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薛宝钗虽然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思想上并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论诗时,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大观园里结诗社,青年男女共赋海棠诗。迎春提出疑问:“都还未赏,先倒做诗。”这时宝钗说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有这些诗了。”这里宝钗提出一个“寄兴写情”的观点。脂砚斋对此评曰:“真诗人语!”批得非常好。薛宝钗的那首咏白海棠诗,正是她这个创作主张的最好实践,诗不拘泥于赋白海棠之形,而是重在传达出白海棠之神,重在比兴寄托,于是有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彻魂”的传神之笔,有了“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寄兴之意,因而这首诗也成了宝钗性格的一个形象写照,人们由这首诗便会很容易地想象出她那特有的端庄稳重、敦厚温柔的品格,乃至她的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特别是“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二句,深蕴哲理,更能引人遐想。有人说宝钗倡导“寄兴写情”,而此诗却并非以“情”、“兴”见长,未取法唐诗,而是效法宋诗。此说不免有些欠妥,显然是把“寄兴写情”看得面太窄了。
宝钗不主张因作诗限韵而束缚人的做法。史湘云问咏菊诗“该限何韵?”宝钗答道:“我平生最不善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限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此而难人。”于是湘云听后说:“这话很是。”这表明,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宝钗更重视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薛宝钗还认为作诗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而要勇于翻出新意来,这才可能写出好诗。在第六十四回中,宝钗曾指出:“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是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从中可以看出,宝钗对中国古代诗歌熟记于胸中,并且能够显示出她那目光四射、烛照深微的识见。薛宝钗在理论上主张诗要立意新奇,善翻古人之意,在实践上也是这样做的。薛宝钗的《临江仙》一词就很好地体现了她的这一主张,特别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二句,唱出了古今柳絮诗词的最高音,也让人们透过词句看到了宝钗在贾府中因深得众人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第四十九回中,薛宝钗因香菱作诗入魔,史湘云整日大谈写诗,曾对湘云开玩笑说:“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完全可以看出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诗人的艺术风格还是熟滥于心,了如指掌的,也表明了她的诗歌素养。
(摘编自张庆善、刘永良《漫说红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理论上,薛宝钗主张学习古人的寄兴写情,对此脂砚斋评价很高,认为宝钗深得作诗的精髓。
B.在具体创作中,薛宝钗以“胭脂洗出秋阶影”“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传神之笔实践了自己的比兴寄托主张。
C.欣赏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一位端庄稳重、敦厚温柔、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女子形象便会跃然眼前。
D.宝钗不喜欢作诗用限韵来束缚人,认为那是小家派,所以她对格律严格的唐代近体诗、宋词等评价不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宝钗一方面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对湘云作诗大加讥讽,另一方面她却写诗论诗,足见其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B.薛宝钗对“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评价很高,认为两诗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于其他人。
C.宝钗认为林黛玉的五首咏史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从而对黛玉的诗作予以高度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薛宝钗主张诗要立意新奇。
D.宝钗作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写出了“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佳句,让人看到了宝钗在贾府中深受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句未取法唐诗,而是效法宋诗,可见,在此种观点中,唐诗的风格应是重在抒发情兴,而宋诗的风格则重在体现哲理。
B.宝钗认为,前人所咏昭君之诗有悲挽昭君的,有讥讽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属于后者,没有悲叹昭君。
C.宝钗聪慧过人,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如倡导“寄兴写情”;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要勇于翻出新意。
D.由薛宝钗的论诗,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某些诗学主张。他借宝钗之口出来谈诗,并且所谈又见解非凡、有新意,从中足见曹雪芹的独具匠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03:5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荒漠化程度。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2017年8月23日)

材料二: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治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地处世界第三极入口处的可可西里国际名声很大,这片高原上孕育的神秘物种更是引来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可谓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其不停变化的地貌和生态系统,也为这片净土增添了神秘。当人们在担忧气候变暖时,也许可可西里的些微地理生态变化,就可能是一些信号。珍惜这里的生命,就是珍惜我们的星球。

(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具有世界意义》,2017年8月24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美国保护地体系在管理级别上分成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面,各个层面由不同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即在不破坏保护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开展娱乐、休闲、旅游等开发经营活动,如在国家公园内的经营项目一般通过特许经营的办法委托企业来进行经营。国家公园由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署负责,野生生物避难所由鱼类和野生生物署负责,海洋保护区由商务部负责,荒野地保护区由森林署、土地管理局、鱼类和野生生物署、国家公园署负责。

(摘编自刘冬、林乃峰、邹长新、游广永《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2015年第6期《生物多样性》)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可可西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英是
A.可可西里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这中间就有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索南达杰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B.我们应当抓住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的契机,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大力发展可可西里生态旅游。
C.可可西里国际名声很大,我们应当站在全球生态安全的高度,认识保护好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D.可可西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生态文明建议的成功范例,是一次全面认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过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口中的“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指的是中国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探索精准扶贫的新路。
B.获得2017年度“未来政策奖”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引领者。
C.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让全世界对地球的第三极有了新的认识,将更加吸引全球的目光;不过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
D.材料一揭示了我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材料二分析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在国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E.美国生态保护异常严格,为了不破坏保护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规定不可以开展娱乐、休闲、旅游等开发经营活动。
【小题3】不同的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有着不同的做法,请结合材料,对中国和美国分别简要概括出一条成功的经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国的减贫实践与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全球树立了典范。面对深度贫因地区,如何突破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脱贫攻坚,精准为要。尤其是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政府的努力、企业的助力、社会组织的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壮志如铁”的决心、“精准滴灌”的用心、“万夫一力”的齐心。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们将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摘编自人民网《汇聚精准扶贫强大合力》)

材料二: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鲜明特色。脱贫攻坚,外界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外在的推动力不可能永远不变。这就需要把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搞好产业扶贫。

但也要看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国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短期化倾向,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又如脱离群众的倾向,一些地方贫困户并没有融入产业;还有一些地方不切实际造“盆景”工程,一哄而上造成市场过剩。凡此种种,无不制约着产业扶贫的推进,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产业扶贫取得实效。

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产业扶贫贵在“精准”》)

材料三:

笔者回老家过年时,了解到政府给每个低收入家庭送去羊羔饲养,但有的贫困户找到村委会说,送羊羔,要送放羊工来,类似的要求还有不少。这种“谁穷谁有理”的思想要不得。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一部分人单纯“等靠要”,难以彻底拔掉思想上的“穷根”。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扶贫重在扶志》)

材料四: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简单套用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扶贫干部对此也无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表格已经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景”。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摘编自央广网《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

材料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对减贫工作高度重视,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已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B.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使扶贫提速,加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C.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应该考虑的。
D.很多贫困户的思想上还有“穷根”,还存在着“谁穷谁有理”这种典型的“等靠要”的思想,主观上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则文字材料都提及了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可行性办法,为扶贫工作指明方向。
B.材料五的数据显示,国家设定了恒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呈不断减少的趋势,贫困发生率也在逐年下降。
C.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必须杜绝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这样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动力。
D.根据材料五可知,中国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因学、因残、因灾比例之和,国家应加大对因病致贫人口的帮扶力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夏至)昨天,“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暨拉动城多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成果”在京发布,北京在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的指标排名中,均位居首位。
文化消费数同时对参与受众的年龄、性别、喜好等进行分析,发现在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上,18至25岁、26至4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里现年轻化的趋势。在国内外文化偏好的分析上,研究发现国内受众对电影的偏好依然是国外影片优于国内影片,日本动漫优于国产动漫;最受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类型中,电影和广播电视以明显的优势高于其他选项;在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中,文化、电影和网络文化活动位于前三位。
(摘编自中国新闻《北京日报》,2015年11月1日)
材料二:
2015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主办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彭翊教授发布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和“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5)”。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为第六次发布,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为第三次发布,两大指数每年定在北京文博会期间发布,已经成为北京文博会的品牌活动之一。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5)通过封覆盖全国31个省市,涉及城乡、性别、年龄、学历等各类人的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
今年发布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发布拉动城乡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2015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变动情况
(摘编自中国网《2015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发布 消费能力水平等均上升》2015年11月1日)
材料三:
当前已进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文化服务面临更多样需求的发展态势不可逆转,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固性和惯性,必须从供给侧出发。事实上,这是实现全民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渐进共享的必经之路。
这个必然选择,对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尊重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全民共享的本质内涵是全民普惠,人人享有。当然,要实现渐进共享的必经之路,从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来看,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还不均衡。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共享发展就会面临空间上、质量上的瓶颈。只有解决好这些瓶颈问题,才能理顺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方便渐进共享和积极推进。从整体上看,要量力而行,以有效供给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升全民文化需求指数,这样才オ能逐步同步稳步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摘编自《中国改革论坛网》,2016年2月14日)
材料四:
中国西部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7)结果显示,四川省位列第一,前五名依次是陕西、重庆、云南、
内蒙古。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各省市综合指数均值为74.10,西地区各省市综合指数均值为71.84。从分指标来看,生产力指数和影响力指数,西部地区和全国差距尤为明显;驱动力指数,西部地区和全国相差甚微。
(摘编自《四川新闻网》,2017年12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的公布。2015年是第三次,这次统计,覆盖面广,涉及文化消费人群结构比较合理。
B.从这次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统计情况看来,在2015年,除了文化消费意图这一项,其他各项指标均比上一年有所上升。
C.从材料二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变动情况”统计情况来看,在2014年,跟上一年相比,文化消费环境和文化消费意愿两项上升幅度较大。
D.从这次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统计情况看来,近三年,综合指数及其他各项指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对国内外文化偏好来看,国外影片和日本动漫大都比国产的受欢迎;在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中,电影和网络游戏也位于前三。
B.根据材料二可知,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说明这几年我国文化消费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这将会让我国文化消费环境指数持续上升。
C.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2015年发布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发布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D.从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看,年轻人消费观念新、所占比重高,历来是各种文化消费的主体。
E. 2017年,四川省是中国西部文化消费指数第一名,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小题3】怎样才能要实现渐进共享之路?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名

我当然不能谈年纪,但过着这幺一个放荡的生活。东西南北,頗有点儿行脚僧的风流,而时怀一个求安息之念,因此,很不觉得自己还应算是一个少年了。我的哀愁大概是少年的罢,也还真是一个少年的欢喜,落日西山,总无改于野花芳草的我的道上。

近数年来,北京这地方我彷徨得较久,来去无常,平常多半住客栈。今年,夏末到中秋,逍遥于所谓会馆的寒窗之下。我不知怎的,实在的不要听故乡人说话。我的故乡人似乎又都是一些笨脚色,舌头改变不过来,胡同口里,有时无意间碰到他们,我却不是相识,那个声音是那样的容易入耳……唉,人何必丢丑呢?没有法,道旁的我是那么感觉着。至于会馆,向来是不辨方向的了。今年那时为什么下这一着棋,我也不大说得清。总之两个院子只住着我一人。

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一架葡萄,不在我的门口,荫着谁之门,锁上了,里面还存放有东西。平常也自负能谈诗的,只有这时,才甚以古人青锁对芳菲之句为妙了,多半是黄昏时,孑然一身,枣树、葡萄架下贪凉。

我的先生走来看我,他老人家算是上岁数的人了,从琉璃厂来,拿了刻的印章给我看。我表示我的意见,说,“我喜欢这个。”这是刻着“苦雨翁玺”四个字的。先生含笑。先生卜居于一个低洼所在,经不得北京的大雨,一下就非脱脚不可,水都装到屋子里去了,——倘若深更半夜倾盆而注怎么办呢,梨枣倒真有了无妄之灾,还要首先起来捞那些捞什子,所以苦雨哩。

先生常说聊斋这两句话不错: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所以我写给先生的信里有云:

“豆棚瓜架雨如丝,一心贪看雨,一旦又记起了是一个过路人,走到这儿躲雨,到底天气不好也。钓鱼的他自不一样,雨里头有生意做,自然是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以为惟有这个躲雨的人最没有放过雨的美。……”

这算是我的“苦雨翁”吟,虽然有点咬文嚼字之嫌,但当面告诉先生说,“我的意境实好。”先生回答道:

“你完全是江南生长的,总是江南景物作用。”

我简直受了一大打击,默而无语了。

不知怎么一谈谈起朱舜水先生,这又给了我一个诗思,先生道:

“日本的书上说朱舜水,他平常是能操和语的,方病榻弥留,讲的话友人不懂,几句土话。”

我说:

“先生,是什么书上的?”

看我的神气不能漠然听之了,先生也不由得正襟而危坐,屋子里很寂静了。他老人家是唯物论者。我呢?——虽是顺便的话,还是不要多说的好。这个节制,于做文章的人颇紧要,否则文章很损失。

有一个女人,大概住在邻近,时常带了孩子来打枣吃。看地的样子很不招人喜欢,所以我关门一室让她打了。然而窗外我的树一天一天的失了精神了,我乃吩咐长班:“请她以后不要来罢。”

果然不见她来了。

一到八月,枣渐渐的熟了。树顶的顶上,夜人不能及。夜半大风,一阵阵落地声响,我枕在枕头上喜欢极了。我想那“雨中山果落”恐怕不及我这个。清早开门,满地枣红,简直是意外的欢喜,昨夜的落地不算事了。

一天,我知道,前院新搬进了一个人,当然是我的同乡了。我望见他,心想,“这就是他了。”这人。五十岁上下,简直不招我的反感。——唉,怎么说反感呢?我这人是那样的,甚是苦了自己,见人易生反感。我很想同他谈谈。第二天早晨,我正在那里写字,他推开我的房门进来了。见面拱手,但真不讨厌,笑得是一个苦笑,或者只是我那么的觉着。倒一杯茶,请他坐下了。

他很要知道似的,问我:“贵姓?”

“姓岳。”

“府上在哪里?”

“岳家湾。”

“那么北乡。”

这样说时,轮了一下他的眼睛,头也一偏,不消说,那个岳家湾在这个迟钝的思索里指定了一遍了。

“你住在哪里呢?”

“我是西乡,——感湖你晓得吗?你们北乡的鱼贩子总在我那里买鱼。”

失礼罢,或者说,这人还年青罢,我竟没有问他贵姓,而问,“你住在哪里呢?”做人大概是要经过长久训练的,自以为很好了,其实距那个自由地步还很远,动不动露出马脚来了。后来他告诉我,他的夫人去年此地死了,尚停柩在城外庙里,想设法搬运回去,新近往济南去了一趟,又回北京来。

唉,再没有比这动我的乡愁了,一日的傍午我照例在那里写字玩,院子很是寂静,但总仿佛不是这么个寂静似的,抬起头来,朝着冷布往窗外望,见了我的同乡昂着他的秃头望那树顶上疏疏几吊枣子想吃了。

一九二九年一二月二九日

(选自《枣》,1931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凝练跳跃的语言交代了自己的生活近况,同时抒写了自己的心境,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情感细腻、多愁善感、对生活有独特感悟的人。
B.小说中“我”和先生的对话以及“我”的书信内容,既增添了文人之间充满雅趣的生活气息,又为小说营造渲染了诗意优美的意境。
C.小说中写到“我”对故乡人的口音不满,结尾处又写到自己动了乡愁,可见“我”对故乡人和故乡的感情是爱恨交加、矛盾复杂的。
D.“这个节制,于做文章的人颇紧要,否则文章很损失”,“我”的意思是说写的情感是爱很交加、矛盾复杂的。文章如同做人损失。“不要多说”,要含蓄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否则文章意蕴会损失。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枣”,请分别分析其对塑造“我”这一形象所起的作用。
【小题3】“散文化”是废名小说最明显的特征,请结合作品分析其“散文化”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央视原创的清流之作,《经典咏流传》在大年初一首播当天就收到各路点赞,带来无限震撼。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融传统与时尚为一体,唱响经典,再造经典,给经典注入“时代”元素,给文化打上“先锋”烙印。作为央视新年文化节目的新开局,《经典咏流传》用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作为打造优质电视节目的同时,成功地打造了一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名片,评论称它开启了文化节目的2.0时代。
《经典咏流传》形式很简单,就是单纯而干净的读诗、唱诗和品诗。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吟诗作词本就是风雅之事,透着古人的闲趣与修为。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自带光环,魅力无限,浓缩大儒一生学识;广为传唱的《枉凝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名家一出场便勾起许多记忆,身听经典,梦回初原;《天净沙·秋思》中元代马致远笔下的乡愁,何尝不是当代人的原乡情愫呢?《经典咏流传》光芒很“亮”,表演者中不乏当红演员、实力派歌手……但万丈光芒也盖不过诗词歌赋本身。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不变的是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的依恋之情。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每期开场,主持人的一句保留台词就已足够吸引人,和诗以歌更能抓住心灵。一群山里的孩子和一个支教老师演绎的《苔》,鼓励平凡的人活出自我的价值,由孩子来演唱恰如其分,直戳人心;王俊凯一首轻松欢快的《明日歌》,给现代人开了一剂滋养心灵的良药,让人珍惜新时代美好时光;中国第一代钢琴家、88岁的巫漪丽大师倾情加盟,那布满皱纹的双手与灵巧跳动的音符,让人肃然起敬久久难忘,第一个音符响起,一曲《梁祝》绕梁而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经典再造,一切在于传统与时代间是否形成了一种互文。如何做到“让今人看见过去,让世界看见中国”?《经典咏流传》正在利用其广阔平台和强大号召力努力尝试。家喻户晓的《送别》,原曲其实是一首美国歌,经中国艺术家李叔同填词,才发扬光大,舞台上双语演绎更是平增不少魅力;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台湾歌手陈彼得老爷子凭借酷帅的台风和真情的演唱同样韵味十足;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由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共同演绎,将积极探索、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得天衣无缝、淋漓尽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可以经由岁月洗礼依旧魅力不减,无论古今中外,还是明星百姓,只要你愿意亲近,它就会散发出一种别样韵味。
或许诗歌就应该被唱出来,才能完成它最终的使命,不然让诗孤独地躺在文学典籍里沦为知识储备,终归是没有生命力的。但不论是诗词还是歌曲,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精致细腻的技巧,而是其背后蕴藏的真情实感。诵罢诗词,一曲终了,了不却诗中情、曲中神,它们所延绵的内涵与风骨,持续滋养着灵魂,指引着方向。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这些平平仄仄的唐诗宋词,在宫商角徵羽的音律韵脚中,犹如穿越古今、跨越中外的一条纽带,打通空间,联通时间。
(摘编自刘红玉《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现代旋律演绎古典之美),2018年4月27日《解放军报》,有制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质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成功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启了文化节目的2.0时代。
B.《经典咏流传》)节目形式包括读诗唱诗和品诗。在古代.吟诗作词是一个人的必修课。
C.《经典咏流传》已经成功地做到“让今人看见过去,让世界看见中国”,赢得世界赞誉。
D.诗词或歌曲打动人心的原因是其背后蕴藏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华丽的辞藻.细腻的技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从《经典咏流传》形式人手,提出对经典要有敬畏之心、对文化要有依恋之情。
B.乡村师生传唱袁枚的《苔》及其效果,为和诗以歌更能抓住心灵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能够共同演绎《登鹤雀楼》.证明经典能跨越国界,水葆魅力。
D.文章先评价《经典咏流传》的特点,接着举例分析.最后指出唐诗宋词需要打通时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融为一体是《经典咏流传》成功的重要原因。
B.经典诗词不论为知识储备的唯--出路就是传唱,传唱是经典诗词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C.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在传统与时代间形成了一种互文经典再造获得了成功。
D.时代在变.经典魅力不减。只要你愿意亲近经典,就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一种别样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