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乍看上去似乎又蹭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点,电影里科学家发现太阳异常,并预测太阳将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想要地球存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带着地球“流浪”。

不过过去30年的卫星测量显示:太阳的能量输出并没有增加,即便将来有一天地球要去“流浪”,也不能让太阳“背锅”。

在过去超过45亿年的时间里,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的确一直是天气、气候和地球生命背后的驱动力。按照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的说法,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源,也是空间天气扰动的主要源头,太阳辐射变化影响着大气运动,也带来地球冷暖变化、四季轮替。

不过,最近地球上观测到的气候变暖,却不能归因于太阳活动的变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在今年世界气象日致辞中就提到,地球上的冰雪融化和海洋升温,是由大气中的长寿命温室气体驱动的。自1990年以来,长寿命温室气体的总辐射强迫气候增温效应增加了41%,在过去的10年中,二氧化碳在增加的辐射强迫中约占82%。

按照佩蒂瑞·塔拉斯的说法,如果廷续目前温室气体浓度增长的趋势,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可能上升3℃至5℃。这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严重的风险,佩蒂瑞·塔拉斯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大多数陆地和海洋区域的平均温度将升高,大多数人居地区出现极端高温的现象将增加,一些地区将出现更多强降水,而有些地区将有更大的干旱和降水不足的可能性。

相比于《流浪地球》里的太阳膨胀巨变,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才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全球变暖不仅会带来高温热浪,还有干早、严寒、暴雪、超级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刘雅鸣说,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挑战,要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的基础能力、预报的核心技术能力、信息的有效覆盖能力、风险的科学防范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当前是太阳活动低年,一个月、两个月都不会出现一个太阳黑子,从往年的统计来看,太阳活动低年常常伴随着极端天气现象,包括暴雨、强对流等等,它们跟太阳活动密切相关,预计2024年、2025年将迎来太阳活动高年,届时,太阳活动进入高发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不可小觑,但正如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研究员申彦波所说,环绕太阳的还有其他的行星,如木星、金星、水星等,它们也都有来自太阳提供的充足的能量,之所以没有生命的繁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大气层。

还是要先“扫好门前雪”!地球真要“流浪”,外面的大气也得带着跑,人类的生命才能够继续延续。

(中国青年报2019-04-01,记者邱晨辉,有删减)

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30年的卫星测量显示:太阳的能量输出并没有增加,地球因太阳膨胀而“流浪”的说法缺乏依据。
B.太阳辐射确实影响地球冷暖变化,但最近地球上观测到的气候变暖,却不能归因于太阳活动的变化。
C.相比于《流浪地球》里预测的太阳膨胀巨变,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才是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
D.当太阳活动进入高发期,太阳活动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影响,那时地球才需去“流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8:57: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活动。因此,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评价。
艺术批评虽然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而艺术批评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在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受众只要能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提到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就可以说已经完成了鉴赏的任务。而对于批评家来说则不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鉴赏活动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是批评活动的起点而已。批评家的真正工作在于运用自己的理论修养来对这种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分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超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评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与呼声,从而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同时,由于批评家有着远远超越一般读者的艺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批评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会延伸到整个艺术现象,并且在根本上把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观照,这样,艺术批评就不再是一种狭隘的个人活动,而成了一种社会的事业。
不过,尽管艺术批评和鉴赏在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一方面,艺术鉴赏仍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艺术批评家必然首先是一个好的艺术鉴赏家。这是因为,艺术批评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活动,它是对于艺术现象的解剖与分析,其中,艺术作品又是它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对象。而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又必须服从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须以批评家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如果一个批评家没有对作品进行细致的欣赏与玩味,直接就以理性的方式对作品加以分解和剖析,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得出的判断与评价也就没有任何美学上的意义。批评家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时刻注意把自己的理性判断建立在精细敏锐的艺术感受之上,才能较好地完成艺术批评的任务。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对艺术鉴赏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说好的批评家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鉴赏家,但好的鉴赏家却不一定是好的批评家,原因在于鉴赏活动主要求助于欣赏者的艺术感受力,对于其理解和分析能力则没有直接的要求。有时,过分精细的分析还可能妨碍鉴赏家的艺术直觉和悟性。不过,鉴赏活动不可避免地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就是由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所造成的狭隘性、片面性。在艺术史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有极高艺术修养的鉴赏家,由于受到自身艺术品味的影响而无法客观地评价某些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比如歌德尽管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却仅仅因为雨果作品中对于一些丑陋事物的描绘而对其横加指责,这种看法显然与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不相称的。为了克服个人见解和品味的这种偏狭性,艺术家需要不断开阔自己的理论视野,使自己的看法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而这显然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批评水平。伟大的艺术家尚且如此,普通受众更是如此。我们常常看到受众对于一部作品的意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固然是由于艺术的意义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有时分歧的产生却是由于受众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欠缺,这时,批评家的意见往往就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有时还会成为一种裁决的标准与尺度。这就足见艺术批评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批评是指批评家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做出的判断与评价。
B.批评家不局限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是延伸到整个艺术现象,并在根本上把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观照,所以他们拥有超越一般读者的艺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C.批评家要想较好的完成艺术批评任务,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时刻注意把自己的理性判断建立在精细敏锐的艺术感受之上。
D.在鉴赏活动中,过分精细的分析有时可能会妨碍鉴赏家的艺术直觉和悟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只需要受众能够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
B.批评家要尽可能超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评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与呼声,从而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
C.歌德仅仅因为雨果作品中对于一些丑陋事物的描绘就对其横加指责。这种不客观的评价是由于歌德受到了自身艺术品味的影响。
D.批评家的意见往往具有很大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当受众对一部作品的鉴赏出现分歧时,批评家的意见就成了裁决的标准和尺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批评对艺术鉴赏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B.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纯粹的感性的审美体验,后者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
C.艺术批评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必须服从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
D.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艺术批评家必然首先是一个好的艺术鉴赏家,但好的鉴赏家却不一定是好的批评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从狄德罗到因特网》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知识结构与构造从根本上由传媒定义、总量及其相应的实践来确定。”一个时代的知识生产往往会受到媒介河床的制约。出版业是一个深度介入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行业,它的存在关乎人类的文化赓续与知识传承,决定社会的现在与未来。一个社会的出版口径有多大,它的知识库容就有多大;一个出版“歉收”的社会就容易出现文化赤字。同时,出版的高度决定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高度。传播媒介对于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有着支点意义。
出版的背后站着一个人:出版人。没有出版人的劳作,不可能有出版的收成。一种媒介的能量哪怕再大,若没有人的能动作用,就会失去方向感,缺少主体性。出版人的差事就是替作者与读者牵线搭桥:为读者找对书,替作者找对读者。不过,出版人要促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美好姻缘,真的不是一件易事。出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个出版人不可能做到“零遗憾”,但要尽可能少留遗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技术条件下,一个出版人若能把出版的遗憾降低到最低限度,那就是优秀的出版人了。
出版家的品质决定出版的品质,有什么样的出版家,就有什么样的出版。出版家的高度即是一个时代出版业的高度;出版家的限度,也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限度。出版人是一个时代知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操盘手。有时候,人们会有这样错觉:没有出版人这个助产婆,孩子照样能够生出来。殊不知,很多时候,没有他们的催生、助产,好多优秀的东西真的难以临盆,甚至会夭折。更何况,优秀的出版人掌控的是一个知识文化生产基地。在这里,规模化作业,流水线生产,大排量传播。这种知识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个体精英的单干作业。优秀出版人擅长将一个个原子化的知识文化精英汇聚到他的麾下,网罗天下英雄好汉,为其出版业“打工”。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人的角色价值被我们严重低估了。一个时代的知识流量和质量往往受制于出版业这一知识河床的结构能力。不过,我们的视线更多时候是被河面上的风景吸引了,一般不会想到,风景背后的河床才是支撑性、结构性的“硬件”。
【小题1】下列不能说明“传播媒介对于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有着支点意义”的一项是(3分)
A.传播媒介往往能够制约一个时代的知识生产。
B.传播媒介的背后站着能体现主体性的出版人。
C.传播媒介的存在关乎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D.传播媒介的出版容量与社会的知识库容相关。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媒定义、总量及其相应的实践能从根本上确定知识结构与构造,足见其作用的强大。
B.优秀文化产品能够问世,知识文化精英能够大展才华,与优秀出版人的助推关系密切。
C.人们常常只关注知识流量和质量而忽视背后的出版业,是因为出版业仅仅起支撑作用。
D.替作者与读者搭好桥梁,尽量降少出版的遗憾,这些都是出版人并非容易做好的差事。
【小题3】(小题3)要成就一流出版业,出版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树能站多久?

耿立

①平原深处上的木镇,没有人能说清树能站多久。

②在我家的老院,空闲地随意地栽种着各式样的树,花椒、榆树,槐树,椿树,枣树、梨树、杏树,这些树每个季节早晚都不一样,有脾性有语言,父母能听得懂,这些树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对树有敬畏也有宠爱。

③母亲说一九四二年的大旱来临的时候,人们还没感觉,老鼠就从房屋的缝隙,从地边,从树上下来,他们成群结队,义无返顾地逃,随着老鼠出逃的人活了下来,后来想逃的也没有力气逃了,几千里的大旱,河南山东饿死上千万的人。

④那些年,树没有逃,树往哪逃呢?那些树还在老地方顽强地站着,在院子里,在村头。

⑤树不抛弃它立根的土地,人们回来了,但有些人没有回来,回来的是一把骨殖,埋在这片土地里,旁边栽种一棵树,那灵魂就开始在树下生活。

⑥我知道父亲有一个遗传爷爷的习惯,好背靠树干剔牙,刚吃过饭,还要喝碗水喘口气。

⑦“树枝是树扎在天上的根吧!”

⑧冷不丁父亲说出了这没头没尾的话,我们看不见树扎在泥下的根,但看到越过房檐的树枝,是啊,树是有两部分组成,那些地下的躲藏在土里的根,那些划拉在空白中的枝梢。我们猜想地下的根,他们呼吸地气,采集养分,我有时胡乱想,树根该是木镇最敏感的神经吧,她把细部把触角伸到泥土的深处,他们最理解泥土,他们抱着泥土。有时泥土累了,他们挠泥土的咯吱窝,直到泥土咯咯笑出声,笑的抽筋,父亲说那是惊蛰了。父亲的手也像皴皮斑驳的树根,他也在泥土里摸索,这手指也吸收泥土里的养分,什么时候,手指不能接受泥土的养分,那人也该成了泥土的养分,回归到泥土里。

⑨但我们能知道多少树的秘密,在我们不知道的夜里,树躲藏在我们的察觉之外,那时候的树是什么模样?即使高过房檐的树枝,我们知道多少呢?有些事是神秘的,树也是如此,长成一棵树不易,就如我家老院里的杏树,邻居家盖房打夯,虽然离我家的老院还有几十米的距离,隔着几家的屋檐,几处土墙,但没多少时间,那花也开晚了,果也挂少了,你说奇怪不?第二年还是如此,惊蛰三天了,这棵杏树,才迟迟疑疑地打点了花苞,勉强地露出了笑,像春天也蹒蹒跚珊迟迟疑疑,不想亲近木镇了。连续几年那棵老杏,都是高踞在我家的老院,不再繁花似锦,只几朵素素的花,像一个个翘凸的嘴唇,但说的什么我没听懂。

⑩父亲是听懂了,父亲说这树被惊吓了,得几年才缓劲过来,是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带,树有树的生存的方式。早春,木镇的树大都还没长出叶子,要不了几天,几场东南风一吹,那在屋角的树,原先还半死不活的树枝头上,就像一下长出了角,有红的,有绿的,好像要斗牛场上的牛的犄角。其实木镇的人看到那树枝,就说:发青了。那代表春天来了,对杏树也说:发青了,他们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他们不像诗人说春意在闹,这是完全不同的对春天的看法。

⑪有的树,是被人砍下死去的,那是木匠相中了或者有人想拿树来换钱了,确实很多的树不是它想活多久就活多久的,有一年,就是春分那天,一个响雷,把我家老院的杏树劈开了一半,父亲以为这棵老杏要死呢,谁知第二年的惊蛰夜里,没有炸雷,没有鸡叫,只是我家的狗突然汪汪对着父亲睡的屋子狂吠,父亲打开房门,吃了一惊,满满的星光下,那枝头的杏花像商量好了,一下子都张开了小嘴,是他们一起对着屋门喊父亲了么,小嘴吹出:唔……唔……。兴许那时父亲睡的沉,父亲没听到,那狗子看不下去了,就狂吠,父亲看到杏花开了,用手抚摸一下还剩半拉身子的老杏,回到屋里对我说:咱家的老杏没死。

⑫我感到我的枕上有泪,不知是父亲的还是我的。

⑬但木镇的树有时也会老死的,树在那里站着站着,有时候就空了,谁要踢上一脚,那树干就轰然仆地,是啊,树老会死,但父亲说木镇的树很少能老死,像人一辈子经历七灾八难,能活成个老头可不容易。

⑭后来,我在填写履历时,在亲戚社会关系一栏,真想填上老杏,年龄:八十,户口住址:木镇:党派:无:与本人关系:老杏比我高一个辈分,是我的父辈。

(选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
【小题2】第⑩段段末写出了木镇人与诗人对春天的看法不同,试分析其用意。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很有特色,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树”的象征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要帮扶的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年又春去过高阳村。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转地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这里是什么地方,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里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多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到年又春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䦆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客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都准备开始盖新房了,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持了钱,买了柄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被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衬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一下被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您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说,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默默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如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您是我们的致富大教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您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他勿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插在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缝山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代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做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小题2】文中三处画线句子都是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