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传统艺术热逐渐升温,习琴者日渐增多,这是好事。与此同时,人们也普遍存在着对古琴的“误读”,即认为古琴是一种表演性乐器,需要登台演出。其实在古代,弹琴不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借以修身养性、陶冶精神的生活方式。因此社会对琴人要求很高:除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演奏技术外,还要具备高度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以古琴演奏动作来说,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太极拳、传统书画异曲同工,看上去儒雅、简静、柔和,实则内里蕴含强大爆发力。如果弹琴动作幅度大,或许看起来“神采飞扬”,实则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背离古琴文化意蕴。

从古琴音乐特质来说,最重要的是其“静美”之质。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有厚度,犹如古代的磬或编钟,具有“金石之声”,且其散音厚实,按音悠长,音质内敛。当前的古琴演奏会,尤其古琴与交响乐队合作时,人们经常给古琴加上扩音技术,这也是对古琴音质特性的背离。历史上,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追求“真空妙有”,追求更深远的思想空间与艺术境界。

古琴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习琴者与传统文化及传统技法割裂。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时就弦歌不辍。清代徐祺进而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心、养心。悦耳易懂,而理解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需具备一定儒、道、禅传统文化积累。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此前发生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营造也更为形象化且富于哲理:讲究阴阳和合、天地人谐和。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以河流为腰带,以高山为屏障,人完全跟自然、天地、宇宙融合为一,传递出精神世界的豁达、开阔和高洁。

因此,要真正理解古琴,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相应地,要真正弹好古琴,应该追求技、艺、道三者合一。追求琴道不是可以忽略技巧,而是要在掌握扎实的演奏技巧、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今天,很多人弹奏古琴不得琴艺精髓,这个现象需要审视和反思。在古琴领域,当务之急是继承古人传统衣钵,不过这一关就谈不到创作创新。具体而言,我们还是应该以吴景略、查阜西、管平湖等老一辈琴家的原曲版本为参照,好好体会研习这些作品凝聚的历代琴学精华。如是,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才有真正根脉延续,才有强健艺术生命力。

(摘编自吴钊《古琴之美在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并不是一种能用来表演的乐器,不能登台演出。在古代,弹琴是一种娱乐,更是人们用来陶冶精神的一种生活方式。
B.演奏古琴的人,心里应该具有强大的爆发力,但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就如同太极拳、传统书画一样,都讲究“用力不觉”。
C.在音乐特质方面,古琴和磬或编钟一样,散音厚实,按音悠长,音质内敛,崇尚“金石之声”,因此具有清净恬淡的特性。
D.要想理解那些悦心、养心的作品,就应该具备一定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积累。自古以来,琴就是与文人联系在一起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技法、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论述古琴之美的内涵;对当代习琴者都没有真正理解古琴的现状提出了批评。
B.本文论述语言严密、精当、深入浅出。引用了许多前人关于古琴的相关言论,意在增加文章的丰富内涵和阅读的趣味性。
C.本文主要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将古今人们在古琴文化理解和演奏技艺等方面不同的情况鲜明的表述出来。
D.作者并不反对琴艺上的创新,也主张古琴文化在当代要有继承和发展,但前提是必须继承传统,研习老一辈琴家原曲版本的精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蕴,演奏古琴时,那种神采飞扬的夸张的动作属古琴弹奏的一种病态,是不可取的。
B.文章虽然鼓励古琴与交响乐队合作表演这种创新尝试,但并不认可给古琴加上扩音技术,因为那样做背离了古琴的音质特性。
C.古琴曲《山居吟》表现人与自然、天地、宇宙融合为一,是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结合的作品,比宋代以前的古琴音乐发生了质的飞跃。
D.要想弹好古琴,技、艺、道三者缺一不可。掌握扎实演奏技巧、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是琴道进一步提升的基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03:1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转变,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居住空间的城镇化;第三阶段是身份转换,即不仅了职业和居住环境,而且在户籍上也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第四阶段是角色转型,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角色的市民化。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订却尚未完全启动这就造成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移、身份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致使熾镇化战略不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而且质量也难以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便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编自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材料三

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出现了“逆城市化”异象。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有人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过早出现的这类“逆城市化”现象,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利,对于处于工业化后期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逆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有更多的休闲需求,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逃离城市喧闹的需求等,并非只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高生活成本而离开城市。

(摘编自贺军《客观看待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材料四

在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区集中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美国的大都市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2004年,美国244个大都市区,占国土面积的26%,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83%,创造了全美就业岗位的85%和全美GDP的86%,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中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同样明显,省地两级城市市辖区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7%,集中的户籍人口近30%,而对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更高。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等6大城市连绵区,占国土面积的12.38%,集中了全国22%的人口,GDP占全国的比重却高达50%。这既表明了6大区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也提示了我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既说明经济发达地区未能集中相应的城镇化人口,也说明中西部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跟不上人口城镇化的步伐。

(摘编自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社会从农业化社会逐渐转变成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的历史过程。
B.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完成,基本实现了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的城镇化。
C.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D.美国的城镇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化的概念予以阐述。
B.对比中美两国的城市化,美国的城市化在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比中国均衡。
C.中国近几年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最近二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D.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但其推进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有很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小题2】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条件即逆境

熊培云

①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多爱讲条件。这不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们缺乏某些条件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而当他们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却经常忽略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这种麻烦,就是我要说的“条件即逆境”。
②一条鱼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啊游,也许它并不知道自己身处逆境之中,但是我们知道。鱼缸为鱼提供了生存条件,也为它划定了生活的边界。而且,这个鱼缸随时可能会被打破,如果主人疏忽,没几天水还会变质。简单说,鱼在获得鱼缸这一生存条件时,同时也获得了必须仰仗鱼缸之条件而生活的逆境。
③人也一样,条件无处不有,逆境也无处不在。不是么?没房子的时候,你总想有一个房子。可一旦有了房子,你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哪儿也不想去,更不愿迁徙,与世界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屋顶为你遮挡了夜晚的阵雨,但也为你遮挡了正午的阳光。汽车被发明,是人为自己制造的条件,但汽油短缺同样让我们举步维艰;自行车被发明,你可以拿它当代步工具,但你骑行时必须把手放在车把上。这些都是条件带来的逆境。一个富家子,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这种条件也可能成为一种逆境,使他永远失去了底层成长的经验,以及由贫穷到富有的奋斗过程。
④条件并不止于这些有形的工具,还包括无形的工具,比如制度。人类不断地为自己创造制度的条件时,也不断将自己抛进制度的逆境之中。就像影片《心慌方》一样,你打开一个房间,只意味着进入了一处新的逆境。如果承认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就不难理解所谓“解放”更像是在不同的监狱之间转移人民,区别只在于有的逆境是深不可测的“地牢”,有的逆境是“天鹅绒监狱”,有的逆境是正常的民居。即使是民居,也有民居的局限。美国司法不可谓不完备,但它对辛普森束手无策。
⑤不过,尽管逆境无所不在,但是人仍是自由的。因为可以选择,可以比较此处的逆境与彼处的逆境的区别,可以比较现在的逆境与过去的逆境的优劣,从而寻求改善。
⑥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经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在我看来,这句话已经接近真理。就一个人来说,在他小时候都有千万种选择的机会,长大以后,可以选择或者变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当他已经别无选择或不做选择时,他的生命或者生活就衰老了。不管人类曾经遭遇多少逆境,但还是走到了今天,没有老去,正在于人类可以选择,不断地超越过去的种种逆境。
⑦同样的道理,无论是我们的人生,还是我们栖身的制度,最可怕的是停止生长,别无选择,永远一成不变。
⑧在法国前文化部长、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看来,人是世界上唯一预先知道自己要死的动物,人要根据各自的生活态度和条件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不断地“行动”,从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在《人的条件》一书将“劳动”、“工作”以及“行动”作为人的三种基本条件,指出行动与积极生活的意义。
⑨人类加之于自身的真正善良,就在于即使“天塌下来”也要积极生活。这种朴素的“在逆境中求生”,成为人的全部生活与信仰的。正是逆境的永恒,造就了人的永恒;正是条件的无常,造就了人的圆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条件即逆境的观点;接着举例论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条件都是逆境;最后指出我们要通过不断选择和积极生活不断超越人生及制度中的种种逆境。
B.文章从“人多爱讲条件”说起,说明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缺乏,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
C.作者重点论述的“逆境”,不是因条件缺乏所带来的困窘,而是在条件具备、而且人们已在“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这些条件给人带来的麻烦。
D.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当人们受制于这些条件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当人们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也经常会感到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
【小题2】根据文意第④段“地牢”和“天鹅绒监狱”都是指什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小题3】根据文章概括人类超越逆境的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理性平和就是冷静全面看待事物,不为不良情绪所左右;就是辩证客观分析问题,不偏激也不片面;就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新时代,理性平和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坚定信心,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同时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科学把握强国建设是“长期进行时”,积极应对“四大挑战”、克服“四种危险”。

理性平和,才能拨云见日抓住本质,才能去蔽除障获得真知,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成功。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新时代,心态强起来才能更好服务于强国建设,才能更加专注奋发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一些不良社会情绪不是主流,虽会伤及个人,但无碍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
B.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发展实际正相关。
C.社会成员的情绪基调、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
D.与“强起来”的新时代匹配的社会心态需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专注奋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总体状况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引出观点,针对性强。
B.文章二三段按具体到一般的思路,阐述了社会心态和当代中国心态强起来的重要性。
C.文章四五段论述了使心态强起来的两点意见,字里行间情理充盈,理性却不失自信。
D.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逻辑清晰严密,条理性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让心态强起来是强国建设的必做题。
B.社会心态既反映一个国家国情的现实性,也体现其历史命运、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C.以是否具有世界意识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越来越重要。
D.新中国日益“强起来”的显著标志是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的社会心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缘此,“南北之画“应运而生,进而在后代产生了“南北之论”。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绘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北派重“渐悟”而绘画“精工之极”。在书法上,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正史、《金石略》以及南北朝《水经注》《公颜氏家训》为据,在地域上将书法鲜明地分为南北两派。认为南派属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北派尊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南派适宜于启牍,北派适用于碑榜。

“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世俗、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而阮元则一味尊崇北派书法,呼请“振拔流俗,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可见,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当然,这种线路图的提出与时代际会与个人境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之以鼻。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为此,董其昌提出“集其大成,自出机籽”,执意追求“淡远”求其耳目一新。他认为,造成媚妍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笔墨风趣,与山川自然太过真实,愈真而愈加媚妍;只有用笔“空灵”才能走出媚妍的陷阱,才能使绘画具有生机无穷和气贯势满之可能。与此相似,阮元所处清乾嘉之际,书法帖学鼎盛,此时虽也出现诸如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帖学大师,但总体上帖学流于单调和僵化,特别是科举考试与官场使用“馆阁体”,字形方整、点画光洁,结体均匀日益成为教条,钝化、疲劳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迫使阮元等书法家选择魏晋以前碑刻那充满稚拙原始,粗犷雄悍的风格,以金石气来盖过、冲走媚妍气。

然而,历史没有给董其昌以拙朴的机缘,也没有给阮元以淡远的恩赐。从个人境遇来看,董其昌身处明朝后期,虽为官一生,却总在授官与退仕之间徘徊,散淡与世故使他皈依禅宗找寻到心灵依托,但他看中的是禅以色为空、虚静怡淡的思想,彰显绘画审美愉悦功能。其禀赋、才情和特性,不会也不可能使他从北派绘画磅礴、苍茫中吸取营养,开辟一条拙陋。雄浑之路来革除媚妍之风。他的绘画取道董源、巨然、米芾,所作山水树石皆烟云流动,秀逸潇洒,具有文人画的显著特色。所以与其说董其昌选择了淡远,不如说淡远契合了董其昌。而阮元则不一样。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酷爱金石文物,主张实事求是。“实”“用”思想贯穿其一生,这就决定了他在拯救书法方式、途径上不会也不可能凭借淡远来弥缝其阙,兴碑抑帖,贬南褒北的重任就这样如约而至落在他的双肩。

(选自嵇绍玉《书画“南北之论”何以同途殊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书画界出现了被书画家们鄙弃的媚妍之弊,为革除此风,“南北之画”便应运而生。
B.董其昌和阮元提出书画“南北之论”的目的相同,都在地域上给书画进行了鲜明的分类。
C.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毫无笔墨风趣
D.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前者是淡远之路,后者则是拙朴之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由浅入深,逐层递进。
B.文章先谈书画“南北之论”产生背景,后谈其同途殊归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
C.文章论证兼顾了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当下创作的忠告。
D.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在比较中说理,阐述了明清书画家对避免媚妍的积极探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反叛“意”“态”,书画家就不会去追寻其他审美元素,“南北之论”就无从产生。
B.用笔“空灵”,是使绘画走出媚妍的误区,产生无穷的生机和气贯势满魅力的重要途径。
C.书画要做到不媚不妍,或走向淡远空灵之境,或走向拙朴雄浑之魄,这些都是合理的选择。
D.董其昌和阮元所提出的路线图不同,其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不同,二是个人阅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