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不隐”的首创者,可由孔子说起。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晋大史董狐书“赵盾弑其君”并宣示于朝,孔子对此评价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从此,董狐与春秋时另一敢于直言的史官南史氏被后世并尊为“南董”,“书法不隐”也成为传统史学中的评价“良史”的一个标准。其实,所谓的“书法不隐”贯彻的是以“礼”为原则的“书法”,它是为了维护“礼法”而产生。因为赵盾“弑君”的做法违背了儒家所定的“臣为君纲”的礼法,而董狐的“书法不隐”是依据“礼”对赵盾作出的善恶功过的评价,所以孔子称赞它、颂扬它,使它成为“良史”的准则。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直笔”的概念,他说:“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辞宗丘明,直归南董。”紧随其后,《周书》卷三十八《柳虬传》中柳虬也阐述了“直笔”的观念,柳虬说:“董狐书法,明赵盾之愆。是知直笔于朝,其来久矣。”可以看出,刘勰、柳虬提出来的“直笔”其主要含义就是“书法不隐”的董狐精神,它所张扬的就是史家要刚正不阿、如实记录并公正褒贬,以实现“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文学家也在强调史家应该秉承刚直公正的道德良知。
直至唐朝中叶,刘知几在《史通》中专辟章节,在理论上更系统和完备地论述了“直笔”,他将“直笔”重命名为“直书”,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概念“曲笔”,他认为“直书”是“君子之德”,而“曲笔”是“小人之道”,对那些不畏权贵、敢于直书的史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也痛斥了阿谀奉承、捏造事实、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他强调“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刘知几极力推崇 “直书实录”,实际上他的初衷是倡导史家要有“不畏强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的无私无畏的道德风尚。刘知几的“直书”理论鞭策后世史家完备道德以铸就“良史”。
传统史家把“据事直书”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就带有了对客体进行规范的意味。但是其终极目的是宣扬以儒家封建礼法为主要内容的“名教”,这被看作是任何一位史家都应恪守不渝的原则。当“直笔”记事与“名教”规范协调一致,没有冲突的时候,史家都会遵守直笔而书的原则。倘若两者分背,尤其是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大多数史家就会趋于“名教”而放弃“直书”原则,这种自发的错误选择成为了传统史学的一个莫大的遗憾。
(摘编自颜娜《浅析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认识论及其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记载:董狐书“赵盾弑其君”。看到这段记载后,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 |
B.刘勰、柳虬虽然都解释过“直笔”的刚直公正的精神,但阐述得不全面、不系统。 |
C.与儒家提倡“书法不隐”的动机不同,刘知几提倡“直书实录”的初衷是砥砺史家。 |
D.一旦“直笔”与“名教”产生矛盾冲突,传统史家就会放弃曾坚守的“直书”原则。 |
A.文章第三段通过 “直书”与“曲笔”的对比,强化了史家的崇高道德对“良史”的重要意义。 |
B.文章最后一段在前三段的基础上丰富了“直笔”的内涵,使文章论述更完整、深刻。 |
C.文章引述刘勰、柳虬的观点,从文学家的角度进行阐述,使读者对传统史学的认识论理解得更全面。 |
D.文章引用了多部作品中的文段,看似庞杂无章,实际上却都从董狐著史一事延伸而来。 |
A.刘勰以董狐为例来阐释“直笔”的内涵,可见“直笔”与“书法不隐”有相似的精神内核。 |
B.从“直书”理论的影响来看:对所爱者彰显其善,对所恨者凸显其恶,是后代史家推崇的著史原则。 |
C.传统史学的认识论推崇刚正不阿的精神,可知阿谀奉承的小人很难成为优秀的史家。 |
D.如果传统史家著史能跳出儒家封建礼法的窠臼,传统史学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