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请告南归留别同馆

李群玉

一点灯前独坐身,西风初动帝城砧。

不胜庾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书阁乍离情黯黯,彤庭[注]回望肃沈沈。

应怜一别瀛洲侣,万里单飞云外深。

[注]彤庭:亦作“彤廷”;泛指皇宫。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赠别诗,是诗人在请求南归回乡时写给同僚的。
B.首联写诗人灯前独坐,夜渐深,西风起,捣衣声满京城,点明节令,交代写作缘由。
C.颔联运用典故,含蓄典雅“遂作”表明写诗的原因,反映了诗人南归回乡之意。
D.全诗叙事完整,先写灯前静坐,再写赋诗赠别,再写乍离回望,后想象别后情形。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8 12:4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和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但是诗人却着墨于静,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小题2】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望秦川①

唐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阔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诗人虽出身士族,但仅任县尉之类的小官,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此诗为诗人晚年离别长安,辞官归隐之前所作。
②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
③归欤:语出《论语·公冶长》,孔子周游列国,于陈、蔡等国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传达出诗人离别时分留恋难舍之意。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写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森然凛冽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既写出诗人凄冷的心境,也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E.本诗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视听结合,既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笔墨简淡,线条清晰,犹如一幅萧疏散淡的山水画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源贺,西平乐都人。贺伟容貌,善风仪。太武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西平侯。谓曰:“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从击叛胡白龙,又讨吐京胡,皆先登陷阵。以功进号平西将军。太武征凉州,以为乡导,问攻战之计。贺曰:“姑臧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臣祖父旧人。臣愿军前宣国威信,必相率请降。”帝曰:“善。”乃遣贺招慰,下三万余人。及围姑臧,由是无外虑,故得专力攻之。凉州平,以功进爵西平公。贺为人雄果,每遇强寇,辄自奋击,帝深诫之。时断狱多滥。贺上书曰:“窃惟圣制律之意,以不同谋,非绝类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诏。若年十三已下,家人首恶,计所不及。臣愚以为可原其命,没入官。”帝纳之。出为冀州刺史,改封陇西王。既受除,上书曰:“犯死之罪,难以尽恕。权其轻重,有可矜恤。今强寇游魂于北,狡贼负险于南,其在疆场,犹须戍防。臣愚以为自非大逆、赤手杀人之罪,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入死者,皆可原命,谪守边境。是则已断之体,更受生成之恩;徭役之家,渐蒙休息之惠。刑措之化,庶几在兹。”帝喜纳之,已后当死者,皆恕死徙边。久之,帝谓群臣曰:“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复何忧哉!”上书称病乞骸骨,至于再三,乃许之。朝有大议,皆就询访,又给衣药珍羞。太和元年二月,疗疾于温汤。孝文、文明太后遣使屡问消息,太医视疾。患笃,还于京师。三年,薨,日宣王。

(选自《北史·源贺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徒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
B.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
C.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联临天下/
D.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用作敬辞,表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文中“先圣”指已去世的君王。
B.大逆: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严重罪行,是“十恶”之一。
C.乞骸骨: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D.谧:特指皇帝、大臣死后被朝廷依据生前功绩、品德评定的称号,如“宣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贺仪表堂堂,声名远扬。源贺相貌伟岸,风度翩翱,太武帝向来听说他的大名,见面后赏识他的机智才干,赐封他为西平候,并且赐姓为源。
B.源贺能征善战,功勋卓著。跟随太武帝征战讨伐,因战功受封赏。攻打姑臧时,源贺招降鲜卑部族三万多人,解除其外援,得以集中兵力攻城。
C.源贺宽厚仁慈,建言献策。源贺上奏请求对罪犯的十三岁以下孩子不予惩罚。请求酌情处理死刑罪犯,免除部分人的死罪,让他们去戍守边境。
D.源贺有威望,受朝廷敬重。源贺退休后,朝廷有重大决策,皇上都派人征询他的意见。生病后,朝廷多次派遣使臣询问病情,命太医给他治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贺为人雄果,每遇强寇,辄自奋击,帝深诫之。
(2)徭役之家,渐蒙休息之惠。刑措之化,庶几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