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正式发布了由该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碳离子治疗系统”。该系统已于9月29日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这也预示我国有了自主品牌的碳离子治疗设备,实现了国产重离子治疗设备零的突破。

所谓重离子,是指“原子序数大于2”的原子在失去部分或全部电子后而形成的带电粒子,碳离子就是其中一种。据“碳离子治疗系统”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国青介绍,重离子束拥有独特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被认为是理想的放疗用射线,其副作用小,疗程短、疗效好,特别适合不宜手术、对常规射线不敏感、常规射线治疗后复发的部分实体肿瘤的治疗。

1975年,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利用其已有的科研加速器装置率先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研究。上世纪90年代,德国和日本相继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和临床研究,并逐步推广应用。截至目前,重离子治疗已成为全球放疗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国际上共有11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在运营。2008年,我国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也引进一台装置,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10月10日)

材料二:

据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介绍,截至2019年5月8日,医院共收治患者1945例,覆盖40余种肿瘤疾病。

治疗患者中全部采用重离子或采用重离子联合质子治疗的患者有1818例,单纯采用质子治疗的患者为127例(主要为开业初期收治患者)。

据院方透露,首批临床试验患者5年随访统计结果显示,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绝大部分患者的一些轻微不良反应已完全消失;在有效性评价方面,排除非肿瘤原因,临床试验患者总体随访近5年生存率达97.1%,近5年局部肿瘤控制率达81.8%。

“医院不仅着力临床治疗,还在这块沃土进行方案优化和自主创新。”院长郭小毛教授说,开业至今,医院放射物理团队自主研发了旋转治疗床、旋转治疗椅及粒子治疗限束设备等粒子系统设备辅助设施。

在粒子系统设备的信息系统更新研发方面,医院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套更为适合质子重离子的“中国版”治疗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并已正式投入临床使用。该套系统替代了医院原先使用的国外版本,极大提高了与医院粒子系统设备的匹配度。

(《晨报》首席记者 杨眉 《晨报》记者 陈里予)

材料三:

为加快推进甘肃省武威碳离子治疗系统注册上市过程,甘肃省药品监管局在国家药监局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重离子装备及技术运用决策部署,确定甘肃省肿瘤医院牵头作为临床试验第一主体,武威肿瘤医院牵头作为临床试验第二主体,解决临床试验机构及人员资质的合法性问题,对临床试验人员进行全面培训。联合上海市医疗器械审评认证中心组成专家团队,开展并完成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为开展临床试验工作创造条件。同时,启动重离子治疗系统上市后监管研究,组织甘肃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开展风险预判,防范控制重离子加速器临床使用风险,保证临床试验者的受试安全与临床试验的顺利进行。

甘肃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王宗伟表示,自武威碳离子治疗系统项目启动以来,甘肃省药品监管局将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围绕项目注册上市全方位开展工作,跟进项目进展,提供配套服务,全力支持重离子治疗系统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下一步,甘肃省药品监管局将全力优化服务,加强联系沟通,积极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协调开展注册申报资料预审核等工作,积极造福广大癌症患者,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试验治疗圆满完成》,选自《中国医药报》)

【小题1】根据三则材料有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子序数大于2”的原子在失去部分或者全部电子后而形成的带电粒子就是重离子,碳离子就是重离子的一种。
B.作为理想的放疗用射线,重离子拥有独特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副作用小,疗程短、疗效好,特别适合部分实体肿瘤的治疗。
C.在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治疗的患者中全部采用重离子或采用重离子联合质子治疗的占绝大多数,单纯采用质子治疗的仅占一小部分。
D.解决临床试验机构和人员资质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对临床试验人员的全面培训,甘肃省肿瘤医院发挥着主导作用。
【小题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目前,重离子治疗已成为全球放疗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而率先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研究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B.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认为,在重离子或重离子联合质子临床治疗、方案优化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医院更着力临床治疗。
C.在安全性评价方面,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透露,临床试验患者5年随访统计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患者的一些不良反应已完全消失。
D.为全力支持重离子治疗系统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甘肃省药品监管局开展了诸如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进行现场检查指导等工作。
【小题3】我国在重离子及重离子联合质子治疗、研发等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7: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 芽
游睿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方先生说。
你怎么知道?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方先生说。
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我只是想来看看。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他问。
没有。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你请讲。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好吧。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而这棵树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他顿时脸色惨白。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是谁的?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他问。
不。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再打,依旧是关机。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选自《芒种》2015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8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那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E. 小说采用的对话没有使用传统的冒号加引号形式,而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推动情节,还多处用疑问、设问和心理描写。
【小题2】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标题“如芽”隐喻了小说怎样的主题?
【小题3】小说的事件虽然并不复杂,但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本文赏析其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的技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祖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荻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有限,而以良种西城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城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选自《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最初只是人类猎取的食物,后来野马驯化为家马后才为中原农耕区耕地所用。
B.大宛的“汗血马”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它的出现深受欢迎,即刻取代了蒙古马。
C.蒙元域外良马除了“汗血马”,大量进入中原的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的“大西马”。
D.元仁宗即位后,禁止商人远赴西亚购取“西马”,主要是因为购取“西马”花费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其中主要阐述了马匹引进、功能的转变过程。
B.文章在论述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例证法,通过具体的史例,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马匹引进的过程,显示了马匹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D.对于马匹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归结出了它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武灵王没有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前,马匹只是用于驼畜而没有用于骑乘。
B.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大宛,可见“汗血马”的名贵及其马匹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
C.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与元朝马匹、年例的往来,实际上是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
D.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说明马匹已经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①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②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③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④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⑤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⑥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天天。
⑦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⑧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一一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⑨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凤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⑩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11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12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13那岩羊还是没动。
14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15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16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17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18他心疼极了。
19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20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21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22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23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24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25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圆石不是岩羊的歇脚处,天性机敏的岩羊在人靠近时却纹丝不动,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
B.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  “好奇一疑惑一心疼一沉重”连成一条完整的线,带领读者感受一个艰难生命的终结,并启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C.小说第⑨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很精彩,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天山深处特有的风景图,也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D.小说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结尾,戛然而止,这种留白的手法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有言止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小题2】小说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试分析第④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小说第23自然段“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并肢解老岩羊的情节是否合乎情理?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裁缝
朱文俭
母亲是一位整日忙碌又话少的乡村裁缝。随着服装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开建,花样翻新的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城市乡村,裁缝们被风卷残云般地刮得销声匿迹了,但母亲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梦婷是独生女儿。梦婷三岁,母亲就懒得打理她的衣食住行。衣服新旧不论,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周周正正,一看就是裁缝的女儿。
三岁那年春节刚过,母亲说要给梦婷做一套花衣裳。说的时候,母亲正在为前院敏敏的新花衣缀最后一颗扣子,敏敏要到城里上班。
“妈,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花衣裳?”
“前院敏敏的这件新花衣,你看了几次了?过年时,你小表姐的新裤子,你还拿去试呢?” 母亲的眼没离开手中的针线活,她又要给老椿大伯缝制一个大烟袋包儿。大伯烟瘾大,抽旱烟,没有烟袋包儿不行。大伯来拿烟袋包儿,擓了一篮萝卜,拎了一捆葱,算是面料和工钱。
“妈,我的新衣裳做好了吗?” 清明没到,梦婷问母亲。
“婷儿还没有想好要什么面料做衣裳,我用什么做?”母亲手中那把锃亮的剪刀,正欢快地在一块碎花洋布上飞奔。母亲正要为木匠二爷家的小花姑姑赶制了春夏四套、秋冬四套新嫁衣。木匠二爷前段时间,自带木料、工具,为梦婷家打了一套家具:一张大方桌,两把大圈椅;一张小方桌,四把小靠背椅。
“妈,后院二婶去赶庙会,你有没有让她捎买面料?”刚过了端午,梦婷又催母亲。
“我说了。”母亲一边应着,一边随手剪下连衣裙上的一条线头。这时,何掌鞭的媳妇领着双胞胎女儿莺莺、燕燕来拿裙子。
“过来,穿上你大婶做的裙子试试,”何掌鞭的媳妇随手把裙子递过去,“哎呀,太漂亮了,看你大婶的手艺!”
“莺莺,燕燕,你俩的裙子穿错了,换过来。”母亲只瞧了一眼,就发现错了。
两姐妹换过来穿,长短、肥瘦、宽紧刚好。
“她大婶,俩闺女长这么大,有时我自己都分不清,你咋看出哩?”何掌鞭的媳妇很疑惑。
“莺莺肩和臀都比燕燕多半指。”母亲走过去用手指量给她们看,确实如此。母亲从来不用尺子量身,而用手指;母亲从来不用画粉画线,也用手指。
何掌鞭的媳妇和双胞胎闺女笑盈盈地走了,临走告诉母亲,前几天,何掌鞭顺便把梦婷家的六亩地给犁了、耙了。
夏至刚过,梦婷又催母亲做衣裳。母亲说等婷儿想好了什么款式,新衣裳就做好了。这时,村南头老把式的媳妇带着几个女人来拿寿衣。刚打春,老把式的父亲就病入膏肓,他媳妇拿来面料让梦婷母亲做寿衣。母亲去他家看了几眼他父亲,就开始动手里几件外几件忙活了。
“还有一件前片我再改一改吧。”母亲说着就动手改。
“他大嫂,算了吧,一个死人穿大一点小一点有啥讲究!”老把式的媳妇急着要拿。
“那哪行,死人穿的是最后一套衣,要讲究。”母亲飞快地踩着踏板,缝纫机在面料上忙碌地耕耘着,她特意把前片往里收紧两指。老人几个月米面难进,足足瘦了一圈,得让他穿合身,才能一路走好。
几个妇女抱着寿衣满意地走了。梦婷家的小麦从收割、脱粒到入仓都由老把式包办了,连秋庄稼也一块播好了。
“妈,我的新衣裳呢?”中秋没过去几天,梦婷又想起来问母亲。
“婷儿,你说说,你的新衣裳要几个衣兜?要啥样式的衣兜呢?”母亲没有停下为村东头李会计的儿子赶制婚服的手脚。李会计全家齐上阵,把梦婷家的苞米收了,又种上了小麦。
腊月二十八,磨豆腐的王老栓搬来了一整板豆腐,拿走了他过年的新衣服,这是母亲今年做的最后一件了。小梦婷好像已经把做新衣裳这事给忘记了。
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年夜饭,长年在县城饭店做厨师的父亲做了一餐丰盛的饭菜,摆在新做的大方桌上。爷爷奶奶坐上座,父母陪着,梦婷坐在母亲身边,准备开宴。母亲说等等,她站起来,走进工作间,拿出一个大包袱,打开来。哇,五套新衣服,全家每人一套,各自穿在身上,喜气洋洋。梦婷的最合身,特别是上衣的两个口袋,正是她想了好长时间想要的。
一家人忙忙碌碌、和和美美一年又一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写服装厂大量开建。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城市乡村,裁缝们被风卷残云般销声匿迹,这些描写从正面衬托出了母亲的形象。
B.梦婷“衣服新旧不论,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周周正正,一看就是裁缝的女儿”,这些描写表现了梦婷的家庭有良好的家风。
C.“母亲从来不用尺子量身,而用手指;母亲从来不用画粉画线,也用手指”,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母亲做衣服具有创新精神。
D.小说结尾关于年夜饭的场面描写,既照应了开头母亲是一位整日忙碌的乡村裁缝和给梦婷做一套花衣裳的承诺,又收束了全篇。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乡亲们送来礼物和帮助干农活儿,这样写妥当吗?请结合文意分析阐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尽青山

张敬波

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它在那里。

50年前,新西兰人艾德蒙·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谢尔盖,在珠峰之巅8848.13米处激情相拥,宣告了喜马拉雅山运动“黄金时代”的来临,而他们的前辈登山家马洛里却只能和这句著名的问答一起长眠珠峰,谛听世界最高峰的心灵律动。马洛里是把登山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并成为把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熔于一炉的山之子。

山是美丽的,有着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境界,它不可能被征服,他总是在高处静观世间的喧腾。因此我们只有走近它,观察它,抚摸它,窥探它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青山无语,它在梳理着绵长的精神历程。

在“青未了”的齐鲁大地,仁者孔子登上山巅。“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好一副君临天下的气概。这位老夫子,没料到自己的才情、智慧和三言两语成为中国历史大脉络中的枢纽,左右着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他在把泰山踩在脚下的同时,顺便也踩出了道德、器物和制度,流播千年华夏。

转眼到了冕旒华贵的唐宋,不得志者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不知是寻着玉真公主的芳踪,还是被谢眺的遗踪牵引,跌跌撞撞地来到皖南敬亭山,相对敬亭,五十出头的绝代诗仙吟出了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落寞平常的敬亭山,一不小心闯进了中国文学史,并成为文学史中最富人情味的青山。敬亭山由此热闹了1300年。

青山似乎是寥落文人的最爱。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豪气干云天,但是,最终却略带辛酸地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文人将军,落魄至和青山调侃,想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但是,他最终爱上了青山,直到有一次面临山的巍峨雄浑,他难以自禁慨然赞曰:“如对文章太史公。”以司马迁的《史记》来比喻山势,真是非辛弃疾不能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辛稼轩一生中对青山唯一的“反动”。

辛稼轩绝不会想到若干年之后,有一位叫施耐庵的酸臭文人,敷演描绘出文学史中匪气和杀气最重的一部水浒英雄传奇。众多杀人越货、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枭雄好汉,面对官兵的剿杀,只好扯旗造反,营造了一座固若金汤、天高皇帝远的乐土。这里人人可以大块吃肉、大秤分银,却始终逃脱不了被招安和杀戮的命运。从此,梁山成为抵抗和起义的代名词,饱含着血腥和暴力,它耸立在有着反抗压迫和剥削传统的人类精神之巅,同时指向中国文人心底最夸张的反弹。

如果梁山代表着反抗和欲望,那么花果山就有理想和自由的意味。无法无天如美猴王,在山中无老虎的世外桃源,与天斗、与人斗、与神斗,虽遭镇压却也风光无限,多少暴露了写书人在瑰丽奇幻的神话外衣包裹中的自由的心灵,隐秘卑微但又令人肃然起敬。虚虚实实的梁山和花果山,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也是传统文人和外界无法和谐的铁证。

由此观照,青山的历史也是人类心灵史的一部分。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随着生命的四季,春华秋实。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赏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洛里长眠于珠峰,他是把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熔于一炉的山之子。
B.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在珠峰之巅激情相拥,从此宣告了人类成功征服高山。
C.不得志的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让敬亭山成为文学史中最富人情味的青山。
D.代表着反抗和欲望的梁山,意味着理想和自由的花果山,均是传统文人和外界无法和谐的铁证。
【小题2】怎样正确理解文中画线句子“顺便也踩出了道德、器物和制度,流播千年华夏”的含义?
【小题3】文章以两个独立成段的短句开头,有何作用?有人说这句话和下文的联系不大,可以删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