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友

阿成

鹤岗的梧桐也有我的文友。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人家裤兜子里的家伙都是玉的,我们怎么能比?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

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06 01:0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艺术,表情达意是它的重要属性也是它的重要功能。从这个功能出发来进行书法欣赏活动,会给我们一种新的启发。

书法不是日常实用的写字,它所写的字是利用汉字进行造型,在造型当中提供一个表情达意的平台。书法创作和日常实用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今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写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信息的交流,它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你只要能准确表达、对方能够看懂就行;然而,书法不行,书法是通过汉字的造型、组合,把汉字变成一个美学对象,是以美的形式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所以书法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古人对此有这样的界定。李斯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就是说书法创作的时候,其结体要“像其一物”,要像什么呢?他后面接着说:“若鸟之行,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 方可谓书。”只有这样的才叫书法,它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将喜和愁融于心中,有了内心的把握, 才是书法。对此,王羲之则从另一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就是说那些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并不是好的书法。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

从先贤们的论断可以看出,书法除了形似、神似外,通过造型注入情感,是使神采产生的内在动力。孙过庭的《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也提到:“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这些情性的东西难以表达清楚,但却实在有妙处。因而,书法的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情感。

书法的表情达意是通过书法的内容来展现的,对书法内容的欣赏更是书法欣赏中的关键。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例如汉赋、唐诗、宋词、佛经、佛语等,其知识产权各有其主,除非写自己的诗文,否则并非书法家所有。所以我们要把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与书法作品的内容分开来对待,只有这样,在欣赏书法的时候才不至于出现以欣赏诗词内容代替书法内容那样的尴尬。

书法家可以利用汉字的造型来表达情感内容,这首先取决于汉字的自身美。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文字学、训诂学的学问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创作质量,还有文学修养,以及文学表情达意方式的借鉴等,都和书法家的表情达意息息相关。从书法内部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行书、草书还有楷书等,不同书体的造型,都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的方式。和唐诗欣赏一样,书体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互为对比。应该指出的是,书法与文字、文学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如韩愈欣赏张旭的草书,并没有提到张旭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而是欣赏“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书法欣赏的要义。

(摘编自胡抗美《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不仅要做到形神兼备,更要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方能神采飞扬。
B.书法作品可以通过可见的外在审美形式,表现创作者不可见的内在情感。
C.书法家自身的文字学功底及文学修养高低决定了其书法作品的质量高低。
D.汉字本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为书法家表达情感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表情达意是书法的重要功能为论证基础,对书法欣赏做了多角度的阐述。
B.王羲之的观点从正面论证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 是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的观点。
C.文章引用孙过庭与包世臣的言论,论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对书法的重要性。
D.文章列举韩愈欣赏张旭草书之例,证明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既需要创作者情感的注入, 更需要创作者的创作技法、技巧。
B.书法创作和我们日常实用写字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信息的交流为目的。
C.欣赏书法时,我们要将造型的艺术美和文本的艺术美结合起来看才更好。
D.隶书和楷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书体,但都能起到为书法家传达情感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未来7年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2018年4月19日,针对中兴被美国“封杀”的问题,商务部表示,中方密切关注进展,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2018年4月20日,中兴通讯发布关于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的声明,称在相关调查尚未结束之前,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执意对公司施以最严厉的制裁,对中兴通讯来说极不公平,“不能接受!”

2018年5月,中兴通讯公告称,受拒绝令影响,本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进行。

(摘编自“网易”“新浪”“凤凰网”)

材料二:

芯片贸易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逆差的最大“黑洞”。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最近几年集成电路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2017年,这一数额达到了260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最高值的1932.6亿美元。

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师杨光表示,危机肯定会刺激自主芯片产业的发展,但想依靠国产芯片帮助中兴渡过危机确实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芯片行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而且有些必要的学费恐怕也是绕不过去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比如SG开始这几年,国内芯片恐怕还是要靠国际市场供应。

(摘编自《“芯痛”背后国产芯片征途漫漫,“中国芯”短板何在》,2018.4.19《新京报》)

材料三:

美国商务部日前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采取出口管制措施。这一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科技界和更多企业以更长远眼光,谋求更自主、自强的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不断追赶的态势愈发突出,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探月工程、可燃冰开采等诸多方面,中国都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足够令人自豪。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以及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值得充分肯定。

当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走向世界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釜底抽薪”。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

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坚持不懈的深入研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芯片、发动机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业,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不管是“狼来了”还是“狼走了”,都能从容应对。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相信,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外人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回顾历史,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一系列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方的技术封锁而选择自我封闭。在持续深入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会加强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其中自然也包括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坚定如初,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

中国科技当自强,靠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在充分认清与强国差距的同时,我们要对自身的成绩和发展潜力有充分认识,更要满怀信心,迎难而上,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4.21,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相关调查尚未有结论的情况下,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工业与安全局对中兴通讯施以严厉制裁,对此,中兴公司认为极不公平,难以接受。
B.材料三,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令人惊讶,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已经实现“并跑”乃至“领跑”。
C.材料二,中兴只凭国产芯片的力量来渡过危机并不现实。有人表示,危机会刺激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但芯片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的局面暂时不会改变。
D.材料三,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重大科技进展,大都如此。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4月至5月发生的“中兴事件”,表明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发展就会受到掣肘。
B.材料二,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可见,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高科技企业要时时警醒。
C.材料三,中国有意愿融入世界,正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在持续深人的开放中,中国会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包括在科技领域实现共同进步。
D.材料三,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认清与强国的差距,也要对自身成绩和发展潜力满怀信心,从而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小题3】中国科技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的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需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近,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若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惩罚,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须羡慕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所以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羡慕谁。
D.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城市人不时地回归乡村以便回头再入城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很难创造出有根的文化。
B.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作为城市人,须思考如何调整科技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C.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D.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因此,这个时候,城市人必须返回乡村去发展事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舆论暴力”的清醒批判

——关于电影《搜索》①

《搜索》不过是揭开了今日某些媒体权力膨胀的一角:一段随机抓拍的手机视频未经任 何求证,连起码的平衡报道原则都不顾,就冠以道德批判的倾向性标题发布;次日虽然收到 了当事人的道歉视频,但为了保持公众对于事态与媒体的关注度,不惜压而不报。操纵事件 继续发酵。影片中媒体及其从业者为收视率和关注度炒作的“白领不让座事件”,不过是现 实社会中成百上千类似案例中的一例,但已足以揭示某些媒体被所谓“效应”绑架的糟糕现实。

如果说不经制约的媒体话语在影片中是恶的始作俑者,但这一行为还需借助网络这一当代社会最大的表征,集聚足够多的芸芸之众,才能制造出致人死亡的惨剧。网络言论凭借其匿名性、快闪性和众声喧哗的特点,让一些参与者可以不负责任地匿名发言而呈泥沙俱下之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演变成素质低下的妄言詈语的狂欢舞台。正如影片《搜索》中所示,叶蓝秋所遭受的舆论压力主要来自网络论坛的谩骂和“道德审判”,她之所以要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躲到一家隐秘的旅馆,也是因为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已经把批判从虚拟的状态转移到现实中真实的她身上,甚至于连累到她供职的公司和老板。网络匿名是把双刃剑,面对强势的公权力时,它可以成为另一个抒发的渠道:然而面对弱势的个体和群体时,它也可能变成作恶的挡箭牌。智者必须对此有高度的警惕。

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都只是一个平台,其善恶正邪的,归根到底是它们背后的人。影片《搜索》虽谈不上有意为之,但却客观上揭示了一个不乏深刻的社会现象——普通人甚至也是针对弱势者的施暴者。这种舆论暴力于一种“道德自觉”:无论是公共汽车上大声疾呼的售票员,还是闻腥起劲的媒体人,抑或是街头被随即采访的路人,他们之所以对叶蓝秋同声谴责,盖因他们自觉居于道德高点,他们自有着一种“共约”的正义感——这本来是这个社会向善与良性发展的希望和基础——然而问题是,很多很多的人在根本上是习惯性的“受众”,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传统,他们对正义与否的判断建立在媒体选择性和倾向性的信息过滤上,以及建立在某种自负的经验上;他们凭着某种表象来判断是非善恶,于是乎有时候就不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以及感情用事,转移发泄。

生活在网络社会,习惯于虚拟生存的现代人另一项最大的威胁在于生活真实感和人际切身感的丧失。失去了真实感,言论施暴与围攻,就会十分轻率和随意;如同网络游戏中的厮 杀,没有了切身关联,人就丧失了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痛觉。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坚持让每一个角色都用历史真实人物的名字,并在影片最后让演员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原型相挽而出,目的就是要给观众一种切身感——这些人不是虚构的,他们曾经,如今仍然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如何在虚拟世界里保持本真性和切身感,或者二者选其一,这是摆在当下网民面前的一道问题。

(文章选自2012年7月13日《解放日报》,作者:刘海波,有删节)

注:《搜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癌症患者叶蓝秋因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被人拍下视频,传至网络,引发人肉搜索,最终不堪重压自杀身亡。

【小题1】下列关于“舆论暴力”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片《搜索》中“舆论暴力”源自于某些媒体为了保持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不惜对相关重要信息压而不报,操纵事件发酵的权力膨胀。
B.借助网络平台,集聚众多不负责任匿名发言的网民,对当事人进行谩骂和“道德审判”甚至“人肉”搜索,是当前“舆论暴力”的主要形式。
C.影片《搜索》中“舆论暴力”的施暴者,虽谈不上有意作恶,但因为缺少独立思考能力、被所谓的道德和正义裹挟,最终制造了一出惨剧。
D.网络社会中生活真实感和人际切身感的丧失会让言论施暴与围攻变得十分轻率和随意,这也是“舆论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媒体的报道会对公众有极大的引导作用,所以其新闻报道应该遵循平衡报道原则,而不应带有道德的倾向性。
B.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快闪性和众声喧哗的特点,呈现出泥沙俱下之状,将演变成素质低下的妄言詈语。
C.网络上的“人肉搜索”把虚拟与现实联系起来,严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作者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
D.生活中的许多人,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往往建立在对媒体信息的习惯性接受和某种自负的经验上,不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及其从业者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本身无可厚非,但完全被“效应”绑架,蓄意操纵舆论,则值得高度警惕。
B.网络匿名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让我们表达合理诉求,宣泄对强势公权的不满,而又让自己得到有效保护。
C.“舆论暴力”的根源不是媒体,也不是网络,而是它们背后的人丧失了正义感,使社会失去了向善与良性发展的希望和基础。
D.换位思考有助于我们更深地体察他人的痛苦,因此,不管是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世界,它都是我们避免“作恶”的有效方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思乡的基础是离乡,在乡的人不会思乡,“乡”作为价值形态无疑只对无乡者或离乡者才有意义。只有当一个人在实际的存在状态中陷入了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困境,“乡”才会作为一种补偿价值而成为流浪儿的精神支柱,成为思的对象。
这样,思乡就常常与作客相联系。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京城一批统治者(尤其是皇帝)的手中。知识分子,尤其是中下层知识分子要想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就必须离乡漫游天下,尤其是游历京城。在科举制度和异地为官制度的制约下,他们如果想要让统治者知道自己的才能,就必须离乡;而一旦做了官,或留在京城,或充任各地的地方官,又基本上很少能回到家乡做官。然而,中小地主出身的士大夫都有浓厚的宗法乡土观念,不以他乡作故乡,因而家乡总是为他们难以忘怀。林语堂指出:“关于中国社会所宗奉的五大人伦,其中四伦是与‘家’有关的。此五大人伦即君臣之关系,父子之关系,夫妇之关系,以及兄弟和朋友之关系。其最后一伦朋友之关系可为之合并于家庭,因为朋友乃为那些可以包括进家的范围内的人——他们是家族间的朋友。”家的这种核心地位使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其仕进阶段总有一种流落他乡之感,时时体验到自己的作客身份和流浪状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作此诗时正当年少气盛,壮志满怀之时,本不应有思乡病。但在王维的眼中,任何别的地方都是异己的,都无法取家乡而代之。“异”字突出表明了诗人所处的是一个陌生的、异己的世界。对于客子而言,异乡与家乡是敌对的,因而是“异乡”;而反过来,异乡中的游子,对于这个异乡而言,也是异己的、敌对的,因而是“异客”。两个“异”字充分揭示了“异客”与“异乡”的敌对与距离,“异乡”不认同“异客”,“异客”更不认同“异乡”。在异乡的人只能是客,永远是客,“客”这个词在表面的尊敬后隐藏着内在的疏远和距离:客人不是自家人,更何况是“异客”。“客”的身份永远是流浪者,是不能介入这个世界的“局外人”,是飘泊天涯的游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离乡是思乡的前提,因此只要一个人远离了家乡,他就必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
B.在中国古代,由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都集中在京城,所以知识分子必须离乡进京。
C.科举制度和异地为官制度所造成的“作客”现象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思念故乡的主因。
D.漂泊的游子对其流浪者身份的认同让他们无法融入进异乡,永远是异乡的“局外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明了离乡与思乡的联系以及故乡的价值,从而引出了下面的论述。
B.第二段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分析知识分子产生作客他乡之感的原因。
C.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引用都是为了证明对于客子而言,异乡与家乡是敌对的。
D.第三段中对“异”字的分析推导出了“异乡”与“异客”互不认同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离乡的人而言,家乡是他们思念的对象和精神的支柱,这是文章立论的前提。
B.在林语堂看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这几大人伦关系都是与“家”有关的。
C.家在人伦关系中核心地位使士大夫知识分子在仕进阶段总有一种流落他乡之感。
D.在“客”这个貌似尊敬的称呼背后,隐藏着异乡对外来游子内在的疏远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