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碗匠和他的碗

周天红

烂泥田,一个村子最响亮的事儿就是烧碗了。

烂泥田村子口一大块田,那泥巴,扶墙抹墙不行,真的是烂得扶不上墙了。栽秧种谷也不行,栽了秧,不走根,反倒要烂根,没得收成。那泥巴,就适合做碗烧碗。泥质沙细,糗性好,水质也好,捏成碗坯子,放到窑上一烧,轻轻一敲就能听见当当当的清脆响声。那釉质那花纹那造型,一看就是好货色呀。

八爷是村子里最好的碗匠。

八爷拿捏碗坯子,那是村子里最快的。八爷烧出的碗,那更是一绝。造型,釉色,图案,那都是没得挑。能在碗边碗底上搞出花花草草,有鱼有鸟,有人物有动物,买主点着要什么他就能给你烧制出什么。做大寿的能给你烧出老寿星图,结婚办喜事儿的能在上面烧出鸳鸯,外出发财回家造新房的能在上面烧出财神爷,那些图案活灵活现,逼真得惊人。有的人端起碗吃饭时,都只顾着欣赏,翻来翻去地看,碗里的东西打倒了全然不知道。

八爷烧碗的手艺,那是跟着他师傅学的,足足学了三年,他师傅才把最关键那点儿真本事传给了他。师傅传授真本事时,只给八爷提了一个要求:留在他身边!

师傅对八爷说,我一辈子教了数不清的徒弟,学了手艺,都跑出去闯荡了,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其实,他们都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学到真本事。如果你一直留下来,我就把最关键最实在的那点儿本事传给你!

八爷说话算话,一直留在师傅身边,烧碗。直到师傅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烂泥田。

八爷也讲究。无论是进门上货的还是收藏老玩意的,还是专门进屋看热闹的,八爷准抽出时间,把烧碗识货的道理和方法一五一十地给你介绍个明白,最后还问上一句,懂起没有?如果你摆脑壳说没听懂,他会继续给你说道说道,直到让你听真了为止。八爷这热情,生意当然好做了。

八爷制碗烧碗的手艺是一绝,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的,每天上门进货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些年下来,八爷的房屋都翻新三回了,可他家里自己用的碗却还是老样子。

八爷家的碗也是一大特色,没一个好碗,要么是歪的,要么是缺的,要么是花样图案烧残了的,全是歪瓜裂枣的残存货。

碗匠家里用烂碗怪碗,是八爷用不起好碗吗?不是,成天满屋满仓库都是上等的好碗呢,随便用都没问题。是八爷缺心眼儿吗?不会哟,单凭他制碗烧碗的手艺,就知道他是个一等一的聪明人。是八爷脾气怪吗?肯定不是,你看有人进门,不管晴天阴天还是雨天,八爷都是一脸的笑呢。

这是个什么道理呢?烧碗的同行不明白,村里人不明白,来进货买碗的人不明白,就是八爷家的二娃更不明白。二娃是什么人哟,走州下府,啥事情没见过。这些年,二娃靠着倒腾他老爹八爷烧的碗,那是发财了,在县城里有五间门市一个大仓库,小轿车都换了好几辆,不是八爷吼着,差点把老婆都换了。二娃是村子里第一个去过北京首都的。就单是他在人民大会堂广场前照的那张相片拿回村子,一整个村子的人围着看了半下午还舍不得离去,直到天发黑人才小步小步地散了。多大个事儿呀,进个京城,村里人念谈了大半年。

八爷家吃饭喝酒用的那些怪头怪脑的碗,那也是村里人的大事儿,没有人不念谈的。

八爷说,二娃呀,你不懂?你真不懂?

二娃摇摇头。

八爷端起那歪边子的酒碗,喝了一大口酒,说,二娃呀,你看看这个碗,要不是它是个歪边子的残缺货,它还能是我的酒碗?八年了,还是我的酒碗。

二娃听了老爹的话,好像更糊涂了。

八爷看了二娃一眼,继续说,碗匠手里的好碗,最终都不是自己的,留不住呀。就像你和你哥。你哥虽然老实甚至有点笨,可他就像一个我烧坏了的碗,能留在我身边呀。你从小聪明,是只好碗,可你成天在外漂来荡去的,有个大事儿小事儿的,我能靠得上你?

二娃这下听明白了,一屁股坐在屋前的门槛上,半天站不起身来。

这一下子,二娃清楚地记起,自己已经两年零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

(选自《短篇小说》,有删改)

小说中的八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3:4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她”从哪里来?

张宝明

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被称为新文化旗手的鲁迅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现代文学作家,即使如此,他在《呐喊·自序》中仍用“伊”字而不是“她”来指称母亲。衣着时尚的“她”究竟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何时何地?“她”在新文化中的最早使用是发表于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上由俞平伯撰写的诗歌《题在绍兴柯严照的相片上》。诗的开头一句的第一个字就由“她”领衔:“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住另外一个她。”在小说中最早使用“她”字的是茅盾(沈雁冰)。他在翻译法国作家莫泊桑小说《西门底爸爸》中率先使用“她”字,时间是1921年5月1日。

早期白话文,“他”、“伊”、“他(女)”都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混乱的书写方式给译文和白话文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外来语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分阳性、阴性和中性的(he,she,it),汉语难以对译。早在1918年8月之前,刘半农就与友人交流过。当时正值讨论女性解放、男女权利平等的高潮时期,周作人在他翻译的瑞典小说《改革》译文前特别加上了一段关于“中国第三人称”的说明,其中透露了刘半农的大胆构想:“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i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了。”

1920年,远在海外的刘半农在与好友的讨论中形成了《“她”字问题》一文,这也是他实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理论前奏。《“她”字问题》发表于1920年8月9日。遗憾的是,他理论指导下的实绩没有很快在报刊上发表。尽管1920年9月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已经成诗,但毕竟没有正式铅字付梓。《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创作是以刘半农留学英伦为背景的。怀着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刘半农将个人的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编织在一起,写出了以“她”为对象的情诗。声声呼唤的“她”字,带着英伦留洋赤子如泣如诉的情感,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许多留学生都为刘半农的情诗所感动,主攻语言学的赵元任还专门为“她”谱写了乐曲。从此,《教我如何不想她》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正是由于刘半农创造出的“她”这半边天具有“男娲”补天之功,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杂文《回忆刘半农君》中深情地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现代白话文中流行的“她”乃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她”绝对不是一个字的形式创意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A.
【小题2】本文作者对刘半农不是第一个使用“她”发表文学作品持什么态度?引用周氏兄弟的话对文章的论述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认为“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
A.”这句话如何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齐白石为何吸引世界目光
  作者:彭利铭   
①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里,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多少年来都呈现一种状态:一方面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又在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是谈了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②其实,谁都知道,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伟大的辉煌。而一些总想寻找个性的艺术工作者,又总想把自己从那个灿烂的艺术丛林里剥离出来以标新立异。结果是既失去了祖先的宝贵遗产,也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③这里,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都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
④前不久,“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京隆重推出,这个集研讨、展览、出版于一体的文化盛事,再次告诉世人,齐白石是上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在诗词、书法、国画、篆刻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⑤齐白石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要让世界认同齐白石,就像认同毕加索、梵高那样,这还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张大千在《谈画》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马蒂斯、毕加索都说自己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加索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水墨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但一个人倘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里面,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功用,才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易堕入魔道了。”据说当年张大千在巴黎还见到毕加索在家经常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觉得中国的毛笔和宣纸比油画难控制多了,可齐白石却能做到如此精准直达观众的心灵。以王雪涛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曾邀请毕加索来中国,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毕加索对齐白石的敬重。所以说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这一点,正是这次论坛的共识。我们并不是在争一个艺术水准的高低,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⑥此次国际论坛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这里有当今美术理论界权威、全国各省市画院院长、各大美术馆馆长、拍卖界业内专家、当代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此外还有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大型博物馆、艺术馆的馆长、学者等,如此强大的阵容和投入,可以领会到主办方对探讨齐白石艺术的国际性与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由北京画院出版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艺术家个案艺术研究中,出版规模最大、收录项目最多、门类最全、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研究著述。期间,北京画院还精心策划了“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艺术展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齐白石的艺术风范。
⑦这一高潮的掀起,是齐白石艺术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一活动使齐白石与毕加索、梵高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距离开始拉近。齐白石艺术品最高成交价是8000万人民币,而毕加索、梵高的作品早已达到上亿美元,常识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和标准,本来具有趋同性,绝不像一些所谓专家说的国力的必然体现。如果真是如此,那不成了只要有钱,艺术就是任人打扮的美人了吗?
⑧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向世界再次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的同时,还将搭建起齐白石书画艺术广阔的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等学术权威来了解齐白石、收藏齐白石。因为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齐白石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小题1】对段①中“一种状态”的理解,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B.在书画艺术方面,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因而对书画艺术的发展不能创新。
C.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D.在书画艺术方面,不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空谈创新,结果闹了几十年一点进步也没有。
【小题2】(小题2)段⑤列举毕加索之例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B.告诉读者毕加索和齐白石虽然都是艺术大师,但是他们的艺术水准有差距。
C.得出一个共识,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
D.告诉我们齐白石与毕加索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艺术品最高成交价距离开始拉近。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等因素,中国书画艺术,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B.中国书画艺术出现的病态,主要责任在于一些张扬个性又忘却了祖先的宝贵遗产的艺术工作者。
C.作者告诫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也就是说,无任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充分肯定和挖掘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的伟大的辉煌。
D.在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要充分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就必须让艺术成为任人打扮的美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逍遥之乐
陶正
人吼,猪嚎,驴叫。扁食,饸饹,面糕……又逛到集市上来了!三十里路,二十里沟,一架大山,有事要办吗?没有。就是想逛逛!
庄里人说起他来,就是一个字:残。可现在,宽宽歇着,晃晃闲串。咋闹的?解不开!年货早办齐了,上集就给小孙子捎了两挂响鞭。他也变得顺情说好话了,何苦钻牛犄角?怪,以前他就想不到这一层,听见好话也得恶声恶气地呛回去。他是残。他老婆没少挨他的鞋底子。咋?干粮里糠掺多了,拉嗓子,豆钱饭熬稠了,费粮食。这阵子莫说打,骂一句的心气儿也没有。老婆子有功嘛,两口肥猪,六十只兔子,窑里还贴着奖状,王秀琴,怪好听的!
他倒闲下了。头几年他拐着腿,咳着痰,不是一样得上山?现在,两口子就把地里的活儿包光了,粮还不少打。山里的野物也稠了,一个个实囊囊的。数那只狐子长得搽大,愣肥!那身皮毛像搽了青油,明光光的!
那狐子像成了精!他天天在山里转,就是打不住。那天碰上了,狐子盯着他看了几眼,还咧嘴笑了笑!怪模怪样的。这要是头几年,他非气个倒仰不可。他打狐子也残,哪个倒运的狐子让他算计上了,就别想活过一个集日。不咬炸子儿?还有枪!砰!没个跑脱!
他没放枪,跟那狐子一起笑了。噫,你个精灵,还晓得逗老汉开心哩!他好像喜欢跟那狐子耍。这怪性情是咋变的?解不开!
“老汉,愣什么?掏钱给娃娃买个玩意儿吧!六毛,便宜!”
以前庄里人说他残,也是怀疑他有钱太精,连洋火都不常使。他没有钱,真没有。这阵子有了,他倒不精了。六毛真不贵,炸药还一块二呢。那炸药性子烈。玻璃茬子调在药里,成山杏大小的圆蛋蛋儿,这就是炸子儿。放在狐子常走的地方,轰地一声,再大的狐子也是个死。可那身皮毛纹丝儿不伤。
那天他刚回,轰地一声,炸子儿响了。噫,那只孤子笑不成了!他还有些为那狐子抱屈。他本来算计过了腊月就不再下炸子了。唉,你个精灵,咋没交好运?
该不是又把谁家的狗炸了吧?
他错炸过大贵儿的一只狗。这狗是全庄的祸害。癞拘。癞人养癞狗,大贵儿打小就不是个正经庄稼人。秋里,家家都拴狗,独独大贵儿让它寻野食,侵害别人的庄稼。
报应。
他没有这么说。他理亏。有理他也不残了。二十块钱赔一条癞狗,庄里人都说他变成个憨憨了。总比说他残听着入耳。
他来到了沟里,可狐子呢?地上有血,还有几撮狐子毛,狐子的脚印有来没去。还有人的脚印儿,有来有去。偷?不能老把人想得那么坏,八成是过路的不晓得规矩。他没有寻那人的脚印儿,弯转身就回庄了。
咦,那不是大贵儿吗?今天该不是来卖那死狗皮的吧?
只见大贵儿雨手揣在皮筒子里,眼皮也不抬。把他牛气的!不就是一张癞狗皮吗?
噫……是张好狐子皮,毛又茸又长又光亮,像搽了青油……
他的心里猛地咯噔一下!
他忽然来了气,横着身子往里挤。前面两人硬顶着不动,还在讨价钱。
“我出三十二块!”这位一起急,把摸指头暗说价的规矩也忘了。
大贵儿还是一股劲儿地拨弄脑壳。
“你这是做买卖的,孬好不让一分钱,也太残了吧?”
咦……残?这是说谁?
他慢慢地把挡在头前的两个人分开,走到大贵儿跟前。
“大贵儿!卖狐子皮呐?”
“啊,啊……”大贵儿惊得像见了鬼。
“这张皮子,咱们爷儿俩讲讲价!”
他把手褪回皮袄袖子里,递过去。大贵的手却一股劲地往后缩,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他硬把大贵儿的手抓住了,拉进自己的袖筒。那手抖得厉害!
大贵儿强笑了。怪模怪样的。嘿嘿,狐子的笑。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
他在袖筒里攥住了大贵儿的指头。“不能出高了。”
“能……能咧,您老,咋都能咧……”
他掏出十二块,塞在大贵儿手里,抓起那张狐子皮,只一抡,狐子皮就端端地趴在了膀子上。茸茸的皮毛蹭着脖颈子,暖洋洋的。
他弯转身子,走了。只听见后面一哇声地吵叫起来。
“咋?三十二块不卖,十二块倒宽宽地送了,你这是耍我们哪?也太残了!”
嘿嘿,残。这可不是说他。他像个打了胜仗的大将军,上了路,哼起信天游来了:
说起这个事事儿真奇怪,
自个儿打了狐子自个儿掏钱买。
老汉我今天情愿当憨憨图个啥?
嘿嘿,解不开!真格解不开!
(选自《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连串短句,活画出农村集市上热闹的场景,迅速将读者拉进小说情境中,也生动地表现了人物逛集市时兴奋、得意的心情。
B.老汉会顺情说好话了,觉得老婆子的名字也好听了,甚至看到狐子笑也觉得开心,说明人物性格较之以前发生了鲜明的转变,这与老汉的生活变化以及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C.老汉市场遇到大贵儿的情节写得妙趣横生。一句“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表现了老汉对大贵儿的鄙视和找到狐子的得意。
D.小说善于运用多线索叙事手法,以老汉猎狐的故事为主线,以闲逛集市的过程为辅线,不断插叙老汉今昔生活的对比,容纳了大量的人物生活信息,散而不乱。
【小题2】请结合作品,谈谈庄里人为什么说老汉“残”。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老汉哼起的信天游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鹅飞时

韦名

湖不大,瘦瘦长长,湖水却和天空一样湛蓝。湖边,亭台楼榭,白杨挺立,新柳含露,翠竹摇曳。湖里鱼儿成群,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没入水中。岸上的景像倒映在水里,恍如地上一个世界,水里一个世界。一对被湛蓝湖水邀约而来的天鹅,如同两朵硕大的白莲般盛开在水面。

第一天上班,途经湖畔的那一刻,我惊叹这湖的美,真是人间仙境啊!

那天早晨,天空水洗般蓝。早早起来的太阳,又格外辛勤地照料着世间万物。

远远地,我就发现湖边亭子里,有个老者托举着相机,对着湖里。

走近了,才发现老者坐在轮椅上。老者梳着一头齐整的银发,穿着一件洁净的灰色夹克上衣,脖子上吊着相机,两个胳膊肘分别撑在轮椅上两腿膝盖处,一手托举着相机,眼睛全神贯注聚焦着湖里一对悠闲休憩的天鹅,一手似乎随时准备按下快门。

湖里的这对天鹅,长着白瓷般光洁的羽毛,曲颈低头,似沉思,似小憩,闲雅胜如仙子。

老者托举了一会相机,感觉湖里的这对天鹅睡熟了,一时半会醒不来,于是轻轻放下相机,拿起轮椅边地上的杯子,喝水。

“早上好。拍照呢?”我在老者身后驻足站了一阵子,不忍心打扰老者的专注,直到老者喝水休息,才和他打招呼。

“早上好。是的。”老子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眼睛又盯回了湖里。

“这景好。蓝天白云,竹影倒映,鱼游鸟戏。”

“我在拍天鹅。”老者无意听我抒怀。

“天鹅之飞铁为翼,射生小儿空看得。”我随口吟出了辽人萧总管的诗。

“飞翔最美丽!”老者这回也诗意起来,“我只拍飞翔的天鹅。”

“您继续。”我抬脚赶路,和老者话别。

那日下午,下班回家又经湖边。

“还在拍呢。”

“是的。是的。”

“拍到天鹅飞翔了么?”

“没呢!”

第二天,又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我如常出门上班。

远远的,我又发现了湖边亭子里的老者。

“又来拍照。”

“是的。”

这一天,我急着上班,没和老者多聊,匆匆走了。

当天傍晚,天上无晚霞,天黑得快。下班前有人找,迟了点离开,经过湖边时,天几乎黑了,不见了老者。

我心想,老者或许拍到天鹅飞翔,早早回家与人分享了。我也似乎看到了湛蓝的湖面上,一对天鹅迅速张开宽大的翅膀,逆着微风,优雅地、轻盈地腾空而起……

不料,第三天上班,我又遇见了老者。

“还没拍到呢?”

“还没呢。”老者毫不沮丧。

那天晚上,我有应酬,吃完饭坐车回家,没经过湖边。随后几天,我出差了。出差回来,早晨上班,我又远远看见了坐在轮椅上的老者。还是每天见到的标准动作,不同的是,那天早上秋风起,老者一头齐整的银发被风吹散了,耷拉着,如乱云飞渡。

老者却如我第一次见到般从容。

“还来拍照呢。”

“是的。习惯了。”我没问老者定格到了天鹅飞翔没有,老者却主动说,“一周了,相机里还是空白呢。”

“……”我有点吃惊。

“天鹅一定会起飞的。”老者从容地安慰我,“一定能拍到飞翔的天鹅。”

岸边,风停了,空有一身高大挺拔枝干,却长出无数弱不禁风枝条的柳树,静静伫立着。

我为老者感到惋惜,我也惊叹老者的执着与坚守。心里突然怨恨起湖上这对不谙人情世事的天鹅。我真想从地上捡块小石子朝水里扔,把正在湖里挺脖昂首、如将军般悠闲游荡的这对天鹅惊吓起飞。

“被惊吓起飞的天鹅,眼里写满恐惧,全然没有天鹅应有的雍容华贵和优雅大气,更少了那种王者之尊,这样的照片,不拍也罢。”老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我更惊叹老者的执念,不敢俯身捡石头,连说话的声音也小了下来,生怕惊吓到湖里的天鹅。

“我会天天来的,直到拍到天鹅起飞。”老者看着我离开时失落的神情说。

如是一月,老者天天来湖边亭子里拍照。

我知道,这一个月里,老者一次也没拍到湖里那对天鹅起飞——我问过了公园管理处,为什么没见天鹅起飞?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天鹅不会飞。因为,湖里的这对天鹅是从外面引进来的,公园管理处怕它们飞走了,对它们进行了特殊处理——断翅,即把这对天鹅各一侧翅膀尖端的指骨截断。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我如坠冰窟窿。

转眼,我到这个城市工作一年了。一年里,老者天天如是,每天早早到亭子边,守着天鹅起飞。在一个无阳光无晚霞的下午,我再也忍不住了,告诉老者真相。

“我知道。”

“您知道这事?”

“这是我经手的。”老者刻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那时我是这个公园管理处的管理员。”

原来如此!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1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且颇具美感,为小说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B.“是的。是的。”“是的。习惯了。”老者的回话显示他对“我”的打扰充满烦怨。
C.“我”迟迟未告诉老者天鹅不能飞,是害怕他心里受到伤害,表现出“我”心存友善。
D.小说结尾情节发生突转,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经做了铺垫。
【小题2】“我”在作品中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老者拍飞翔的天鹅一事的理解。

同类题5

材料二
相信未来,并且开始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愈演愈烈。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之中,技术精英们愿意相信人类正处在技术爆发的节点上,各种如梦幻般的想象正徐徐成为现实。而站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人类文明的出现和繁荣可能只是地球周期性物种大灭绝之间的一朵浪花。对于一个物种来说,美好的未来或许在于更适应环境的进化,而对于地球生物的总体而言,最美好的未来可能在于躲过几百万年一次的生物大灭绝。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自身寻找一丝生机。
人类面向未来、探索宇宙,就需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通过游戏进行练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游戏精神”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把生活中的困难或是遇到的不同阻碍,看作是游戏中的“打怪”,把克服困难看作是“过关”。现代人的这种“游戏精神“之中带有一种乐观和顽强,同时也含有最终必将“通关”的信心。坚信未来必定会更好,一个美好的结尾正在游戏终点等待着我们。虽然游戏是虚拟的,但是虚拟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作用比想象中更加强烈,比如社交网络上的交流方式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现实中的相处方式,网络上的“点赞之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规范。网络化、电子化的社交,是否可能在亿万年之后,当人类文明遍布星际之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交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我们逐渐认识到,未来是由无数的现在拼接而成的。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目前的处境,学会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面对种种机会和危险。
(取材于《科学》杂志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相关报道)
【小题1】根据材料二,对下列对加点词语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潮:指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并研究未来。
B.浪花:比喻人类文明将会避开地球周期性生物大灭绝。
C.人间天堂:比喻人类追求的美好幸福生活。
D.弦歌不辍:指人类文明勇于冒险,不断进步。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最能准确表达“游戏精神”的一项是
A.死生有命,富贵在天B.知其不可而为之
C.不患寡而患不均D.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小题3】如果用诗句说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寓意,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D.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