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润大泽

肖学文

这是长江最丰盈的季节。

江水东流,入江汉平原,虽早已失去一泻千里之势,但其汪洋恣肆之态,却愈来愈盛。平阔的水域漫上江堤,依依杨柳只剩浅浅的梢头,如水草般轻拂于江与堤之间。长长的货轮劈波而上,惊起一群翘嘴的白鲷,纷纷跃过柳梢。

如果不是那两痕长堤,江左的千里云梦,江右的八百里洞庭,怕早就成为真正的泽国了。

江水又东,经城陵矶,入八百里洞庭,经铁山矶,入黄盖湖。

黄盖湖算不上真正的大泽。站在铁山矶的大堤上,可以望得见远处如眉的山峦,还有山弯里蓬蓬勃勃的芦苇和成片的野生莲荷。

芦苇在这里是可以疯长的,不必担心刈苇机轰轰地开过,一年年自枯自荣,长成密不透风的苇墙。野荷在这里也是无人光顾的,它瘦瘦的藕节年复一年在厚厚的湖泥里兀自开疆拓土,夏季明明开花在这个山湾里,来年春来湖醒,突然又铺满了另一个湖湾。这会儿,齐苇腰的水,正一荡一荡,苇叶垂在水面,一只翠鸟栖在苇叶上,歪着头张望;禾鸡躲在芦苇丛里,一声长一声短地发出求偶的呼唤。成片的荷也开得正艳,白鹭在离它不足一丈的高度盘旋了几圈,便轻轻地落在荷叶之间的留白处,好像不忍惊扰了荷尖上蜻蜓的好梦。

我们的车从铁山矶的长江大堤拐入黄盖湖的大堤,再驶入宽阔的通乡公路,这一路的景致,让人惊叹不已。

八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我来黄盖湖采风,在这里待了三天。那时的黄盖湖,湖面纵横交错的渔阵,各自为营的围湖子堤,湖边山丘丛林里捕鸟的天网,让人触目惊心。

我住在一名叫黄华成的老渔民家里,每天随老人下湖捕鱼,因为生态遭受破坏,一天打不了几斤鱼。老人叹息说,在湖上漂了一辈子,打了一辈子鱼,没想到这野湖里的鱼会有被打绝的一天。

那次采风后,虽与老人偶有电话联系,但我再也没去过黄盖湖。这次重回故地,没想到短短八年时间,黄盖湖的生态竟然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我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见我问起黄华成老人,黄盖湖乡级湖长、镇长小冯告诉我,黄爹被聘为鸦雀咀观鸟站的护鸟员,同时也被镇里聘为黄盖湖环境监督员。我一听,非常兴奋,一定要他带我去看看老人。

小冯二话没说,开车往黄爹的护鸟点跑。这是一条正在修建的环湖公路。一路上,小冯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黄盖湖近年来的治理情况。他说,近年来,市政府在黄盖湖流域全线拉开生态环境整治,关停流域内小纸厂等“十小”企业,退养畜禽养殖场,将湖上的围栏、网箱、“迷魂阵”全部清除,分批次帮扶渔民拖船上岸,种田进厂。当地还与湖北联合进行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

来到黄爹的护鸟点,老人此刻正躺在一叶小舟里打盹。小舟泊在靠苇荡的一棵老杨树的树荫里,湖水轻轻地拍打着船帮,发出哗哗的声响,如一支催眠曲。湖面干净得没见一点浪屑,湖水清得可以掬一捧入口,远处,一群白鹭在水天之间盘旋。这一切,都可以让他安然入梦。

黄爹听见有人说话,忙从船板上坐起来,见是我,笑呵呵地让我们到屋里坐,还洗了两只大黄桃递给我们,说:“这是自个儿家里种的,好吃得很。”

我问:“黄娭毑呢?不在屋里?”

黄爹忙说:“帮孩子煮饭去了,孩子流转了三百亩湖边的荒地,弄了个生态果园,请了十几个人帮忙,现在正是果子成熟的季节,媳妇忙不过来,,就让老婆子过去弄饭给他们吃。”

小冯见我一脸诧异,接过话道:“现在咱黄盖湖环湖千亩以上的生态果园差不多有十多个,几百亩的小果园就更多了。对于贫困户还有帮扶政策。最大的生态果园有三千亩,林间的游步道和单车骑行道,不比城里的公园差。”

从黄爹家里出来,嘴里黄桃甜甜的气息,让我久久回味。

车上大堤,右边,大江奔涌,左边,湖光跃金,江与湖,只是一堤之隔,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我忽有所悟,江以不竭的源泉润泽湖的枯荣,湖则以最广博的胸怀纳百川的清浊,江与湖才能动静相生,而生生不息。

(注)①娭毑(āi jiě):南方方言,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以写景叙事为主,描写黄盖湖的美丽景色,记叙了黄盖湖生态在短短的八年内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文章思想深刻,引发人们关注现实。
B.文章描写芦苇、野荷自由生长,水鸟嬉戏,突出了景色的优美,环境的静谧,凸显黄盖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引出下文的“让人惊叹不已”。
C.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当年寄住在黄华成家的故事以及冯镇长介绍治理黄盖湖的情况,使小故事与大时代巧妙结合,浑然一体。
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两痕长堤”用“痕”修饰“长堤”,表明江水漫漶,长堤若隐若现;“开 疆拓土”拟人化地描绘了野藕自由生长的情景。
【小题2】文章的题目“水润大泽”有哪些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4:0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对于直播的商业逻辑,独立评论人士温云超认为,视频直播实现了内容的快速生产,生产者和受众直接建立联系,又可以通过“打赏”的方式实现利润,投资变现。毫无疑问,经济收益是全民直播现象的重要推手。视频直播具备快速变现功能,即打赏功能,让当红主播可以快速获得收益,也因此吸引了风险投资快速涌入。中国现在互联网用户基数过大,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些人的日常娱乐活动自然会选择低成本的视频直播。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韩连潮博士指出,中国年轻人的娱乐模式和信息消费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直播的用户也都是以年轻人居多。直播的主播主要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居多。传统的电视广播已经在慢慢地走下坡路,中老年人主要消费在这一层面。
报道称,由于网络直播门槛非常低,造成质量参差不齐,但仍然有一些内容是高质量的。韩连潮认为,直播形式造就了一批草根主播,让很多民众有机会崛起。
(摘编自2016年10月25日《参考消息》)
材料二:
12月1日开始实施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直播平台、主播、观看者都提出要求。其中,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黑名单”制度,对纳入黑名单的主播禁止重新注册账号,这被称为最严新规。
《规定》提出,不得利用直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淫秽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网络直播平台应记录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发布内容和日志信息,保存六十日。
除了直播平台和主播,《规定》对直播观看者也提出要求,用户在参与直播互动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但记者调查中发现,有时主播很正经,但有些弹幕或观看者的留言暧昧甚至污秽。《规定》对此指出,直播平台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2016年12月1日“央广网”)
材料三:

(注) 某网络直播平台主播为提高个人的被关注度和收入,公然在广州地铁内自导自演拍摄摆桌吃饭、挂衣服、饮酒等违法违规行为视频并上传至网络。随后该主播及其助手被警方以扰乱地铁秩序、影响地铁安全的行为为由抓捕归案。以上为“网络主播地铁公然扰民事件网友倾向性观点分析”。
(2016年8月30日“中国台湾新闻网”甘肃频道)
材料四:
报告数据显示,主播人数分布最多的前15个城市中,北京上海霸占了前两名,而前15个城市中的东三省城市的主播人数占这份榜单总人数的比例为16%,为人数最多的区域。
从更广的地域范围来看,北上广深的职业主播占23%,二线省会城市的占32%,三四线城市占30%,其他城市占15%。
从年龄层来看,职业主播近一半的人来自90~95年这一年龄段,而且在校大学生为主播的主力军。90~95年龄段主播占比48%,“95后”占比18%。
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开展的调研显示,33.1%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元以下,14.6%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至1 000元,15.9%的网络主播月收入1 000至2 000元,18.0%的网络主播月收入2 000至5 000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 000元至1万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万元以上。
(摘编自2017年3月21日《法制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网络直播门槛非常低,造成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平台或主播借助直播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
B.从《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来看,无论直播平台、主播还是观看者,都必须遵规守纪,尤其对主播限制更严。
C.从对网络主播地铁公然扰民事件倾向性观点分析来看,网友对此事比较理性,并提出建议。
D.从调查来看,东三省城市的主播人数是最多的,由此可知东三省的人喜欢这个职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民直播现象产生的重要推手就是经济收益,但从材料四来看,主播的收入其实并不算高。
B.年轻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娱乐方式主要在网络,而中老年人则主要消费在传统的电视广播方面。
C.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黑名单”制度,这说明国家对网络直播这一方式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加以规范和限定。
D.现在对于直播观看者虽有《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的约束,但是并没有其他方法管理他们。
E. 从调查来看,二线省会城市的更喜欢做职业主播,这说明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少。
【小题3】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从事主播这个职业,原因有哪些?如果真要从事这一职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⑴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ráng(  )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lǐ(   )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⑵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儿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⑷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⑸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⑹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楰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⑺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⑻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一个月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⑼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做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小题1】根据拼音为第⑴段括号写出汉字(_______)。
【小题2】如果要说明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以下哪个证据最不可采信?(   )。
A.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历史记载。
B.徽宗诗“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C.宋《蔡谱》是世界果树志中讲荔枝的最早的书。
D.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小题3】对开头引《荔枝图序》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增加说明的文学趣味,更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表明因作者博学,所以文章佐证材料广泛。
C.引文涉荔枝色形味,后文大致按此序详细说明。
D.作者读引文时的困惑,正体现本文的写作价值。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价值决定荔枝品种的存世概率。
B.“楠木叶”大小在19克到60克间。
C.荔枝因色香味依序渐变、口感渐差。
D.果品的核就是果树的种子,会退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教”的伦理学基础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才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出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小题1】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
A.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B.“文”的伦理基础就是“孝”,“文”与“孝”是末与本的关系。
C.“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D.“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标准。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B.原始形态的“孝”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并非只是“愚孝”或“伪孝”。
C.先民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
D.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论古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这是“孝”的故事能流传的原因。
B.“孝”是所有善行的开端,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是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
C.在古人看来,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
D.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才可以学“文”,其目的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奎爹
孙艳梅
奎爹穿着新褂子叼着烟锅子慢悠悠迈进露天会场,俊俏的识字班跑过来,披绫戴花,把奎爹的老脸映衬得像天边彩霞。接着,一个两人抬小轿子也铺红挂绿放在了奎爹脚前。看热闹的一帮老娘们牙尖嘴利地飞来一句:“新郎官也没忒风光啊。”惹来一阵哄笑。
奎爹自不理会老娘们的埋汰,只管疑惑地瞅那俩抬轿的光脊梁小伙儿。
俩小伙一唱一和:“大叔,大英雄,打仗时您抬战士,今个我们也抬您一回。”
奎爹吧嗒吧嗒抽烟,眨巴着小眼说:“中,中,难得你俩有这份心,不坐也不合适。”他把烟锅子放在鞋底敲打完之后,别在腰里,手一抄就坐进轿子。俩青年手心吐唾沫,喊声“起”,谁料连喊三声,脸憋得通红,竟没起来。他们哪知道奎爹年轻时,练过武把式,此时暗使着“千斤坠”呢。
奎爹稳如泰山,大腿翘二腿上,笑眯眯地说:“使劲啊,不使劲咋行?”
整个会场一片欢乐的海洋。
正热闹着,有一人把其中一个小伙扒拉到旁边,说:“我来试试。”
奎爹抬头一看,赶紧从轿子蹦出:“刘县长,您抬我,我可不敢。”
刘县长把他重新摁回轿子里:“你是有功之人,我抬你,应该。”
奎爹自然不再使“千斤坠”,但见刘县长蹲下来,一躬腰,也喊声“起”,奎爹就高高过了肩膀。看热闹的目瞪口呆,老娘们也哑炮了,只有几个人来疯的孩子跟在后面拍巴掌:“稀罕稀罕真稀罕,县长抬轿头回见,早先咱们抬县长,今天县长抬着咱。”
嘿哟嘿呦,奎爹坐在轿子里,恍若看见自己抬着被炮弹炸伤的战士,在长满荆棘的小径上,一步一步往山下移动。嘿呦嘿呦,他为了抢救伤员,三天两夜没睡觉,终于知道为什么驴能站着睡觉了。嘿呦嘿呦,奎爹一天没饭吃,喝了九锅白开水充饥……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想到这里,奎爹湿润了眼。
表彰大会开到天黑,奎爹喝了二两似的,满脸红光地回家,进门,就看见他的宝贝担架,正被大儿子大奎摆弄着。他从前线回来,让老伴清洗担架,洗了三回,还是一盆血水,这几天就放晾衣绳上晒着,这小子捣鼓担架干啥?
大奎一个立正:“报告队长,我要报名参加担架队,请您批准。”“眼红了是不?”奎爹说,“担架队小豆芽,长天上也还是小菜,更荣光的是战斗英雄,我已替你报名参军,明天就开拔。”
老伴在旁听了,急慌慌说:“真报了?打仗会死人的,咱老了还指望大奎呢。”
“都怕流血牺牲,谁来支援前线?”奎爹不理会老伴在旁呸呸连吐唾沫,“不是还有二奎嘛。”
二奎说:“我也要当战斗英雄。”
“还没门槛高,志气倒不小。好,等你长到门楼子高,爹也给你报名参军,”奎爹摸摸二奎的头,“你先进学堂念书。”
轰隆隆炮火连天三个月。那天二奎放学回家,家里笼罩着悲伤的气氛,爹看着一张纸片发呆,二奎拿过去念:烈士证。娘“哇”地一声哭起来。
晚上,二奎围着院子的槐树转圈,咬牙切齿地念念有词:左三圈,右三圈,来年长高成大汉,长成大汉,为哥报仇。
二奎终于长得有门楼子高了,老师却告诉他,全国解放了。
一天,二奎远远看见一辆军绿的吉普车停在他家门口,爹正送刘县长出来,同时出来的,还有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刘县长说着什么,爹含着眼泪一个劲点头。
又过几天,军绿吉普又停在奎爹家门口。二奎扭扭捏捏不肯上车,眼巴巴地瞅着奎爹喊:“爹。”
奎爹摆摆手说:“走吧走吧,北京的那个才是你亲爹。”
其中一个军人把一包东西交给奎爹,“啪”地行了一个军礼:“首长说,务必请您收下。”
奎爹急眼,红头酱脸推搡:“我可不是为了钱。”
车子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缓缓地向山下驶去,二奎请军人打开车门,扑通一声跪倒,撕心裂肺地大喊:“爹——”。
雄壮的沂蒙山像沉默的爹,含笑地望着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通过对比,凸显人物个性,使众多人物性格各具特色。
B.奎爹回忆的战场抢救伤员的场景,侧面写出孟良崮战役的惨烈,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缩影。
C.文中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蕴含着强烈情感,“含笑”一词与离别的感伤氛围形成反差,增添了小说的张力。
D.小说叙述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整体呈现出朴实无华、简洁明快的风格。
【小题2】第一段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奎爹解放后把收养的义子送还给首长,这一情节设置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你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

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被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曲代替了。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小题1】下面关于词演变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词源于燕乐,始于唐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萌芽状态。
B.至宋朝初年,词的题材与语言风格大体已定型;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宋词也作为新的文学样式、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得到快速的发展。
C.南渡时期,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使词作、词风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D.南宋前期,宋词进入繁荣期。这一时期,词坛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词人以文为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传统,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B.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C.李清照、陈与义等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作内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D.辛弃疾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中期,宋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二是当时词人的音乐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可以自己调曲作词。
B.苏轼词的出现,是词的题材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词的文学地位提髙及发展方向改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C.南宋前期,宋词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雄健。
D.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备受歧视,一些词作者为生活所迫开始从事戏曲活动。随着词人数量减少、影响变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