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庸智慧”再思考

访谈嘉宾:万俊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问:传统认为,中庸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与思维方式。究竟怎样理解中庸?

②答:按照中国儒家的理解,中庸就是执两用中,即两极之间取其中。但执中不是半斤八两式的静态结构,而是事物发展的两种极端可能性之间的动态均衡,比如人格的文质彬彬,行事的不偏不倚。

③由此可见,中庸的实现需要一种洞见,一种独特的视角,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它是一种平凡中求不平凡的方法。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需要人们具有很高的眼界,很敏锐的感觉,很深厚的经验知识积累,才能确定此时此地最合度的方法。

④问:在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演变中,中庸的效力是如何体现的?

⑤答:哲学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问题型的,如: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他们的思想比较激进,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凭借激情、想象,把问题追至极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寻求问题的深刻解释或解决。问题型哲学家对于突破既定传统和思维定势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诚如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所言,人类思想的进升既需要狐狸——那些问题型的哲学家,也需要刺猬——那些综合型的哲学家,比如: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和当代的罗尔斯。他们不忽略任何哲学问题和观点,善于从各种哪怕是极端的哲学观点中,发现综合、整合的可能。他们往往热衷于体系构建,立论相对中肯,即使对于他们所批判的观点,也不完全否认。

⑥不仅在哲学理论中是如此,在社会实践中也是如此。比如战争。战争在革命年代是必要的,但革命只是社会进程的一个方面,是被迫的选择。纵观人类历史,革命和暴力决不是历史的常态和目标; 是为革命而革命, 是为建设而革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当然有其历史意义,他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但同时也需要建立秩序,以便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但在和平年代,稳定和谐就成为最高的政治价值,需要循序渐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具有中庸品格的民族和政权将最后取得胜利,因为它们的行为和观念恰当适度、健全合理。它可能在某一时刻的行为方式不是最好的,但从长远看来,却是最恰当的。

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庸对于大国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⑧答: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方面。盛唐之所以为盛唐,在于其繁盛的文化。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是封闭的,也不是杂烩的,而是中庸的,它需要在古今中外四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多元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核心价值引领的均衡正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精神基础,而善于学习的文化才是最伟大、最丰富的文化。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进步的永恒动力。这是我们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理由。

⑨美国的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美国的文化一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美国的当代困境,主要并不是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困境,而是其学习态度的减弱、学习精神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导师心态。一般而言,导师心态总是容易导致封闭,容易走向权威主义、绝对主义和信仰主义,实与理性精神相背。中国的强大和可敬可畏之处也正在于中国的学习型文化,总体上我们一直保持着自汉唐以来的文化学习姿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无论如何不能失去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中庸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相互学习,养成习惯。这既是文化强大的前提,也是文化真正强大的表现。

(节选自2012年1月4日《光明日报》,访问者:胡明峰)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⑥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不 而B.先 后C.既 也
【小题2】从第⑤段的阐述来看,问题型和综合型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嘉宾在回答提问时,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
【小题4】记者的“三问”是精心准备的,请从提问内容和思路两方面予以分析(分条陈述)。
【小题5】对本文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执两用中”意指既要剔除两种极端做法又能取其中的思想。
B.中庸貌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因为需要洞见与独特的角度。
C.中庸的效力需要长远的显现过程,短时间内难以发挥其效用。
D.在中美文化心态的对比中揭示中庸智慧于国家盛衰至关重要。
【小题6】第⑧段说:“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进步的永恒动力。”你是否同意嘉宾的说法?请结合一具体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思考与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0 12: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介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尖儿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小题2】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小题3】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芽

游睿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方先生说。

你怎么知道?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方先生说。

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我只是想来看看。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他问。

没有。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你请讲。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好吧。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而这棵树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他顿时脸色惨白。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是谁的?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他问。

不。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再打,依旧是关机。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小题2】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对主题深化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事件虽然并不复杂,但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本文赏析其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的技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网络剧也需精耕细作
①在中国网络剧发展之初,不少业内人士断言,其相较于电视剧来说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注重用户体验。有人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剧的受众不仅能通过评论、弹幕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络调查问卷实现与创作者的互动,甚至影响故事走向和人物命运的设计。而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途径就是已在欧美日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国家成为主流的“边拍边播”的周播模式。然而,几年过去了,我们好像只学到了皮毛,未学到精髓。当下的大部分国产网络剧虽然表面上采用国际流行的周播制,但相较于国外秉持的那种从拍摄、制作到播出一系列操作流程皆有别于日播的“周播”概念,中国的“周播剧”只在播出周期上做到了以周为单位上线新剧集。很多创作者完全按照传统的电视剧思维方式去创作,把作品拍成低配版的“电视剧”,着实令人遗憾。
②为什么要在网络剧中推广周播模式?周播模式究竟有哪些优势?以竞争激烈的美国电视剧产业为例,一部美剧在正式播出前,一般要先播出讲述整部剧人物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先导集,然后播出平台凭借先导集的观众反馈情况决定是否订购。如果被订购,创作者还要根据先导集播出时的调查数据分析受众的年龄、性别以及喜欢原因,作为拍摄后面剧集时调整情节和风格的依据。这样做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预防一次性制作播出时遭遇收视率不理想、投资血本无归的情况。而这种每周播一集的机制,不仅为受众提供足够多的时间进行线上线下的讨论,给作品提供口碑发酵的时间,还培养了人们在固定时间收看的习惯。当然,先导集获得好口碑不代表受众一定会继续收看该剧。美剧大都按“季”播出。因此,在制作播出中了解受众的意见,及时作出调整,成了美剧生产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边拍边播”还使剧目很难被盗版,无形中也保护了制片方的权益。
③周播模式优点多,为何偏偏中国网络剧玩不转?仔细分析,可归因于三个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中国观众形成了每晚连看两集电视剧的收视习惯,一时间很难调整得过来。其次,在过于看重商业利益的浮躁氛围影响下,制片方一时间很难适应“周播”模式。以往一部二十多集的网络剧只需两三个月即可完成拍摄制作。但若按照周播模式,则需要半年以上的周期,导演、演员、编剧等剧组核心人员都得长期驻组,投入产出比急速下降,一些想要挣快钱的从业者根本没有那份耐心和情怀。最后,周播模式无形中缩短了剧本的创作周期,创作者需根据制作机构搜集的网民意见以“星期”为单位完成每集的创作拍摄任务。无论从经验、能力还是合作模式上,国内现有的影视人才队伍要实现这种生产方式,都需要一个学习、磨合、提升的过程。
④其实,一些制作者早已意识到“周播模式是网络剧的大势所趋”,并开始了各式探索。2011年,动画网络剧《泡芙小姐》让拍摄、播出、营销等环节同步进行,并根据网民的反馈实时调整剧情走向,预告片刚上线播出就得到数十万网民的追捧。2013年,以《万万没想到》等为代表的“段子剧”开始利用网民互动来创作内容,并在演员的选择上尽量听取网民的意见,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这一良好的创新势头却因大量秉持着传统制作理念的电视剧机构进驻网络剧市场、用他们惯常使用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网络剧创作而有所减弱。再加上受整个影视行业大潮流的影响,网络剧生产也出现了IP崇拜的不良倾向,商业资本疯狂购买已颇具人气的现成网络小说IP投入生产,留给网民可以参与互动的空间越来越小。
⑤一些影视制作机构近两年仍在坚守,但更多地采取“边剪边播”的“曲线救国”模式,试图在“拍完再播”和“边拍边播”之间走出一条结合国内网络剧客观情况的平衡之路。这种做法无疑为今后网络剧对周播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相信随着网络剧产业日趋成熟,更多积极借鉴国外周播剧模式的创新和互动元素、注重受众观赏体验的精品力作将涌现出来。网络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周播模式,指日可待。
【小题1】材料中,中外的周播剧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题2】中国的周播剧的发展需要从哪些方面抓起?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世界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文学家对于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因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来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异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来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Lamb)的《莎士乐府本事》来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士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是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达出这种情趣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学趣味低下自然就不喜欢诗,不喜欢诗的人自然对其他文学体裁的佳妙之处有所隔膜
B.《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小说有有趣的故事,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或社会真相。
C.要真正欣赏文学作品,仅仅像儿童一样喜欢故事是不够的,要探求文学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表达技巧。
D.第二段画线句“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指的是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用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达出这种情趣的艺术本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拿诗与其他文学种类进行比较,肯定诗的特质,并指出来了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和戏剧的局限性。
B.文章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说明小说中的故事是为作品的旨趣服务的,希望读者关注故事以外的东西——小说中的诗。
C.文章还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剧本很高的文学价值。
D.文章列举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张千曲》两个例子,意在说明有“趣味”的人才能写出看似简单平凡而故事后面有情趣的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没有否定爱好故事,只是认为读小说只见故事不见其中的诗,是舍本逐末,并不可取。
B.只爱好小说和戏剧而不爱好诗的人只能看到小说戏剧中最粗浅的一部分。
C.作者提倡读诗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读者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样,其中的故事简单而平凡,但故事背后的情趣耐人寻味,一般人写不出这样的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张车票

苏三皮

风很紧,夹杂着雪花,街上的行人已经很少。除夕了,街道上到处弥漫着年的气味。

忙完最后一宗业务,他急急地朝火车站走去。刚给母亲打过电话,今年一定会回家过年。握着电话的母亲笑开了,仿佛很开心,像一个孩子。

在他的手伸向售票窗口时,几乎同时,一只邋遢带着汽油味的手也伸向了窗口。他抬起头,看见一张苍老的脸,领口微开,沾着绒绒的雪花,肩上背负着大包小包,让他看起来很矮小,给人仿佛经历了不少风霜的感觉。他一眼就能辨认出这是一位民工,这座城市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这时,售票员说,最后一张票了,你们谁要?

又几乎同时,他们的手伸向了窗口。

售票员叹了一口气,最后一张票了,你们又是同时到的,我很为难,不如这样吧,你们给我讲一个回家的理由吧,谁的理由能打动我,这张票就归谁啦。

他急急地说,把票给我,我出两倍的价钱!说完,他掏出三张百元大钞丢到了柜台上。

售票员严肃地瞟了他一眼,有钱了不起啊?说着,口气就又软了下来,讲一个回家的理由吧,故事也好,能够打动我的话,这票就归你啊。

这时,民工拍拍窗口对售票员说,同志,能借我打一个电话吗?他很大方地掏出手机说,你打吧。民工接过手机,眼里写满了感激。民工一边拨着号码一边自言自语说,这年估计又是不能回家过了,这书包孩子等得急了呢。他的心突然像被刀子剜了一下一样痛。

他突然心软了,他拍拍窗口对售票员说,还是把票给他吧,我不回去了。售票员狐疑地望着他,脸上掠过一丝失落。这时,民工打完电话了,将电话还给了他。他当即拔了电话回家,对母亲说,妈,我不回去了,赶不上车。母亲想说什么,他一下就将电话挂了。

售票员的眼光柔和起来,对他们说,都进来坐坐吧,其实还有两张票,刚才我只是想试探一下你们为什么要回家,也许听了你们的理由我会好受一些呢,她顿了顿,就在你们来之前,我唯一的儿子给我打了电话,说要陪女朋友不回来过年了,我心里很难受,他爸去世后,我都是一个人过年,年过得没滋没味。说着,售票员揩了一下眼泪。

他心头一酸,仿佛有泪流了出来。民工不自然地搓着手,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售票员打开门走了出来,都进去坐坐吧,反正车还没来,我们就当是聊聊天啦。

走进售票室,他们顿觉暖和了许多。售票员让他们坐下,给他们各自倒了一杯热水,然后说,不过我还是很想听听你们回家的理由。

民工先说了:我五年没回家了,那时孩子刚满月,身子薄弱,他娘又没奶,没钱买奶粉,于是就出来打工了。每年都想回去陪他们母子俩,可是又心疼那一百多块的车费,就这样拖了五年。今年孩子他娘说,孩子该上学了,要我捎一个书包回去,我担心这孩子认不得我这个爸了。还好啊,今天遇上了贵人,我可以回家啦。

他抬起头,看见售票员正揩着眼沮。售票员对他点点头,示意该他说了。他顿了顿,就说开了:其实我去年就答应了母亲说要回家过年,刚好有一个工友病倒了,我送他去医院,从医院回来赶到车站,车已经开走了。后来,我跟母亲说,无论如何今年也要回家跟她一起过年呢。

售票员很感动地望着他,可是刚才你又要把票让给他?

他呷了一口水,我觉得他比我更需要这张票,他自己说了什么“这书包孩子等得急了呢”,我想,这算是他对他孩子的承诺吧。

售票员似乎不相信地问,就这么简单?

他又呷了一口水,缓缓地说,六岁那年,我爸承诺给我买一个书包当新年礼物,回来的路上,他遭遇了车祸,当我赶到医院的时候,他将书包递给了我说,哟,儿子,你看,这是我买给你的书包……他似乎还想说什么,可是上帝没有给他机会。说完,他已经泣不成声。

他们都很感伤,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时,有人拍了拍窗口。在他和民工抬起头的瞬间,售票员已经冲出去拥抱着窗外的年轻人了。他们知道,那是售票员的儿子回家过年了。

几乎同时,火车的汽笛悠扬地响了起来。他们站了起来,和售票员简单道别后,稳步地朝站台走去。在车上,他不停地想着,她的儿子怎么又回来了呢?不是说不回来了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给母亲打过电话,今年一定会回家过年。”因为去年没回家过年,今年“他”答应了母亲的要求,为下文写这张车票对他的重要性作了铺垫。
B.“其实还有两张票,刚才我只是想试探一下你们为什么要回家。”小说写售票员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其目的是借人物的好奇心来增强作品的波折。
C.“他”之所以听到“书包”“孩子”后马上要让出票,是因为他与这个民工有相似的经历,并且刻下了丧父之痛。“他”推己及人,足见他的善良。
D.故事发生在除夕时一个小小的售票室,交织着家庭情感和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大团圆的喜剧结局富有温暖的人情味,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小题2】小说以“最后一张车票”为纽带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以“她的儿子怎么又回来了呢?不是说不回来了吗?”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