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微博橙子辅导,完成下列小题。

水家乡

蔡楠

鸬鹚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鸬鹚。我每年都从遥远的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去。白洋淀是我们候鸟的中转站。

可那年我被渔民陈瞎子的渔网逮住了。我就留在了白洋淀。陈瞎子当初是不瞎的,只是后来被我啄瞎了。那天,我飞过浩渺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荷花淀。我看见了满淀的荷花艳丽无比,我看见了成群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戏荷,我还看见了一群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将我鹰般的身体缩成了一只鸭的模样,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捕鱼高手。我想就是现在饿死,我也不愿破坏眼前的宁静啊。我呆了,我醉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刷地落下一道白光。荷叶倾倒,荷花飘零。我就被一张渔网罩住了。渔网慢慢收拢,提起后,透过缝隙,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船上,在阳光里得意地笑着,笑得眼睛都没了缝隙。我一下子就被激怒了。我缩成鸭一样的身体恢复了鹰的模样,铁青的羽毛闪着冷光,我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到那人撤网抓住我的双腿时,我奋力一扑,就啄住了他的左眼。我狠命地在缝隙中嵌入我钩状的嘴,一股鲜红顺着我的嘴汩汩而出……从此,陈大船就成了陈瞎子。

我还是成了陈瞎子的俘虏。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对我的报复。然而,陈瞎子眼伤痊愈以后,却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它羽毛洁白,双目含春,翅膀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了船上。我感受到了它强烈的召唤和无声的撞击。我在船头呐喊着,跳跃着,挣脱了捆我的绳索,一头扎进了汪洋恣肆的大淀。不一会儿,我叼上来一条欢蹦乱跳的红鲤。我把红鲤送到了白鸬的面前,我轻啄着它光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耐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鱼鹰

几年以后,陈瞎子成了白洋淀有名的鹰王。我们一家十口都成了他的鱼鹰。做鱼鹰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们经常是清早就随陈瞎子进淀,傍晚才上岸。清早和傍晚鱼多,捕上来很快能让鱼贩子在早市和晚市上卖掉。陈瞎子真是一个精明的渔人。他总是卖给人们新鲜的鱼。陈瞎子的精明还体现在对我们的使用上。他在我们的脖颈上套一个草环,然后“嘎嗨嗨,嘎嗨嗨”地唱着,用竹竿拍打着淀水赶我们下船。我们抓到大鱼,只能吞一半,留一半,叼上船,他就让我们全部吐出来,只让我们吃他准备好的小鱼、黄鳝和猪肠。

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我和我的白鸬率领儿女们不停地游动在风景秀丽的白洋淀里。草青青淀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令声……我们在捕鱼生涯里练就了高超的本领。我们每只鸬鹚单独作战,每天能从淀里逮住二三斤重的鱼。碰到大鱼,我们就协同作战。记得那一次围攻荷花淀里的鱼王花头,我、白鸬和儿女们有的啄眼,有的叼尾,有的衔鳍,一起把花头弄上了船。陈瞎子逢人便讲,我这鹰王逮住了鱼王,奶奶的,六十多斤呢!听到这话,看着陈瞎子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我的黑翅膀覆住白鸬的白翅膀,在儿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它的脖颈。做鱼鹰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卖了那条大鱼以后,陈瞎子的好运来了。他换了大船,娶了媳妇儿,转年就有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

老等(注)

陈瞎子的好日月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结束了。就像他的老婆在生完第四个孩子后突然病死一样。水干了,鱼净了,鱼鹰便没有了用场。我、白鸬和孩子们也难逃厄运。我的儿女们先后被陈瞎子卖到了南方,只剩下我、白鸬,一起陪着陈瞎子慢慢老去。

终于,在芦苇干枯、荷花凋败的时节,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白鸬在吃了一只有毒的田鼠之后离开了我和陈瞎子。陈瞎子夹着铁锹,抱着白鸬,肩扛着我来到了村边的小岛上。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陈瞎子盖好最后一锹土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独眼里滚下了几大滴混浊的老泪。就在埋白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坟,那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

陈瞎子流完泪,把我抱住,一边梳理着我脏乱的羽毛,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老伙计,你走吧,天快冷了,你飞到南方去吧。淀里建了个旅游岛,再不去,你就会被我卖到那里供游人观赏了。没有了自然鱼,他们养了鱼,要你抓鱼表演给游人看呢!

陈瞎子把我往蓝天上送去。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嘎嘎地叫了两声,艰难而又奋力地开始了许久不曾有过的飞翔。

我终于没能飞出白洋淀。尽管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鸬鹚,可我一点也找不到从前的野性。我已经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这个小岛上筑巢而居。我在干旱的淀边,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我愿意做白洋淀最后的一只鱼鹰,最后的一个守候者。一直等到水的到来,一直等到鱼的到来。

后来,我就成了白洋淀一只长脖子老等。

(注)老等:苍鹭的别称,主要以鱼、虾、蛙类、昆虫等动物为食,常缩着脖子,长时间等待猎物的到来,被称为“老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我鹰般的身体缩成了一只鸭的模样,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通过“我”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的祥和宁静,也为“我”最终选择留下来埋下伏笔。
B.陈瞎子被“我”啄瞎了眼睛后,不但没有报复我,为了让“我”安心留下,还为我找来一只白鸬,可见陈瞎子是个宽容厚道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精明的渔夫。
C.“拟人化”是这篇小说的重要叙事技巧。动物的人格化、性格化,也隐藏在叙事结构中,通过故事叙述者与亲历者身份的重叠,使人感觉更加真实和可靠。
D.文章题目为“水家乡”,除了表现“我”对白洋淀的依恋,视其为家乡,也用一个“水”字,借助“流水匆匆,时光易逝”的意蕴,传递出思家念亲的主旨。
【小题2】在这篇小说中,鸬鹚、陈瞎子、白洋淀三个形象具有命运的一致性,请结合全文,对其“一致性”加以概括,并分析作者这样构思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小题3】小说采用鸬鹚的不同名称作为小标题的形式行文,有何好处?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5:4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选自光明网)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再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她大半本都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这说明他们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选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特殊品类高质量钢材制造能力不足,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D.三则材料综合说明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小小”的修饰笔尖和圆珠笔第一大国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引用王淑琴的话是想说明我国制笔企业和国外的差距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心态、思维模式、文化、环境都有差距。
C.生产一支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加工精确度和材料都有极高的要求,中国企业之前做不到。
D.我国在圆珠笔笔尖制造上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锐意进取,努力贯彻“工匠精神”,是可以把产品做到极致的。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师道
许锋
给大学生上课,母亲起初是为我担忧的——站在那里,像一根葱,要讲出话才行哩。讲义就是我要讲的内容。两节课,八十分钟,我写了五六千字。讲的是国学。我反复读讲义,读了一个月。上课前一天,我在局促的客厅支了张桌子,上面放了一台电脑,手拿遥控笔,开讲。妻子和女儿,临时充当了我的学生。
我一拍“惊堂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妻子和女儿没有笑,我先乐了。再来。“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从小学开始,我一直是插班生。父亲是个军人,漂泊不定。初二时,我转到老家甘肃的一所初中,班主任姓金,教语文。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内心极度不安,父亲把我交给金老师,骑上车子一溜烟走了。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几十双眼睛“歘”地扫过来,“打”得我一个激灵。金老师笑呵呵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班转来一个新同学,叫许锋,你们知道吗?他的作文写得可好了,同学们以后要多向他学习。”有了金老师这一番推荐,我忐忑的心渐渐平静,也感到了一缕温暖。
我从小立志要当作家。到了初中后,由于金老师的鼓励,决心更大,课余偷偷地写作,偷偷地投稿,但一篇都没有发表。急得不行,有一次,找来两个铅字,一个是“许”,一个是“锋”,蘸了黑墨水,把别人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作文,用刀片将人家的名字轻轻刮掉,印上自己的名字。我看着“变成”铅字的“许锋”,激动得像苍蝇似的到处乱窜。金老师看到报纸,兴奋异常,说:“上课的时候我给全班同学宣布一下。”
金老师走进教室时,我心里一凉——他手里没拿那张报纸。在讲课之前,他问同学们:“大家到学校读书,是为了什么?”
提高成绩、考上大学、建设祖国……回答五花八门。
金老师说:“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什么是信用,就是诚信,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所以,同学们到学校里来,学习是主要的,但做人更重要。不好好学做人,学习成绩好,将来更会危害社会。”金老师话题一转:“任何的学习与兴趣,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学们要不骄不躁,只要努力,能吃苦,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我不敢看金老师,脸上如一颗火球在滚,发烫,灼热。从此,金老师都没有再和我说过这件事。
前年,我去看金老师。他已退休,一见我,老远就喊:“大作家来了。”“大”字让我十分羞愧。
到大学,学什么呢?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的学生,有的人说学技术。伍新木教授也问过我们同样的问题,有的人说学知识,有的人说学技术,有的人说学文凭。伍新木教授斩钉截铁,声如洪钟:“学文化,学人文情怀!”老头儿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没有讲义,空着手,七十多岁高龄,两个多小时。伍新木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可是,他第一次课告诉我们的是该如何做人。
那次课,我始终处于激动之中,不知不觉攥紧拳头,捏了一手心的汗。
当我的学生告诉我到大学来是为了学习技术时,我说:“这是主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学习人文情怀。”
我像伍新木教授一样激动:“同学们,在大学学习应当葆有四大情怀。我的老师曾告诉我第一是人文情怀,这会让你们的心灵质朴与纯粹……”
同学们瞪着眼睛听着,几百人的大教室如雪霁的清晨一般寂静。
我感动得几乎要流泪,我知道,这正是文化的传承,生之所需,师之所授,俱来自于师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我”是一个对学术要求严谨、对自己教学要求严格的老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是全文的文眼。
B.本文语言质朴,轻松自然,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有生活气息,而质朴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作者对师道的深刻理解。
C.“大”字之所以让“我”十分羞愧,是因为“我”悔恨自己当年没有勇气为自己的“偷梁换柱”行为向金老师道歉。
D.听伍新木教授教导的过程中,“我”受到深深的触动,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为后文自己教育学生作铺垫。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师道”的内涵。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写对自己的两位老师的回忆?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材料分析鉴赏题

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但为了戏剧冲突,也改编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历史片段。比如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召集的,等等。我想名著改编,既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观剧效果,也得想到那些三国迷的感受。有些细节不该有明显硬伤。

新剧不仅以“曹操视角”来统领全剧,甚至想将之塑造成一个“新型英雄”。这些年一直有为曹操平反的呼声,似乎有了“国家统一”的大义,政治家是否仁义已变得不再重要。其实中国人看历史,注重的是行动中蕴含的价值和理念。历史中的事件起起落落,现代人多关“成事之人,然而中国史观并非如此。从诸葛亮到关羽,皆因所主之事不圆满才被民间信奉,因为这种不圆满,更能显出人格的不朽。钱穆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史心”。

忠实原著,或者创新,是重拍四大名著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当然重拍者,都会说自己是更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下处在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人们的价值认知中缺少了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判断,衡量价值的标准只剩下了财富、权力或成功。

虽然人人可能重新阐释与演绎名著,但学问与情怀的高低,却能因此立判高下。因为名著不仅携带和见证了我们关于文明的公共记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往往是普通作品无法比拟的。

【小题1】请概述新版《三国演义》与老版相比的不同之处。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什么是“中国的史心”?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才能重拍好名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加强防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一是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基础,促进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结合。实现从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的转变,提升地质灾害监测科技含量,切实提升防灾减灾效果。二是倡导、推动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广大地勘专业队伍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处置的作用,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是继续集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和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四是加强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一线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合作,引导企业自主研发,组织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

(节选自《自然资源部201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2019年4月9日,有副改)

材料二:

地质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是如何对它作出电脑模拟与分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案例来说明。2014年,加拿大BC省的一处铜金矿,尾矿堆填区发生垮坝事故,大量水和矿渣的混合物流入附近的河域,成为这几十年加拿大最大的环境灾难性事件。具体的灾难后处理流程:第一步,数据模型复盘。尾矿堆填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为了防止出现垮坝这样的事故,所有的矿业公司,在开发之前和开发过程中,都会对堆填区的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并制作模型,以确保,至少在理论程度上,堆填区的结构安全。第二步,灾害后地质信息处理。在灾害现场基本处理完毕以后,要研究矿业公司提供的具体的地形和钻孔信息,并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比对和筛选,正确分析这些数据的实际存在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第三步,数字模型分析。对这样的大型模型来说,二维模型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刨面模型做的再多,误差还是很大,只有三维模型才能相对可靠。单一的边坡稳定分析也是没有意义的,垮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渗流,化学物质,降雨等自然环境因素都要考虑在内。第四步,形成最终报告。如果有人敏锐地发现了那个导致所有问题的最不稳定因素,那么其他所有的说法都不过是狡辩而已。发现的常人能不能发现的疑点,就是灾害发生的原因了。

(节选自知乎,有删改)

材料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环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若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四: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中国2012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203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与2005年以来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六,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较重。据介绍,在前10个月发生1420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6起,共导致290人死亡、83人失踪、256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1~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避免人员伤亡3987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群防群治、宣传教育、科研攻关与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等方面,说明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重要性。
B.材料二,以加拿大一处铜金矿尾矿填埋区垮坝事故,说明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情况作出电脑模拟与分析的过程与意义。
C.材料三,从地质灾害的泥石流、塌陷等“突发性”与区域沉降、海水入侵等“缓变性”两方面,说明了地质灾害的定义。
D.材料四,2012年11月8日,国土资源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说明2012年10月份之前六七年间中国地质灾害相关情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四则材料分别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了地质灾害发生、防治与数据模拟的相关情况。
B.只要提高认识,做到科学预测,齐抓共管,就能准确模拟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效地预防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C.一般情况下,普通民众大都以为,通过防治、躲避与工程治理,就能达到减少甚至避免地质灾害的目的。材料三认同了这种观点。
D.在比较了2012年以来与2011年同期地质灾害情况之后,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预防预报有力,在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都有了明显好转。
【小题3】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应对地质灾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