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利军

表妹结婚,我开车带着表弟,从上海赶回泗阳参加婚礼。

路过蒋坝已日近午时,厨师表弟职业病犯了,说,去年在电视里看到,蒋坝在搞什么百船宴,看看吧。

边走边看风景,一下子就到了湖边,车无法通行了。这时,肚子咕咕起了反应。

湖边只有孤零零的两三户人家。一个老汉正在院外一小块水泥地上翻晒着泥鳅。老汉红红的脸庞,宽松的大腰裤,对襟褂子纽扣不扣,露出黑红的胸膛,一看,就是个每天干活,并且喜欢喝两口的人。

“老人家,我们想找个地方吃中饭,哪里比较近?”

他抬头望我们一眼:“很远呢,十几里地!走,到我家吃去!

看来,老汉家在搞渔家乐。跟着老汉下了大堤,堤下就是他的家。洪泽湖的水拍岸弄潮,几只湖鸭呱呱叫着,碧绿的水草婀娜摇曳。

老伴在厨房烧饭,老汉说:“来人了,烧菜吃饭!”

老伴瘦瘦高高的个,一脸黝黑,她手扶门框,伸出头来问:“想吃什么?”

“烧个鱼吧,随便什么鱼。”我说。湖水煮湖鱼,原汁原味。况且,靠湖吃湖,也不会贵到哪里去吧?

没个规整的餐厅,也没像样的厨房,更没有服务员,这饭钱他们会怎么收?两个老人看起来淳朴,倒不像会宰人的样子。

不一会儿,四个菜端上来,老汉和我们一起坐了下来。

“大妈一起来吧?”我们邀请。

大妈摆手。也许,怕账不好算吧?我们也就没再强求。

“你喝酒吧?”老汉忽然想起什么,问我。

“不喝,要开车。”我摆手。

老汉说:“男人到湖边哪有不喝酒的?”冲表弟噘噘嘴,“你喝,让这个小青年开车!”

老汉到屋里拿出一瓶貌似比较高档的原装酒,啪地打开,倒在两个玻璃杯子里,示意我端一杯。我心一紧,这瓶酒也要算在我们头上了!只好硬着头皮端过杯子。青椒炒小虾,红烧鲢鱼,炒小藕,水芹菜炒干子,都是我爱吃的菜。估计菜一百块钱,酒就算两百块吧,三百块应该够了,放大点,总不会超过五百吧?我刚准备示意表弟去结账,见门口有个人影闪了一下,老汉大声说:“大砍刀,进来吧!

门外就进来一个粗壮的矮脚汉子,方头方脸,真像一把砍刀,我看着就发憷。大砍刀搓着手,嘿嘿地笑:“四爷,要帮忙吗?”我心里一惊,这下怕是碰着孙二娘的馒头店了,明早我和表弟就成包子馅,表妹的婚礼看来是参加不了了!“没啥,就两个人,你四娘就能搞定!”老汉自信地说。我心里暗暗叫苦,被宰几百块钱和失去生命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呀!

我递个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打110报警,他个傻蛋却以为我要他去拍湖景,屁颠屁颠地拿着手机去拍照了。我心里凉了半截,恨由心生,都怪他要看什么百船宴,这下好,把小命都搭上了!

表弟照一会儿湖景,回头看我有些坐立不安的样子,就掏钱去结账。

“怎么能收钱呢?!”老汉啪地把筷子拍在桌上。

当然不要钱!要命!我从头凉到脚后跟。

这荒天野地的湖边,搞两条人命真是分分钟的事情,原先两个老人对付我们可能有些吃力,这下来个大砍刀做帮手,如果菜里下了蒙汗药,酒里做点手脚……我的头真的晕了,眼前出现幻觉。

“你这不是骂人吗?请还请不到呢!”老汉一脸不高兴。

“就是!”大砍刀一脸讨好,连声说,“这湖边,十天半月的难得来个人,晚上到俺家再喝几盅!”

门口,不知何时,聚了四五个女人和孩子,拘谨地朝这边望。这可不是幻觉,我悄悄伸手掐了一下大腿。

“湖里人家来客,添双筷子加个碗,收钱?湖里人做不出来!”老汉有些不屑,老伴也附和着说,“就是的!”

大砍刀嘿嘿地笑,手不知道朝什么地方放,女人和孩子们不再拘谨,也呵呵地笑。

告别渔翁夫妇,表弟开着车,转脸看我一眼,疑惑地问:“表哥,空调打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是汗哪?”

“好好开你的车!”我擦着汗,问他,“下次再来的话,你还能找到这里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的口吻叙述“我”和表弟寻餐馆、到老汉家吃饭结账等情节,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也让读者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B.在跟着老汉往家走的时候,小说写了“我”眼前洪泽湖的景致,烘托了“我”在肚子咕咕起了反应时,能顺利找到吃饭地方的庆幸与放松,也使得小说张弛有致。
C.表弟在小说中是个配角,但也能反衬“我”,与“我”相比,表弟显得随性简单些。告别了渔家夫妇后,表弟才故意打趣我“空调打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是汗哪”。
D.小说用“我”问表弟能不能找得到这处湖边人家来结尾,问话里有害怕确实找不到的担心,因为这只是两三户人家的一处湖边;当然,更写出了能再与这些美好相遇的渴望。
【小题2】文本中三处划线句子都是“我”眼中老汉的言行,在“我”看来,非常突兀,请结合小说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分别分析对于老汉来说为什么也在情理之中。
【小题3】试分析大砍刀这个形象在小说中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10:4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春山居图

(1)有的人,在一部小说里过完了一生;有的人,在一幅画里走尽了一生

(2)富春江,一条横贯江南的河,河水灵秀。有河必有故事,汨罗江有屈原,乌江有项羽,富春江有个严子陵。晚年的黄公望,也云游到了富春江。黄子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

(3)他看到了什么?一片山水,快要被他看穿,最后,濡墨提笔,于是……

(4)先是一座顶天的浑厚大山,其上缀点矶石、草木,皴线似粗麻披垂山体。这敦实的山,像京剧里甫一上台的亮相,那人满面油彩背插小锦旗,头顶雉羽,快步绕场一周,转身、昂头、锣鼓“咚”地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5)一幅画就这样打开了卷轴,一幕好戏,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一块低平的滩涂,树临水而立,环拥出一个温馨的小村落,树冠蓬蓬,风和日丽。村里人家院坝间,一定爬着一个粉团小儿,他望着那墙头露出冠顶的桃树笑,呵呵呵地。而后接着的,是长长的空白,只在底部描几株小树过渡,空白实则为一片茫茫水域,让人想起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春去夏来,小儿也长大成人,要背负行囊雄心纠纠爬与水域另一头相接的高山了。

(6)《富春山居图》最浓墨重彩处,便是接下的这部分,位于整幅画卷的中上段,像一个人处于弱冠至不惑之间的好年华。

(7)连绵的山,重重的山,远的、近的,高的、矮的,其上依然有人家、矶石、草木,若是有志,任何人都可以芒鞋竹杖去爬那些山,爬上一座,举目远眺,会发现眼前还有更高的山,那山上,有更好的风景,山花烂漫、山果香甜,情不自禁地,人会生起雄心万丈,抬脚继续往上往前,就算荆棘划破了皮肤,筋疲力尽,也依然壮志不减。

(8)又一记鼓点“嘭”地敲响,一个骤停,高峰紧接低谷,浓墨重彩的连绵群山尾,几棵挺拔的松,两叶扁舟,一间滨水的茅亭,重新让画卷安静淡泊下来。

(9)许多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里露个身影。黄公望在他的《富春山居图》里,妆作了那个巾冠宽袍的隐士,他坐在松下的茅亭内,打望眼前河面上的游鸭,也许还有不远处那叶扁舟,亭后又是一片茫茫大水,秋水长天,干净澄明。亭内人看够了游鸭,抬头望望眼前年轻时自己执意热情攀爬过的巍巍高山,行路难啊行路难,也不知当初那个年轻人如何那般气盛,恨不能一脚踩个天下,如今风住雨歇,揉揉落下毛病的脚踝,看看掌上交错的纹路,趴伏栏杆,惟轻吁一口气:天凉好个秋,天凉好个秋矣。

(10)再往后,秋之后,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人生如四季,四季轮回,人也一代代轮回,那个茅亭下的看山人看水人终于也老去,于河口边,顺流汇入汪洋大海。画幅上最后一座抵天的峰,总结了他的一生,也让画卷来了个首尾呼应,只是其后浓墨拖带出的一脉远山,仍不肯止息,仍在袅袅述说着富春江的好风景,也在喁喁述说着一个人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11)看一幅好画久了,你会觉得自己成了画中一棵树、一叶小舟。难怪六百年间,那么多才子文人为《富春山居图》痴迷,多少痴爱的眼光铺泄印记画上啊,快要凝成厚亮的包浆了。

(12)渔、樵、隐,《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典型的元画。元代的文人画家们,都爱画山水,江山丢了,异族当道,他们都成了孤儿般的遗民,惟求在山水间,容一己之身,舒一腔怨恨。所以,元画都少有的超逸、高蹈,空山不见人,甚至不食人间烟火。

(13)大器晚成《富春山居图》哉!大器黄公望,十三岁便参加了元朝的神童试,其后做过几任小官,中年时,因受上司贪墨案牵连入狱,五十岁获自由后隐居,画画,成道士,游走江湖与人算命为生。时光荏苒,命运,将黄公望带到八十岁的河口时,他回头打望一生,开始画他的《富春山居图》。这一画,就画了数年,幸好老天开眼,让黄公长寿康健,得以完成此近七米的长卷,其间,黄公出游富春江皆将此卷带于身,随时修改增补,如一个老者在随记他的人生心得,每一笔每一划,都沉淀了万水千山。

(14)一个人,惟有修炼到一定份上,方能画就一幅展展长卷。听人说明朝的秦淮八艳有貌有才,作得好曲画得好画,好奇找出她们画的兰花图,一张纯粹小品画,兰叶柔弱无骨,那兰,倒更像墙头草。她们的才,顶多是个媚眼儿兰花指。黄公望只需一成功力,动几下手指头,也能占她们上风。《富春山居图》里,大气的黄公望,干脆直接扯过一条江河做了画纸,于其上堆山植树,自创世界。行尽万里路,胸中丘壑自生,精通儒、释、道的画家,更是将他一生所悟融入画中,你若够眼力,自会看到藏于画内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洒脱、释家的轮回。

(15)水。一江大水。它是老子常喻的守雌之水,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水。上善若水,水至弱至柔,退守低洼之地,却能滋养万物,拥抱万物。人这一生,亦如一条江河,时而激荡,时而平缓,水边有高耸入云端的得意,也有不见人迹的萧瑟空白,你千峰矗立也好,你退而独守、泛舟江上也罢,水自滔滔,不言不语川流不息,入海。

【小题1】第(1)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2】第(5)段写的好,请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小题3】下面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最浓墨重彩处开始介绍画作,因为村庄院落让人想起时光流逝;
B.以时间为顺序,通过想象,将画卷内容与画家的成长经历相对应;
C.(7)段中,描绘了连绵、重叠的山石草木,给人以宁静淡泊之感;
D.作者以散文化的笔法描绘了这幅画,句式上长短错落,富有韵味;
E.元代画作都表现出了超逸、高蹈、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气质;
F.(15)段中水指富春江水,作者对其的哲学解读,深化作品主旨。
【小题4】简要分析第(12)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第(14)写“秦淮八艳”,其用意是
【小题6】请依据文本内容,为《富春山居图》写一份简介。100字左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宝物”圆月桌
聂鑫森
已经70岁的和乐明,一到吃饭的时候,望着餐厅里的这张圆月桌,就愁得眉毛打结。
在古城这条长长的巷子里,和家是一个独立的小庭院。两个卧室,一个是和乐明和老伴儿的,可惜一年前老伴儿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另一个卧室是两个儿子大和、二和的,但是十多年前,两个儿子相继成家,陆续搬到各自工厂的宿舍区去了,如今都过了40岁,一家一个孩子,分别读高中和初中。
餐厅里那张圆月桌边,吃饭的人数由四个变成三个再变成两个,眼下就只剩下和乐明一个了。当然在节假日,圆月桌有时也会围得满满的,有儿子有儿媳有孙子,但毕竟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了。现在,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桌子边,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怜。
圆月桌上年岁了,漆色早已脱落,但却结实。它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呢?和乐明不知道,反正从他懂事时起就在这张桌子边吃饭。
这张圆月桌由两个半圆桌合在一起,分开来各有一个半圆桌面和三条桌腿,合起来是一个整圆桌面和六条桌腿。合起来叫圆月桌,分开来叫月牙桌。
和乐明一个人吃饭,用得了这么大的桌子吗?拆开来就用一个月牙桌吧,他又觉得费事,而且感觉不吉利——圆圆满满,为何要一分为二呢?
隔壁院子的宗学,隔三差五地会来坐一阵子,与和乐明聊聊天。宗学在市博物馆当馆长,快60岁了,一肚子的学问。
在一个月色清朗的夜晚,宗学敲开了和家的院门。他们喝茶、抽烟、聊天。宗学说:“和师傅,过两天是中秋节了,孩子们都会来陪你过节吧?”“都打电话来了,会来的。”“你做饭也是内行?”“这样的机会少啊,他们都忙。每当我一个人坐在圆月桌边吃饭,就愁得不行。”
“圆月桌?是可分可合的圆月桌?”宗学的眼睛睁大了。和乐明说:“一个老物件,不堪入目。要不是图个念想,我早扔了。
宗学到了餐厅,看了桌面看桌腿,又用手在各处敲击了几下,说:“这是黄花梨木做的!”他请和乐明帮忙,各抬一端,把两个半圆桌分开再并拢。“和师傅,这是明代的东西,了不起的一件宝贝!和师傅,我在博物馆干了几十年,这眼力你不会怀疑吧?”“当然不怀疑。”“我告诉你,它的价值在80万元上下。”
和乐明的眼睛直了,然后长长地“啊”一声。
宗学似乎也为他高兴:“这是个吉祥物。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圆月桌,‘圆’者,和谐,快乐;‘月’者,圆满、明亮。正应了你的姓名。这个院子,这件宝贝,你和儿孙们要好好地守护。”“我一天不闭眼,就一天不会离开它。”老和说。
宗学又提醒:“不过,你一个老人守着这样一个院子、这样一件宝贝,怕有闪失啊。你把我对圆月桌的鉴定结果告诉贤侄们吧,他们会想出办法来的!放心,圆月桌是个秘密,我不会对外说的,你们也要嘴严!”和乐明说:“一定,一定!”
很快,和乐明就把宗学的鉴定结果告诉了孩子们。
中秋节刚过,和家的长子大和领着一家人住进了院子。此后每天,和乐明高高兴兴地做饭、炒菜,脸上的笑堆得满满的。特别是双休日,二和一家人也会到这里来,热闹得很啊!
三个月后,二和一家人又替换大和一家人住了进来,和家庭院充满了欢声笑语。
隔壁院子,宗学每当吃饭的时候,望着桌子边的自家人,总会想到邻家那张围满了人的圆月桌,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做的那次“走眼”的鉴定,举筷而笑。
(摘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了年已古稀的主人公和乐明坐在圆月桌边发愁,既是设置悬念,给读者以疑问,又自然地引出他的家庭故事。
B.和乐明怕不吉利不愿将圆月桌分开使用,以及宗学对圆月桌“走眼”的鉴定,可见两人都有希望家人团聚的心理。
C.和乐明的两个儿子开始并没有察觉到老人需要陪伴,在听说“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后,有所领悟并高兴地轮流陪伴老人。
D.文章中的“宝物”圆月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取名“圆月桌”寄托着阖家团圆的愿望,宗学说“圆月桌”寓意和谐、快乐、圆满、明亮。
E. 小说全文采用倒叙的方式,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动作,情节紧凑连贯,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小题2】划线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宗学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超越地球、飞向空间和其他天体的伟大理想,对广袤无垠的天疆探索个究竟,这最能充分地表现出人类的天性、伟大的抱负和文化价值观念。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

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讯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

(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07年,“嫦娥一号”作为首颗探月卫星,取得了全月球的影像图、月表物质成分和近月空间环境,首次获得月球土壤层内氦—3资源的分布与资源总量。

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

2019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

(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

材料三:

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为探测器提供能源的空间核电源技术、通过电场力将带电离子加速喷出形成反作用推力的离子推进技术,以及高频段测控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利用太阳光压作为动力的太阳帆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尽管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是空白,但是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平远《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索那些困惑着人类的重大科学难题是长久以来人类深空探索的精神动力。
B.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特殊条件,我们可以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
C.“嫦娥二号”发回的那张全月地形图,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随着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做到了对月球开展的联合探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利用例证法,多方面展现了人类将突破地球科学研究局限,利用空间技术在物理、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可能取得的成果,推动科技的发展。
B.材料二以时间为序,列举了自2010年起我国发射或即将发射的嫦娥系列卫星及探测器以及它们已经获得或预期获得的探测成果,让读者一目了然。
C.材料三作者分析了技术发展与深空探测之间的关系:技术是深空探测的手段,我们在深空探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又促进了技术发展,两者互相促进。
D.以上材料主要是通过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等方法,既展示了人类空间探测的现状,又反映了探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还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谁偷走了夜里的黑

王开岭

(一)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

儿时是有的。

从何时起?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犹如墨被稀释。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天经地义是黑的,黑了亿万年。即使有了人类的火把,夜还是黑的,底蕴和本质还是黑的。

现代人的“黑”,却只好求助于厚厚窗帘了,人工围出一角来。

(二)

昼夜轮值,黑白往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自然之道、人生正解。

夜,是上天之手撒下的一块布,一座氤氲的罩体,其功能即覆护万物、取缔喧哗、纳藏浮尘,犹若海绵吸水、收杂入屉。无夜,谁来叫停芸众的熙攘纷扰和劳顿之苦?何以平息白昼的手舞足蹈与嘈沸之亢?夜,还和精神的营养素——“寂”“定”“谧”相通,“夜深人静”意思是:夜深,心方静远……而这一切,须靠结结实实的“黑”来完成:无黑,则万物败露,星月萎殆;无黑则无隐,无隐则无宁。

所以我一直觉得,黑,不仅是夜之色相,更是夜的价值核心。

黑,是夜的光华,是夜的能量,是夜的灵魂,也是夜的尊严。

“不夜城”,绝对是个贬义词。将白昼肆意加长,将黑夜胡乱点燃,是一场美学暴乱,一场自然事故

往实了说,这既伤耗能源,又损害生理。我一直纳闷为何现代鸡发育那么快?真相是:笼舍全天照明,鸡无法睡觉,于是拼命吃。见光吃食,乃鸡的秉性,人识破了这点,故取缔了黑,令其不舍昼夜地膨胀身子。它们没有童年,没有青春,只有起点和终点。这些一声不吭、无一日之宁的鸡,毕其一生,连一次黑夜都没体会,连鸣都没打过。

无黑,对人体的折磨更大,可谓痛不欲生。据说逼供多用此法,不打不骂,只用大灯泡照你,一两日挺过去,第三天,你会哭喊着哀求睡一会儿,哪怕随后拉出去枪毙。

(三)

成年后,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那年,游武夷山,夜半,饥饿来了,去一条僻静的江边寻夜宵。吃到一半,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

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

亿万年前的夜,秦汉的夜,魏晋的夜,唐宋的夜……来了。

此时此刻,我和一个古人面对的一模一样?山河依旧?草木依旧?虫鸣依旧?

是,应该是。那种弥漫天地、不含杂质、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复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还有脚下那条江,初来时并未听到哗哗的流淌,此刻,它让我顿悟了什么叫“川流不息”,什么叫“逝者如斯”……

我被带入了一幅古画,成了其中一员,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四)

夜的美德还在于,其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个体感和隐私性。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么,黑——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辽阔的私生活舞台。所以,“夜生活”即同义于“私生活”。

我向来觉得,生活的本质即私生活,私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属于人群,不属于自我,正是夜,让世界还原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和精神单元,正是黑的降临,才预示着生活帷幕的拉开。

但棘手的是:现代之夜的“黑”,明显减量了,不足值了。

现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是:愈发的白昼化,愈发的广场性。风靡各地的“灯光工程”、“不夜工程”,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即为例证。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不厌光,相反,我深爱星月之华、烛火之灿。

我厌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恶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逻辑和黑白之比,将悦目变成了刺眼。

对“黑”的偏见和驱逐,这个时代有点蠢。

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选自《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开头设疑,发人深省,引发我们对“现代的夜”和“真正的夜”的思考。
B.文章主要把白昼与黑夜进行对比,突出了夜的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
C.“无黑则无隐,无隐则无宁。”没有黑,我们的身体无处隐遁;没有隐,我们的灵魂无法安宁。在彻夜如昼的城市,忙碌的人们即使停下脚步,也无法品味“隐”的静谧,“宁”的安详。
D.文章的结尾“同属文明,一样伟大”,呼吁人们在不停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守护住我们传统的生态文明,这与“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一样的。
【小题2】根据文本二、三部分,简要概括“美学暴乱,自然事故”的具体表现。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