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江宁典史高君墓志铭

袁枚

高氏世居铁岭,为镶黄旗著姓。一门印绶棨戟,布列中外。其官于南者,文良公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其位,提督松江。君为两公犹子。初任吴塔司巡检,调江宁典史,五年而卒。卒时年四十三。于诸高氏子弟中,官最卑,禄最微,寿最夭。然邦之人闻君死,自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丈夫女子,靡不发胸击心,殷殷田田,若有所穷故,何也?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故事:游徼簿尉,流外职也。俯项供翼,趋走于下风。居是职者,知无所表著,辄不自重,以利,无所不可为。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之。以故死之日,哀声嗷嗷,赠赙襚引费者接于衢。

嗟乎!人,器也;官,水也。以君而为尉,犹以五石之匏盛杯水也,见之者皆知其不也。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世之荣贵炫赫,十百倍于君者,其相悬亦可睹矣。然则虽以君之官、之禄、之年,而见君家之诸勋臣、诸侯伯子男于地下,诚足以抗颜而无惭焉。呜呼,其可铭也已。

君为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其傃公之子,名慧,字睿功,行十一。娶某氏,子四人,某,俱幼。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铭曰:

有干有体,压百僚底。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呜呼!此之谓有命无理。振古如此,莫谅天只!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列中外 中外:朝廷内外
B.辄不自重,以利 怵:诱惑
C.委蛇骫骳于其身以之  济:救助
D.见之者皆知其不也    称:赞扬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良公高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高其位提督松江,都在南方做官,高君是他俩的侄子。
B.高君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
C.高君虽官位不高、俸禄不丰,但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处理事情合适妥当。
D.高君去世时,一片嗷嗷的哀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络绎不绝。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
(2)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高君“足以抗颜而无惭”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3:4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篁村题壁记

袁枚

壬申,余游北,见良乡题壁诗,风格清美,末署“篁村”二字,心钦迟之,不知何许人,和韵墨其后。忽忽十余稔,两诗俱忘。

丙戌秋,扬州太守劳公来,诵壁间句琅琅然,曰:“宗发宰大兴时,供张良乡,见店家翁方塓馆,篁村原倡与子诗将次就圬。宗发爱之,苦禁之。店翁诡谢曰:‘公命勿圬是也。少顷制府过,见之,保无嗔否?’宗发窃意制府方公故诗人,盍抄呈之,探其意。制府果喜曰:‘好诗也,勿塓。’今宗发离北路又四年,两诗之存亡未可知。”予感劳公意,稽首祝延之。不意方公以尊官大府而爱才若是,亟录所诵存集中,夸于人,道失物复得。然卒不知篁村为何许人。

今乙丑岁矣。八月十一日,饮江宁梁方伯所。客有萧山陶君,苍发渊雅,倾衿谈甚乐,不知即篁村也。次日来,又次日诗来,署名“元藻”,终不知即篁村也。弟子陈古渔闯然入,睇其小印曰:“嚄!陶篁村在此耶!”余闻之,如结解,如迷释,如天上物堕,适适然起舞。盖古渔耳篁村名甚久,而不知余更先之也。

今夫天下大矣,方闻之士众矣。邂逅慕思,付诸茫昧,宁料有承抗手时耶!旅壁残墨,剥无万万数,而此五十八字偏蒙护持,又宁料知音之外,更有知音耶?相思垂二十年,卒不遇;即遇,复将交臂失,又宁料有旁人来,无心叫呼为指而明之耶?然方公、劳公俱已物故,而我与篁村幸留其身以相见,又安得不骇且贺,而终之以悲也?

忆平生过邗江寺壁,爱苕生诗,过金陵书肆,爱东亭诗。二人者均不著名氏,均访得之,一为蒋君士铨,一为董君潮。未几均登甲科,入翰林,与余同史馆。而苕生自西江移家来,得朝夕见甚狎。东亭则终不见,死矣,或未必知余之拳拳其相思也。友朋文字间,亦有遇与不遇,而况其他遭际哉!此佛家前缘之说,所以余不能不为之惑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倾制府过 第:等到
B.稽首祝延之 稽首:行跪拜礼
C.宁料有承抗手时耶! 颜:脸色
D.然方公、劳公俱已物故 物故:死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客有萧山陶君    求人可使报秦
B.又安得不骇且贺  其负大翼也无力
C.忆平生过邗江寺壁 则思无喜以谬赏
D.死矣   贰于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的是与陶元藻相识的经过,以一首题壁诗作为主线贯穿始终,顺事件发展,历历述来,曲折委婉。
B.袁枚的散文善于将平淡的事写得出人意表。与篁村见面一段,先已写两事作铺垫,至已会面,却又几乎失之交臂,最后才写见面的欢愉,文章便畅达饱满,淋漓尽致。
C.文章写太守劳公、制府方公对题壁诗的珍爱,写袁枚看见邗江寺壁苕生的诗、金陵书店东亭的诗,继而寻访作者并终于同在史馆共事,都可见当时士大夫间的风气。
D.本文详写篁村事,以苕生、东亭事牵引比偶,抒发感叹,表达了袁枚求友如渴的执著及对人生遇合的感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发宰大兴时,供张良乡,见店家翁方塓馆,篁村原倡与子诗将次就圬。
(2)盖古渔耳篁村名甚久,而不知余更先之也。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今人谓后三日为外后日意其俗语耳偶读唐逸史裴老传乃有此语裴大历中人也则此语亦久矣

(陆游《外后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说
【清】袁枚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蕊丛丛以百数  数:计算
B.宜黜汝旧 黜:除掉
C.性果而识暗也  暗:隐蔽
D.请具砚削牍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移之山     不自怒而怒花
B.牡丹之来也     君将哀而生之乎
C.记之以自警焉   卷石底以出
D.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人重金买来牡丹,对其倍加珍视,引以为傲,可花开后却大失所望,于是怒而迁之。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文中的主人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仅凭一己喜怒决定花的命运,这是新花旧花枯死的根本原因。
D.善相花者明白,花各有其适合的生长环境,如果移植要选择适宜的季节,这样它才能更好地生长。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揭示的哲理。(限20字以内)
【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划线句子。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2)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鄂韡:花蕾繁盛。②赀:财货。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哉D.也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宠之,怒而贬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小题5】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