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图记
归有光
⑴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⑵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⑶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①于浮屠②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③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⑷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①尸祝:本指古代祭祀时担任尸和祝的两类人,此为崇拜祝福之意。②浮屠:梵语的音译,此指佛教。③惓惓:诚恳殷切。A.这是一篇应邀题画的文章,但作者撇开画的内容技巧不谈,而是以赠图——受图——藏图为线索,写官员与民众的相处之道。 |
B.作者不刻意雕饰文字而写得清新淡雅,着眼吴县山水画而寓意于山水画外,构思颇为新巧。 |
C.作者用苏轼一例是为了称赏韩魏公是“不能自忘于其人”的贤者。 |
D.作者以“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一句收束全文,既起到了点化升华主题的作用,又使得文章情致绵绵,余意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