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西安,长安通卡可以实现一张卡既能乘坐公交地铁,还能租赁公共自行车甚至购物支付的功能。为了省去患者跑上跑下还要多次排队交费的麻烦,西安多家医院也推出了类似的就诊卡服务,一张卡集合了挂号、就诊交费等功能。虽说在一家医院是方便了,可要是换家医院,又得重新办卡,仍是异地就医。同在一个城市中,如果这些卡能“合多为一”,一张卡能在多间医院使用,应该能给患者省去不少麻烦。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记者了解到,2014年4月,西安建成居民医疗“一卡通”资金结算平台,但是目前,较为方便快捷的“一卡逦”只能在西安市内5家医院通用。西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负责人张杨说,在西安市,除去民营医院,西安市的公立医院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西安市市属医院,二是部队医院,三是各大院校附属医院,四是省属医院。在不同系统和不同管理部门中通用一张卡,难度不小。不过张扬介绍说,西安市卫计主管部门也在不断改进,在西安市辖区内的医院推行一卡通的工作也在完善中。
(摘编自刘君鹏《-卡就医难一地仍异地,西安百姓望“院”兴叹》)
材料二:

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材料三:
目前,随着2017年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制度的实施,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患者异地就医住院报销日益便利。不过,国务院督查组近期在多地走访调查时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
天津市人社局医保制度处处长蔡若著坦言,尽管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成效初显,但也存在一些痛点和堵点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目前,各省市负责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在职能分工、层级划分、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同时,各省市资金清算在31个统筹区进行,每个月工作量较大,且存在资金核算管理风险。督查组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由于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仍有大部分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
(摘编自张斌、方问禹、张华迎《医保异地结算堵在哪里?痛在何处?一一国务院督查组走访直击》,新华社2018年9月3日)
材料四:
东莞市2017年6月成功接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将全市所有医保定点机构同步纳入平台,实现了全覆盖。
东莞市社保局加强就医指引,通过“一网两微”平台发布便民信息,公布市内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院,并提供走位服务;在社保经办大厅和定点医院张贴跨省异地就医流程图,安排社工提供政策咨询,引导参保人就医;在定点医院开设跨省异地就医窗口,全年无假日为异地患者办理联网入院和出院结算手续。
东莞市还率先对“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作出探索,参保人到省内联网医院办理住院就医登记后,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承担的费用,其他费用由就医地经办机构审核后即可在就医地直接结算,实现待遇结算实时高效。72岁的退休人员罗象新是受益者之一。
此前她在东莞工厂工作并参加社保,退休后返回四川成都老家生活。今年3月她在成都华西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就是用东莞社保卡进行刷卡就医的。“在华西医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以用东莞社保卡当场办理报销,像刷银行卡一样方便。”罗象新在电话中不住地点赞东莞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民性。
(摘编自郭文君《东莞全市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跨省结算系统》,《南方日报》2018年l1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安居民医疗“一卡通”具备挂号、就诊交费等功能,给患者带来了一定便利,但其使用尚未覆盖全市所有医院,距离市民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B.2013-2017年我国医疗保险参倮人数持续增长,其中2013-2016年,增长平稳,2017年参保人数增长迅猛,这应该与相关医保政策的推进有关系。
C.为全面了解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推进情况,国务院开展了相关督查,通过督查发现并解决了部分地区在推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D.在东莞市参保的外来务工人员,退休后即使不在东莞居住,只要完成相关的登记及审核手续,出院结算时也能在异地医疗机构直接办理医保报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安市卫计部门对居民医疗“一卡通”资金结算平台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有一定的思考,并已着手解决问题。
B.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多,2017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1亿,如此庞大的参保人数,无疑对各省市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带来较大压力与挑战。
C.近年,我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对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
D.东莞市将全市所有医保定点机构同步纳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在“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工作上取得较大成效,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便利。
【小题3】关于异地就医,我国目前依然存在哪些问题?为解决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政府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6:5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小题。
爱的礼物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小题1】选出对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表明这种爱的价值B.表明这种爱的意义
C.表明这种爱的珍贵D.表明这种爱的热烈
【小题2】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小题3】请在过渡处第4自然段横线上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
【小题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小女孩的人物形象?举例说明。
【小题5】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
【小题6】“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指的是什么?
【小题7】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8】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B.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C.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D.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闸述,如例证、引证、比较论证。
B.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C.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D.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B.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C.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D.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镇 殃
周月霞
锦儿和王金宝钻进猪圈后面的草丛里,头抵着头,撅着小屁股。
刘秀华知道他俩在看什么,却视而不见,依旧啰啰地吆喝,晃着舀子喂她的猪。
那是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带盖的茶碗,土呛呛的白,连个青蓝花边都没有描。锦儿小声问:宝哥,这是啥?跟我爷爷喝粥的碗一个色儿。金宝嘘了一声,说,这是俺奶奶给俺妈下的镇殃。
刘秀华用舀子把儿拨开一只猪仔的头,猪仔似乎疼了,夸张地吱吱叫着往妈妈身边蹭,正吃得津津有味的猪妈妈不耐烦地拱走了它。刘秀华一皱眉,抡起舀子狠狠砸向老母猪。
那个午后,瓦蓝瓦蓝的天,篱笆上的丝瓜秧正在疯长,风从稠厚的叶蔓里伸出手挠人脸,麻酥酥的。
茶碗里有三颗小枣大小、米黄色的佛珠,被一块暗红色的绒布隔开。佛珠上都刻有字,紧挨在一起的两颗刻的是“柳”、“王”,另一边的那颗刻着“刘”。
刘秀华几乎每天睡觉前一闭眼就能看见这些。她委屈,她就哭,就使劲儿掐金宝的爸。金宝的爸紧紧抱住她,在她耳边央求:“看我、看我吧,我娘不容易。那些都是迷信,不灵的,不灵的……”黑暗里,刘秀华一声长长的叹息。
西厢房的门窗大开,不断传来四奶奶拉风箱似的喘息声。院门外,陆续走来上了年岁的男男女女,他们都沉默着,面无表情。锦儿望望那些背影,看向金宝。金宝低声说:我奶奶快死了。
秀华,娘说要喝水……金宝的爸跪在炕上,从窗户探出头急急地喊。
刘秀华“唉”了一声,小跑着进屋。顷刻,屋里传来稀溜溜的倒水声、筷子搅动声、嘘嘘的吹水声。
有人抬着一扇门板走进院子,腋下还夹着一摞鞭炮。
金宝呢?金宝……洪亮的男声喊走了眼神怯怯的金宝。
猪圈里,猪妈妈喂饱了四个孩子,哼哼唧唧地唱着催眠曲。草丛里,蛐蛐一长一短地叫。
锦儿把茶碗儿的盖子盖好,站在那儿发呆。
天爷啊!你可算睁眼啦……娘啊!你可算看到俺的心啦……刘秀华被人驾着跌跌撞撞走出来,跪倒在天井中心,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四奶奶娘家姓柳,四奶奶三十岁就守寡,一个人拉扯着儿子长大成人。刘秀华和金宝的爸是自由恋爱,四奶奶最怕儿子会“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她对刘秀华横挑鼻子竖挑眼,嫌她胖,个子矮,吃饭稀里呼噜。无奈儿子就是非她不娶。那年镇上赶庙会,人们都去娘娘庙烧香拜佛,四奶奶颠着小脚也去了,抱回一个拳头大、雪白的带盖儿的茶碗。金宝的爸啥事都跟媳妇汇报,可刘秀华给四奶奶收拾屋子,寻遍犄角旮旯也没找见那个茶碗。
我们这边把房地基、墙缝里被人偷偷放上个被施了法的物件,叫下镇殃。下镇殃的人都是跟房主人有过节的,可亲娘给儿子下镇殃还是头一回。
四奶奶瘫痪五六年了,刘秀华精心照料,没有一句怨言,金宝的爸更是唯命是从。四奶奶一直以为是埋在墙根底下的镇殃的法力,儿子才如此孝顺,跟自己一心。其实,三年前他们家装修房子,那东西早就被挖了出来。她咽气之前总算良心发现,亲口对刘秀华说了实情。
娘,你往西方大路,好走啊!金宝的爸双手扳住门楣,涕泪横流,撕心裂肺长呼一句。屋里屋外顿时哭声大作。
四奶奶,死了。
鞭炮声如爆豆在锦儿耳边炸响,她惊得跳了起来,那茶碗被打翻,几颗珠子骨碌碌滚进草丛,杳无踪迹。
锦儿又急又怕,“哇”一声哭了。
锦儿那年九岁。
锦儿二十岁那年,刘秀华托人来提亲。锦儿妈回绝了,说,锦儿不喜欢嫁一个村的。其实,很多人看见四奶奶临终跟刘秀华耳语好久,都认为那是口授秘诀,锦儿妈当然是担心她会给未来儿媳下镇殃。
后来,金宝娶了个很漂亮的媳妇。媳妇心眼活泛,拉着金宝做建材生意发了财,早就搬到北京去了。刘秀华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儿子几回。有一回刘秀华跟锦儿妈诉苦,抹着眼泪发狠说,她要给金宝也下个镇殃,那东西,是真灵……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出现对金宝和锦儿两个孩子的描写,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生活气息。
B.第五段作者描写午后的景象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营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氛围。
C.金宝的爸对刘秀华是一心一意,他不顾母亲反对,坚持娶了刘秀华,且能够在刘秀华生气时耐心地安慰她。
D.人们怀疑四奶奶将下镇殃的秘诀传授给了刘秀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迷信与愚昧。
【小题2】小说中的刘秀华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围绕“镇殃”安排了哪些情节?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材料概括分析题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小题1】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
【小题3】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跟着洒水车飞跑

胡廷楣

①“嗦哆瑞咪”……听到这样的声音,抬头一看,哦,洒水车来了。安静的午后,街上并无行人,车缓缓开过,水洒在几乎一尘不染的街道上。

②怎么?我听到的是另外一种声音?“哆咪嗦咪”……

③六十年前,上海的夏天,经常有洒水车开过。车子的喇叭,就是这样的声音。洒水车开在淮海路上,不过是一道风景而已,开在长乐路上,才真正成为儿童的快乐。

④隔着一条长乐路,是两条石库门弄堂,和合坊和杨家弄,弄口对着弄口。夏天,最热的时候,孩子都在弄堂中,打牌,下棋。洒水车喇叭响起,就有人放下手中的东西,跟着洒水车,在长乐路上飞跑。夏天,孩子大都是赤膊。他们脱下布鞋,或者是木拖板,顺手塞给同伴,赤脚最适合跟着洒水车。他们跑在下午炙热的阳光中,跑在发亮的水花之中,呼喊和欢笑。

⑤那时的洒水车,很简陋,是卡车改装的;司机也年轻。他们知道长乐路上有孩子在洒水车后面奔跑,他们希望孩子尖叫,希望满街吵闹,也知道孩子早就浑身湿透。他们一面用力捏着喇叭,一面将水枪飙得最远,甚至令上街沿的包饭作、大饼摊的师傅,小书摊主和小皮匠都往后一躲。

⑥女孩,是旁观者,她们装作淡然于男孩如此顽皮的游戏,皱着眉头,只在欣赏洒水车背后,细细的水雾飘浮在空气中缓缓降落,显现浅浅的彩虹。洒水车司机会关小水枪,水柱绕过女孩,让她们的漂亮裙子不着水星。

⑦或许还有男孩,跟得慢了,没有被浇到清水。他看着其他孩子湿淋淋贴在小屁股上的短裤,羡慕得要哭出来。

⑧阿五头是从巨鹿路菜场买了一碗豆腐回家的,不由自主跟着洒水车跑。不料滑了一跤,那只装了豆腐的碗,瞬间飞起,然后在水花之中翻身,合扑在地上。豆腐当然碎了,碗也碎了,不过碎得很干脆,两半。

⑨“哆咪嗦咪”的声音远去,阿五头从地上捡起破碗回家。妈妈本来是要烧咸菜豆腐的,现在咸菜依旧,豆腐没了,便拦腰一巴掌。一条弄堂都听到她的咆哮:“你当挣钞票那么容易,你去弄一张钞票钱试试看!”

⑩阿五头泪水汪汪,坐在门口。捧着碎成两半的碗,手中捏着五分钱。那是阿五头每月零花钱的十分之二。

⑪他倾听着弄堂的声音,“修洋伞,阿有坏套鞋修哇?”“削刀磨剪刀。”都不是,他等待那种怪模怪样的低沉声音,“喔,钉碗!”

⑫补碗匠可以将他的碗修好。补碗又是一种表演艺术,一群孩子围成一圈,看着上了年纪的补碗匠,将粗大的手指在舌头上粘着唾液,涂抹在瓷碗上,然后用弓子转动“金刚钻”,小孩无论如何都看得过瘾。

⑬日后阿五头捧着如同蜈蚣那样的铜钉补好的碗在弄堂中吃饭,这碗难免要被不怀好意的隔壁小孩研究一番,追问后来有没有吃到咸菜豆腐,以后是不是还去追赶洒水车。

⑭不知什么时候,弄堂里出现了一种旋律。开头便是“哆咪嗦咪,哆咪嗦咪”……后来就有了“嗦嗦咪咪瑞哆哆嗦,哆哆嗦哆咪咪瑞”……

⑮孩子并不知道这一曲子的作者是谁,就是喜欢。从一开始模仿洒水车的喇叭声,就感到亲近。男孩放学回家便会在弄堂中毫无顾忌大声唱着。女孩也唱,一踮一跳如同跳舞一样走过弄堂。这不是歌,是曲。石库门的流行音乐都是廉价的短笛吹出来的,有人起头,便有应和。有时四面八方,都有短笛呜呜的,在黄昏等候吃饭的时候,欢快地吹起。音乐找到了情感,声音便轻轻地从世俗中浮起,浮动在空间,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

⑯读了中学课本才知道,这是一首钢琴曲,名叫《嬉水》。写的便是跟着洒水车奔跑喧闹的孩子。是音乐家妙手偶得。

⑰所谓艺术的空灵,经常在饱满的质感之上。《嬉水》无疑是有时代质感的,那种孩子的快乐,只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大上海还不够大,魔都还不够魔的时代。

⑱如今井然有序的街道,纵横交错的白线和黄线之间,洒水车庄严地缓缓地清扫街道……驾驶员也未必有顽童之心,如果没有孩子跟着洒水车飞跑,那么音乐家有再大的才华,也不可能再写一曲有着现代意义的《嬉水》……

⑲(在一次大型少年儿童的钢琴比赛中,我曾经问过一些评委老师,是不是有人弹奏《嬉水》?他们回答说,没有。《嬉水》过于简单了一些。)我相信这是对的,既然是比赛,那么一定会挑选难度高的作品。况且,那些将红色封面巴赫练习谱紧紧攥在手中的孩子,他们的向往和情感,与跟着洒水车跑的孩子完全异趣……

2017年初夏。

(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小题2】文章写阿五头的故事,有何作用?
【小题3】为什么《嬉水》曲过去深受孩子们喜欢而现今受到冷遇?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情韵悠长,请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