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煎得痛快 熬得过瘾

米丽宏

①女作家池莉写过一本书——《熬至滴水成珠》。书里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天是熬出来的。”

②其实,人生,能不能熬出春天,很多时候,不在煎熬本身,而在你怎样去经历和享受煎熬。

③煎熬往往意味着逆境、危机、艰难险阻,乃至无奈、低落、悲哀、痛苦、琐碎平庸的日常。但任何一段光阴,都有绸缎般的美丽,任何一段经历,都有外人无法领略的精彩之处。

④煎熬之中,支撑你的不是兴奋、决心或者惯性,是逆境中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万物静观皆自得。要静,要观。“静”中之观,会更敏锐,如同你身处暗夜,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点微弱荧光,它足以引导你突破生命的拘囿,达到心灵的自由。

⑤有人说,《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红楼梦》是一部哭书。无一例外的是,这几部书的作者,在俗世的眼光里,无一不贫穷潦倒、一事无成。他们,也曾住草庵,也曾赏野花,也曾“满径蓬蒿老不华”。而思想的“眼”,时时睁着,明镜一般映照着世相盛衰。这些书籍,被后世奉为经典,是因为作者们虽陷于生活的“熬”,却醒于“智者”的观:依循表象,看到本质,透过表皮,触到精神。大智慧者有大痛苦,大煎熬者生大格局。

⑥煎熬,其实是中药汤药的制法,将草药浸水,慢慢煎,细细熬,直至精粹溶于水,成浓浓药汁治病救人。人也一样,在事业里熬,在技艺里熬,在艺术里熬,不能缺的,是那份痴缠、沉迷和投入。熬到一定份儿上,会恍然发觉:这人生,除了凑合,还有惊艳;除了划算,还有甘愿:除了均衡利弊,还有赴汤蹈火。而且,熬着,熬着,痴缠里面有了热爱,热爱里面有了喜悦,喜悦里面有了过瘾的感觉。外人看来好像山穷水尽的泥穴,你却觉得是花繁叶满的桃源。

⑦林散之被赵朴初、启功称为诗、书、画“当代三绝”。他一生写诗两千多首,书法方面被誉为“当代草圣”。他为自己取的号是“三痴生”,三痴,几近疯魔,可谓痴绝。他写诗,-时时在推敲,包括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兴起便吟。练书法绘画,几十年寒灯苦学,已成为性情中物。其“痴”,已成为一种境界。

⑧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全部能量凝聚于一点,那一点往往迸射出闪亮的火花。

⑨痴缠成瘾,简单专注,身心潜藏的巨大能量又能得以释放,托举着灵魂飞升,跃到高处去,享受生命的精彩。

⑩煎熬,有瘾。那瘾是一种彻底投入后的浓烈享受,然投入的过程,往往痛苦:要多大的毅力、多严明的自我纪律,才能勒住意念的缰绳。半点消极怠工都会让你前功尽弃。因为那涅粟的极致快乐就在认真单纯的求索后面,就在那必不可缺的苦头后面。”女作家严歌苓阐述的“瘾”,接近于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

(11)跑步爱好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跑至半程,’是最难熬的时候。起跑的冲劲已消散,双腿沉重,呼吸急促,心脏要爆炸,而终点似乎还很遥远……但这一段煎熬之后,便会享受到严歌苓说的“涅椠般的快乐”:从生活中抽离,进入了一种自由的舞蹈。

(12)煎熬,似乎是用许多不自由,换来灵魂飞升的自由。受点苦楚,经历一番刺激,享受它,观摩它,玩味它,你发觉自己早已不跟处境计较什么,甚至充满感谢。因为正是凭借它,你获取了秘密通道,找到了一种纯粹的极致快乐——飞升的自由。

(网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能不能熬出春天”关键在于能否去经历困境,在消极的日常生活中,领略外人无法感知的精彩之处。
B.煎熬之中要生成大格局,就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学会“静”中之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点微弱荧光。
C.煎熬就好比熬制中药,熬到一定的份上,我们会恍然发觉人生除了世俗和平庸,也会有另一层更高的境界。
D.“煎熬,有瘾。”指认真单纯的求索和吃了必要的苦头后享受到的极致快乐,但也会造成习惯性和依赖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引作家池莉写作《熬到滴水成珠》之例,是为了引出人生的春天是煎熬出来这一话题。
B.《水浒传》等创作经历,说明只有经历贫困潦倒、一事无成,作品才能被后世奉为经典。
C.引用小说家蒲松龄之语,论证了只有凝聚一点,简单专注,才能享受生命精彩的观点。
D.文章结合生活中跑步的感受,论证了煎熬后会“享受到严歌苓说的‘涅槃般的快乐’”。
【小题3】结合全文,阐述“煎熬,似乎是用许多不自由,换来灵魂飞升的自由”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1 07:4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数媒时代的“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

(1)“读者”的衰微与“用户”的兴起,是数媒时代接受主体的一个深刻变化。

(2)这一变化的信息在最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事业中有着更明晰的提示。在我国,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多年前已在不经意间将其业务术语中的服务对象由“读者”替换成了“用户”。

(3)“读者”之“读”,在我们传统的“读书”行为中,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是一种“以心会心”,有一种谦逊的姿态。

(4)“读者”之“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表现为发声诵书。这种情况,东西方皆然。白居易《与元九书》自述其勤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如此勤奋读书而致“口舌成疮”,当然是诵读的结果。之所以必须诵读,则是因为文本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诵读断句,即所谓句读。而句读决定本文的意义,就此而言,诵读时代的读者应该拥有对文本意义的更大主宰权。但读者却要反复诵读,以致不惧“口舌成疮”,也要揣摩出作者“原本”的意味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读”的文化精神。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标点符号的发明有3000年的历史,但诵读时代的作者在写作时就没有想到要去采用它来断句表意。之所以想不到,说明读者没有给予作者想到必须采用它的充足理由。这可从一个侧面表明,诵读时代,

(5)一个广泛兴起的阅读社会,是一个由机械印刷开创的以默读为主导的社会。默读与诵读相比,具有个人私密性,类似于“密室”阅读。这在人文学领域形成了对个人经验和个人内心世界广泛而深入地发掘和交流,它与现代社会的标志——“个人”的诞生相互促进。因此,阅读社会的“读”,是一种“个人”性的灵魂相遇与心灵晤谈,并由此而促成阅读社会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

(6)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图书馆是一个充满鬼魂的地方。”试想,无论是荷马、孔子、蚁垤、屈原、维吉尔,还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曹雪芹、托尔斯泰、马克思、鲁迅……他们不分时代,虽然曾经相隔千年,他们不分地域,虽然曾经相距万里,他们的精神或心意之灵都聚集在这里,以书籍的形式,并可以令人随意准确地访问其中任何一位;天堂还能有另外的模样序化这些灵魂的秩序吗,除了图书馆和图书馆的分类编目法?

(7)如果说,“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是一个心智对另一个心智的探访,尊重与忠实文本仍然是其必要的阅读伦理;那么“用户”恰恰是对这种“读”的放弃,并在其放弃中重建用户主体与文本对象的关系,强调为我所用的“用户”主宰性。“读者”变身为“用户”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阶段,其最初的表征就是历史上久经历练的阅读耐心的突然丧失。

(8)据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数据:中国2000年无论电视的生产量还是拥有量均呈现爆炸式增长,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段时期,印本文学书籍的销售依赖于“影视同期书”。

(9)如果说,“读者”变身为“用户”,最初的表征是阅读耐心的突然丧失,其接下来便是转而寻求各种替代阅读的技术,成为这些信息处理技术的用户。《华尔街日报》长篇报道了美国一名17岁的高中生达洛伊西奥开发了一款能够将烦冗的文章精简成几行关键句子的软件,该软件在短短一个月内吸引了50万名用户,在28个国家登上了新款应用软件热度榜的首位,并被雅虎以3000万美元高价收购。该报道以《17岁少年成千万富翁引领阅读变革》为题,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是多么祈盼省略阅读过程而直取所需信息。

(10)沃森文本分析,属于“数字人文”的一种高级智能工具。将“人文”与“计算”结合起来,名之曰:“数字人文”(或“人文计算”),已渐成一种方兴未艾的人文学术方向。它以一套现代数学逻辑接替了“以意逆志”“以心会心”、个人心智探访的人文学基础,是“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道学术景观。

【小题1】第(7)段加点词语“以意逆志”(“逆”是“揣度”之意)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2】选择填入第(4)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项(  )
A.作者对读者的悉心阅读的耐心和标点的运用有着独到的想法。
B.作者对读者的悉心阅读的耐心和句读伦理有着坚固的信心。
C.读者在句读划分和文意理解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
D.读者在把握句读伦理、探究文化意蕴方面有着充分的耐心。
【小题3】结合文本,对“读”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复诵读可加强读者对文本的主宰权,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
B.现代人最适宜进行私密性默读的场所是图书馆。
C.传统的读书行为有两个特征,即广泛狩猎和勤奋忘我。
D.阅读能打开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世界交流的通道,丰富个人的精神体验。
【小题4】本文第(9)段列举了一些数字,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因斯坦与音乐
聂运伟
(1)爱因斯坦3岁的时候,一天,母亲波林坐在钢琴旁,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溪水,从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觉得背后有人,她回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倾听美妙的乐声。年轻的母亲高兴了,她说:“瞧你一本正经的,像个大教授!哎,亲爱的,怎么不说话呀?”爱因斯坦没有回答,他只有3岁,还无法说清激起心灵感应的音乐到底是什么,他那对亮晶晶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却又分明闪烁着快乐的光辉。琴声又响了,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小爱因斯坦迈着摇晃的步子,无声地扑向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
(2)说起爱因斯坦与音乐的故事,人们都不会忘记一幅著名的漫画: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还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2。音乐以它那温柔而深邃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吮着人类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象力。
(3)爱因斯坦不仅仅属于科学,科学也并不是与艺术毫不相干。对于伟大的科学发现来说,抽象的逻辑思维倒总是验证非凡想象力的工具。所以,爱因斯坦始终没有成为数学公式的奴隶,“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有时我感到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可是不能说明自己的信心。当1919年日蚀证明了我的推测时,我一点也不惊奇。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倒会非常惊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使音乐成为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不管旅行到哪里,他总是身不离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爱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难,思索陷入困顿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会在无形中开启他对物理学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往往催化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4)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高,还能弹一手好钢琴。他与同时代的物理学家们有过许多理论上的争吵,也有深厚的并肩战斗的友谊。在他们的交往中,音乐常常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爱因斯坦和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埃伦费斯特是终身挚友,但在相对论问题上,又总是争论不休。从1920年起,爱因斯坦接受荷兰的邀请,成了莱顿大学的特邀教授,每年都来几个星期,住在埃伦费斯特家里,讨论、争论自然是免不了的事。埃伦费斯特思维敏捷,又心直口快,批评意见尖刻、毫不留情。这点恰好与爱因斯坦棋逢对手,唇枪舌剑之后,能统一观点自是皆大欢喜。遇到无法统一的争论,两个好朋友会自动休战。埃伦费斯特是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喜欢替爱因斯坦伴奏。爱因斯坦则只要埃伦费斯特伴奏,那提琴演奏定是光彩四溢。有时,一支乐曲奏到一半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用弓敲击琴弦,让伴奏停止演奏。或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争论又开始了。争着,争着,爱因斯坦又会突然停下,径直走到钢琴边,用双手弹出三个清澈的和弦,并强有力地反复敲打这三个和弦。这三个和弦像是在敲“上帝”的大铁门,“镗!镗!镗!”像是在向大自然发问“怎—么—办?”弹着弹着,“上帝”之门打开了,沉默的大自然与这些虔诚的探索者接通了信息管道。两个好朋友笑了,欢快悠扬的乐曲又响起来了。
(5)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上,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而且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只有艺术的美,没有科学的美,同样是残缺的。
(6)从童年就钟情于音乐的爱因斯坦早就视音乐为灵魂的安息地,它就是和谐,就是完美。和谐、完美是真实的基础,是人生的目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的划时代发现,竟建立在一个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之上。
(7)爱因斯坦把音乐与理论物理学视为美与真的化身,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对物理学的孜孜以求,既非娱乐消遣可解说,亦非一般的事业心可衡量,这两者在于他已是精神生命的需要,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具体再现。他的独立人格也由之具象化为音乐天地中的独自品尝,物理学领域中的孤军奋战。
(8)爱因斯坦是幸运的,他在音乐和物理学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根基,他确信自己生活方式的理想性。所以,每当他的独立人格与外在世界发生冲突时,他不是大声疾呼,无畏地评判世人世心,就是无言地坚守自己的“孤独”,从来没有半点动摇。
(节选自《爱因斯坦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爱因斯坦,犹太裔物理学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摘自“百度百科”)
②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摘自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爱因斯坦与同时代的物理学家们,有过许多理论上的争论。当遇到争论时,他们都会自动休战,以合奏一支优美的曲子寻找科学的灵感。
B.爱因斯坦从小就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对音乐有着极强的兴趣和领悟力,这为他以后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描写为主,主要记叙了爱因斯坦与音乐的故事;同时兼用议论来表达对人物的评价,点明题旨。
D.科学和艺术既相互补充,又具相通性。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遗憾的;只有艺术的美,没有科学的美,同样是不完美的。
 
E.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这两种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上的两大支柱,两位大师又是音乐艺术的密友。
(2)请赏析文章第(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3)音乐是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请结合文章概括音乐在爱因斯坦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答:
(4)请结合材料分析爱因斯坦“孤独”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说“鉴”
何西来
鉴,就是镜子。它有光滑平整的面,靠了光的反射作用,能够再现物体的形相,不溢美,也不藏丑。越是好的镜子,越能毫发毕现。镜之对人有用,原因盖出于此。
中国最早的鉴,大约是用青铜铸造、磨制而成,所以“鉴”字和“镜”字都从“金”。改用玻璃,则是很晚的事。但无论是青铜鉴,还是玻璃镜,那用途却是一样,无非是照物,照人。人之发明镜,恐怕主要是为了从中照见自己的尊容,以图有所改进,增其美而减其丑。
把历史当作镜子,这是古已有之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了以史为鉴。
魏征是一代名臣,太宗是开国英主。每当太宗稍稍懈怠,政治举措失当,魏征就以隋的覆亡为前鉴,高喊“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要他“居安思危”。魏征去世,太宗临朝叹道:“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这就是“人鉴”的由来。“人鉴”的职责是“谏”,就是提意见,提批评。但“人鉴”之能否发挥作用,还要看临鉴者有无自知之明,有无李世民式的胸怀与器度。历朝谏官就是专职的人鉴,谏官品级不高,但是危险极大。至德二年,杜甫为疏救打了败仗的宰相房琯,险些作了刀下之鬼。如果说杜甫为之辩护确有徇私情的嫌疑的话,那么韩愈的谏阻迎佛骨,总是光明磊落的了。然而,结果也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凄凄惶惶离了长安。可见,除非是作魏征那样的“人鉴”,碰到李世民那样的临鉴者,否则,“人鉴”本身并不会有坦途,更不要说安全。
铜可以为鉴,史可以为鉴,人可以为鉴,那么,文可不可以为鉴呢?当然可以。事实上,人们历来就把文艺作为镜子看的。
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真实,这一点像铜鉴,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司汤达说小说是“路边的镜子”,都以文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为前提。文艺作品再现社会生活的历史图景,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提供壮丽的历史画卷,这一点又很像史鉴。杜诗被誉为“诗史”,清初的仇兆鳌说,读少陵集“可以见天宝开元盛而忽衰之故,可以见乾元大历乱而复治之机。”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要把他的《人间喜剧》写成一部别人没有写过的法国社会的历史。可见,文史就其本质来说,是相通的。文艺作品能够提出社会生活当中的尖锐问题,施以褒贬,给以回答,从而劝善戒恶,这一点又很像人鉴。中国古代设官“采诗”,要从中窥见政教王化的得失,就是着眼于诗的这种“人鉴”的作用的。鉴之所以为鉴,离不开客观地反映事象这个基点。离开这一点,就是哈哈镜了,入了魔道。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鉴,并不容易,而以文鉴为最难。文艺是一面镜子,它既照见人间的欢乐和幸福,也照见人间的灾难和不幸,只要真,不失实,就都是正常的。这正是文艺的职责。近二十余年,中国的历史走了一条过于曲折的路,艺术家只要不闭目塞耳,昧了良心,就无法回避。好在,这几年,我们的文艺渐渐地敢于面对人生、有点真正的文鉴的意思了。然而又因为照见了某些人的尊容,或触犯了某些达官显宦的禁忌,而风波迭起,虽无鉴碎人亡之虞,却也始终让人捏着一把冷汗。
鉴,固然要有光滑平整的面,方能毫发毕现;然而,总得临鉴者不以自己为完人,才有希望。
(选自《文化名家·论修身》,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思路。
【小题2】请具体分析文章第六段中例证的作用。
【小题3】文章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无人捡拾的柴禾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弱,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问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梦头搬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悄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要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⑪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传承与“工匠精神”
在当下的戏曲表演与传承领域,就存在着重“道”轻“技”或重“神”轻“形”的不良倾向。许多演员在向前辈艺人学习的时候,并不重视一招一式的模仿、领会,不重视自己所演角色在行当与程式(包括唱腔与做工)方面的动作规范与技术要求;而是以为只要体验下人物,演出人物彼时彼地的情绪状态或情感类型就好了;动作可以不像师傅、不合规范甚至有没有都没关系——有些介入戏曲领域的话剧导演甚至要求演员忘记程式而多体验人物。这样一种仿佛“神似”而不是“形似”于前辈艺术家的表达,在他们看来还可能是一种“创新”甚至“超越”,正所谓“得意忘形”“离形得似”。应该说这与长期以来“神似”被奉为至尊的集体无意识有关。然而这样不讲规范与技术的做法严重地影响了戏曲的传承。
戏曲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种特质的培养,依靠言传身教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工匠精神”体现在戏曲领域那就是对戏曲“手工感”的强调,对戏曲精湛技艺的追求与雕琢。这使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廓清了以往过于强调“技小于道,神高于形”,一味讲求得心应神、不重形似的认识,而是回到基础、基本,首先讲求“形似”,讲求“技术”与“规范”的重要性。由此戏曲的传承也才有其依恃与凭借。
在戏曲千百年流传下来、凝聚了无数人智慧与经验的技术范畴里,就已然包孕了情感内涵。学戏的幼童尚不能体会、理解角色应有的情感,但“只要按照行当程式的动作来做,手势、眼神做对,哪怕孩子们内心没有,也能把那些情感表达出来,因为行当中的情绪和体验靠梨园戏程式就能帮你找到……”(曾静萍),也就是说,在戏曲表演艺术的形似中就已经包含了很大程度的神似。所以,戏曲演员必须一招一式从传统技艺与程式学起,这是立身之本、性命所系。当然,仅有形似、技术上的模仿是不够的,在形似的基础上必须追求神似,融入情感与体验去塑造人物。“得意忘形”“离形得似”或者说“遗形忘神”在戏曲表演中不是没有,但都是在“形似”已很深厚、扎实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很难做到彻底的离形、离技,因为它毕竟是人所表演的,程式与动作在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的演员身上会逐渐成为下意识。戏曲程式的内涵与外延、再现性与表现性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不断更新与丰富,焕发出活跃而长久的生命力。
【小题1】下列关于戏曲传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的戏曲表演与传承领域。就存在着重“道”轻“技”或重“神”轻“形”的不良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戏曲的传承。
B.戏曲的传承也有其依恃与凭借,首先必须讲求“形似”,讲求“技术”与“规范”,更需要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
C.学系的幼童即使内心没有角色应有的情感。只要按照行当程式的动作来做,手势、眼神做对,也能把那些情感全部表达出来。
D.虽然戏曲表演必须追求神似,带戏曲演员必须一招一式从传统技艺与程式学起,这是立身之本、性命所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直接指出在当下的戏曲表演与传承领域存在的问题,与长期以来追求“神似”的趋向有关。
B.文章第二段指出戏曲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并论述了其在戏曲的传承中的重要性。
C.文章指出戏曲的传承应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并融入情感与体验去塑造人物。
D.戏曲传承中的“工匠精神”就是只需要耐心、专注的学好传统技艺的一招一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动作合乎规范,就一定能在表演中完美的塑造人物。
B.因为戏曲表演的程式动作能帮你找到行当中的情绪和体验,所以,戏曲演员必须一招一式从传统技艺与程式学起。
C.“得意忘形”“ 离形得似”或者说“遗形忘神”在戏曲表演中不是没有,只有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的演员才能做到。
D.对戏曲精湛技艺的追求与雕琢的精神就是戏曲传承中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