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石磨上的美文

吴建华

(1)我在太极城阴鱼岛尾的垭子口处,看见那一排靠在山墙上的那些被废弃的石磨。数了数,竟有百余扇之多,我惊奇这太极城里的文化大侠——项波先生的眼光,是他收集了这些散弃在城郊与乡野的文化遗迹。

(2)你瞧,那些石磨多像一轮一轮的太阳,又多像一轮一轮的月亮,当然,更像轩辕黄帝的马车轱辘。它使我不由地蹲下身去抚摸着、阅读着、联想着这些滚过茫茫时空而将到达未来世界的哲学符号。石磨是由阴阳两扇构成,就像太极城是由阴阳两鱼岛组成一样,阴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3)阴扇石磨,通常被摆放在像大地一样安稳的磨台或磨架上,仰面朝天,中心有一柱磨棋,自有怀阴抱阳的意象,四周是一圈光芒般的磨齿,磨齿是沟梁相间的美文,美文是从“人”字写起的,最后又在“人”字上收笔,使你能感受到老石匠运笔的高迈,将那一方浓缩而象征厚德载物的大地,写满了人的生存与绵延的妙语。

(4)阳扇石磨,是扣合在阴扇石磨上的另一半,是“天”位的标志和象征。其上有两个磨眼,是进流谷物与杂粮的通道。这通道在阳扇磨齿平面处形成了一个太极图状的分流走势,整体的样子也像卫生常识上所描绘的子宫轮廓图,有执阳而含阴的易理。这在一般人的眼里,那也确实是像两条盘龙的摆尾姿态,四周尽皆盘龙的磨齿根系。

(5)当阴阳两扇石磨合拢起来,以阳扇为主而转动时,磨顶上的谷物便会像流水一样盘旋而下,此刻,你能听出宇宙的轰鸣声,你能看见日月的轮回影,你能感受到四季与日夜的交替,像风中的流云、浪里的泥沙与林中的竹笋一样,“生生不息,谓之道也”!

(6)你不用细想就知道,磨合中的生命是从两仪开始的,继之生出了四象,续之生出了八卦,石磨中的粮食只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它在一沟一梁的催生下,由内向外均匀地生发着,弥纶着,以至于在轰隆转动的磨口边沿,变成了纷纷而落下的一圈粮食的“雪雨”。

(7)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就一直是在这精彩而生动的天地里,在这“雪雨”的喂养中长大成人的,改朝换代的,创造与发明的,比如钥匙与锁器的关系,石碾与碾盘的关系,锅盖与锅底的关系,螺帽与螺钉的关系,它使粮食与文化、物质与精神成为一合石磨的两扇,个中有我们的生命根性,还有我们的象形文字与象形思维的表现特征。

(8)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起源没有自己的图像,就不会有从图像上诞生出来的数字;如果没有表形的数字,就不会有达意的数学;如果没有演算的数学,就不会有发达起来的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的创新,就不可能有被称为现代化的今天.

(9)今天,我们将古代的科技工具——石磨,废弃在历史的大道边沿,这是文化的进步,科学的抵达,和新工艺的替代,以及智慧超创的结局。但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童年,每到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乡间的石磨是万万不能推动的,因为这一天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说,凡未过12岁的童孩就可以倾耳听见磨中喜吹喜打的欢庆场面,并且我在许多民俗的资料中见过关于老鼠嫁女的图画。先前,我把它做为神话贮藏在大脑深处,如今,我才明白,那仍然是一种哲学比喻,它以石磨的阴阳来象征天地的结合,在天地之间,除了有我们人类所需要的粮食与万物之外,天地之间还有更多的生命并存,它养育了人类,也同样养育了万物,它同样需要人类以心去呵护万物的存在。老鼠嫁女就是古人热爱万物生命,使之共生同荣的典范思想。

(10)我理解石磨里的粮食与老鼠嫁女故事的另一种意象则是:天与地是亲和的,又是对立而斗争的,我们所有的生命都会在磨合中诞生,又会在磨合中成长,最后还会在磨合中老去。珍惜天地,注重环保,热爱一切生命,是老石匠镌刻在每一轮石磨上的天言箴语。我们可以放弃有形的 石磨工具,但不可以丢失无形石磨上的哲学准则。

(11)这是中国的文化,同样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以及是万物生命和谐的福音。

【小题1】阅读第(2)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文意,回答作者为什么将石磨比作“太阳”、“月亮”和“轩辕黄帝的马车轱辘”?
【小题2】第(9)段中老鼠嫁女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认识?
【小题3】作者赋予石磨什么样的内涵?对石磨所代表的内涵是什么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日前,位于陕西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我国首个获此称号的民间博物馆。

时至今日,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超过4600家,其中民间博物馆超过1000家,博物馆数量和规模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我们的博物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每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在我国,平均每30万人才能拥有一座博物馆。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对博物馆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除了加大力度建设公立博物馆外,进一步扶持民间博物馆也应是题中之义。民间博物馆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不足的一种重要补充和积极分担,不能把民间博物馆排除在整个博物馆乃至公共文化事业之外。

相对于公立博物馆,民间博物馆从展品收集到场地租赁,从运营资金到人力投入基本上都要靠自筹,压力不小。这客观上导致相当一部分民间博物馆资金不充足,功能不完善,运行状况不佳。一些前期办得不错的民间博物馆甚至因为资金不足,逐渐走向衰落。有的民间博物馆则变成买卖藏品的交易场所,还有的甚至展示赝品欺骗和误导观众…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越做越好,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令人精神一振。这说明只要运营得当,民间博物馆也会大有出路。

(摘编自李思辉《把民间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事业布局》)

材料二:

据统计,全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一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增长8.9%。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超乎想象,而博物馆也在以各种方式走进生活。

故宫讲坛、国博讲堂、首博讲座、上博专题讲座……如今,开讲座几乎已经是博物馆的标配。这些系列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邀请中外专家学者,主题涉及文化、历史各方面:《研究奇缘:我们沿着秦始皇的足迹发现了什么》《北京四合院建筑的人文追求》《卢浮宫与法国文化软实力》……讲座粉丝分布于各个年龄段,有的一家老小全体出动,还有的已经把博物馆当成周末学习的固定去处。

此外,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也愈发密切,有的开设博物馆综合实践课,馆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有的将展品搬进学校,让学生在流动博物馆里聆听历史之音;有的设置儿童版展厅,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国有博物馆要为中小学生讲解服务10万小时以上/年,每家博物馆开展中小学生讲解服务或教育活动4次以上/年,制作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100个以上。

(摘编自《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进博物馆渐成日常》)

材料三:

5月13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市鼓浪屿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开馆,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地方设立主题分馆,让无法前往故宫的观众也能感受故宫藏品的魅力。

而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众多博物馆在网络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开起了“分号”。在APP上同步观看最新展览的展品、在微信公众号中阅读历史小故事,轻点鼠标近距离接触文物……收藏老物件的博物馆有了新故事。

5月18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独家授权,百度百科打造的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首次以200亿像素的“超高清级别”将兵马俑呈现给观众。通过电脑或手机进入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后,观众可以像用放大镜一样,360度“触摸”兵马俑的每个细节,甚至可以观察到同一列的兵马俑,身上的铠甲也各有不同等有趣的细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唐西市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有助于提振全社会办好民间博物馆的信心。
B.尽管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和规模均发展很快,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C.由材料二可知,公众对博物馆怀有极大的热情,甚至不少人把博物馆当成周末学习的固定去处。
D.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是故宫博物院首次设立以地方为主题的分馆,以方便观众了解故宫藏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究其本质,民间博物馆是对公共资源不足的补充与分担,属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也应予以扶持。
B.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民间博物馆运营不良,逐渐衰落,大唐西市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扭转了这一局面。
C.《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国有博物馆服务中小学做出了明确规定,此举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D.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让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并使用放大镜全方位、近距离观察兵马俑的细节。
E.由材料可知,民间博物馆在场地、资源、人力等方面都面临困难,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任只能由国有博物馆承担。
【小题3】博物馆“走进生活”的方式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三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连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③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④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⑤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⑥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⑦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⑧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⑨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凤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⑩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⑪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说,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⑫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⑬鹞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⑭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⑮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⑯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指出第一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最后一段中的“困惑”和“茫然”在文中指哪些具体内容。
【小题3】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

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洗……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大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雷默很高 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 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拨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 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 “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的去了雷默的家。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一幅幅松画。 “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 “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 “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 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 针,生意盎然。

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 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了不得,了不得!”

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 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已春应邀,雷默一挥。 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

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清雅、高洁之意;作者以“清香楼主”为题,暗含对他的讥讽
B.小说写雷默不肯轻易出手松画,极其重视求画人的口碑,为下文他感念甄仁的一片孝心,给甄仁作画做了铺垫。
C.小说在交代雷默宴友差点闹得不快后,转而介绍雷默的才艺为人,看似闲笔却显示出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
D.小说写雷默拒绝房地产老板高价购画,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求画不得的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小题2】小说以松画归宿、雷默反应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聂鑫森小说因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被称为“文化小说”,这篇小说的文化味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假乔二

孙方友

陈州城清化北街路口有一卖大肉包子的,姓乔名二,城北乔村人,干着卖包子的营生,却酷爱评书。每当包子熟了揭笼之后,他将案上的“醒木”一甩,开始书归正传,很受食客称道,观者络绎不绝。肉包置于案旁,吃者自取,掷钱于筐。一场书下来,能卖包数屉。这叫以商养文,又叫以史经商,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因此,乔二的日子不坏。

这一日,乔二刚开张,来了一客,来客年近七旬,银须泼面,双目有神,稳坐一旁,气宇轩昂,一不吃包,二不喝茶,只是听乔二说书。乔二见来客非常,格外下了功夫,换得阵阵喝彩。说到热闹处,老者突然起身,掏出一把银钱掷于筐内,然后望了乔二一眼,扬长而去。乔二见老者离去,情绪顿时低落,出口索然无味,急忙刹书谢场,目光却直直追随老者很远很远……

不料打烊时分,那老者却突然又闪进店内,双手抱拳道:“先生发财!”乔二一见是那老者,让座沏茶。老者并不客气,上首落座之后,顺手拿起那块醒木,笑道:“此木周祖留,文武分龙虎。我辈登场用,其名曰醒木!”乔二一听,同行来了,急忙让人备下酒席,请那老者入了上座。

“请问先生贵姓?”乔二斟酒敬上,问道。

“免贵!老夫姓乔名二,字轩亭!”那老者笑答。

乔二一听是艺界大名鼎鼎的真乔二来了,面如泥色,急忙磕头谢罪道:“万请乔先生海涵,小的原名乔虎,虽寒门出身,但自幼热爱评书,更是慕先生绝技,赶巧你我同姓,便借了你的大名在此养家糊口!”

老乔二见乔虎真诚,拈须片刻,突然仰天大笑道:“贤弟不必多疚,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能混饱肚皮为上策!”

乔虎一听此言,千谢万谢,连连施礼,让酒又让菜。

酒过三巡,老乔二突然说道:“实不相瞒,我今日也有一事相求。”

“先生请讲。”

老乔二叹了一声,凄凄地说:“想我乔二,一生漂泊,被有钱人唤来叫去,如今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眼下我已老,底气不足,已不宜在书界留恋!今日来到陈州,是想借您的地盘,讨几个饭钱!”

乔虎一听,满口答应。第二天生意一开张,老乔二登场亮相,“醒木”一拍,果真是开口惊人。一传十,十传百,乔虎的铺子前人山人海。老乔二口喷珠玑,声音庄重,远听如高山流水,近听如琴似筝,一场书下来,盖了整个陈州城。

老乔二一连说书十场,场场爆满。这天生意未开场,场地上已水泄不通。可直到太阳竿子高,却不见老乔二。乔虎甚急,匆匆进了老乔二下榻之处,却不见人影,只见一封书信置于桌子正中。乔虎急忙拆信,上面几行小字:“大凡从文从艺者,不养小不养老!望贤弟悬崖勒马,专心经商,富甲一方!”乔虎暗笑老头儿多事,出门与众人解释一番,然后亲自登场。不料一开口,像一下从高山跌入深谷,书淡如水,大扫了听客兴致,连喝倒彩。原来没比较,如今一比,听客自然有了鉴别。乔虎从此再不敢说书,一心一意卖起包子来。

陈州人再说乔二时,只夸那说评书的真乔二,假乔二无形中恢复了原名,只落个“卖包子乔虎”的名声。没书做引,乔虎的包子生意也开始清淡。乔虎很伤心,只得专心研究包子的质量和销路。不想几年过后,乔家包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连汴京、上海一带都开了分店。乔虎成了有名的富商。

一日,他突然在《申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著名评书艺人乔轩亭,因年老多病,穷困潦倒,于×日凌晨投入黄浦江……”乔虎看后,如炸雷击顶,怔然许久才泪流满面地说:“恩公……多亏您当年指点迷津,我乔虎才有今日啊……”

言毕,乔虎匆匆赶赴上海,为乔二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语言隽永,用笔简练,即事见人。
B.乔虎卖包子时能以评书揽客,以商养文,以史经商,表现出他头脑灵活。
C.小说通过真假二乔说评书的鲜明对比,展现出真乔二评书艺术的高超。
D.乔虎在乔二说书后登台被连喝倒彩,反映了人性的喜新厌旧与世态炎凉。
【小题2】请简要概述小说的情节和小说情节的主要特色。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乔二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最主要的表现是在青铜器造型的不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儒释道三家思想各有特点,形成互补,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C.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D.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失,求诸野”是“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的最好阐释。
B.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是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是大传统。
D.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