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赞赏的中庸

骆玉明

(1)“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道德,并感叹着一至德在人群中久久不见了。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2)《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政策,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政府领取所费的金钱。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也觉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政府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鲁国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在实质上遭到了破坏。  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  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3)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中国前几十年很努力地宣扬“无私”的理念,“文革”中更发展到戏剧化的程度,结果是人人演戏,可信的道德就在这种表演中消失了。

(4)《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一说。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对正直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5)孔子对“父子相隐”的意见历来有很多争议,它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从社会和法律角度来说,父亲偷羊儿子去告发他,属于正直的行为。偷羊犯法,社会成员理应出于维护公义得得需要,不论亲疏都应加以坦白,中国自古就有“大义灭亲”之说。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亲情的必要,所以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取的是“攮羊”这样的例子。“文革”年代官方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妻都不敢讲真话,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吧。

(6)宋代朱熹曾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孔子本人掌握的就是时中的行为标准。《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

(7)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把他看作“圣人”,但他一点儿也没觉得自己有“圣人”气。这不是谦虚,而是老夫子处理事情的态度,大抵是从常情常理出发,并没有什么超凡出众、惊世骇俗的地方。哲学家冯友兰曾把“极高明而道中庸”自题为座右铭,期望像孔夫子那样,有超常人的思考,又不背离常人的生活,中间的“而”正是统一这种对立的桥梁。

(8)“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已非易事,而身体力行之则更难。时至今日、天,“中庸”仍“民鲜能久矣”,孔子赞赏的“中庸”,就像上文叙述的三个故事那样,其实不过是 ,并不像后人阐释的那么玄乎。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2)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况且 所以B.而 那么C.况且 尽管D.而 因为
【小题2】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为什么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革”宣扬的“无私”理念与“中庸”倡导的“至德”不同。
B.朱熹以“随时以处中”来阐释“中庸”,接近孔子赞赏的“中庸”。
C.孟德斯鸠的话抨击法律破坏了人性,证明了“父子相隐”的合法性。
D.“中庸”被孔子视为“至德”,因没有具体阐释让后人把握困难。
E.“中庸”因其“极高明”,除孔子外普通人理解难身体力行更难。
【小题4】概括“孔子赞赏的中庸”几个要点,补充在第(8)段画线空白处。
【小题5】第(6)段中《史记》记载的孔子行为是否“背盟”?阐述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11:3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概括分析题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小题1】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
【小题3】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把哲学变成美学叶 廷芳

   无论是基督教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还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以及尼采、海德格尔、加缪等,都兼有文学家的特色。他们的某些作品,将哲学、文学、美学熔于一炉。加缪就曾这样说:“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存在主义者的这一观点,给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提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即:不管你采用什么形式或风格进行创作,作品的水平高低,最终要看你的作品的哲理含量。
存在主义对文学的贡献之一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也就是把某些哲学范畴或哲学概念变成了艺术手段。例如“荒诞”,这本来是个存在哲学的范畴,但在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中却成为艺术方法。而荒诞的感受往往也是通过一个哲学术语即“悖谬”得到表现的。悖谬就是一件事情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或行为上的互相抵消,从而令人啼笑皆非,或莫名其妙,它往往能构成“黑色幽默”的悲喜剧情趣。加缪把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被动受难的形象改造成为主动抗争的悲剧英雄,从而创造性地传承了尼采的悲剧美学。
如果说加缪在比他大一辈的卡夫卡的作品中发现了西绪弗斯的现代原型,那么比他小半辈的迪伦马特则是受了他的理论的影响,在戏剧和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英雄。这些人物,明知他们的对手,不管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是不可战胜的,但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可失败,也不愿投降,有一股子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用迪伦马特的话说,这叫“顶住现实的英雄”。加缪所倡导的这种悲剧美学,显然是有积极意义和启示价值的。正如迪伦马特所说:整体世界固然是你不能驾驭的,但个人世界每个人都是可以把握的。
存在主叉思想流派的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特别关注“危机中的个人”。日本影片《啊,滴军!》中的山本五十六,他正面临着死亡与服从的两难选择。他最后选择死亡。对这个人物的选择的态度,我想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因为历史学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你选择了不义的战争,把你定性为战犯,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文学家关注的是事件的过程。描写你此时此刻的内心矛盾是他的职责,甚至同情你此时此刻的痛苦也是他的本色。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过去就懂得关注危机中的个人,则我们的人性就会比现在更丰富一些,就不会劝阻别人不要去对具体的穷人施“小恩小惠”,就不会把人整错了还要求他“正确对待”;亲人被整了,不是更多的体贴,还要和他“划清界线”甚至离婚。  

(节选自《把哲学变成美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存在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主义从总体上分为两个不同的思想流派,分别是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
B.存在主义者虽然认识上有分歧,但存在主义者的作品都将哲学、文学、美学熔于一炉。
C.存在主义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把哲学范畴变成了艺术手段。
D.存在主义文学,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它更关注“危机中的个人”,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小题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加缪曾经说过:“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这实际告诉我们:伟大的哲学家也必将是伟大的文学家。
B.作品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看哲理的含量,这是存在主义给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提供的唯一的评判尺度。
C.荒诞的感受往往是由通常在哲学上称为“悖谬”的艺术风格制造出来的,而“悖谬”产生出“黑色幽默”的效果。
D.“悖谬”就是在同一事物中,从逻辑上出现的自相矛盾,或者在行为上的相互抵消,使人感到荒诞不经。
【小题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告诉我们: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既要注重增加哲理的含量,又要注重揭示人的客观存在。
B.加缪把西绪弗斯的形象改造成为主动抗争的悲剧英雄,这对于现实来说,更具积极意义和启示价值。
C.从学术领域来看,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历史学关注的只是事件结果,而文学更关注事件过程。
D.迪伦马特创造的一系列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英雄的性格特点,试图证明悲剧英雄可以驾驭他们的个人世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浆的心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要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题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承

付树霞

①不知是因为姓万还是医术高,得珠大爷不大爱说话。晚饭后,得珠大爷爱绕着小镇遛弯。年老的年少的见着了,会远远地喊一嗓子:得珠大爷,遛弯呢?通常情况下,得珠大爷眼皮都不抬一下,只从鼻子里“嗯”一声,然后背着手,照旧走自己的路。遇到得珠大爷心情不佳的时候,这声“嗯”会被省略掉。

②小镇人呢,见怪不怪,半点儿不计较。转天见了面,依旧恭敬地打招呼。

③小镇很多年轻人不懂,大家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唯独万姓人二十四过小年。老辈人说,原先他们不是万姓,具体姓什么没有人记得了。只记得万姓是万岁爷赐的姓。据说,万得珠大爷的先人曾用万家的普济药方,救过微服出巡的万岁爷。万岁爷不仅赐了万姓,还特许万姓人腊月二十四这天,单独送灶王爷上天为万姓人言好事。

④也因此万姓人在小镇上的地位有些特殊。但万家人丝毫不见骄躁,一代又一代传承这普济药方的普济精神。

⑤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所以小镇上几乎家家都麻烦过得珠大爷。再加上那时候人们穷,小镇又偏,谁得个小病闹个小灾的,都会往得珠大爷家跑。轻则扎个针灸,重则开三服汤药,保管药到病除。药费呢,有则给,没有得珠大爷眼皮一耷,半句话都不说。小镇民风淳朴,手头不方便的,会先欠着。有那实在拿不出药费的,会在得珠大爷有事要相帮的时候,主动上门。得珠大爷的老伴儿过世时,来的人就海了去了。

⑥最为难得的是,只要半夜听到有人把门砸得山响,得珠大爷披衣穿鞋抓着药箱,跟着就走。

⑦当然也有得珠大爷治不了的病。得珠大爷会在号完脉后说,送医院吧。家里人就知道这是得了大病了。找车拉人赶紧去医院。到医院拍完片子,医生下的结论和得珠大爷说得不差半分。

⑧这不,已经好长时间,得珠大爷没出来遛弯了。小镇人猜测,是不是因为那家新开的诊所。新开的诊所名叫玉泉诊所,是小镇考出去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开的,毕业后自谋出路,回家乡干起了诊所。

⑨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那苦药汤,在玉泉诊所看完病,拿些药片一吃,病好得也快,还省得熬汤药。因此,小诊所的生意挺红火。

⑩听说玉泉也会用汤药,得珠大爷有些心动了。医不治己,自个儿病了这么多年,是该找个人看看了。得珠大爷上门求药,言明,不吃西药。玉泉丝毫没为难,笔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药方。得珠大爷抄起药方,扭头就走。回到家里,细细查看药方。不看则罢,一看竟然破天荒地大笑起来。药方竟是红豆七颗、黑豆七颗、小枣七颗、枸杞七颗、核桃七颗,用锅蒸煮,一日一餐。黄口小儿,哪知中医的精深!得珠大爷把那张药方贴在进门必经之处,每看一次,大笑一次。时间长了,郁结之气竞自没了。

(11)不知什么原因,普济世人的万家人丁稀少,到得珠大爷这一辈已经是三代单传了。而得珠大爷这辈子竞没得一儿半女,得珠大爷没少为这事长吁短叹。

(12)这日,得珠大爷揭下药方,再次登门。玉泉见老爷子精神奕奕,心下欣慰。得珠大爷一言未发,放下药方,侧身而坐。玉泉赶紧奉上清茶一杯,待老爷子润过嗓子,才开口说道,老爷子,这方水土上的人,几辈子都受万家普济药方的恩惠。您身后无人,终日郁郁,其实,我辈都是您的后人。得珠大爷静默半晌端起茶杯,什么也没说,一饮而尽。

(13)自那以后,小镇人遛弯,常常看到得珠大爷和玉泉二人,边走边聊。小镇人照旧老远喊声得珠大爷,听得出,得珠大爷的那声嗯,发自心底。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镇人对得珠大爷很恭敬,见面主动打招呼,即使受到冷遇也半点儿不计较,由此可见得珠大爷在小镇有着特殊的地位。
B.玉泉诊所开业,并且生意很红火;而得珠大爷恰好也很长时间没出来遛弯。小镇人于是猜测这两件事可能有些关联。
C.得珠大爷上门求药,其实是为了考验玉泉;玉泉开的荒唐药方,却出乎意料地令得珠大爷将心中的郁结之气笑没了。
D.小说结尾写小镇人看见得珠大爷和玉泉常常边走边聊,心情舒畅,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又含蓄地点明了题旨,颇具匠心。
【小题2】联系全文,分析得珠大爷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传承”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般认为,“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最早的西方创造性观念是《圣经》中的创世记述。在基督教传统中,创造性专属于神。人没有能力创造新东西。根据《旧约》中关于神的创世记述,圣奥古斯丁发展出一种为后世所有基督教神学家所遵从的教义,即神不是从一种业已存在的质料中而是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从无中创造是专属于神的特权,根据已有材料产生作品的人类艺术家远远不能与神性创造者相提并论。

现代的“创造性”概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创造开始被视为源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神。但这一转变是逐渐进行的,直到启蒙运动时期才变得明显起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家和诗人的成就开始受到更广泛的赞美,人们将“神性”与但丁和米开朗琪罗等人联系起来。但是说诗人(更不要说艺术家)在创造,这种讲法仍然罕见和异常。17世纪时,波兰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沙比斯基开始谈到诗人的“创新”,可以说是第一次使用“创新”一词的人,不过,他还是把创造性视为诗歌独享的特权,认为其他艺术都只是在模仿和复制。关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创造性”,西方思想中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8世纪。诗歌、音乐和视觉艺术第一次被归于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成为一门新学科,浪漫主义运动将艺术家的位置擢升到其他所有人之上。艺术家不再受理性或规则的指导,而是由感受与情绪、直觉与想象来支配。艺术家产生新颖的、原创性的东西,达到最高成就的艺术家是一位天才。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人们认为人类的心灵不能创作,它所产生出来的东西都带有其原型的烙印。

到了19世纪,“创造性”的概念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彻底转变。从无中生有的要求被放弃了。创造性变成了新事物的制作,而不是从无中做出东西来。虽然并非每一种新颖性都称得上是创造性,但创造性最终是靠新颖性加以界定的。创造性进入了艺术语言,不仅如此,它也成为艺术的专有属性。“创造者”变得与“艺术家”同义,就如同过去“创造者”和“上帝”是同义词一样。到了20世纪,“创造性”一词开始被用于艺术以外的其他人类活动领域。

创造性概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这个概念反映了人类关于认识中的规则与自由的看法,更因为它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时下,培养创造力的书籍和手册铺天盖地,研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是最时髦、最来钱的课题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策。如此强调“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种子在中世纪晚期现代性形成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现代性的倡导者们竭力主张现代优于古代,强调抛弃传统,以把人类提升得更高。

(摘编自《文汇报》张卜天《“创造性”概念的历史》)

【小题1】与“创造性”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认为神能从无中生有。
B.到了17世纪,与“创造性”类似的词语才在欧洲出现,且仅适用于艺术。
C.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大大提升了“创造性”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D.到了20世纪,人们才开始承认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都是有“创造性”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创造性”一词出现的文化背景,为揭示人们在认识层面艰难摆脱“从无中生有”的束缚作铺垫。
B.第二段主要讲“创新”一词出现时的特定背景和特定含义,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艺术家的关注与敬重。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虽略写“创造性”适用对象的延展,但仍让人感觉到人们更新观念的迟缓,为后文作铺垫。
D.第四段介绍了“创造性”在当下的特点和意义,肯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策,但也流露出一些焦虑。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其深层的原因还是人们认为“创造”就要“无中生有”。
B.“创造性”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就是这些特点让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C.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创造性’’这一词语的适用范围由小变大,以至于能适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
D.“创造性”一词的演化历史,总体上体现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变化,也体现着对自身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