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东坡肉

季 明

四十多岁的老楚,是炊事班的头儿。

这老楚,可不简单,曾见过大世面,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

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就变成了瓦砾。同时,也有炮弹飞到老楚家中,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一起消失在战火里。老楚逃了出来,手里掂着一把菜刀。这把菜刀,跟随他多年,切鱼剁肉,血腥味浓,但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沾染上鬼子的血,然而,炮火连天,遍地都是逃难的人群、溃败的军队,老楚不知道去哪里找小鬼子拼命。

于是,老楚投了36师。

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也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仇。

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明白,什么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们吃的,无非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好的时候,也只是青菜豆腐一锅烩,多加勺油而已。

只有在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杀倒,改善生活。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层汗雾。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

老楚说,东坡肉。东坡肉,是老楚的招牌菜,地道而正宗,在品世阁时,客人们每席必点。兵们不解,东坡肉?是啥东西?老楚说,一道名菜,苏东坡创制的。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猪肉炖制而成,最好是五花肉,做好后,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诀窍就是:慢火,少水,多酒。

老楚见过大世面,兵们喜欢听他侃古。老楚说,据说啊,乾隆爷也好这一口,百吃不厌,因为爱吃这道菜,他还收藏了一个宝贝,是块天然的奇石,酷似东坡肉,镶上黄金底座,摆在案头,随时欣赏和把玩哩。兵们啧啧嘴,听得直流口水。乾隆爷,他们知道,连皇帝佬儿都爱吃的菜,肯定是人间极品美味。兵们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

武汉会战,36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一万多人的36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生活。

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师长咬咬牙,说,不管怎样,一定要找到材料!师长牵过自己的战马,交给老楚,命他带上几名骑兵,去七十里外的镇上采购食材,速去速回。但直到第二天上午,老楚才赶回来。好不容易办齐东西,却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绕了很远的道,才赶回驻地。

敢死队,早已在昨夜攻了上去。见到师长,老楚放声大哭,师长哇,我回来晚啦……师长说,不晚,待敢死队撤下来,就用东坡肉犒劳他们。老楚赶紧回到炊事班,开做。

将猪肉刮洗干净,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在沸水里煮去血水,然后,在一口大锅里,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再将猪肉块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黄酒等,盖上盖,密封,旺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焖酥……

几小时后,大功告成。当两百碗红润油亮的东坡肉摆上桌,老楚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人们这才发现,老楚身上有枪伤。老楚让人将他扶到一块巨石旁,背倚石壁,坐下,他睁大双眼,眺望富金山主峰阵地,那里,枪声正烈,硝烟弥漫。恍惚间,老楚看见敢死队员们,蜂拥而至,端起东坡肉,狼吞虎咽……

老楚咧开嘴,笑了。

时至黄昏,敢死队的兵,却一个也没能下来。

老楚已死去多时,笑意,僵在脸上,而双眼,依然圆睁,紧盯着富金山的方向。

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4:4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故,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B.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C.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D.诗和中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观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
B.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两个角度论证,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C.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
D.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C.《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同类题2

(题文)(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田间话絮
和 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挖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2017年3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小题1)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2】(小题2)(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小题3】(小题3)(小题3)分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小题4)(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行文,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
B.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展现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C.文章运用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D.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养的“外在”方面是效法楷模所具备的属性—评价之心充分发挥作用,确立把“义”置于其他一切考虑之上的恒常态度,实行心所命令的某种社会行为。德性的关键在于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因为这一态度把作出评价与依据评价指导实际行为联系了起来。被仿效的楷模有时是历史上的典范——业绩记录在册的圣贤。荀子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实行修养就要学习描述圣王行为的著作。有时楷模是活着的人,如教师、父亲、长官或君主。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中国的学习理论设想:人们天生具有学习榜样的能力,这种学习可能是对周围人无意识的仿效,因此,善择邻人就显得很重要。学习也可能是自觉地试图模仿教师、士大夫或祖先的态度与行为。尽管个人可能受到否定性榜样(如恶邻)的行为的影响,但多数人必定为道德楷模所吸引并自觉仿效。

对儒家来说,效法楷模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途径,更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通过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各种德行。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中都暗含这一设想。它们经常描述有修养之人充当他人仿效楷模的责任,赞扬道德楷模在改变众人的行为方面的功效。换句话说,当道德高尚的榜样存在时,社会的混乱就不会长期持续下去。根据《论语》的说法,如果当权者以正直来引导人民,那就没人敢于背其道而行之。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整个中国历史充满了供人民效法而树立的楷模,从古代的崇高人物如关羽(忠诚的楷模)和舜(孝顺的楷模),一直到活着的和邻近的楷模。

楷模理论中另一个信念是,人的行为目的不应是获取财富,而应是做一个模范之人,也就是使他的先天的评价之心和社会倾向得到实现。“圣人”和“君子”是用来称呼这种榜样的,他们应当享有官职并充作别人效法的楷模。这就是儒家所充当的榜样。尽管受尊敬的地位、荣誉等是人的合理要求和天然向往,但对儒家来说,这些没有什么会重于“浮云”。当官的受尊敬是因为他们被当作德性的榜样,理想上,谋求官职之人的目的应当是这种影响他人的机会,而不是物质利益。在以后的很长时期中,有名的“清官”称号就是指居于高位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

楷模仿效不是儒家的专利。在道家思想中,圣人以道为楷模,人民则效法圣人,效法的是楷模的“无为”。儒家思想中,楷模仿效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得很充分。因此,不断出版的用于青年教育、赞扬楷模生平的文学作品,忠、孝等各种榜样几乎被推崇到了神明化身的地步。

从孔子的时代起,楷模仿效已成了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楷模仿效的思想比孔子的思想更为古老,通过研究它的起源,我们就能确切地阐明修养过程的“外在”方面的涵义。

(节选自蒙罗《早期中国“人”的观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圣王,其业绩记录在册,学习相关描述他们行为的著作,是可以实行修养的。
B.人们学习榜样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善择邻人比身边多个道德楷模更显重要。
C.儒家楷模理论认为,当官不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成为德性的榜样影响他人。
D.楷模仿效的思想,虽然不是孔子首创,但已经成为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阐述了楷模的属性,接着指出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是德性的关键。
B.文章从学习榜样的两种方式入手,论证了无论哪种方式都关系到楷模的重要性。
C.文章第四段以儒家的榜样思想为例阐明了人的行为目的就是成为模范之人的观点。
D.文章将儒家与道家楷模理论对比,证明了楷模仿效理论在儒家思想中发展得更充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正确榜样各种德行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B.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通过赞扬道德楷模改变众人的行为的功效来实现社会稳定。
C.孔子认为,要想让百姓不敢背道而驰,当权者应用正直来引导,胜于用法律来控制。
D.儒家一些赞扬楷模甚至将楷模神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目的是让楷模具有圣人属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小题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D.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小题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C.它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小题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