②戏如人生。对于演戏,很多人都一心当主角;对于生活,更多人都争着成为赢家。然而,站在主体性的角度看,谁又不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主角呢?所以,即便是时代的配角,也可以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③记得国家乒乓球队选拔赛后的一段总结视频,曾刷爆朋友圈,很多冠军背后的故事被一一打开。如伦敦奥运会时,马琳没能入选比赛阵容,作为名将,他随队出征却承担起队里的后勤工作,帮队友采购生活用品,甚至下厨做饭。有记者曾问:“从主角到渐渐淡出主舞台,心态是如何调节的?”他很享受地说:“不管是不是主角,只要能和队伍在一起就好。”一支队伍,有冠军也有陪练,有教练也有后勤,不同的位置,干好了都是冠军。
④平凡而精彩的人生还少吗?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以前看似不起眼的人和事涌入我们的视线,我们特地开设了一个叫作“暖闻热评”的新栏目,挖掘并传播那些普通人、平凡事中的正能量。或许,我们致敬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地的举动、泣鬼神的故事,更没有流芳百世的雄心,却实实在在地活出了自己的美丽。比如,南方的雨季,抗洪救灾成了很多人的关切,有武警战士,有长沙市民,有为孕妇让车的防总官员,他们没把自己当成洪灾的看客,而在竭尽全力为疏通一个城市、救助一名群众忙碌着。同样,我们感动于修缮长城的工人们,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文化长城”;也被学跳舞的六旬大爷深深触动,“有梦的日子,每天都闪光”。即便是时代的配角,也可以说是生活的主角。
⑤很长一段时间,“刷存在感”成为热词,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在寻找一份存在感,只不过不是存在于别人深深的脑海里,而是存在于自己的人生价值里。有人盛赞“于和伟终于火了”,他说“我就是一个演员,我现在就是一个演员而已”;有人晒出吴京的“全身受伤图”,他说“动作演员总说自己受伤有点矫情”。其实,每个人成就的都是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每个人恪守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本分,世界由此而增添了色彩,我们值得为自己起立鼓掌!
(选自2017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成就属于自己“主角光环”的方法。
【小题3】请分析“世界由此而增添了色彩,我们值得为自己起立鼓掌”的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入读书软件的智能手机首先成为数字化图书的载体,充当起兼职电子书的角色。单手完成翻页、随身携带方便是手机电子书强于纸质图书的两大优势。但是屏幕小、电池寿命短却成为制约手机阅读体验的两大硬伤。同时,高辐射、易疲劳等技术局限,也制约了手机数字化图书的普及。
面对现实的市场需求和当前设备的缺陷,专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应运而生。它们拥有专为文本阅读优化设计的大幅“电子墨水”屏幕,最大化接近纸质阅读的质感。目前看来,这种产品的效果已经具备了替代纸质文档的先决条件,再加上电子纸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最终取代纸张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在2006年年底发布了Reader电子阅读器系列产品,该系列电子阅读器采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绝佳的黑白文字和图像效果让其颇受好评。2007年11月7日,亚马逊也推出了应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的电子阅读器Kindle。Kindle因为捆绑亚马逊平台大量图书资源而大受欢迎。电子阅读器产品的推出最终引爆了蓄势已久的电子书市场。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其表示,“图书是模拟技术的最后一个要塞。音乐和视频很早便已数字化,短篇幅的文章在网络发展的早期也已数字化,但长篇文字却没有。因此,电子阅读器将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电子阅读器作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上首先要考虑的是使用体验。除了操作直观和简便外,电子阅读器还对屏幕的灰度、分辨率、对比度等进行设计。为保证随时随地的阅读享受,屏幕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的阅读。最后,较低的功耗除了更加绿色环保以外,还使电子阋读器有更长的使用时间,提升其用户体验质量。
另外,发展到现在,电子阅读器的功能已经比较完善。特别是对文章的编辑功能,可以符合传统的读书习惯,使用者可以画直线、波浪线;可以写批注;支持手写输入和软键盘,支持英汉词典;可以加书签,连传统的折角也体现出来了;系统会自动记忆当前页,使阅读更加便利。
电子阅读器的价值并不止于提供完美的阅读感受。它还是一个窗口,一个渠道,让读者透过它与想读的内容随时随地零距离接触,甚至忘掉阅读器本身的存在。中国移动推出的G3闼读终端,内置3G通讯模块,依托规模强大的内容平台,真正实现了任意下载。不再需要跑书店,一家24小时营业的大型书店就在你手中。
从甲骨到竹帛,从纸张到芯片,书的进化折射出人类与科学文化的进步。随着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环保角度出发,为减少对木材的砍伐,呼吁社会节约用纸。因此,“从纸张到芯片”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变革。这种趋势赋予了电子阅读器终端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小题1】下列关于目前制造的专用“电子阅读器终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拥有超越传统的视频和显示设备的大幅“电子墨水”屏幕。
B.操作直观、简便,屏幕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的阅读。
C.具有同于纸质阅读的质感、使用体验质量高、绿色环保的特点。
D.对文章的编辑功能可以让使用者像传统读书时一样进行勾画、批注。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专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满足了现实的市场需求,是数字化时代的又一次进步。
B.电子阅读器终端不仅成为纸质文档的竞争对手,而且已完全具备替代纸质文档的条件。
C.与纸质图书相比,单手完成翻页、随身携带方便的手机电子书更有优势。
D.屏幕小、电池寿命短、高辐射、易疲劳的技术局限使手机数字化图书难以普及。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亚马逊和索尼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产品不仅提供了一种完美的阅读感受,还打开了海量内容的数字发行渠道,更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
B.电子阅读器终端能将长篇文字数字化,可以让你的蜗居(或者学校宿舍)不再需要书架而变得宽敞一些。
C.报社、出版社的内容出版和发行模式必将随着电子阅读器终端的兴起逐渐发生变革。
D.有识之士呼吁社会节约用纸,促使了“从纸张到芯片”的变革,从而赋予了电子阅读器终端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还从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的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C.小说以“远山”为标题,既点明了青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暗含作者对青树的同情以及对大山人物命运的思考。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小题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转弯”一词,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 牌

银铃是黄河口剧团的头牌,也是“绕梁腔”的唯一传人,能像磁石一样吸来观众。每当听到“白娘子我上舟船更换衣衫”,观众便立时屏住气息,竖起两耳,将头后仰,仿佛看到一根锃亮的银丝从云端直贯而下。

团里的台柱子谁不宠着?剧团驻地南边有一片银杏林,那是银铃吊嗓儿的地方。早晨不论多忙,伙房的老周都会准备好两个鸡蛋候着,看到银铃吊完嗓儿回来,便把鸡蛋打在一只白地青花的瓷碗里,再用刚烧开的水一沏,明白亮黄的一大碗。银铃接过咕咚咕咚喝完,用手抿一下嘴,朝老周一笑。

别人看着眼馋,可也白搭。直到小甜瓜进了团。小甜瓜是戏校毕业的,唱、念、做、打倒也不差,只是“绕梁腔”偷偷练了一年仍不得要领。到了高音区,嗓子便裂了似的败下阵来。

小甜瓜不敢再练了,发誓要拜银铃为师。每天天不亮就早早候在银铃宿舍门口,等银铃起床,便抢着倒尿盆,打洗脸水,晚上又抢着给银铃倒洗脚水。有一次,小甜瓜倒好洗脚水就顺势将银铃的两只白莲藕样的小脚捉住洗了起来。

“真想学?”银铃问。

小甜瓜说:“想。”

“想学的话,你得答应一件事。”

“行,只要师傅肯教‘绕梁腔’,就是十件八件也成。”

“你要起誓。”

“行,我起誓。”

第二天,小甜瓜被带进了银杏林。周而复始,每天练习吸气屏气,一练就是一年。等小甜瓜能屏气五分钟时,银铃这才正式教她“绕梁腔”。原来学习“绕梁腔”的诀窍全在一口丹田气。那四绕八弯的声音盘旋上升,到了顶峰又盘旋而下。唱完,屏住的那口气仍游刃有余。小甜瓜悟性好,又有基础,学得很快,不到三个月便唱得娴熟自如。

不过,小甜瓜从没在人前唱过“绕梁腔”。演出前,总是仔细地为师傅准备好戏装,沏好润嗓的菊花茶。

人们第一次听小甜瓜唱“绕梁腔”,是在全区的汇报表演上。本来,还是银铃唱《水漫金山》,可是,临上场,银铃的嗓子突然哑了。眼看戏就要开演,团长急得直跺脚。剧务说,小甜瓜跟银铃学过,要不,让小甜瓜试试。那天晚上,小甜瓜虽是临时上阵,却将“绕梁腔”发挥到了极致,还将原来的两个八度改成了三个八度,那声音像一串金铃直冲云霄,立时博得了碰头彩。

观众赞道:真是个金铃铛。自此,“金铃”成了小甜瓜新的艺名。渐渐地,金铃上台的机会多了起来,也无暇侍候师傅了,剧团的头牌慢慢转成了金铃。

银铃自然带了一口气:天下没有这样忘恩负义的。在剧团那幢二层小楼上,人们常听到金铃银铃比赛似的扯起嗓子唱“绕梁腔”。那声音尖刻利薄,像一把把锉刀锉得人耳鼓难受。一次,叫阵刚罢,银铃的嗓子急剧肿胀,到时医院一查,竟然是甲状腺瘤,已经压迫到了声带,若再延迟治疗后果不堪设想。经此变故,银铃再也不能登台了,改做剧务,每天默默地准备戏装道具,直到退休。

金铃一直没有带徒的意思。团长委婉地提过几次,金铃都说,还早呢。

这年冬天,金铃外出演出,路上翻车了,送到医院已经奄奄一息,金铃急切要见师傅一面。当银铃匆匆赶到医院时,金铃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用手遗憾地指着天花板。

后来,有人说,当年银铃和金铃是有过约定的,让银铃再唱五年,便把头牌的位置让给金铃。只是金铃不该那样着急抢了师傅的头牌。还有人说,那晚银铃突然哑嗓,是因为金铃在茶里做了手脚。

银铃明白金铃的意思。她一个人悄悄去了银杏林,试着唱了一下,可嗓子像一面破锣,除了呜咽的嘶鸣再也留不住声音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银铃早已过了耄耋之年,而且搬离了县城。她闲了便跟几个老太太在门泂里摸纸牌。摸着牌,几个老太太说起了当年黄河口极负盛名的“绕梁腔”,说起了剧团的头牌。

“可惜,早失传了。”一个老太太惋惜地说。

银铃听了满眼泪水。她又记起了师傅玉白菜教她“绕梁腔”时说过的话:“心要净,气要清,不争名,不冒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一种民间戏种“绕梁腔”的失传过程。失传不是因为后继乏人,而是因为“头牌”间明争暗斗,自私保守。
B.银铃当头牌时,每天早晨都到银杏林吊嗓儿,伙房的老周不管多忙都要为她准备两个鸡蛋候着,等她回来给她沏一大碗鸡蛋茶喝,表现出老周对银铃的用情之深。
C.小甜瓜到剧团后,虽然基本功不错,但唱高音不行。于是她想尽办法向银铃学习。学成之后,为了争当剧团的头牌,在银铃的茶里做手脚,导致银铃突然哑嗓。
D.金铃死后几十年,有一次银铃与几个老太太摸纸牌,几个老太太说起当年头牌之争导致极负盛名的“绕梁腔”失传时,感到非常气愤,致使银铃听了满眼泪水。
【小题2】小说中银铃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头牌”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