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拜雪

魏清潮

①阴霾的天空中,雪花像一羽羽的鹅毛漫天飞舞,又似洁白的芦花,扬扬洒洒地到处飘荡。一片白色的世界,白皑皑的大地,远处只见农户的屋顶上,盖上了一层棉白的毛毯,古老斑驳的大树银装素裹,大雪压枝枝欲折,蜿蜒的小溪变成了银蛇。风雪中,一座古朴、庄严寂寞的寺院门前,伫立着一位老和尚,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双手合掌,虔诚祈祷,深遂的眼睛中透出一道仁慈、睿智和带着伤感的眼光,默默地注视着前方,那眼光将一切孤寂的守候和祈盼深深地藏在了心底。这是我在一次摄影展上不经意看到的一幅放大的相片,取名为:拜雪。我在这幅相片前站立良久,被这诙谐、幽默、机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挥之不去,平和的心给搅动了,掀起一串串涟漪,任思绪飞驰。

②人们敬畏大自然,也崇拜飘飘白雪。一缕洁白的雪魂,它飘逸、通灵、虚幻,伸手接过几片雪花,来不及细看,来不及亲吻,它就融化了;雪是水,它来去匆匆,一见白晃晃的太阳,就变化得无影无踪;雪是蜜,涂抹在人心上,可拂去尘埃,净化灵魂。大雪无痕,蕴含了虚无缥缈。它吻合了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的思想,参悟人生,人生苦短,谁能躲得过几十年后黄土一茔,洞明世事,深谐哲理玄机,为人处世,多点奉献,少点算计,不生妄欲,一身无挂,直面人生。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无言,雪飘无声,充满了恬静的韵味。看辽阔无垠的雪域,听一曲来自心灵的风雪轻柔的音乐,一曲未了情的静夜思,轻轻的、静静的飞雪,让你感受到了冬的诗情画意,沉默是一种力量,生命在这里驻足、沉思、休憩,孕育着新的生机,让你惊讶的感叹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④我们赞颂雪花,它与梅花相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花晶莹、洁白、绚丽,连白梅都羞于比较,梅花盛开,香气袭人,雪花愧不能及。造物主赋予其不同的秉性,各扬所长。寒冬,雪花在大江南北铺天盖地的“怒放”,而梅花只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稀罕物。因此,踏雪寻梅成了不可多得的雅景,雪花在梅花的濡染、熏陶下也成了香雪,哦,心里的香雪。

⑤从飘飘的白雪中,我仿佛看见了同样轻盈、洁白飞舞的芦花秋雪,“春去苇叶青,秋来芦花白”。成片的芦花,独守江畔那一方瘠土,细涛抚浪,轻轻飘扬,花絮有致,洁白飘逸。在夕阳里,落霞中,摇曳一抹浅醉,絮飞如雪,优雅生动,宛如一幅重彩浓墨的写意国画。在苍茫辽阔、烟波浩渺、秋雪飞舞的景致中,令人感到古典的、寂静的幽野之美。而芦花那洋洋洒洒的身姿,让人闻足了秋天的味道,也有了 一份让人凋零落寞的情怀。雪花和芦花都是在秋冬之际,裸露着生命的本真和飞扬的原态,迎风而歌,潇潇洒洒。人生也是如此,你我是世间随风飘扬的雪花或芦花,点缀着生命的繁华,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纷飞在尘世间,寻找合适自己生存的方式,在淡然的生命中,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⑥美丽的生命,谁不爱风花雪月。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爱北国风光,千里雪飘,深爱雪的浪漫情怀,因为严冬,你做了一个缠绵温柔爱的梦,绚烂凄迷的岁月,走过了许多坎坷之路,听过了多少晨鼓暮钟,爱已爱了,恨亦恨了,风干了爱的记忆,发现爱已不是爱,情已非情,原来是红楼梦一场,一场情殇,一身惆怅,一眼伤心,淡泊了廊桥遗梦,了断了半截情怀,只剩下爱的咏叹调。

⑦瑞雪兆丰年,我们感谢上苍的恩赐。白茫茫的冬雪冻死了病虫灾害,冬雪的地下涌动着春潮澎湃,万物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守候,积蓄了无限的能量,只待惊蛰一鸣,春雷滚滚,吹响了集结号,生命的冲动,迸发出排山倒海春天的力量。又是一个好年景,春华秋实,五谷丰登,收成在望。

⑧我赞叹冰雪,最难忘的还是映在我脑海中雪地里那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南方炎热的家乡,经年不见雪,不出远门的老人一辈子也没看见过雪。因此,我童年的心里,总是突发奇想,期盼老天下雪,下大雪。十八岁那年我到边防当兵,冬天,终于还了夙愿,见到了第一场下雪,我感动,尽情的撒泼着青春的活力。从此,我与冰雪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部队分散在二十多公里的五六歌兵站上,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军医,棱角分明的脸庞,两鬓斑白,精神抖擞,高高的个子,佝偻的背,一双大脚穿着44号解放鞋,每隔一天都要背着药箱,不论严寒酷暑,来回在二十多公里的边境警戒线上巡诊,待人和蔼可亲,他和战士们感情笃深,大伙都戏称他“大脚叔”。那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暴风雪肆虐,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本应该到达梳子铺兵站,但战士们左顾右盼,并没有等到他的到来。夜幕降临了,大伙拿着手电筒到处去找他,终于在半山腰白森森的地里寻到了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地里他已变成一尊白色的塑像,他身后厚厚的雪地里留下了一串串44号解放鞋深深的脚印……我们泪流满面。

⑨雪花飘也飘,好雪知时节……老和尚拜天拜地,也拜雪,似乎对我们有所启迪和教益。

——选自2011年第11期《作品》

【小题1】第①段详细描写照片“拜雪”,是为了____
【小题2】文章明明是写雪,为什么却在第⑤段写秋天的芦花?
【小题3】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大量运用比喻,寄托了作者对故乡雪的特有情怀,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③④⑤段多处引用古典诗句,语言典雅简洁凝练,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C.第⑥段承上启下,将笔触从对往事的回忆转向现实,为下文赞美雪做铺垫。
D.本文浓墨笔重名描写不同时节的雪景,景致不同但却都展现相似的恬美意境。
E.本文纵横捭阖,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充满了情趣。
F.本文在清新雅致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凝重隽永的情感,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小题4】简析第⑧段画线词语“撒泼”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有人认为第⑧段插入“大脚叔”的事迹太突然,可以删去,你以为如何?
【小题6】联系全文,理解题目“拜雪”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08:4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B.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C.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2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2分)
【小题3】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8分)
【小题4】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小题1】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不同点。
【小题2】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3】理解“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中的“悲剧意识”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