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数媒时代的“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

(1)“读者”的衰微与“用户”的兴起,是数媒时代接受主体的一个深刻变化。

(2)这一变化的信息在最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事业中有着更明晰的提示。在我国,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多年前已在不经意间将其业务术语中的服务对象由“读者”替换成了“用户”。

(3)“读者”之“读”,在我们传统的“读书”行为中,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是一种“以心会心”,有一种谦逊的姿态。

(4)“读者”之“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表现为发声诵书。这种情况,东西方皆然。白居易《与元九书》自述其勤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如此勤奋读书而致“口舌成疮”,当然是诵读的结果。之所以必须诵读,则是因为文本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诵读断句,即所谓句读。而句读决定本文的意义,就此而言,诵读时代的读者应该拥有对文本意义的更大主宰权。但读者却要反复诵读,以致不惧“口舌成疮”,也要揣摩出作者“原本”的意味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读”的文化精神。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标点符号的发明有3000年的历史,但诵读时代的作者在写作时就没有想到要去采用它来断句表意。之所以想不到,说明读者没有给予作者想到必须采用它的充足理由。这可从一个侧面表明,诵读时代,

(5)一个广泛兴起的阅读社会,是一个由机械印刷开创的以默读为主导的社会。默读与诵读相比,具有个人私密性,类似于“密室”阅读。这在人文学领域形成了对个人经验和个人内心世界广泛而深入地发掘和交流,它与现代社会的标志——“个人”的诞生相互促进。因此,阅读社会的“读”,是一种“个人”性的灵魂相遇与心灵晤谈,并由此而促成阅读社会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

(6)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图书馆是一个充满鬼魂的地方。”试想,无论是荷马、孔子、蚁垤、屈原、维吉尔,还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曹雪芹、托尔斯泰、马克思、鲁迅……他们不分时代,虽然曾经相隔千年,他们不分地域,虽然曾经相距万里,他们的精神或心意之灵都聚集在这里,以书籍的形式,并可以令人随意准确地访问其中任何一位;天堂还能有另外的模样序化这些灵魂的秩序吗,除了图书馆和图书馆的分类编目法?

(7)如果说,“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是一个心智对另一个心智的探访,尊重与忠实文本仍然是其必要的阅读伦理;那么“用户”恰恰是对这种“读”的放弃,并在其放弃中重建用户主体与文本对象的关系,强调为我所用的“用户”主宰性。“读者”变身为“用户”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阶段,其最初的表征就是历史上久经历练的阅读耐心的突然丧失。

(8)据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数据:中国2000年无论电视的生产量还是拥有量均呈现爆炸式增长,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段时期,印本文学书籍的销售依赖于“影视同期书”。

(9)如果说,“读者”变身为“用户”,最初的表征是阅读耐心的突然丧失,其接下来便是转而寻求各种替代阅读的技术,成为这些信息处理技术的用户。《华尔街日报》长篇报道了美国一名17岁的高中生达洛伊西奥开发了一款能够将烦冗的文章精简成几行关键句子的软件,该软件在短短一个月内吸引了50万名用户,在28个国家登上了新款应用软件热度榜的首位,并被雅虎以3000万美元高价收购。该报道以《17岁少年成千万富翁引领阅读变革》为题,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是多么祈盼省略阅读过程而直取所需信息。

(10)沃森文本分析,属于“数字人文”的一种高级智能工具。将“人文”与“计算”结合起来,名之曰:“数字人文”(或“人文计算”),已渐成一种方兴未艾的人文学术方向。它以一套现代数学逻辑接替了“以意逆志”“以心会心”、个人心智探访的人文学基础,是“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道学术景观。

【小题1】第(7)段加点词语“以意逆志”(“逆”是“揣度”之意)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2】选择填入第(4)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项(  )
A.作者对读者的悉心阅读的耐心和标点的运用有着独到的想法。
B.作者对读者的悉心阅读的耐心和句读伦理有着坚固的信心。
C.读者在句读划分和文意理解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
D.读者在把握句读伦理、探究文化意蕴方面有着充分的耐心。
【小题3】结合文本,对“读”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复诵读可加强读者对文本的主宰权,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
B.现代人最适宜进行私密性默读的场所是图书馆。
C.传统的读书行为有两个特征,即广泛狩猎和勤奋忘我。
D.阅读能打开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世界交流的通道,丰富个人的精神体验。
【小题4】本文第(9)段列举了一些数字,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9:1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但也有很多是满族人的。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②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③服饰不但能凸显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④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之服饰兼有汉、满特色且不违背清廷禁律,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审美价值高。
B.王熙凤出场见客、袭人回家探亲都会穿“褂子”,“褂子”应该主要是当时满族人加于袍外的礼服。
C.贾宝玉是作者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其服饰的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D.从嵌玉紫金冠、“寄名锁”“护身符”这些祈求平安的佩饰上,可看出宝玉在贾府身份、地位特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清稗类钞·服饰》《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相关内容是为说明《红楼梦》服饰具有满族特征。
B.第③段“服饰不但能凸显……更能显示人的地位”句是文章主要观点,在文中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先说《红楼梦》服饰满汉兼具的特征,再论述服饰的作用,最后作出总评,论证层次较为清晰。
D.举例论证是本文主要论证方法,第③段即充分利用例证阐述服饰与人物性格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根据《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中。
B.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邢岫烟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寄人篱下的困境。
D.曹雪芹没有对尊贵的贾元春的服饰进行细致刻画,这种不写之写更能引起读者对美的联想,比详写用意更加奇妙和深邃。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若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B.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C.第⑩段“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这句话使用了类比来说明艾比湖的干涸。
D.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这样写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小题3】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文献查阅和逻辑推理方面已经超越人类,正在取而代之。根据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企业高德纳( 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到2018年,20%的商业内容将由机器自动产生,将有超过300万人处于“机器人老板”的领导之下。

机器人甚至已经具备了文字创作能力。日本去年举行了一次小说比赛,机器人创作的小说与人类创作的小说一起通过了评委的初选。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已经正式出版。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智能媒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自从大众传媒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分发模式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专业编辑—社交传播—算法推送。“智媒”时代,算法盛行。这意味着,人们以后接触到的信息,将越来越多地由“智能机器人”制作,而以往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人工智能作用于媒体,意味着媒体从“众媒”走向“智媒”。这将是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转变。过去,传播载体的变化决定了传播形态的变化。未来,进入“智媒”时代,不仅传播载体会发生变化,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更重要的是,传播主体也会发生变化,由人主导传播变为人在智能机器的辅助下进行传播,并且有可能变为智能机器人取代人主导传播。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因此,走向“智媒”的过程中,首先是掉队的风险。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能够占据媒介载体的制高点。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后发晚至,已经给传统媒体留下了深刻教训。但是,与“智媒”时代相比,那只是步行与马车的差距。一旦在“智媒”时代掉队,那就可能是马车与飞机的差距。技术门槛提高引发的“本领恐慌”,也增加了编辑记者的“掉队”风险。在一个人工智能辅助甚至主导传播的编辑部,编辑记者的日常责任和地位都可能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特殊的技能要求。面对剧变,他们是否会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引发“文化休克”?

其次是偏见的风险。“智媒”和人一样,也会具有“偏见”。当下,社交媒体平台的圈子化社区,以及依托算法生产的“个性化定制日报”,让网络成为了我们的“回音壁”,形成“信息茧房”,特定价值取向的内容,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动,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和感兴趣的。这很容易固化原有认知,放大信息偏差,加速意见分化。“智媒”的出现,会不会强化这种算法的偏见?

再次是伦理的风险。“媒介即人的延伸”,从理论上说,人工智能不仅助力新闻生产的高效和精准,也可以提升人性化的用户体验。但不应忘记,新闻也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人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审视方面的作用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过度依赖“智能”,可能导致情感温度的缺失,伦理把关的缺位。更不容忽视的是,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甚至突破“机器人三原则”,控制并危害人类,那就可能产生信息安全灾难。

未来难以预知,科技发明创造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确定性。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变化本身。人工智能必将改变世界,但是不会改变媒体的基本逻辑,即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出自谢国明《人工智能:媒体的机遇与风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智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智媒”时代里,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将越来越多地由“智能机器人”制作完成,而以往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B.人工智能作用于媒体,作为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转变,意味着媒体从“众媒”走向了“智媒”;“智媒”即智能媒体,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媒体新态势。
C.未来的“智媒"时代,不仅传播载体会发生变化,万物皆联,万物皆媒;甚至连传播主体也会发生变化,由人主导传播变为由人工智能辅助甚至可能主导传播。
D.“智媒”会强化算法偏见,更容易使特定价值取向的内容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动,从而固化原有认知,放大信息偏差,加速意见分化。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德纳( 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B.社交媒体平台的圈子化社区,以及依托算法生产的“个性化定制日报”,让网络成为了我们的“回音壁”,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和感兴趣的。
C.大众传媒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分发模式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专业编辑一社交传播一算法推送;当下已经属于算法推送了。
D.近年来,人工智能不仅在文献查阅和逻辑推理方面已经超越人类,正在取而代之;而且文字创作能力也开始超越了人类。
【小题3】面对“智媒”化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长沙11月30日电(记者周立耘)“近20年没见过的手艺,又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实在是令人惊喜。”11月29日,在长沙开幕的2016年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中华泥书传承人刘上四正在用泥勺小心翼翼地“写”着“福”“寿”等宇。

办了16年的农博会,农产品从来都是“主角”。但这届农博会,主办方却端出了丰盛的传统文化大餐一“非遗产文化馆”。

“本打算买点农产品,却意外地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非遗表演,还现场跟刘大姐订购了一幅织锦,太开心了!”家住长沙雨花区的赵阿姨说,这次非遗文化展让她有了新的收获和感受。

赵阿姨口中刘大姐,是大名鼎鼎的土家织锦传人刘代玉。“展会出席过无数次,参加农博会还是第一次。”刘代玉的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拍照、询价,不一会功夫,就签订了三份订单。“参加农博会,感觉更有烟火气息,也让更多平常百姓了解我们土家的织锦文化。”刘代玉高兴地说。

“首次将非遗展馆搬上农博会,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效果很不错。雨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尹世俊表示,现代农业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为非遗文化搭建一个好的展示舞台。以后将在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上做更多尝试。

据悉,本次农博会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平台,非遗文化展分三个主题:非遗产品展示,非遗演艺与非遗技艺体验。市民可观看湘绣大师作品、皮影收藏等项目,欣赏长沙快板、弹词等节目,还可与非遗项目来一次亲密接触,亲自体验竹编、泥书,棕编、剪字等趣味性十足的非遗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亲身体验,让市民朋友更加了解非遗,使非遗进一步走进市场、走向现代生活,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015年,雨花区委、区政府就提出了“天下非遗聚雨花”的建设理念,并确立了以雨花非遗馆为核心,打造一条1.66平方千米的“中国雨花非遗民俗艺术特色街区”。街区建设已列入2017年长沙市重点文化项目,成为长沙市打造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06版,有删改)

材料二

12月7日0时41分,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了“大雪”节气。

“大雪”节气一周前的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实践和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农业生产上,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现代人养生也看重节气,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三月八,吃椿芽儿”“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更是现代人随口而出的生活指南。

作家申赋渔在得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在自已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这样一则消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先们活的这么美,这么温暖。每隔15天,就有一个仪式,就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里面,都包含着中国人所独有的宇宙观。”他认为,二十四节气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或许可以为今天的环境污染问题带来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学者余世存最新力作《时间之书》也顺势推出,读中国人千百年来证实的存在与时间,被誉为“第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这部中国版的“时间简史”,带领读者一起在“节气”中走过四季光阴,品味时间之美,延续历史的文明,向未来传递。

由上海女医生青简拍摄的《(最美二十四节气图》,最近在网上热传,联合四教科文组织的官方宣传视频,用的也是这套“美得令人窒息的图”。青简说,拍摄的内容都是她带着真实感受和情感拍出来的。的确,因为了解,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说:“对二十四节气真正的保护,“是让它在我们的生活里西活着、用着。”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保护与传承,作为文明沿袭、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受到国人的尊敬,在***、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发现,因经济效益差、技术难度高导致传承人老化、断层,因传统生活方式改变,导致文化土壤消失,这些都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认为,“当前社会流传一种想法,似乎只要是传统的就是落后的,正是在这种想法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没有人学习,自然就面临着失传的风险。高云说,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在政策和相关平台建设上给予倾斜,对于非遗,不仅要“养活”,更要“养好”。

(摘自新文化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非遗”问题,而且都侧重报道“非遗”文化工作的重点是保护与传承。
B.材料一报道的“非遗文化馆进入农博会”宣传形式,有效地解决了材料三中提出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C.材料二中提到“二十四节气依然是现代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与“生活指南”,使得材料三中提到的当前社会流传的“传统的就是落后的”这一论断不攻自破。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关注当下中国的“非遗”问题,并且暗示读者“非遗文化”已全方面受到国人的关注。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三个关于“非遗”的报道不一,有报纸有网站,但都选择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时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之嫌。
B.材料二中选取作家申赋渔、《时间之书》、医生青简拍照等材料,目的是为了增强该新闻的真实性。
C.三家媒体所报道材料的角度有明显侧重,在用词和和语言风格上也各有考虑,因而文字方面的阅读感大不相同。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非遗”新闻背后是国家对“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诉求,这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特点以及三家媒体的喉舌作用。
E.材料一与材料二所报道的都是发生的新闻事实,并且内容充实,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要让“二十四节气”“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活着”需要在哪几方面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