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突通,性刚毅,好武略,善骑射。开皇中,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文帝嗔目叱之,通又顿首曰:“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今从所请,以旌谏诤。”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由是渐见委信。

炀帝幸江都。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既而义师济河,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遏,不得进。显和军溃,仅以身免。悉虏其众,通势弥蹙。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通闻京师平,家属尽没,乃留显和镇潼关,率兵东下,将趋洛阳。通适进路,而显和降于刘文静。窦琮纵通子寿令往谕之。通大呼曰:“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矣,汝并关西人,欲何所去?”众皆释仗。通知不免,乃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祇,实所鉴察。”遂擒通送于长安。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高祖曰:“隋室忠臣也。”命释之,授兵部尚书。

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复从太宗讨王世充。时通有二子并在洛阳,高祖谓通曰:“东征之事,今以相属,其如两子何?”通对曰:“臣以老朽,诚不足以当重任。但自惟畴昔,执就军门,至尊释其缧囚,加之恩礼,既不能死,实荷再生。当此之时,心口相誓,暗以身命奉许国家久矣。今此行臣愿先驱,两儿若死,自是其命,终不以私害义。”高祖叹息曰:“徇义之夫,一至于此!”

明年,卒,年七十二。太宗痛惜久之。二十三年,与房玄龄配飨太宗庙庭。

(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命至重死 /不再生陛下 /至仁至圣子 /育群下 /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 /人愚 /臣狂狷 /辄以死请 /
B.人命至重 /死不再生 /陛下至仁至圣 /子育群下 /岂容以畜产之故 /而戮千有余人 /愚臣狂狷 /辄以死请 /
C.人命至重 /死不再生 /陛下至仁至圣子 /育群下 /岂容以畜产之故 /而戮千有余人 /愚臣狂狷 /辄以死请 /
D.人命至重 /死不再生 /陛下至仁至圣 /子育群下 /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 /人愚 /臣狂狷 /辄以死请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又称稽颡,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叩触其额,顿地再举起。文中“顿首”为请罪之跪拜礼。
B.神祇,“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
C.行台,“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于其驻在之地设立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
D.配飨,即陪祭,文中指古代帝王为了嘉奖功臣,特允许功臣进入太庙参与祭祀大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派屈突通检查陇西放牧的情况,结果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太仆卿和一千五百多管事的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免除了他们的死罪。
B.屈突通性格刚毅,忠心耿耿,尽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前往劝降,屈突通都没有叛心。
C.屈突通全家被抓,手下大将叛降,尽管力战兵败,但凭其忠勇,最终得到了高祖的谅解。
D.屈突通以陕东道行台仆射职务跟随太宗东征,尽管还有两个儿子滞留洛阳,但屈突通不以私利妨害国家大义,足见其舍生取义之精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今从所请,以旌谏诤。”
(2)但自惟畴昔,执就军门,至尊释其缧囚,加之恩礼,既不能死,实荷再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2:4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仁厚,初事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碹为营使。黄巢陷京师,天子出居成都。先是,京师有不肖子,持梃剽闾里,号“闲子”,京兆尹甫下车,辄杀尤者以怖其余。巢入京师,人多避难宝鸡,闲子掠之,吏不能制。仁厚素知状,下约入邑闾纵击,军入,闲子聚观嗤侮,于是杀数千人,自是里乃安。会邛州贼阡能众数万略诸县,列壁数十,倍州刺史韩秀升等乱峡中,诸将不能定。仁厚督兵四讨,电水安。阡能遣谍者入军中,吏执以献,谍自言父母妻子囚于贼,约不得军虚实且死,仁厚哀之,日“为我报贼,明日我且战,有能释甲迎我者,署乎背曰“归顺,皆得复农矣。”纵谍去。贼设伏诈降,仁厚遣将不持兵入谕其众,皆真降,仁厚还,天子御楼劳军,敬碹与仁厚谋曰:“秀升未禽,公能破贼,当以东川待公,”仁厚许之,仁厚使游军逼贼,久不战,则夜以千卒持短刀、强弩直薄营,火而噪之。秀升率舟兵救火,仁厚遣人鹜没凿舟,皆沈,众惧,多溃。秀升斩溃兵,欲胁止之,众怒,执秀升以降。仁厚槛车送行在,斩于市,东川节度使杨师立初隶神策军,闻敬碹以仁厚代己,有望言,移檄言敬碹十罪,杀监军田绘,遣兵攻绵州,不克,帝乃下诏削宫爵、敬碹即表仁厚为东川节度留后,率兵二万讨之。师立遣大将张士安、郑君雄守鹿头关,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播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伏发,击走之。师立自督土,十战皆北,仁厚约城中斩首恶者赏,君雄呼于军曰:“天子所讨,反者耳,吾等何与?”乃与土安哗而进,以仁厚书示师立曰:“请以死谢众。”自沉于池死。君雄悉诛其家,献首天子,诏拜剑南东川节度使,乾宁中,追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仁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B.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C.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D.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里指乡里、民间,“闾左”泛指百姓,《媵王阁序》中“闾阎扑地”形容房屋遍地。
B.刺史在文中指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中“刺史”指益州刺史荣。
C.移檄在文中指的是发布檄文,檄是指古代官方或民间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D.行在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在文中具体指皇帝避乱的成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厚惩恶制暴,维护社会安宁,百姓到宝鸡避难,到不良子弟抢掠,官吏不能制止,他约定军队进城后可击杀不良子弟,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B.仁厚善于用兵,作战足智多谋。他派士兵骚扰韩秀升的军队,久不交战,却在夜里袭击韩秀升军营,在韩秀升率舟兵救火时,派人凿沉敌人的船只。
C.仁厚仁善待敌,真诚劝敌归降。他审问探听情报的间谍,得知间谍的家人被叛军绑架,十分同情:敌人设伏诈降时,他也不携带兵器进入敌营劝降。
D.仁厚平叛有方,重在惩治首恶。杨师立发动叛乱,他率军讨伐,多次取胜,并许诺斩杀首恶的人受到奖赏,得到郑君雄等响应,迫使师立投池自杀。
【小题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兆尹甫下车,辄杀尤者以怖其余。
(2)有能释甲迎我者,署乎背曰‘归顺’,皆得复农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逾月,拜御史中丞。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改礼部尚书,以家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太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太子太保,曰元。
(节选自《新唐书卷 列传第八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B.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C.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D.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神策,作为禁卫军是唐朝重要的军事支柱,负责守护京师、宿卫宫廷及行征伐事。
C.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柳公绰受赠官职,可见朝廷对他肯定。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太宗、文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绰关注民生,很有恻隐之心。灾荒之年,他家虽然供给充足,但他看到百姓受苦挨饿,就不忍心独自饱食,每顿饭吃得很少,直到丰年才恢复如常。
B.柳公绰意志坚定,斩杀懦弱下属。他任开州刺史时,少数名族军队经常袭扰开州城,他显示了坚定的退敌决心,杀掉了动摇军心的胆小下属,之后敌军退去。
C.柳公绰权衡轻重,维护法律尊严。他断案出乎邓县县令的意料,认为破坏法律比触犯法律的罪行更严重,所以只杀死了那个接受贿赂而关押在狱中的县吏。
D.柳公绰精忠无私,临终惦念国事。他临终前命人召来老部下韦长,大家都认为他要托付家事,他却一心想着徐州乱局,嘱咐韦长将他的建议转达给宰相。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
(2)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中宗纳之。神龙初,诏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丰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寻为中书舍人。再迁礼部侍郎。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谜,当杀杀之,不可辱也。”士大夫服其知体。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又请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频徙苏、宋、魏三州。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张廷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B.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C.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D.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一般指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
B.夷是我国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民族部落集团的蔑称,在文中与“华”相对,可指各少数民族。
C.道在唐代原属于监察区名称,后成为地方行政单位,一般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D.工部是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财政赋税事项的机关,其长官为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廷珪把握时机,恳切进言。开元初年,天下大旱,关中发生饥荒,张廷珪趁着玄宗问政之机,联系古今向皇帝阐述了为君治国之道。
B.张廷珪知礼识体,令人佩服。在黄门侍郎任上,监察御史蒋挺触犯法律,下诏在朝廷上行杖刑,他认为处罚方式不妥,得到士大夫的一致称赞。
C.张廷珪不惧权贵,体恤百姓。景龙年间,宗楚客等权贵的封户多在河南、河北,他们不恤民情,压榨百姓,廷珪据理力争,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D.张廷珪仕宦多朝,历任多职。他在武则天、中宗、玄宗朝任过官职,仕途顺利;先后任过白水尉、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
(2)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委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膊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唑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浮屠亦作“浮图”,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古文中专指自西域来中土的佛教徒,文中卢伽逸多就等就是当时有名的浮屠。
C.“春秋”既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孔子修《春秋》所用的笔法是“笔”和“削”,文中用以指年龄。
D.以“牢”本指养牲备的圈,“少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各一头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时用牛、羊和猪各一头当祭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路;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的诏令,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D.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2)委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项王瞋目而叱之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心识其所以然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官知止而神欲行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小题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呜呼”起笔,提出中心论点,并以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为例,引发对历史的追问和感慨,奠定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以晋王三矢的传说,叙述了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与首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C.第三段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D.这篇史论观点明确,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叙事说理,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小题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