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无须保卫的

邹启宇

①中国绝大多数人世世代代讲汉语,长期以来没有感受到汉语有危机。前些年,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的汉语退步了,英语学多了,祖国的汉语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要起而保卫汉语。后来不仅汉语要保卫,似乎汉语方言也要保卫了。2005年,有人说上海话要消失了,孩子不会说上海话了,于是一时间掀起了一股“保卫上海话”的小浪潮,最近,广州有人又无中生有地制造有关当局“推普废粤”之说,提出岭南文化垂危,号召保卫粤语。其实,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都与语言本身的发展无关。

②一些语言因为负载着更多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使用的人多,就更为强势;一些语言人们渐渐少用,通行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甚至逐渐消失,需要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加以保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

③比如满语,它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清兵入关后,清朝朝廷的语言和公文既用汉语汉文,又用满语满文,自乾隆时代中期以后,各地满族逐渐以汉语为母语,在朝廷中满语也越来越少使用;满文通行更少,渐渐专用于官方的一部分记录,到了今天,只有黑龙江少数9镇的老人和部分语言学家还能使用满语,能听能说的不到两百人。

④过去有人说中国“一穷二白”。“白”指的是中国文化、教育落后,文盲多。其实这只说到一面,另一面是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文化是极其博大精深的。浩瀚的《四库全书》也只能包含它的一部分,还“白”吗?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元代和清代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一个统治中国97年,一个统治中国268年,时间也不能说短,但立国以后也不得不以汉语汉文作为官方的通行语言文字。

⑤那么,人数较少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是否必然会被排挤而不得不消失呢?不然,比如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汉语通行的范围日益扩大,傣族中青年能讲普通话的越来越多。但汉语的通行只不过扩大了傣族群众的活动范围,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傣语并不因此削弱,那里的傣族互相之间照样讲西双版纳傣话。最后一任“召片领”(西双版纳傣王)刀世勋先生不仅精通傣文化,而且熟悉汉文化,能用流利的傣汉两种语言讲课,带研究生,用两种文字撰写著作。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在西双版纳傣语和至少使用了700年的傣叻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特殊价值的傣文化,它并不因汉文化的传播以及它同汉文化的密切交流而被替代或受到削弱。

⑥有人说,我们的青年学生英语学多了,要少学英语,多学汉语。这个话我赞成一半,就是我们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学好汉语文,起码,口语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站起来能侃侃而谈,最好是说得头头是道,不要以后当干部离开稿子就讲不了话:书面表达要条理清晰,基本上没有病句错字。虽然如此,英语仍然是要下功夫学好的。举一个例,如果电脑是中国人发明的,如果互联网是中国人发明的,那现在全世界都在学汉语。然而不是,电脑和互联网是使用英语的人们发明的。你不懂英语就掌握不好现代信息技术,必然使自己在世界上信息不对称,据统计,2008年,全世界的信息量67%来自美国和西欧。互联网中的资料,87%是英文的,全球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 ISTP)中,80%以上的检索资料是英文的,美国和西欧许多信息公司靠高价卖数据库发财,而这些数据库都是英文的。你不学英语,不努力学好英语,怎么知己知彼,怎么取得世界上大量先进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发展我们的国家?

⑦语言是无须“保卫”的。我不担心汉语会在同外界交流中削弱,而且我坚信汉语中普遍应用的普通话必然会在国内外进一步推广。如果你真想保卫某种语言,□保卫某种方言,办法其实很简单,你努力增加它的社会经济文化载荷量,使它更丰富,使它更优美,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它吧。

【小题1】某种语言能够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是:____
【小题2】对第②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结构上,这段文字承接上文最后一句,又引出下文的论述。
B.这段文字将两类不同的语言作对比,阐述了语言兴衰的规律。
C.这段文字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它是全文立论的主要依据。
D.作者认为只有趋于消失的语言才能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卫它。
【小题3】第⑥段先谈学好汉语文的道理,然后再论述要努力学好英语的必要性,结合语境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第⑦段方框内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是B.不是C.甚至D.或者
【小题5】第⑤段列举傣族人之间依旧用傣语交流及刀世勋先生精通傣汉两种语言的事例,其作用是:  
【小题6】联系全文,概括其中作者就“汉语危机”问题所发表的见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10:3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终宋之世,未改初衷。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这一科举理念不啻为科举史上的一次观念革命,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平等地参与科举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普遍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而且,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在科举核心价值的带动下,宋代的整体教育及平民教育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从而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教育发展为书籍出版培养了一个持续的巨大的社会性阅读阶层与书籍消费群体。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为重要者,是教育的发展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书籍出版的教育主因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崇尚文治,确立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宋代出版业发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B.宋代出版政策和“文治”政策总体一样,都较宽容与自由,这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C.宋代科举理念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D.宋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同时也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出版政策较为宽容与自由,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军政稳定等方面的书籍出版还是有政治管治的。
B.宋代重文政策催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人官员,他们既是书籍著作者、出版者,也是书籍传播者、读者。
C.文官制度促成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也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提供保障。
D.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使广大学子购买并阅读书籍、从而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毫无疑问与宋代奠定的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B.宋太宗认为可从书籍中取法前代教化之法、治乱之策,书籍是文治的本源;可见宋代重文政策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
C.王明清记载的郡府“多刊文籍”,说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这间接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的发展。
D.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中举入仕,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一味味地抓药……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处补写柳先生的话。(18字以内)
【小题2】文中写道:“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这些日子”指什么日子?“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说明了什么?
【小题3】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多次写道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感悟九华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

②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如有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搬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妇女。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这个道场要多少钱?”“少说也得有几十万。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我说:“看样子你是在家的居士吧。”她说才入佛门,知之不多。问及身上的尼姑黑袍,她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蝉脱壳。这有点像学校里统一制作校服,是规矩但也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上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28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在做道场,问及价目,约每场20万元。庙门前空地上几个石匠正在叮叮当当地刻功德牌。

④我们缓缓下山,走几步就会碰到扛着木头或担着砖瓦的山民,这些苦力不时停下来将木料拄地,擦着汗水。但是他们不肯静下来休息,而是向每一个擦身而过的游客伸出手:“菩萨保佑,行个好,给个茶水钱。钱给了修庙人比买了香火还灵。”这种层层的堵截使人大为扫兴。我立即想起在印度访问时的情景,回国后愤而写了一篇《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想不到今天在国内的圣地名山又重陷那时的窘境。

⑤下山后又接着看了地藏王殿,这是九华山的主供菩萨,殿内经声嗡嗡,木鱼声声。门口有一位边吃饭边当值的小僧,我问这里可做道场,他翻我一眼说:“这是地藏王亲自住的地方,怎么会不做?”很怪我的无知。问及价码,700元到20万元不等。下山时我们从九华街穿过,路过两间储蓄所,见柜上都有和尚在存钱。中午吃饭时我心里总是不悦。我突然感到昨天在山顶所陶醉的一湾山树,一湾翠竹,竟是一湾欲海。在薄暮时分于茂林修竹间所用心体会的淙淙细泉,原来都向着这个大海流了过来。

⑥午饭后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下山。车到山口,闪过一湾翠竹和一棵枝叶如冠遮着半天的大树。树下露出了一座黄墙青瓦的古寺。这也是一座上了九华名刹榜的大庙,叫甘露寺,同时也是九华山佛学院。肃穆之象不由我驻车凭吊。正当中午,僧人午休,整座大庙寂然如灭,使人顿生忽入空门之感。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几排坐禅的蒲团静列成行。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右侧为饭堂,十数排桌凳,原木原色,古拙简朴。桌上每隔二尺之远反扣两个碗,清洁照人。墙上有许多戒条都是当思一餐不易,一粒难得之语。饭厅之侧有平台,上植花木,红花绿叶。我们这样穿堂入室在大庙中随意行走,偶遇一二僧人也目不斜视,既不怕我们为偷为盗,也不把我们看作上门的财神,心情比在山上时愉悦多了。

⑦从庙里出来继续下山,车子弯过一弯又一弯,峰峦叠翠,竹影绵绵。我想九华也可以说是一本令人参悟的哲学书。

(选自《梁衡散文选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这篇文章取材平实中见深刻,别具慧眼,针砭时弊,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这篇文章以“感悟九华”为中心展开,按照游览的顺序来依次写自己的感悟,层次明晰。
C.作者在文末记叙了自己在甘露寺游览的见闻,把甘露寺与前面的游览经历作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名山名寺应能让人静心感受它的自然山水之美,应保留它原有的肃穆、庄重和古朴的特点。
D.本文叙事、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叙事充满理性、冷静客观;情感丰富,有感染力;说理精辟,切中时弊。
【小题2】本文意蕴丰富,试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小题3】梁衡散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米贵卖羊
李德霞
羊贩子一眼就看中了米贵羊圈里的六只羊。
米贵的羊,喂得好,个个膘肥体壮,滚瓜溜圆。羊贩子说,兄弟,一只五百,给足了吧?米贵搓着手,嘿嘿地笑。一旁米贵的女人,也跟着嘿嘿地笑。
羊贩子拉开系在腰里的钱包,抽出一沓钱,数了三千,交给米贵,然后说,兄弟帮我装车吧。罩着钢筋网的拉羊车,就停在米贵家的大门口。车斗子上的羊挤来挤去,咩咩地叫,惹得米贵羊圈里的羊也跟着咩咩地叫。米贵把钱交给身边的女人,朝手心里啐口唾沫,哈下腰逮着一只羊往外拽。拽了三只,车斗子满了。瞅瞅满满一车羊,确实再挤不下一只了,羊叛子挠挠头皮,自言自语说,咋整哩? 
米贵也挠头,挠了半天说,能拉几只算几只,我给大哥退三只羊的钱吧?
别别别。羊贩子连连摆手,他害怕丢了米贵这么好的羊。
米贵说,你这人有意思,羊又拉不走,钱又不让退……
羊贩子掏出烟,给米贵一支,自个叼一支。他说,要不这样吧,这三只羊就留在兄弟家,麻烦你们帮我喂几日,下礼拜我一准来拉。米贵说,喂就喂,自家的羊哩,你一下子全拉光,俺们还舍不得哩。
羊贩子上了车,打着火,回头冲米贵和女人说,麻烦你们两口子了!米贵嘿嘿笑,女人也嘿嘿笑。羊贩子一加油门,三轮车“突突突”向村口奔去。
一个礼拜很快过去了,羊贩子没来。又一个礼拜过去了,羊贩子还是没来。
这天,来了一个收羊的,趴在米贵的羊圈墙上,缠着要买米贵羊圈里的三只羊,给的价钱更高,一只给到六百块。
女人动了心思,悄悄扯扯米贵的农袖说,来贵啊,要不卖了吧?米贵回头瞪女人一眼,这羊是你的?女人说,是他羊贩子的又咋啦?说好一礼拜来拉,可他俩礼拜也没来。米贵说,那人家要是哪天来拉羊了,拉你?女人说,拉我干吗?我又不是羊。他要真的来拉了。就退他一千五。米贵说,退个屁!羊是人家的,咱做不了这个主!女人瘪了嘴。
收羊的见收不成羊,开着三轮车走远了。
这天,米贵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那个羊贩子在拉羊时翻车受了伤,伤得挺重,一条腿也被压折了,现在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估计没个百八十天下不了地。
这下,米贵没辙了。 月底,他和女人就要进城去帮舅舅开饭店,这三只羊咋办?米贵进门出门就想着这件事,想得头都大了,也想不出一个办法来。女人说,我说卖了吧,你还跟我瞪眼睛。这下,还不得卖?
米贵果真卖了圈里的三只羊,还卖了个好价钱。
米贵要进城,给羊贩子送钱去。女人拿出钱交给米贵,米贵一数,是一千五百块。米贵说,咋成了一千五?女人擦着抽下来的三百块钱说,他买咱羊的时候,就给了一千五。米贵不想跟女人争辩,米贵问,羊是谁的?女人答,羊贩子的。米贵又问,卖羊的钱该归谁?女人闭了嘴……
县城不大,骨科医院就一家。 米贵没资多大劲,就在医院住院部的二楼找到了腿上打着石膏的羊贩子。
看见米贵,羊贩子很是意外,赶忙坐起来说,兄弟,你咋来了? 米贵说,你不来拉羊,我得来给你送钱不是?月底,我跟媳妇要进城帮我舅舅开饭店,没辙,就把你的羊给卖了。羊贩子说,好,卖了好哇。你看我这个样子,一时半会也做不成个买卖。
米贵从口袋里掏出钱,交给羊贩子, 羊贩子数来数去,抽出三百块,塞到米贵手里说,兄弟,多了。我记得真真切切,是一千五。米贵说,你的羊,我就卖了一千八。羊贩子歪着头想了半天,说,咋说,这三百块都不该我拿。
来贵不想跟羊贩子磨嘴皮,米贵问,羊是谁的? 羊贩子说,我的吧。米贵又问,卖羊的钱该归谁?羊贩子语塞。
米贵放下钱,一本正经地说,不该我的,我不拿。拿了,昧良心……
羊贩子感觉有咸咸的东西,流进他的嘴里。
(选自《百花园》2017 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贵搓着手,嘿嘿地笑,一旁米贵的女人,也跟者嘿嘿地笑”这一描写刻画出了 米贵夫妇把羊卖了高价后的洋洋得意的神态。
B.“一个礼拜很快过去了,羊贩子没来。又一个礼拜过去了,羊贩子还是没来”单独成段,制造悬念,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结尾一段“羊贩子感觉有咸咸的东西,流进他的嘴里”是说羊贩子被米贵送钱和不拿多卖的钱的行为感动而流出了泪水。
D.小说语言质朴,人物描写细腻生动,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题2】小说中的米贵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线的两处描写了米贵与女人的争执,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青天一缕霞

⑴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⑵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⑶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⑷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⑸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⑹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⑺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⑼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⑽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⑾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⑿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⒀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⑶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小题2】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⑻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4】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