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 ,将浪涛如山变为 ,将凶猛如火变为 ……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④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⑤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⑥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⑦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⑧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⑨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⑩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小题1】给第②段文中空白处依次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喃喃细吟   珍珠四溢   柔情万缕
B.喃喃细吟   柔情万缕   珍珠四溢
C.珍珠四溢   喃喃细吟    柔情万缕
D.柔情万缕   珍珠四溢   喃喃细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江堰的水滋养生命,九寨沟的水塑造灵魂,它们都极具个性,堪称“水之经典”。
B.文章写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有独到深刻的思考。
C.④⑤两段承上启下,强调了正是李冰父子将难以治理的水化为造福人类的生命之水。
D.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作者笔下九寨沟之水的特点。
【小题3】文章第④⑥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小题4】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2 10:5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忧伤的质量

朱成玉

看《歌手》,李健在评价迪玛希的时候,说了一句“他的忧伤很有质量”,他说迪玛希的眼睛里有光,有不同于他年龄的故事,那里面有深深的忧伤。本来是一句调侃,我却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忧伤也可以有质量吗?

我想是的。多少美妙的诗和歌都弥漫着忧伤的味道,让人痴迷不已。把忧伤变成诗,把忧伤变成歌,这都是有质量的忧伤。

而那些沉沦和下坠,都是没有质量的忧伤。

有的忧伤是蒙蒙细雨,淋着每一个人,但我们都知道,这雨终究会停,终究会有一架彩虹,横空出世,把你和新生活连接起来。这就是有质量的忧伤。

有质量的忧伤,不光带给你美感,更重要的是不能带你坠落到深渊,而应该像一杯茶,虽然弥散着伤感的味道,但绝不沉沦,只是那么静静地与时光对峙,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抚慰?

人们善饮忧伤,不是为了最后解脱的醉,而是那忧伤里,浮着沁人心脾的茶香,那不是沉沦,而是拯救。

我想到川端康成的忧伤,那是不可一世的忧伤,令人心碎到骨子里的忧伤,但因为他最后自尽身亡,所以,我说他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

川端康成的忧伤,有时候表现在他的沉默上。三岛由纪夫曾写到川端的沉默:跟他对面“被默默地、死死地盯着,胆小的人都会一个劲擦冷汗”。三岛由纪夫说,有个刚出道的年轻女编辑初次访问川端氏,运气很好或者说运气很坏,因为没有其他来客。但川端半个多小时拿那妖气的大眼睛一言不发地盯着对方,女编辑终于精神崩溃,“哇”地伏身大哭。

那张苍白的有些颓废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极度渴望探究人性的眼,那双眼睛是贪婪的,甚至让人觉得它有偷窥的欲望。

我把忧伤看成一种气质。它可以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可以是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寻。

阿多尼斯在一首诗中写过:

但愿我有雪杉的根系,我的脸在忧伤的树皮后面栖息。

他看出了一棵树的忧伤,那么,他必然也是忧伤的。只是,这忧伤是绿色的,是有营养的,他和树的灵魂彼此给予着深深的激励。所以,他才可以把忧伤豢养在他“孤独的花园”里,有节制地生长着。

忧伤是诗歌的核,那份忧伤是让人浅尝辄止的,而非陷入和沉沦。可是写诗的人,有多少人把自己埋在自己的罂粟花田里。特拉克尔、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茨雏塔耶娃、海子、顾城、戈麦……在诗人的史册上,列着一长串的自杀清单,这是以生命为代价哺养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忧伤,是堕落的忧伤。

写了多好的诗又有何益?战胜不了自己的绝望,便不配给别人带来希望。

一个朋友,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特级教师了,可是有一天,忽然辞了职,去一个乡村支教。所有人都不解,她说,因为有一天,她看到了那个乡村的照片,照片上的天空,蓝得让人沉迷,还有那蓝天下孩子的眼睛,那些忧伤的有些绝望的眼神,让她动容。

她说她感知了那些忧伤,她要走进那些忧伤里,她要把那些忧伤里绝望的灰都变成渴望的光。

她只不过是遵从了自己的心而已。

她的拯救,让那一片忧伤变得有了质量。

她在给我的信中,特意关照了我忧伤的特质——

“你看起来那样忧伤,在绚烂的阳光里这多么不合时宜……你可以忧伤,但不能一滑到底……”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李健对迪玛希调侃式的评价,引出所要探究的人生命题,并以“忧伤也可以有质量吗”引发读者的思考。
B.川端康成执着于美的追求,用哀美、悲美和幻美构筑了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作者对他是非常欣赏的。
C.本文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同时,综合使用整句和散句,使得文章兼具整齐和错落之美。
D.文中引用了特级教师支教的事例,说明了有些“没有质量的忧伤”也可以被改变,并启迪人们,不要沉沦于个人的忧伤。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有质量的忧伤”的特点。
【小题3】请分析画线句“但愿我有雪杉的根系,我的脸在忧伤的树皮后面栖息”的含意及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后面的题。
西安这座城(节选)
贾平凹
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我该怎样来叙说西安这座城呢?
是的,没必要夸耀曾经是13个王朝国度的历史,也不自得八水环绕的地理风水,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不在了这里,对于显赫的汉唐,它只能称为“废都”。但可爱的是,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依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懦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喤喤喤开过来的境界里去。如果有机会收集一下全城的数千个街巷名称,你会突然感到历史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一只并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这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唐时的标记。
现代的艺术日夜在上演着,但爬满青苔的如古钱一样的城墙根下,总是有人在观赏着中国最古老的属于这个地方的秦腔,或者皮影木偶。最是那土得掉渣的土话里,如果依音笔写出来,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西安的科技人才云集,但民间却大量涌现着《易经》的研究家。你不敢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清晨的菜市场上,你会见到手托着豆腐,三个两个地立在那里谈论着国内的新闻。在公共厕所蹲坑,你也会听到最及时的关于联合国的一次会议的内容。关心国事,放眼全球,似乎对于他们是一种多余,但他们就有这种古都的秉性。“杞人忧天”从来不是他们讥笑的名词,甚至有人庄严地提议,在城中造一尊巨大的杞人的雕塑,与那巍然竖立的丝绸之路开创人张骞雕像相映成辉,成为一种城标。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你信步在城里走走吧,钟楼已没钟,晨时你能听见的是天音;鼓楼已没鼓,暮时你能听见的是地声。我不知疲劳地,一定要带领客人朋友爬土城墙,指点那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说,看见那大雁塔吗?那就是一枚印石;看见那曲江池吧,那就是一盒印泥。记住,历史当然翻开了新的一页,现代的西安当然不仅仅是个保留着过去的城,它有着其他城市所具有最现代的东西。但是,它区别于别的城市,是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了。
【小题1】作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又说,西安“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西安的古城魅力体现在哪里?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西安濡养了西安人怎样的性格?
【小题3】作者说“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文章里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分条陈述。
【小题4】《西安这座城》(节选)很多地方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把西安的古韵娓娓道来。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杨柳青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最具盛名的“年画四大家”之一,得名于天津千年古镇杨柳青。在中国众多年画中,杨柳青年画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丰满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极具装饰性。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板年画。他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是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年画因以产地得名。
自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7~1644年)产生这项工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中期,其技艺趋于成熟。因其制作精美而成为贡品,被选送入皇宫,自此声名远播。最早开业的画铺为崇祯年代(1628~1644)的戴(戴康增)、齐(齐键隆)两家,后又有惠隆、美丽、宪章等字号。初期年画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多见的是明末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优秀作品。清末民初,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落和新式洋画的兴起,杨柳青年画曾一度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抢救、才使杨柳青年画艺术得以保存下来。六十年代,杨柳青年画再创辉煌。工艺上不断出新,出现了在成版后再施以彩绘,晕芬描金的技法,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和人才。
杨柳青年画是木版印绘结合的制品,其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采取木版刻印和人工彩绘型结合的制作方法,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需经过绘图、刻板、套印、着色、糊裱等十几道工序。前期工序与其他木板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它完美地将色彩与情调、民间绘画与国画风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杨柳青年画在历史的不断演绎中形成了题材广泛,种类繁多的规模。杨柳青年画按照表现内容分为十大类:娃娃类、侍女类、仕女娃娃类、民俗类、时事类、故事类、戏曲类、神类、佛类、风景类。作品喜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在十类年画中,娃娃类在杨柳青年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寄托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年画题材中的谐音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它将“莲花、鱼、桃、蝙蝠、鹿、鹌鹑、菊、佛手、扇”等恰当的运用到年画中,由娃娃手中持有的器物,用谐音或比喻凑成年画题目,妙趣横生,令人赞叹,如:“莲——连”,“鱼——余”组成“莲年有余”;“蝠——福”,“扇——善”组成“福善吉庆”;“莲——连”,“笙——生”组成“莲生贵子” 等。杨柳青年画不仅是民间艺术的典范,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杨柳青木板年画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一些传统佳作如《连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为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周汝昌善生曾为杨柳青年画写诗,作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杨柳青年画作为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过国展出。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独特风格。“南桃北柳”一说充分肯定了杨柳青年画在中国版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B.杨柳青年画在清代因为制作特点而成为贡品,现在还能见到清代的许多优秀作品。
C.杨柳青年画是民间木板年画,依据画稿刻板套印正是杨柳青年画与其他木板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D.杨柳青年画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辉煌:第一次是清代光绪以前,第二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小题2】本文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那些艺术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凋零的凤仙花

彭时美

弟弟3岁多的时候,一次意外,被开水严重烫伤,右半身的皮肤全层受到损伤。伤愈后,留下了坚硬的、边缘形状不规则的疤痕。医生说,这娃儿命大,烫成这样都没有死,必有后福。父母顿时眼泪盈眶,不知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还是对未知世界的忧虑。

因经济拮据,父母只好带弟弟离开医院回到小镇上,让一个乡村医生继续给弟弟医治。弟弟的手在慢慢生长,而从大腿上移植上去的一块皮肤却是死的,它紧拽着生长的几根手指,他的右手就这样畸形地长成了大手。父亲时常愁眉不展,对弟弟在学习上的要求也愈发严格。

我上高二时,在上海打工的父亲对我说:“家里钱紧得很,你看你弟弟马上就要读初中了,他身体那个样子,不多读点书以后怎么生存呢?你跟他不一样,这个高中你就不要再念了,行不行?”

我心里是拒绝的,从小到大,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了他,现在连我读书的权利也要剥夺,但同时我也明白,目前的家庭条件确实容不得我说不。

辍学后,我也前往上海打工。几年里,我没有主动联系过父亲一次,还果断辞了他托人给我找的工作,从此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他偶尔知道我的消息,也是辗转从母亲那里得知。我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还在生他的气。每到年底,母亲就在电话里劝我回去,说父亲也要回来,大家都很想我。我每每就决绝地说:“那我就更不想回去了!”

两年多的时间,我断断续续给家里寄回去不少钱,余下的一些钱,我报考了一个电脑培训班。翌年,我进了一家大型工厂做品检文员。

20岁生日那天,按照往年惯例,母亲又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慰劳自己特别加餐。我不耐烦地打断她的话:“我报考了成人自考大专,就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你们不供我读书,我供我自己读。”电话那头一时语塞,良久沉默,然后又响起老生常谈的话:“身体最重要,不要太辛苦。”

弟弟高二暑假来上海玩,我陪他参观了当地几个著名的景点,给他买了好几身衣服。试衣服的时候,他有些拘谨,欲言又止。

后来听母亲说,弟弟将我给他买的一件短袖T恤衫给了父亲。我才知道原来他从来不穿短袖衣服,是害怕暴露他疤痕狰狞的右臂。

我忽然想起来,每次给他拍照时,他总是左边身体侧对着我。想到这里,我倏地潸然泪下,这些年我心有腹诽,抱怨父母不公,使我在最好的年华错失受教育的机会,却不曾想过弟弟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竞如此困难。

“你跟他不一样”,想起当年父亲的话,我若有所思:亲情不是一杆缺少公平的秤,只是我心里少了一个“理解的砝码”。

一个夏天,我回家了,这是我离家多年之后第一次见到父母。母亲接过行李箱,笑得合不拢嘴。父亲看上去苍老了许多,见到我,眼神中虽满是疲惫,却掩饰不住喜悦,嗫嚅着:“你总算回来了。”

我听了有些心酸,但是依然面无表情,把头扭到一边,打量着重建的新房。

我走出院子,发现当年那棵柑橘树不见了,茎肉粗壮的凤仙花依然还在,一片绿茵茵的花叶紧密簇拥。弟弟跟在身后说:“去年砌房子、修院子的时候,妈特意叫工人师傅不要毁了这块花圃,说你要是夏天回来看见那些盛开的花儿,一定会欢喜的。”

这时,母亲走过来,递给我一个破旧的小册子:“这些年你往家里寄的每一笔钱,还有你给弟弟买东西的花费,你爸让我都一笔一笔记好。我们对不起你,计划等你出嫁的时候,一并还给你,我们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

打开小册子,我一页一页翻看,数字旁边批注着歪歪斜斜的汉字。我的心突然颤抖起来,似乎在父母眼里,小册子上的那些阿拉伯数字是他们对我的良心债。瞬间,我多年的执拗被眼前的数字击打得粉碎。

“妈,你们这是干什么!”我把小册子撕成条,轻声说,“都是一家人,他是我弟弟,我心甘情愿的,从来没想过要你们还。”

一时触景生情,想起小时候,我和弟弟在柑橘树下摘凤仙花,远远传来父亲的声音:“你是姐姐,要带着弟弟,不要欺负他……”

盯着那块花圃,我怔怔发愣。凤仙花也叫女儿花,又叫指甲花,一首叫《凤仙花》的歌中唱道:凤仙花盛开的花瓣染着你的指尖,父母的教导印染你的心智,你试试,你可以数尽天上星斗,然而你数不尽的是父母的教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永不凋零的凤仙花”一语双关,既指父母为“我”保留了花圃,让凤仙花在夏天盛开;又指“我”与父母弟弟的亲情永远存在。
B.父亲偏袒弟弟,为了让弟弟多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而让“我”中途辍学,到上海打工挣钱养家,这表明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
C.“我”被迫辍学工作后,不仅给家里寄了不少钱,还陪弟弟游上海,为弟弟买衣服,表明“我”虽对辍学心有不甘,但却真心疼爱弟弟。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过程中不断插入“我”的内心活动,表现“我”的情感变化,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题2】结合小说情节的发展,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作者以《凤仙花》的歌词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④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⑤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⑥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⑦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小题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五自然段却写到两棵树和自己年迈的父亲,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用意?
【小题3】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的角度,从文中第二段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