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小题2】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10:4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而的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语料1

冬夜

艾芜

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在寂寞的马路旁边,疏枝交横的树下,候着最后一辆搭客汽车的,只我一人。虽然不远的墙边,也蹲有一团黑影,但他却是伸手讨钱的。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

那蹲着的黑影,接了我的一枚铜板,就高兴地站起来向我搭话,一面抱怨着天气:“真冷呀,再没有比这里更冷了!……先生,你说是不是?”

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吧?”

他捶了几下胸口之后,兴奋地接着说道:“是的,是的……乡下冷,你往人家门前的稻草堆上一钻就暖了哪……这街上,哼,鬼地方!……”

接着他便说到壮年之日,在南方那些山中冬夜走路的事情。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犬声,敞开树阴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人你的鼻子。抬头看,四周闪着微笑的眼睛,欢迎着,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你刚开口说由哪儿来的时候,一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老太婆盼咐她的孙女,快把火拨大些,多添点子柴,说是客人要烘吸他的身子;你暖和了,还不觉得疲倦的话,你可以摸摸小孩子的下巴,拧拧他们的脸蛋,做一点奇怪的样子,给他们嬉笑。年轻的妈妈,一高兴了,便会怂恿他的孩子把拿着要吃的烧山芋,分开一半,放在你这位客人的手上。如果你要在他们家过夜,他们的招待,就更来得殷勤些。倘若歇一会,暖暖身子,还要朝前赶路,一出柴门,还可听见一片欢送的声音:“转来时,请来玩呀!”老头子讲着讲着,给冷风一吹,便又咳嗽起来,我听得冷都忘记了,突然老头子忘形地拉着我问道:

“先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哪?……这里的人家,火堆一定烧得多的,看窗子多么亮哪……他们为什么不准一个异乡人进去烤烤手哩?”

搭客汽车从远处轰轰地驰来了,我赶忙摆他的手,高声说道:“因为他们是文明的人,不像那些山里的……”

再跳进通明的汽车里,蓦地离开他了。但远的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面,那些丰美的醉人的温暖,却留在我的冬夜的胸中了。

(有删改)

语料2

北京折叠

郝景芳

转换开始了。整个世界开始翻转。大地在升起。老刀观察着地面的走势,抓住土里埋藏的金属断茬,很快被带到空中。

折叠城市分为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老刀从小生活在第三空间。做了二十八年垃圾工,他还没找到可以独自生存的意义和最后的怀疑主义。有人对老刀说:“我还是劝你最好别去。那边可不是什么好地儿、去了之后没别的,只能感觉自己的日子有多操蛋。没劲。”但他没有办法……他被整个攀爬弄得头晕脑胀,胃口也不舒服。他忍住呕吐,在地上趴了一会儿。

翻转结束了。太阳缓缓升起,天边是深远而纯净的蓝,蓝色下沿是橙黄色,有斜向上的条状薄云。他从来不知道太阳升起竟然如此动人。

……

走到园门边上,他才发现有两个小机器人左右逡巡。小机器人忽然发出嘀嘀的叫声,转着轮子向他驶来。很快,从最近的建筑中走出三个男人。老刀紧张极了,他想退出去,已经太晚了。一个三十几岁的男人走在最前面,一到跟前就用一个小银盘上上下下地晃。

“没记录。”男人将手中的小银盘向身后更年长的男人示意,“带回去吧?”

年长者带老刀进入一个房间。“你是第三空间来的吧?他顿了一下,又说,“你叫我老葛吧,我原来也是第三空间的。咱也算半个老乡。”

老刀长长地出了口气,心里感叹万幸。他于是把自己到第一空间的始末讲了一遍。

老葛于是也不见外,把他自己的情况讲了。他从小也在第三空间长大,父母都给人送货。十五岁的时候考上了军校,后来一直当兵,文化兵,研究雷达,能吃苦,技术又做得不错,赶上机遇又好,到了第一空间一个支持性部门,专给政府企业做后勤保障。

老葛在小国桌上摆了几碟子菜,又拿来半瓶白酒和两个玻璃杯,倒上。直到这时,老刀才发觉自己的饥饿。他只想快点咀嚼,牙齿的速度赶不上胃口空虚的速度。吃得急了,就喝一口。这白酒很香,不辣。老葛慢悠悠的,微笑着看着他。

不一会儿,两人都有点醉。他们趁着醉意,聊了不少以前的事,聊小时候吃的东西。老葛最喜欢吃酸辣粉和臭豆腐,在第一空间这么久都吃不到,心里想得痒痒。老葛说起自己的父母,他们还在第三空间,他也不能总回去。他希望老刀帮他带点东西回去,弥补一下他自己亏欠的心。昏黄的灯光中,老刀想起过去一个人游荡在垃圾场边缘的所有时光。

老刀看了看时间,还有三个小时转换。他收拾了一下心情,该走了。

猎户座亮星映在镜面般的湖水中。老刀坐在湖水边上,等待转换来临。他看着夜色中的园林,猜想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看这片风景。他并不忧伤留恋,这里虽然静美,可是和他没关系,他并不钦羡嫉妒。他只是很想记住这段经历。夜里灯光很少,比第空间遍布的霓虹灯少很多,建筑散发着沉睡的呼吸,幽静安宁。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数字。

再回到第三空间,那里的城市居民只过了平常的一场睡眼,不会有人发现老刀的离开。老刀去了老葛家,将老葛给父母的两盒药带给他们。两位老人都已经不大能走动了,一个木讷的小姑娘住在家里看护他们。

老刀踱回自己租的房子。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着糖糖的脸,疲倦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张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没后悔将她抱来。她笑了,吧唧了一下小嘴。他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

(有删改)

【小题1】试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小题2】两篇文章都塑造了底层人的形象,请简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小题3】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文明世界”,试简析下面两处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1)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
(2)夜里灯光很少,比第三空间遍布的霓虹灯少很多,建筑散发着沉睡的呼吸,幽静安宁。
【小题4】两篇文章都向读者展现了“不平等”的世界,试探究两篇文章的寓意。
【小题5】有人对这个世界的不平等感到沮丧甚至恼怒,有人则发誓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不平等,还有人提议要坦然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机器人医生的未来

2014年6月7日,5名参赛者参加了在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一次测试,其中一名名为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tsman)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了图灵试验(一种测试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大多数测试者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乌克兰男孩。

尤金在测试中的表现“骗过”人们的判断,这足以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基本代替正常成人的工作了。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温斯顿所称:“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脑力工作。”相应地,用机器人医生看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而且,这样的方式已经初露端倪。

2011年2月,IBM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益智类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人脑,即《风险》节目历史上最优秀的两位人类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德•拉特。此后,沃森又被宣布可以作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参与诊疗疾病。

与此类似,中国也有人开始依靠“百度大脑”来看病,谁有了病或需要用药,都会上百度上搜一搜。不过,最近披露的一个消息却让人对“百度大脑”这样的人工智能心存疑虑,甚至担忧。

作家六六发现尿色变深,便从香港赶回上海看病。尿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增多,医生建议做彩超排查。六六开始了她的“百度求医”历程。搜索结果使她怀疑自己可能患了膀胱癌。最后,经过CT检查,确诊为肾结石。

为何“百度大脑”会误诊?原来,即便“百度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测能力,但其智力与尤金相比,还是差了许多——只不过相当于2~3岁幼儿的智力。把健康和生命的判断交给“百度大脑”显然有点不负责任。问题在于,现在有多少人知道,“百度大脑”只有3岁的智力,而尤金的智力可达到13岁的水平,以及它们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当无法认识这种差异时,人们就有可能真的把命运交给“百度大脑”而非一位普通医生。

当然,以“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确实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它们有可能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

例如,过去对计算机医生沃森的测试证明,它比一般医生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的能力,原因在于沃森拥有大数据。沃森贮存了很多百科全书、词典、图书、新闻和电影剧本,还拥有大量的医学工具书、临床诊断手册和医学杂志。沃森还可以与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医院建立和维护的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以查阅病历和诊治记录。同时,它还可以获取个人在微博客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上对自己疾病的咨询和查询,并借助这些信息来帮助诊治疾病,这些因素都是大数据的优势。

但是,人工智能同样有许多弱点和不足。例如,机器缺少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也难以理解自然语言。如何让机器人理解人类的语言,即自然语言,是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自然语言通常是指一种自然地随人类文化演化的语言,如英语、汉语、法语等都是自然语言,世界语则被视为人造语言,因为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尽管沃森战胜了人类,但是,沃森不仅对于自然语言难以理解,而且对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更难理解。例如,竞赛的一个问题是:一种语言的方言包括吴语、粤语和客家话,这种语言是什么?正确的答案应当是——中文。但是,机器人沃森答错了,而詹宁斯答对了。

因此,如何让只有3岁智商的“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来完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尤其是为人类诊疗疾病,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沃森并不理解吴语、粤语和客家话就是中国人除普通话以外的方言,说明人工智能还存在很多不足。
B. 用机器人医生看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但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C. 温斯顿教授认为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脑力工作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
D. 计算机软件尤金在测试中的表现可以证明人工智能完全代替正常成人的工作。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百度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测能力,但其智力水平只有3岁,这是其造成“误诊”的原因。
B. 人们无法意识到“百度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时,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百度大脑”。
C. 沃森在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人脑,足可以证明它与医生相比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的能力。
D. 如果能消除“百度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弥补它的弱点与不足,“百度大脑”有可能在未来承担起医生的职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解决了如何让机器人医生理解人类的语言这项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就能提高机器人医生的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
B. 尽管沃森战胜了人类,但是在对于自然语言以及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的理解方面却不如人类,原因在于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
C. 以“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让人工智能完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是未来人类的生活。
D. 沃森贮存了很多书籍,可以与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并借助个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对疾病的咨询信息来帮助患者诊治疾病,这是沃森比一般医生具备的优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如果问“中国制造”在海外最闪亮的“名片”是什么?国人大多会想到高铁。中国高铁起步并不算早,然而,在短短10余年间,中国高铁不仅获得国人点赞,也赢得世界惊叹。

2004年,国家确立“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我国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动车组,从此开启了对动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把版图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并与日本等老牌高铁强国分庭抗礼,甚至技高一筹。在高铁进口国家看来,中国的高铁车辆设计时速高,设备、人力、建设等较发达国家拥有很大的成本优势,同时,建设工期短,质量高也是中国高铁的强大竞争力所在。同时,中国高铁在标的国家建成后,往往能够对当地的交通和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摘自2017人民网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高铁与世界分享“中国速度”》)

材料二:

 

中国高铁收获哪些成绩?

材料三:

铁路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虽然我国铁路目前基本缓解了运能紧张的状况,但在经过跨越式发展后,我国铁路无论硬件、软件水平都有质的提高,但我国更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据介绍,按人均计算的铁路网密度我国约为0.8km/万人,低于美国的7.4km/万人、日本的1.6km/万人、德国的4.1km/万人、法国的4.6km/万人以及英国的2.6km/万人。

完善发达的铁路网,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可靠的动力。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加快铁路发展,非常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让“说走咱就走”不是梦,让出门旅行有了更多的选择。未来的“八纵八横”不仅仅让回家的路更畅通,更多的是唤醒经济大发展,让旅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摘自新华网《中国铁路版图重修订 让旅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材料四:

6月25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至此,我国铁路技术装备的崭新时代到来。这被视为科技强国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如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经济强国是基础;制造强国是核心,只有制造业强,才能实体经济强;科技创新强国是动力,只有科技强,才能从供给侧推动我国经济强国与制造业强国建设。“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正在实现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成果: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发射成功,“中国天眼”即世界首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建成,等等。

当前,中国正在实现从世界科技革命的落伍者、学习者、追赶者向创新者、贡献者、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未来,中国必将在21世纪上半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摘自2017-06-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复兴号”背后的科技强国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兴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是中国科技强国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B.中国高铁里程数已经达到世界首位,新线投产和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已达历史最好水平。
C.近几年来,只要一有人问到中国在海外最闪亮的“名片”是什么,中国人都会想到高铁。
D.铁路网不断完善发达,让出门旅行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的旅行生活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以科技创新强国为动力,以经济强国为基础,以制造强国为核心,制造业强,实体经济才会强。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在春运期间,人们选择高铁出行的比例已有四成多,其中乘坐高铁出发的城市以上海、北京为最。
C.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完成了从世界科技革命的落伍者、学习者、追赶者向创新者、贡献者、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D.我国铁路无论硬件、软件水平都有质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按人均计算的铁路网密度远低于美、德等国。
E.相比其他交通方式,铁路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加快铁路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外国为何选择从中国进口高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较起来,以目前出土资料来看,是十分逊色的。在西周以前,少数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盖,头上长了角,脸上有纹身,下面是蛇身,似乎还介于半人半兽之间。商代铜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盖、错金铜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夹杂在多彩多姿的各种动物兽面之中,不仅数量孤单得可怜,在造型上,也十分简陋粗略,比例极小,实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严的人像雕塑相比。
②西奥多·鲍伊说:“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如果商周铜器上作为图腾的兽面之说可以成立,我们的确发现,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人,在死亡以后,统统归回到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上去,是巨大的龙或凤的种族,强调的只是龙的符号,而不是某一个个人。
③一直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中国人并不喜欢替自己立像,立像留影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自然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俑”的起源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殷商安阳墓中出土的玉石带枷人雕,一男一女,即是人俑的起源。但是,一般数据仍以春秋战国前后为中国“俑”的重要发展时期。《史记•秦本纪》记录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活人陪葬的事:“穆父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日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这件事,《诗经•黄鸟》之中也有反映,表示了春秋时代一般人对这种活人陪葬的反感。这可以说明,文化水平较高于秦的其他中原国家,在春秋时代,恐怕已经普遍以俑来代替活人陪葬了。这个俑的历史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一直到宋,改木雕、陶塑、金属为纸扎人像,才结束了俑与人像艺术密切的关系。
④从这一线索思考可知: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俑是活人陪葬的代替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低卑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除了秦始皇墓出土的秦战士俑比较高大外(通常是180厘米左右),中国大部分以俑为性质的人像雕塑都十分小,只是代替活人的符号。
⑤除了俑以外,春秋以后,中国人像艺术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新的纹饰;但是,这些人像,仍是“人群”,而不是英雄式的个人。我们在春秋时代的许多镶嵌的铜器表面,看到狩猎、采桑、宴乐、农耕、征战……各种生活的主题被表现出来。人,脱离了以兽为符号的图腾时代。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生活的尊严,脱离了对自然的神秘的恐惧,完成了西周以来便努力建立的理性的人文精神。但是,这里的人,绝不同于埃及至尊的王,不同于希腊完美的神和城邦贵族,也不同于印度神秘的巫神,中国最早出现的人,的确是“人群”,是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这里面并不强调个人的英雄式的威严和奇迹似的能力,而更看重的是现实生活中最平凡的共同活动的每一个人,采桑、狩猎、征战都是部族的共同生存经验。
⑥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像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中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选自蒋勋《美的沉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出土的西周和西周以前的人兽形面夹杂的器物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像艺术比起其他民族,还是显得十分落后。
B.以木雕、陶塑、金属、纸张为材料制作的俑,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直到宋朝才结束它与人像艺术的密切关系。
C.春秋以后,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形象,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主要的人像艺术。
D.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体现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特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种生活的主题被镶嵌在铜器表面表现出来,人兽符号的分离,表明这一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
B.中外人像艺术的比较,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不相同。一个民族,其文化典型的形成,也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C.作为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的“俑”,本身不具有“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但却是文明进步和艺术发展的必然。
D.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不喜欢为自己立像,是因为觉得立像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关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⑥段介绍中国人像艺术出现的最早的“人”是“人群”,在发展过程中,部族共存的观念未被放弃,为民族以后文化符号奠定了基础。
B.第③④段引出话题“俑”,结合史料,论证了中国俑起源于殷商,发展于春秋战国前后,转型于宋,概括了俑的特征及与人像艺术的关系。
C.第②段先用引用论证,说明西方人像艺术能繁盛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个人,再谈及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以部族的图腾作为崇拜对象。
D.第①段通过西周和西周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人像器物的举例,从数量和造型角度比较介绍了中国古代人像艺术与其他古老民族的差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屠苏酒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元旦饮屠苏酒,是我国承袭流传已久的年节习俗。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始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据载,药方为东汉华佗所创,制作方法是将大黄、川椒、白术、桂心、桔梗、乌头、菝葜等七味药材细切后装入绢囊,除夕中午将绢囊悬挂于井底,元旦早晨取出,再放入酒中煎煮。而后,全家人由少至长面向东方饮之,份量不拘,多少随意,如此连续三日。
唐宋以后,各种医书或月令风俗典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对于“屠苏酒”的配方、制作、饮用方法以及功效上,都有与《肘后备急方》类似的记载。
而“屠苏”二字的由来却无定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是以此药可屠割苏虺鬼而得名;一是为草庵名,因推广此药方的人居于此草庵中,不知其名,故以“屠苏”名此药方。关于第二种说法,还有一种传说,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传说“屠苏”为孙思邈之庵名,取“屠绝鬼气,苏醒人魂”之意,孙思邈以屠苏庵之药令人作酒,故以其庵名之。
无论“屠苏”之名由来为何,对于“屠苏酒”,古人认为“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若能岁岁饮可代代无病”,因此,元旦举家团聚欢饮屠苏,冀望一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无灾病,几经流传,遂为古人重要的迎岁风俗。
对于屠苏酒由少至长的特殊饮用顺序,在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中解释说:“小者得岁,酒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因此喝屠苏酒迎新岁,除了为幼者贺岁,更有为长者延寿之意,“屠苏”逐渐成为岁朝年节以及长寿延年的象征。
屠苏酒因______,又______,以及________,千百年实践的口碑,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元旦佳节饮屠苏酒便形成了民风民俗。
注:①菝葜(bá qiā):植物,根状茎可入药。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文意贯通的一项是
A.华佗为其配方   受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典籍传载
B.华佗为其配方   被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经典记录
C.配方出自华佗   被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典籍传载
D.配方出自华佗   受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经典记录
【小题2】下面对文本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元旦”又称作“元日”、“岁首”,是指传统春节的“初一”。
B.“屠苏酒”中的“屠”字与“杀鸡屠狗”中的“屠”字意义相同。
C.“得岁”中的“岁”是指“岁星”。“得岁”意思是为得到岁星的福祐。
D.屠苏酒不仅有防疫疾病,使身体强健的功效,饮用顺序也符合中国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