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大足元年,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顿事,广求珍味,称楚客之命,遍馈从官。楚客 知而大加赏叹,盛称荐之,由是擢为新丰尉。无几,拜监察御史。

神龙中,秘书监郑普思欲纳女后宫,潜谋左道,日用遽奏劾之。普思方承恩,中宗不之省。日用廷争恳至,词甚抗直,普思竟伏其罪。时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递为朋党,日用潜皆附之,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中宗暴崩,韦庶人称制,日用恐祸及己。知玄宗将图义举,乃因沙门普润、道士王晔密诣籓邸,深自结纳,潜谋翼戴。玄宗尝谓曰:“今谋此举,直为亲,不为身。”日用曰:“此乃孝感动天,事必克捷。望速发,出其不意,若少迟延,或恐生变。”及讨平韦氏,其夜,令权知雍州长史事。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封齐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为相月余,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于中书忿竞,由是转雍州长史,停知政事。寻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荆州长史。因入奏事,言:“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上曰:“诚如此,直恐惊动太上皇,卿宜更思之。”日用曰:“臣闻天子孝与庶人孝全别。庶人孝,谨身节用,承顺颜色;天子孝,安国家,定社稷。今若逆党窃发,即大业都弃,岂得成天子之孝乎!伏请先定北军,次收逆党,即不惊动太上皇。”玄宗从其议。及讨萧至忠、窦怀贞之际,又令权检校雍州长史,加实封通前满四百户。寻拜吏部尚书。

十年,转并州大都督长史。寻卒,时年五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后又赠荆州大都督, 子宗之袭。日用才辩过人,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及先天已后,复 求入相,竟亦不遂。

(选自《旧唐书•崔日用》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B.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C.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D.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古代官名,一般是武官,如县尉、都尉、卫尉、太尉。文中的“芮城尉”和“新 丰尉”是指同一级别的官员。
B.雍州,历史上的九州之一,在秦汉隋唐时期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文中崔日用被暂时任命为雍州长史,说明了朝廷对他的倚重。
C.社稷,社稷本义是指土神和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安定和丰收,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 地神和五谷神,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检校,检校之衔始于晋朝,最初有审查、核实的职责,后来指在本官之外暂时兼任他 职,朝廷对宠信、敬重的大臣多加此名。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于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日用在负责调度行旅宴饮所用之物时打着陕州刺史宗楚客的名号为武则天的随行官 员送上山珍美食,因而得到宗楚客的推荐。
B.秘书监郑普思想把女儿送到后宫,暗中谋划,使用邪魔歪道,崔日用据理力争,极力 弹劾他,最终让郑普思认罪伏法,受到惩戒。
C.崔日用知道玄宗打算铲除韦氏及其党羽后,劝说鼓励玄宗尽早行动,免生变故。平定 成功后,他便被任命为雍州长史。
D.朝廷每有祸事,崔日用往往能准确迅速地预判,让朝事转危为安。为此朝廷再次请他 出任宰相之职,但他最终没有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因沙门普润、道士王晔密诣籓邸,深自结纳, 潜谋翼戴。
(2)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于中书忿竞,由是转雍州长史,停知政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6:5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以门荫授左卫兵曹参军。迁屯田员外郎,转祠部、右司二员外。母忧居丧有闻,免丧,除司勋员外。大历五年,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乃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经者四十余人。李灵曜反于汴州,镒训练乡兵,严守御之备,诏书褒异,加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德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寻除河中晋绛都防御观察使。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

卢杞忌镒名重道直,无以陷之,以方用兵西边,杞乃伪请行,上固以不可,因荐镒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代朱泚,与吐蕃相尚结赞等于清水。将盟,镒与结赞约各以二千人赴坛所,执兵者半之,列于坛外二百步;散从者半之,分立坛下,镒与结赞升坛为盟。初,约汉以牛,蕃以马为牲,镒耻与之盟,将杀其礼,乃请结赞曰:“汉非牛不田,蕃非马不行,今请以羊豕犬三物代之。”结赞许诺。时塞外无豕,结赞请以羝羊,镒出犬、白羊,乃坎于坛北刑之,杂血一器而歃。

盟毕,结赞请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李楚琳者,尝事朱泚,得其心。军司马齐映等密谋曰:“楚琳不去,必为乱。”乃遣楚琳屯于陇州。楚琳知其谋,乃托故不时发。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镒修饰边幅,不为军士所悦。是夜,楚琳遂与其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乱。镒夜缒而走,出凤翔三十里,及二子皆为候骑所得,楚琳俱杀之。寻赠太子太傅,葬事官给。

(节选自《旧唐书﹒张镒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
B.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
C.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
D.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除了科举取士之外,一些高官的后代还可以凭借先辈的功劳获得世袭做官的特权,门荫指的就是借先人的余荫循例得官。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叫做“明经”。
C.盟:历史上不同的国家或部落为了争取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常常采取会盟的外交政策。“盟”就是通过庄重的仪式宣誓缔约。
D.行在:也称行在所。指的是某地方官员为接待离开京城外出巡视的皇帝而修筑的行宫。修筑行宫常常给当地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镒注重教化,在任濠州刺史期间,招来研究经学的人培训弟子。等到张镒离任的时候,提拔了很多个懂得经学的人。
B.卢杞嫉恨张镒名气大,为人正直,就想陷害他,借西边有战事,假装请求自己要到前线去战,被皇上否决了,于是推荐张镒前往西部。
C.在将与吐蕃举行结盟仪式的时候,张镒主张用羊、猪、狗代替牛、马作为牲礼,这体现了张镒节俭务实的良好品行。
D.张镒为了迎接德宗驾临,准备了好多财物,由于要求过细,引来军士们的不满,以至于在楚林叛乱的时候,自己非常狼狈,被叛军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⑵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

(节选自《旧唐书·窦威传》)

(注)①叔孙通,汉初政治家,为高祖刘邦制定朝仪。②膝席,又称“前席”,移坐而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B.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C.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D.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指父亲的亲兄弟,比父亲年龄大的称为伯父,比父亲年龄小的称为叔父。
B.射策,是古代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考试的内容分为射技和经术两项。
C.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禅代,即帝位的禅让和接替;古代禅代大多并非禅让者自愿,而是接替者篡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威志在学业,不求仕途显达。他初仕为秘书郎,任期届满后仍坚持担任此职,十多年后学业更为广博;其诸兄仕途显达,他虽担任闲职,却不以为意。
B.窦威见在事先,仕隋颇为坎坷。他任蜀王记室时,见其行事多有违法,便辞归乡里,后因此得以自保;升任内史舍人后,先是忤旨调职,后又坐事被免。
C.窦威博学多识,制定朝章国典。高祖入关后,因军队新创,礼仪制度缺失,他为高祖制定出朝章国典;高祖代隋登基为帝时,禅代文告也大多由他起草。
D.窦威为帝所重,死后尽享哀荣。他卧病在床时,高祖亲自前往探视;去世后,不仅官爵得到赠封,下葬的时候,皇帝还命太子和百官一并出城为其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2)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也。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乃无所不通。既而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闾里相讼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陕虢观察使李泌闻其名,荐为著作郎。德宗令长安县尉赍束帛而召之。寻迁谏议大夫。初,未至京,人皆曰:“阳城山人今为谏官,必能以死奉职”。人咸畏惮之。及至,诸谏官纷纭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而城与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虚名讥之。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客辞,城辄引自饮,客不能已,乃与城酬酢。客或时先醉仆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相次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贽等咸遭枉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疏,论延龄奸佞,贽无罪。德宗大怒,将加城罪。时顺宗在东宫,为城独开解之,城赖之获免。金吾将军张万福乃造城曰:“诸谏议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然德宗朝夕欲相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城既至国学,与诸生日笃。有薛约者,尝学于城,以言事得罪,徙连州。城与约饮酒诀别。德宗闻之,以城党罪人,出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诣阙乞留,吏遮止之,疏不得上。在道州,以家人法待吏人,不以薄书介意。赋税不登,观察使数加诮让,遣判官督其赋,至州,怪城不出迎,以问州吏,吏曰:“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判官不自安,辞去。顺宗即位,诏征之,而城已卒,士君子惜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阳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
B.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
C.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
D.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宋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比较贵重的礼物。以束帛召见足见皇帝对阳城之器重。
B.东宫,中国古代宫殿之称,因方位得名,王子大多居住于此,故又以东宫借指王子。
C.诸生,古代经考试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如太学学习的生员,泛称诸生。
D.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如《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脚踞”中的“使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律己苦读,品德受人推崇。他于贫寒中经过六年刻苦学习,学问渊博;德行深受人们仰慕,从学者众多,甚至人们有官司也请求他裁决
B.阳城担任谏官,敢为陆贽鸣冤。他初为谏官时,日夜与客痛饮,不以国事为念;后为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当陆贽蒙冤时,他挺身而出为其辩护。
C.阳城重情重义,和诸生感情深厚。学生薛约以言事获罪,被流放连州,阳城与其饮酒诀别,触怒德宗,被贬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为他求情也于事无补。
D.阳城巧施妙法,应对督收赋税。他任道州刺史时,因征收赋税不力数次遭到上司责备;当上司派判官督收赋税时,他自囚于狱,使判官不安而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
(2)然德宗朝夕欲相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 »、百家学。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之弊,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名之。元和 初,迁 职方员外郎。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 丰人泰。十四年正月,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乃上表。疏奏,宪宗怒甚,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帝曰: “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 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 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 “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阳,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愈往视之,令炮一豚一羊,投之湫水,为祝。祝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自是潮人无鳄患。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 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旧唐书»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开则丰人泰/王无罪,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B.不可赦/君臣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C.事言之/蒙故业,遗策(«过秦论»)
D.荣禄仕/不拘时,学于余(«师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与«师说»中的“六艺”相同。
B.元和,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迁,调动官职,有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迁谪、右迁均指降级。
D.表,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读书刻苦。每天能熟记几千字的文章。等到长大一点,就能够完整地理解«六经»、百家学等。后来考取了进士。
B.韩愈心怀百姓。即使是被贬为阳山令,依然关心百姓生活,当地人生了孩子很多都用韩愈的姓做名字。
C.韩愈耿直敢言。唐德宗派遣使者迎佛骨入宫,引发官民对佛教的无节制信奉,韩愈直言进谏,触怒德宗,被贬潮州。
D.韩愈性情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对方地位如何变化,态度都始终如一。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小题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韩愈传»)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_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B.初/令九齡草诏/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C.初/令九龄草语/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D.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C.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国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D.赠,是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才华突出,受人赏识。他少年时就善写文章,且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张说也向皇帝推荐张九龄,认为他能够担任学士,以备皇帝咨询。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皇帝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时,张九龄劝张说不要违规提拨亲近的官员,他未听从;张九龄反对重用牛仙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C.张九龄风度不凡,结交友善。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玄宗都会询问此人是否有张九龄的风度;他与严挺之等有才干的人相处友善,交往始终不改变。
D.张九龄目光长远,有预见性。他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指出安禄山有叛逆之心,应该除去,否则将来必成祸患,后来玄宗逃亡蜀地时还追念他的先知先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威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禆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