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的阐释是必要的,我们常听到诗歌批评家振振有词地教训学生:搞清楚了背景就掌握了理解意义的钥匙。可是,背景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首先一个难题是诗歌写作背景并不都能考证清楚。史料匮乏使背景考证常常捉襟见肘,猜测自由又使编年系诗往往胆大妄为,凭感觉强作解人。就像李商隐的《无题》时而被当作他与政治人物之间微妙关系的隐喻,时而被当做他与女道士之间绝望恋情的追忆。其次,就算我们对创作的背景有精细的了解是不是就有权作诗人的代言人宣布它的意义?背景是批评家视野里重构的历史,但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本身,属于历史的那些事件早已逝去,属于历史的诗人早已死亡,时间带走了他们复杂的精神与微妙的心灵,把“背景”之因与“意义”之果硬叠合在一起难免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像很多诗人写作只是“兴会偶发”“因题凑韵”,他与他周围的那些“背景”有什么关系?
再次,即使我们再退一步承认这些背景的准确性,这些批评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诗歌本来是给人以美感享受的,而这种精确到有些残酷的背景批评却常常破坏这种乐趣。如唐代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人们能感受到归乡者惴惴不安的普遍情感,可是,当考据家们认定这是他从流放之地逃经汉江所作时,那份美好的情感就成了逃犯潜逃时的心理报告,一首诗就被“背景”勾销了作为“诗”的资格。
批评家的背景批评自有他们的依据。其中一小半来自对某些诗歌词语象征意义的习惯性联想。如“汉武”一词曾被用在唐代天子身上,于是以后凡“汉武”一词都可被读成唐代史事。当然,更大一半来自他们对背景的预先了解,背景先横亘心中便把诗歌看得句句都包含了背景。面对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再次追问: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或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显然,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传诵不绝的抒情诗,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一旦背景羼入,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同时,既然诗歌创作包容了诗人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背景就不必指望独揽意义的解释权。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不应成为压倒性力量充当解读诗歌的万能钥匙。
(摘编自葛兆光《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背景并非万能钥匙,就是因为它难以考证清楚,胡乱猜测反而会曲解诗歌。 |
B.背景是批评家重构的并非真实的历史,无法完整重现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
C.挖掘背景却使《渡汉江》失去了诗歌的形式美,可见背景未必越多越好。 |
D.背景若不确凿,则不宜用于诗歌阐释,若足够详尽,则有较积极的作用。 |
A.文章分析了背景批评的局限性和背景批评的依据,探讨了诗歌的文本特性。 |
B.认为诗歌可以自给自足,这是文章论述诗歌并非由背景限定的一个前提。 |
C.文章列举李商隐《无题》诗的多种解读,论证了诗歌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
D.文章先驳后立,对背景批评这一古典诗歌研究的传统方法进行了反省。 |
A.背景考证可能为猜测诗歌意义提供可靠线索,被普遍运用于诗歌的阐释。 |
B.当诗中出现常有象征意义的词,我们就要对它作联想,借此挖掘诗歌深意。 |
C.如果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无关联,则储备的背景知识可能干扰诗歌的理解。 |
D.对传达人类共同情感的诗歌,我们可以只解读文本本身,而不过问其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