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江宁典史高君墓志铭

袁枚

高氏世居铁岭,为镶黄旗著姓。一门印绶棨戟,布列中外。其官于南者,文良公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其位,提督松江。君为两公犹子。初任吴塔司巡检,调江宁典史,五年而卒。卒时年四十三。于诸高氏子弟中,官最卑,禄最微,寿最夭。然邦之人闻君死,自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丈夫女子,靡不发胸击心,殷殷田田,若有所穷故,何也?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故事:游徼簿尉,流外职也。俯项供翼,趋走于下风。居是职者,知无所表著,辄不自重,以利,无所不可为。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之。以故死之日,哀声嗷嗷,赠赙襚引费者接于衢。

嗟乎!人,器也;官,水也。以君而为尉,犹以五石之匏盛杯水也,见之者皆知其不也。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世之荣贵炫赫,十百倍于君者,其相悬亦可睹矣。然则虽以君之官、之禄、之年,而见君家之诸勋臣、诸侯伯子男于地下,诚足以抗颜而无惭焉。呜呼,其可铭也已。

君为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其傃公之子,名慧,字睿功,行十一。娶某氏,子四人,某,俱幼。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铭曰:

有干有体,压百僚底。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呜呼!此之谓有命无理。振古如此,莫谅天只!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列中外 中外:朝廷内外
B.辄不自重,以利 怵:诱惑
C.委蛇骫骳于其身以之  济:救助
D.见之者皆知其不也    称:赞扬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良公高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高其位提督松江,都在南方做官,高君是他俩的侄子。
B.高君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
C.高君虽官位不高、俸禄不丰,但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处理事情合适妥当。
D.高君去世时,一片嗷嗷的哀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络绎不绝。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
(2)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高君“足以抗颜而无惭”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3:4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鄂韡:花蕾繁盛。②赀:财货。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哉D.也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宠之,怒而贬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小题5】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陆明府入都序
袁枚
余不宰江宁久矣。后之宰是者,皆才出余上,皆交好。而心之所尤折者,为兰村陆君。君喜余古文,常曰:“他日得子文序我,可乎?”余雅欲序君,而苦于不得当以报,乃诺而俟焉。今年十月,君以捕亡事受天子知,将召对,有高爵之迁。兹事非君所甚矜喜,而忽大恩压己,转顼顼不快。邦之人亦若有恤然者。余为序而释之曰:
羿之弯弓也,惟巴蛇、九日,始足尽其彀耳;乃偶中燕雀而名因之大彰,羿之心非所冀也。然天下事固有感在此而应在彼者,岂独射然乎?或智人也,而以愚获愆;或惠人也,而以猛立功。徒观其迹,未有不适适然疑者。不知不而错综之,不足以彰造物报施之巧。
君善谳决,大府有疑难事必委君决。君所至皆仁自持,或罪至虔刘而一旦释宁其家者累累然,此皆宜受天子知者也,亦天子知之必嘉子者也。顾名不上闻,虽尧、舜无由知。而平素暗然之勤劳,天必欲光明之为循吏劝,则不得不借一二事以达九乾而垂清问,且以见圣天子留心人才,小善不遗至于如此。凡为臣子而不以积诚勤事求知,妄挟他途干进者,皆惑也。
且夫学之与仕,有二理乎?曰:无有也。《书》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是也。生之与杀,有二理乎?曰:无有也。孔子称“惟仁人能好人,能恶人”是也。陆君口不离先王之言,常为文俗吏所揶揄,一旦玺书征召,儒者荣之。然其为政暖暖姝姝,一以生人为事者也,乃偏以戮人见知。君之才虽显,而君之心将隐矣。
予窃托于君子表微之义,书其故晓邦之人,而因以慰君之行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交错,杂乱。②虔刘:杀戮。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偶中燕雀而名因之大彰,羿之心非所冀也。
(2)予窃托于君子表微之义,书其故晓邦之人,而因以慰君之行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寺卿邓公传

袁枚

乾隆三十九年春,大理寺正卿邓逊斋先生予告还蜀。启行之前一月,从京师作书寄其弟子袁枚曰:“蜀道大难,予偕汝衰,未必再见。即生死音耗,亦虑少通。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枚闻命皇恐,疑从先生之言,则预凶非礼;以不敏辞,又恐非先生所以命枚之意,而没先生可传之贤。敬考古人文集,为贤者立传,不妨及其生存而为之,如司马君实之于范蜀公是也。先生蜀人,声望与范公相。枚虽非君实,请引此例,以质先生。

谨按:先生名时敏,字逊斋,四川广安人。父琳,以岁贡生任中江县训导。生六子,先生其季也。雍正十年举于乡,乾隆元年登进士,入翰林。十年,迁大理寺正卿。丁父忧归里。服阅,奏请养母。上许之。二十六年,太夫人薨。二十九年,先生入朝,补原官。

先生纯和介朴,遢人无矜容躁颜。于道义所在,则凝然不可。天子加恩边远之臣,锐意用先生。先生年才三十馀,一岁数迁,旁观辟睨,以为稍从容即可宰辅。而先生勿顾也,归依膝下,忽忽二十年。再入长安,诸新贵少年望先生如过时古物,而先生亦不乐与,退朝闭门,与一卷书、二三耆旧共晨夕而已。大理,古皋陶所为,权甚重。元、明以来,一切决于司寇。居此职者,相夸为识时务。而先生每秋鞫,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

今年以计典休,论者疑先生受主眷隆于始,而替于终。枚独以为不然。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此非遭际圣明,始终眷护,而能如是乎?先生手札嗛嗛以未报君恩为愧。枚又以为不然。夫建一议,理一事,此报恩之大者也;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此报恩之大者也。其所以不受他人之恩者,为报一人之恩故也。无形之砥柱,可以扼中流、挽风气矣。而况古名臣有以七十起者,有以八九十起者,先生之齿犹未也。则将来之报称正无穷期,而枚幸旦暮毋死,终将濡笔以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嗛嗛:谦逊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望与范公相 峙:并列B.则凝然不可 挠:阻挠
C.而先生亦不乐与 昵:亲近D.先生之齿犹未也 齿:年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逊斋先生告老还乡,临行前请袁枚为他写一篇墓志铭,袁枚援古人的先例而作。
B.邓先生年轻时受到重用,后为父守丧及奉养母亲居家近二十年,后再入京师为官。
C.邓逊斋因为例行的官员考核而退休,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
D.作者认为邓先生从奉公与修身两方面报答君恩,虽然归蜀,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
(2)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
【小题4】请简要概括邓逊斋为人为官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
长恨歌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马 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 嵬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1】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首诗中,①诗为古体诗,由标题《长恨歌》即可看出为歌行体,②③诗为近体诗。
B.①②③诗均为近体诗。
C.①③诗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诗均为古体诗。
【小题2】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
B.在立意上,①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C.在立意上,②诗认为李、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情都值得人们同情。
D.③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小题3】对这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②诗用“银河”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
B.“莫愁”多指美女,③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人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③诗和②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语句,立意也是相同的。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