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浮来一棵树

①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②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粗壮的树干,我们六七个小伙伴手拉手围起一个圈才能环抱住。浓荫密布的树下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坐在爆出地面的老树根上,阳光倾泻如瀑,穿过枝叶花花点点地打在我们头上、肩上。黔南的天气说变就变,山那边还出着太阳,树这边却突然下雨了,我们慌忙向树中央靠拢,树撑开它的枝叶,像一把伞,替我们挡住雨水。春天来了,我们在树下仰着脖子,等待大孩子摘一枚枚树叶扔给我们。我们将那扇形叶子对折成小鸟,一手捏着叶,一手扯着茎,仿佛一只大雁在不停地扇动翅膀。秋风秋雨至,吹落一地黄金叶,我们拾了洗净晾干,夹在书里。一整本书,夹了一个不长的秋天,随手翻翻就到了尽头。这是一棵野树,没人管它,也没人认领它。谁都可以扛着长长的竹竿,打树上结的果,但一般没人这样做,也不值得。累累果实摩肩接踵,悬挂枝头,被风扫荡,被雨痛击,相互追赶着坠落,滚入银杏叶铺成的眠床,深深浅浅地埋入时光中,也被漫不经心的脚步带到四方。

③这棵树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我一同分享着一年又一年青黄相接的记忆。当我回忆起童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由它出发,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童年。

④牢牢扎根在记忆中的这棵树,是我童年的生命树,也是我成长路上的消息树。从它开始,我钟爱上了银杏树。它高大雄伟,宠辱不惊,叶黄知秋,长寿古老,是树中的君子、智者与寿星。大概是记忆中这棵树太根深蒂固了,我总认为其他银杏树都不如它老,它以强大而顽固的气场笼罩了我。

⑤直到我看见这棵银杏树。其枝干四下横生,莽莽苍苍;树身老气横秋,褶皱密集龟裂;根系暴露蜿蜒,仰之遮天蔽日。我承认,眼前这棵树肯定比记忆中那棵树老,不仅因为它是“天下第一银杏树”,更因为它四千年通天入地所承载和记录的历史。穿过历史的烟云和尘土,我仿佛看见它密如蛛网的年轮间,盘旋着多少兴衰往事……

⑥它也是一棵野树。它从一粒果实开始,也许是随着一阵风飘浮而来,也许是顺着一场雨漂浮而下,还也许是一只鸟,不知从哪儿衔了一粒银杏果,一松口,让它落了下去……当然,想象还可以有另外一些。但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千年前的一天,一粒银杏果落到了浮来山的山坳间,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根系像一只铁拳,紧紧攫住山石,任由狂风暴雨、地震海啸也撼动不了。浮来山——山也可以浮来吗?像这棵树一样,飘浮或漂浮而来。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动感十足,禅意也浓,浮来一座山,又浮来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是多么不容易呀,它要忍受和承担一棵树与生俱来的宿命,比如风摧、雨打、雷劈、霜冻、鸟啄、虫咬、火烧、斧砍……这个过程漫长而危险,它不会拔起自己躲避,只能站在原地逆来顺受,一声不吭地往下扎根,朝上和四周扩张。它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天灾人祸,直到它足够健壮和强大,一些宿命对它没了威胁,另一些宿命仍然如影随形。

⑦它在与身边的同伴赛跑,在年轮的跑道里跑,跑着跑着它成了浮来山上最老的树。此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居然有这么一棵树,活过了许多代人。他们开始意识到它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是它将纵横驰骋的根系扎入包容他们生死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共同托起了他们。他们无比信赖它,虔诚地膜拜它,因为他们在它身上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笼统地归之于生命力。他们生病时取一片它的叶子入药煎服,逢灾时对它祭拜祈祷,没病没灾时系上一条红色福带,朝它说出自己的心事,借助它四千年的寿命,搭起与天地对话的阶梯,也听到了雄浑苍凉的回声。

⑧它是一棵长满故事的树。《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鲁莒两国曾在此树下会盟。它见证了两国国君笙歌弦舞、化剑为犁的情景。莒国虽小,“毋忘在莒”之典故,自春秋至西汉,犹如这棵树繁密的根系,在《管子》《吕氏春秋》《新序》等典籍中鲜活地延续,逐渐由臣子规劝君王居安思危、不可忘本,演变为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告诫。而“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则有揪出罪魁祸首,不杀不足以求安宁、平民愤的意味……这些都发生在它眼皮底下,四千年不过它的四季,由绿转黄,从繁华到凋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它扎根于历史腹地,矗立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历二十朝代,铭记多少成败是非,洞悉多少善恶兴亡。

⑨公元495年,一个叫刘勰的莒地读书人,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的打击,又以一介清贫白衣,在寺院中孤苦伶仃地苦读十年。而立之年的一个夜晚,他梦见自己手捧祭器,追随孔子南行。他认为这是孔子在暗示他要有所担当,遂决心著书立说,树德建言。此后历经四个寒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之中,终生未娶的他终于有了一生最得意的孩子——《文心雕龙》。人因文显,自此刘勰名噪一时,他也终于从寺院中走出来,做了一系列小官。正当他渴盼施展政治抱负之际,梁武帝下诏解除他的职务,敕令他重回寺院编纂经藏。两年后,完成任务的他“燔发出家”,改名慧地。从此,俗世少了一个官,寺院青灯下多了一个孤傲的身影。通往这棵银杏树的黄泥古道上,常常能够看见他鹑衣百结,飘然而过。校经楼中,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楼外银杏树绿了黄了,经年不辍……

⑩一千五百年后,我站在这棵银杏树下,才意识到《文心雕龙》也是一棵结满累累成语、格言和警句的银杏树。这棵树氤氲着千载充沛文气,雕版着千年工笔乡愁。

我绕着这棵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想能够生长如此长寿树的地方,必得吸纳天地之精华。我要围绕着它,呼吸它的气息,啜饮它的甘露。临走我还要拾一片它的落叶,我将重温我曾被它荫庇的童年和少年。归来我仍是中年,但从此,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

(取材于简默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累果实摩肩接踵 摩肩接踵:形容果实密集
B.树身老气横秋  老气横秋:形容年老体衰、缺乏朝气
C.化剑为犁的情景 化剑为犁:与“化干戈为玉帛”意思相近
D.自此刘勰名噪一时 名噪一时:与“声名鹊起”意思相近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追忆了夏、春、秋三个季节银杏树带给作者的不同乐趣,富有童趣与诗意。
B.第⑥段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浮来一棵树”中“浮来”的含义。
C.在浮来山“天下第一银杏树”的启迪下,刘勰决心著书立说,创作了《文心雕龙》。
D.文章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不仅使银杏树更加可亲可敬,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小题3】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2 09:4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数据于中商产业研究院)
我国高速铁路网始建于2004年,第一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8月通车,从此成为铁路投资重中之重,2015年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总规模达4万公里以上,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可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
(摘自《2015年中国高铁发展报告》)
材料二
耗时半个世纪,日本新干线铺设了2325公里;历经二十载,德国城际高铁贯通了1560公里;历时14年,2016年9月,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早在2010年京沪高铁就创下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记录。高铁已成为中国大众出行优选,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50亿人次。中国不仅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高铁安全运输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开始作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名片加速走向世界,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领头羊,主演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头戏,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201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2月25日G65次列车驶出北京西站,标志着被称为“蓝海豚”和“金凤凰”两个型号的车型,采用重联的方式,首次上线运营。
近年来,我国铁路部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终于有了属于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列车。标准动车组列车上线运营,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系统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及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对保持我国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推进高铁装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高铁之前走出国门,只是在铁路承建方面攻城略地,是浅层次的“走出去”,“中国标准”的横空出世则是“中国制造”的深度输出,是深层次的“走出去”,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G65次列车上线运行,实现了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引领者”,从“学徒”到“师傅”的完美逆袭。
(摘自2017年2月27日《中华铁道网》)
材料四
现阶段,中国高铁输出重点布局亚洲地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以及加拿大等传统高铁强国皆有意插足亚洲各国庞大的高铁建设计划,从而成为中国高铁输出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地缘政治、技术水平以及引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日两国在亚洲高铁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领跑地位。中日高铁竞争既有经济竞争的表征,又有政治博弈的色彩。经济方面,日方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就短期利益作出让步。正如日本相关人士所言,与中国竞争高铁项目“即使零元中标也应该拿下高铁订单”。政治方面,政府高层频繁于外交场合推销日本高铁,不惜对东道国提供条件优厚的政府开发援助条件,且将高铁项目合作与防务合作、武器出口等问题相挂钩。此外,日本政府公开质疑中国高铁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并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对“强中国”所存有的猜疑和防范之心,于中国高铁进击海外市场之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意欲制造不利于中国高铁输出的外部环境。
(摘自2017年2月20日《学习时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高铁发展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5年,我国基本建成了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客运网,覆盖国内所有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高铁已成为大众的出门优选。
B.中国高铁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名片。
C.2015年,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中国高铁发展速度之快、运营规模之大令世界瞩目。
D.迄今为止,中国高铁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时速创造世界纪录,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拥有了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列车。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使用2万公里、时速486.1公里等数字,让人们准确、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高铁发展的高速度,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B.G65次列车上线运行,表明了我国已全面系统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领先世界水平。
C.材料四重在报道中国高铁面临的激烈竞争,受地缘政治、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是中国高铁驶出国门的唯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D.运营规模大,建造成本低,已经发挥出建成高铁安全运输的示范效应,这些表明中国高铁在国际高铁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小题3】中国高铁输出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鲜花盛开的古镇

刘建超

古镇不大,地域偏僻,四季开满鲜花。古镇的警务室只有两个警官——年纪稍长的昊杰和刚分配来的实习警官茫茫。

茫茫的到来,让吴杰非常欢喜。筒易的木屋里,昊杰把靠近窗户、能看到后山风景的床铺腾给了茫茫。

“你可是咱警务室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啊,说明咱古城的警务室很被上级重视。”昊杰额头的皱纹都舒展了,吴杰最担心的就是警务室要撒并,茫茫的到来给他吃了定心丸。

茫茫的心思却不在这个简陋偏僻的警务室里,山高路远,人少户稀,有啥好留恋的? 况且女朋友在城里噘着嘴生着气,催促着他找领导调回去。

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路边山涧草木金黄,蓝天白云,山雀啁啾,昊杰急匆匆地走在古镇蜿蜒的土路上,他无心留恋秋日的景色,背着吉他挺着微微发福的肚子,面色焦急。

茫茫留下一封信,走了。茫茫的女朋友下了最后通牒,大款男同学追她如醉如痴,丰厚的经济条件让她的父母招架不住了。女友说,茫茫你再不回来,我就是别人的妻子了。

小镇三面环山,山高峰险,峭壁悬崖,一条路通向山外的火车站。火车每天只在古镇停靠一次。

昊杰气喘吁吁地走着,汗水浸湿了警服。昨天茫茫收到一封信,情绪有些变化,沉默了一下午,烟抽得很凶。吴杰怪自己疏忽,应该和茫茫谈谈,疏导疏导啊。

茫茫长得魁梧健壮,年轻英俊。昊杰个头儿不高,腆着肚子。是个面目和善的半大老头儿。两人站在一起时,就像是父子。

古镇不大,人口少,偏僻的山沟里,外来的人也不多。昊杰更多的时间是对着少言寡语的茫茫唠叨,张家的姑娘考上高中了,李家媳妇生了大胖小子了。吴杰一个人生活,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张罗,茫茫来了也跟着昊杰搭伙。昊杰爱吃面,茫茫喜欢吃米,吴杰有时要做两样饭,从来不嫌麻烦。茫茫有次半夜发烧,当时大雪封门,昊杰连滚带爬地请来医生,守着茫茫一夜不合眼。茫茫脚气感染,行走不便,昊杰借来轮椅,推着茫茫在小院里转悠,还帮他冲澡搓背。镇上的人见状,说茫茫倒像是来古镇度假的,昊杰成了服务生了。

茫茫的话少,从不说自己的事情,昊杰也从不过问。只有一次,茫茫说大学时自己的吉他弹奏得过优胜胜奖。昊杰就托人从城里捎来一把吉他,他从茫茫接过吉他的眼神里捕捉到了谅喜。从此,木屋里就有了茫茫忧郁的琴声。

昊杰汗流決背地赶到火车站,火车还是开走了,只看到火车留下的一缕袅袅白烟。昊杰沮丧地坐在排椅上喘着粗气,一个影子罩住了他。他抬头,茫茫立在他面前。

昊杰擦着帽梯上的温汗说:“茫茫,就想这样不辞而别当逃兵了?”

“我不是当逃兵,我要找找领导,把我调回去,局里更适合我。”

“为什么没有乘火车走?”

“为了爱情,我能理解。可也不能不打声招呼啊。”

茫茫转过脸看看身边的半大老头儿,说:“老昊,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你就这么安心地默默无闻一辈子?”

昊杰有过一个女友,两人很恩爱。女友就是古镇的人,为了女友,他申请调到这个偏僻的山坳小镇。也是个秋日的午后,他和女友在山坡上散步,遇到了一个被通缉的毒贩。在扭打搏斗中,毒贩的匕首刺中女友的胸口,女友就躺倒在他的怀中,原本一周后他就要和女友举行婚礼。女友长眠在小镇的山坡上,他从床边窗户上就可以看到后山上女友安息的地方,那里四季开满鲜花。

“再有一年我就可以退休了,能留在这里永远陪伴她了。咱警察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不都是一个目的,保护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吗?"

茫茫不说话,烟凶狠地缭绕着。

昊杰将身边的吉他交給茫茫,默默地站起身,戴好帽子,朝古镇的方向缓緩走去。

昊杰采集了一束秋菊,坐在后山坡女友的墓前。落日的余晖,抚慰着安静的古镇,阵阵花香弥漫。

傍晚,昊杰回到简陋的小院,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作品的人物,也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小说采用插叙手法所写女朋友的死,是吴杰执着留在小镇安心当警察的直接原因;小说还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昊杰这一丰满形象。
C.小说主要情节是围绕茫茫的去与留展开,并层层推进的; 茫茫的女朋友和茫茫之间的矛盾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小说以“鲜花盛开的古镇”为题,在文中又多饮描写古镇的优美景色,这就为后文茫茫能够留在古镇埋下伏笔。
【小题2】试概括小说中昊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园如梦
山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目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满头白发。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母亲还会为我采摘那些新鲜的三月莓。母亲的身影呈现在眼前,逐渐缩短母子间的距离。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閃耀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风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一回地爬上树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杈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出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那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远隔一方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快乐;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有您自己的寄托!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小题1】第三段说“母亲的声音已成回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2】作者在描写父爱与母爱时,在选材上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题3】最后一段作者将家园比作“袄”、“鞋”、“伞”、“饼”、“线”,试说出这些比喻的含义。
【小题4】说说文章题目意义,并说说题目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以“人”为中心,是儒家文化的特点,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却有非常深厚的人道关怀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气质或人文情怀。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与万物平起平坐的一员,而是高于和优于万物的特殊存在。《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论述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人“为万物之灵”,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人的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他的生命就应该被尊重。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
二是,重视人伦关系,倡导人伦义务。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到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没有人伦网络,人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所以,儒家讲“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不但有这五种关系,而且对应每种人伦关系,还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认为这些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不可更改,不容置疑,甚至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无可选择的“天伦”。
三是,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每个人都有其独立意志、独立人格。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从中国哲学传统上看,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践行上的主体性。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出“舍生取义”,都是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有大人格,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缘于这种道德精神的主体性和人格的独立性。
四是,饱含忧患意识,担当历史责任。儒家从忧患意识出发,探讨的是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个人之与整体的义务和责任,强调的是入世与担当,“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千古文人家国梦,修齐治平济世心。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寓于他们的政治关怀和社会关怀中。
五是,探索社会理想,追求人生大道。儒家倡导“德治”,孔子强调仁爱,“仁者爱人”;孟子说要施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是儒家思想中最进步的内容,最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观念。儒家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建设大同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地,表现出对社会理想的人性渴求。
儒家文化重视并倡导人际、人与社会、人的身心、人与自然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中国历代典籍的思想脉络里,不断地阐述和丰富“以人为本”的儒家价值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是我们新的传统、活的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小题1】关于文中儒家文化“人文情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地位和价值高于其它事物,人的生命理应得到尊重,这是儒家文化具有浓郁人文气质的一种体现。
B.儒家认为,人都存在于人伦网络中,它规定了各种人伦关系,也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这些关系不可更改,是不能选择的“天伦”。
C.儒家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精神的主体性和人格的独立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由此培养出的人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D.儒家文化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种责任的体现。
【小题2】下列观点与论据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天地之精所有生物者,莫贵于人。(汉 董仲舒)
B.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里仁》)
C.饱含忧患意识,担当历史责任———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 杨继盛)
D.探索社会理想,追求人生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礼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特点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中心的特点也就成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B.中国传统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最能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上。
C.儒家文化强调“爱人”,主张实行“仁政”,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大同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
D.儒家文化重视并倡导人的身心、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现代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专注、精益求精。当今,美术教育及创作领域当今也非常需要“工匠精神”,需要这种认真、专注、严谨的态度,它是提升美术创作品质、创作更多时代精品的重要保证。

②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是美术事业的新生力量。在信息爆炸、新潮艺术观念涌动的今天,高校美术专业有些学生缺乏专注、钻研的精神与态度:一些人更乐于追求快餐式的作品,甚至有时会鄙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有的学生认识不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现代艺术”。故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艺术创作环境受到多重影响的情况下,在美术教育和创作领域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③强化工匠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专注度、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激发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热情都有很好的帮助。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应当融入课程设置以及基本功的锤炼:优化课程配置,加重基础课程的比重,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双管齐下,提高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对新入学学生尤其应该夯实基础训练,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严格考核,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造型能力。其次,还应汲取传统工匠师徒传承的长处:整合教师资源,增加个别辅导,重视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激发其创造力。

④与美术教育一样,美术创作领域同样需要融入“工匠精神”。美术创作领域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绘画技能的继承发展方面,更呈现在美术创作所渗透的创造力和求真精神中。

⑤当下,部分美术作品缺乏文化内涵,更像是缺少灵魂的“复制品”,作品形式趋于世俗化、商业化、数码化,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的作品不多。一些创作者忘记了艺术创作应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初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艺术性,而是市场认不认可、接不接受,目标是快速成名,快速获益。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无疑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不仅对艺术资源造成浪费,也不利于社会正能量、优秀文化的传播。

⑥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创作者应不断提高手头功夫,而不是离开绘画基础去寻找艺术创作的“捷径”。其次,创作者应有坚持本心进行艺术创作的定力,坚守艺术的审美价值,去除浮躁心态,拒绝畸形市场的诱惑,在创作主题、造型、色彩、画面布局等方面都认真对待,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完成每一幅创作,而不是一味迎合部分市场的需求。

⑦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创作,都应秉承极致、求精、务实的“工匠精神”。美术工作者们应当有时代的担当,培养时代新生力量,勤于创作具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节选自曾传兴《注重“工匠精神”培养》,《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可概括为两方面,即鄙夷传统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追求快餐式作品;轻视基础,急功近利。
B.培养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将其融入课程设置以及基本功的锤炼;二是对新生夯实基础训练,严格考核基础课程。
C.美术创作与教育领域工匠精神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绘画技能的继承发展方面,后者侧重于作品所渗透的创造力和求真精神中。
D.培育美术创作领域工匠精神需要创作者从两方面着手:即提高手头功夫;保持艺术创作的定力,坚守艺术审美价值,拒绝畸形市场诱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在第①段就提出了当今美术教育领域非常需要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一论点。
B.文章将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结合起来,既列举了当今美术教育与创作中背离工匠精神的种种现象,也指出了解决的方法。
C.第②段列举事实,阐述高校美术专业一些学生忽视工匠精神的原因,其中信息爆炸、新潮术观是外因。
D.文章的论证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领域分别阐述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具体有效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汲取传统工匠师徒传承的长处,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基本功,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B.美术创作者缺少工匠精神,其作品往往缺乏文化内涵和灵魂,形式趋于世俗化、商业化、数码化,艺术性和感染力都不强。
C.美术创作者应该提高技能,抵制市场诱惑,在创作主题、造型、色彩、画面布局等方面一丝不苟,方能创造出精品。
D.美术工作者要秉承“工匠精神”,有时代担当,努力培养新生力量,勤于创作时代精品,从而推动美术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