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鸟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鵱鷇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注释:(1)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安徽桐城人。57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三年后被弹劾,以“大逆”罪诛。他长于史传,留意明代史事,访问遗老,考订野史。(2)啁啾: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3、掬:捧。4、鵱鷇:这里指幼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枝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B.桂枝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C.桂枝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D.桂枝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小题2】根据上下文,小鸟的“娟皎可爱”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3】概括本文的主旨。
【小题4】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2:3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B.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C.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D.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小题3】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小题4】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不敢引疾。
⑵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于是四海好学能文,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⑶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⑷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⑸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绝,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敢引疾 断其喉,尽其肉,
B.制御诗纪其事 醉则更相枕
C.四海好学能文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去人爱思之 觉起,起而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
⑵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山集》①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之深而信之者 笃:忠实B.又自少志意相得,老不衰  迨: 怠慢,衰老
C.余而抄之    假:借D.垂老祸以死 构: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B.穷天下山水奇迹 余乃共取编
C.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    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D.遂以雄天下 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
(2)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
(3)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小题4】根据文章第三节,简要概括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清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小题2】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小题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
苏辙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
【小题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小题5】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