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朽论

刘敞

士之不朽者三,所以本之者一也。德能服人则不朽,功能济时则不朽,言能贻世则不朽;虽然,本之者德而已矣。德者,仁、义、忠、信之谓也。内着于其外,达则其功也,穷则其言也。故德者本也,功与言者末也。处势高,名泽及于远,谋而世用之,行而世信之,则功必立。处势低,名泽不及于远,谋而世弗用也,行而世弗信也,则言以着。故功者,以德为功者也,非俗之所谓功也;言者,以德为言者也,非俗之所谓言也。

俗之所谓功者,规一切者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则有强兵之功;坏井田,废什一,困百姓之力,实府库之藏,则有富国之功。以诡谲为机,以刑法为驱,以君心为度,以巧伪为制,若是而已矣。俗之所谓言,务无用者,饰名数以干礼,合章句以导谀,为曼衍以诡俗,务名誉以邀利,大不可施于朝,小不可教于乡,以靡丽为精,以辩异为奇,若是而已矣。是以德也、功也、言也,判而为三。

嗟乎!君子之道所以隐也,功非其功矣,言非其言矣;然而世犹贵功而尚言,自以为不朽,吾未始知其诚不朽也。夫世之士既无以明功与言之端,又因见世俗之功而趋之,闻世俗之言而美之,予以太上立德不可及也。呜乎!则是以功与言常必去德而独存者也,丧其本矣!申、商也,孙、吴也,仪、秦也,杨、墨也,何可胜言哉!

【小题1】“士之不朽者三”中的“三”指的是_____;“本之者一”中的“一”指的是__。
【小题2】第一段中与划线句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德是根本,功与言只能说是末节,不要本末倒置。
B.君子之道所以隐也,应该不“立功”也不“立言”。
C.世人趋功美言,是不明白“功与言之端”是“德”。
D.世人贵功而尚言,虽自以为不朽,但不可能不朽。
【小题4】简析作者认为“德也、功也、言也,判而为三”的理由。
【小题5】作者对于“申、商也,孙、吴也,仪、秦也,杨、墨也”的评价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09:4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注)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想像之景。
B.颔联写到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
C.颈联写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D.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醒悟过来,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不想做官想回家的悲伤之情。
E. 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小题2】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最终能胜出的原因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夕
杨朴ƒ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注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曈曈: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ƒ杨朴:北宋布衣诗人,他的诗别出新裁,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富有妙趣和哲理。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B.七夕:节日名。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牛郎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
C.“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月出东山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D.“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
E.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
【小题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中国民间的节日,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