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三方面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04:5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乾隆二十八年冬,苏州城内大雪盈门。
腊月初六清早,雪后初霁,玉雕师傅陈唯友推开自家大门,发现门楼下蜷卧着一个少年,厚厚的雪花没及少年的胸襟。陈师傅急步上前呼唤,少年已无声息,伸手一探,气若游丝。陈师傅忙唤徒弟们将人抬至屋内,加覆棉被,喂饮热汤,良久方才醒来。仔细询问,乃是徽州人氏,年方十四,因家乡连年遭旱,家人皆被饿死,留下这少年背井离乡,独自流落到苏州城,恰逢连日风雪,饥寒交迫昏死在陈家门口。
听罢讲述,陈师傅不禁长叹:又是一不幸之人!便吩咐徒弟们找一身棉衣给少年换上,打算让其在家中将养几日,待身体稍作恢复再送他另寻活路。
得了暖衣饱饭,不几日,那少年气色便缓和过来。再见之时,陈师傅上下打量,发现这少年面容清秀,身上的粗布棉衣虽不甚合身,却掩盖不住眉宇之间的英气。少年见到陈师傅,纳头便拜:
“恩人在上,受程准一拜。”
陈师傅急忙搀起,“孩子,世道艰难,焉能见死不救?只是你年纪尚幼,又举目无亲,不知今后作何打算?”
听陈师傅这样问,那少年再次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恩人救我一命,此生难以为报。本不该得寸进尺,只是我身小力薄,实在没有活路,请恩人念我手脚齐备,舍得下气力,请您收我为徒,他日学得一技之长,方能事师若亲,以报恩情之一二。”
陈唯友听罢,沉吟了片刻。他并非不可怜眼前这个孩子,只是他心里清楚,玉雕乃大技艺,虽有勤能补拙之说,但若要成为良匠,无天资禀赋不能达也。但转念一想,自己膝下无子无女,眼下几个徒弟跟随自己时间虽长短不一,却无出色之辈,如此下去,自己的一身绝技岂不失传?且这孩子举手投足颇有气度,着实惹人喜欢,不如暂时将他留下。
“也罢,我且收下你,给你两年时间,两年之后,若能入路,我自留你;倘若还未上道,你及早另寻活路。”
程准听罢,感激涕零,当下叩头奉茶,行了拜师大礼,正式留在陈家跟着陈唯友学习玉雕技艺。不久陈唯友便发现,这程准不仅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而且踏实勤奋,肯下苦功,不出两年时间,竟学完了师兄弟们五年才学完的基本功,陈老先生嘴上不说,心里却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
程准到陈家两年头上,陈唯友在家里举行了一场比赛,要徒弟们各尽所学,做一件作品相互鉴赏。那程准连续几日闭门不出,最后用满是血泡的双手给师傅捧出了一件羊羔跪乳的玉件,虽稍显稚嫩,却已初见功力,苏州城内的几位先生看后皆赞赏有加,唯独陈师傅笑而不语,只是点了点头,说了句:“留下吧!”
自此,陈师傅对程准另眼看待,手把手地把平生所学悉数传授于他。那程准也不负师望,技艺精进,未出五年,便在苏州城内声名鹊起。
乾隆四十一年,朝廷在全国征召玉雕贡品。程准精选上好玉料,下了整整半年功夫制作出一件作品,取名“丹凤朝阳”,作品寓意大统,做工精湛,业内人士皆称精品,程准也颇为自豪,对夺取贡品头筹志在必得。未料陈师傅看后非但没有溢美之词,反而力阻程准将作品送往京城。一时间坊间议论纷纷,但程准并未辩驳,只是默默地将玉雕收起,跟着师傅回了家。
此后,程准仍然一心一意跟着师傅学习技艺,只是不再那么踌躇满志了,凡构思动工之前,必先同陈师傅商讨一番。陈师傅初不以为意,后多次在窗外看到程准抱臂踌躇,犹豫之态毕现。陈师傅大骇,嘱程准今后创作不要再来找他,按己意行事即可,但程准退缩之态并无改观。
不久后的一日清晨,陈师傅忽称自己那把祖传的楠木刻刀被盗,并直接命人将程准叫来,诘问程准昨晚为何潜入自己住室将刻刀窃走。众人愕然,皆认为以程准平日为人,决不会干此龌龊之事。然陈师傅一口咬定昨晚只有程准一人去过自己卧室,且其他贵重财物并未丢失,必不是外人所为,窃刀之人定是程准。程准大呼冤枉,但陈师傅不为所动,程准终百口莫辩。两天后,陈师傅不顾众人苦劝,将程准逐出师门。事已至此,程准不再申辩,向师傅磕了三个响头含泪离去。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已经名动海内、誉满京城的玉雕大师程准接到下人禀报:陈老先生病重,恐怕时日无多。程准听此,星夜起程赶赴苏州。恩师榻前,程准再行师徒大礼,而后轻轻说道:
“师傅,弟子有一事……”
“为师知你所问何事。雕刀被窃一事与你无关,那把刻刀并没有丢。当年为师只是要寻一个借口将你赶出去。从看到你的第一件作品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百年难遇的玉雕人才。那年朝廷征召贡品时,你的那件‘丹凤朝阳当入精品之列,但在为师看来,奉迎之意过浓,境界不高,此匠人之忌也。我对你百般阻挠,只为让你去除一些雕琢之气,不想经历此事,你信心大挫,却让为师始料未及。为师知道,大树下面好乘凉,但大树下面亦不长草。你的技艺已日臻完美,不能总活在我的阴影之下,只有把你赶出去,才能助你成为一代巨匠。为师知道你重情义,让你离开我,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实在是委屈你了。如今你名满天下,能回来看我,我心足矣!”
程准听罢,早已泪如雨下,陈老先生吩咐家人将那把楠木刻刀取来,颤颤巍巍地交到程准手上后,便溘然长逝。
程准手捧刻刀细细端详,乌黑油亮的刀柄上,深深地镌刻着八个小字:
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选自《百花园》,2016.8.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意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冬日天寒雪大,村托少年的可怜与处境的危险。
B.看到程准的羊羔跪乳玉件,陈师博觉得程准虽是玉雕方面的可造之材,但还比较稚嫩,故“笑而不语”。
C.程准虽感冤枉,但最终不再申辩,含泪离去,因为他知這师傅不会再改变决定,他也不愿意违背师傅的意愿。
D.按照时间顺序,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为陈师博雪后教人、收徒传艺、赶走徒弟、告知真情。
【小题2】文中的陈师傅这形象有哪然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八个字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大约十岁左右,从儿童读物《徐文长的故事》里,我知道了四百年前中国出过这么一位才子,心中十分地敬仰。后来长大,又见到另外的记载,郑板桥自刻一章,曰: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郑也是我钦慕的古人,他对徐渭尚且恭谨如此,我只有越发肃然起敬的份儿了。于是,爱人及屋,著名的青藤书屋,就成了我心向往之的宝地。

(2)丁卯岁暮,终于如愿以偿——绍兴本有许多好去处,但,给我印象最佳者,还数这一幢青瓦白墙的民居。

(3)室内冥晦而寂寥,这冥晦,这寂寥,似乎在暗示着那一页历史;氛围中,有种幽深感,迫使着我屏息敛步,恍若置身于某个易碎的梦中,私心已然絮谈,唇舌却又嚓声……

(4)整座院落,占地不足两亩。利用之经济,布局之得体,堪称江南一绝!蛇藤,女贞,疏竹,蕉丛,山石,曲径,天井,水池,无不妥帖;而那登堂入室必由之路的一扇腰门,尤其令人称奇,它完全人格化了,一如主人侧身横立,并不理会远客,落拓桀骜,依稀当年。

(5)门楣之上,悬的是明末大书画家陈老莲(洪绥)的手迹:青藤书屋。这位大师也曾慕名而来,寓居此屋多年。及后,兴废沧桑,数易其主,居然构筑一仍原貌,实在难得。或问何以致之?墙上嵌着一方《重修青藤书屋记》碑碣,点破了秘密。“书屋为陈氏所有,而敬礼先生如故。凡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诸胜,悉为补缀,顿还旧观。”这指的清代往事。我不禁喟叹再三,莫非前人较之今人更为尊重知识,更其充满温情耶!记得徐渭有一篇《酬字堂记》,谈到过这所房子的来历。原来,他曾为重建的镇海楼撰写记叙短文,获“廪银二百二十两”,买下了它,一番经营,才得以在这儿“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自得其乐。可见,当时的稿费并无千字若干元一论,以质论价,实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可惜被忘却了。

(6)正房厢房连通。正房陈列着青藤山人的书画和著作;厢房里倒有他的肖像,镌刀不深,线条分明。虽则自题“吾生而肥,弱冠而羸不胜衣,既立而复渐肥,乃至于若斯图之痴痴也。”此系谦辞,其实,皂袍方巾,眉清目朗,潇洒自若,何痴之有?倒是画像两侧的对联大有深意:“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区区十四字,道尽了遗容中难以透露的冷暖人世,坎坷生平。

(7)徐渭毕生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尘不到”。他工于诗、文、书法,又是戏曲专家,同时被尊为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开山鼻祖。

(8)这才留下了书屋,留下了橱窗里的名画《墨葡萄》以及为人传诵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细观长吟,我竟自觉有所悟:中国知识界的悲哀,自有其遗传基因在。

(9)唯愿崇敬徐渭的朋友,都有机会去会稽故郡,找到前观巷,再往里拐进大乘弄,那么,您的脚印,就可以和逝者烙在石板路上的脚印重叠交错了,你就不会感到落寞了。同样他也不会感到落寞了。

【小题1】第(1)段写郑板桥刻章之事,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3)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7)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一辈子不曾及第做官,一辈子沦落下潦
②然而终于不死,相反的,活得比李贺比梵高都长寿
③我觉得,他既是李贺,又是梵高
④中年还因精神受到打击而一度疯癫,自己亲手用锥子刺聋了双耳
⑤七十有三,撒手归天
A.①③②④⑤B.③①④②⑤
C.③④⑤②①D.①④③⑤②
【小题4】下列说法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一心向往去绍兴,并认为绍兴最好的去处是白瓦绿墙的民居建筑。
B.“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本是文人的优良传统,可惜被忘却了。
C.作者称徐渭“既是李贺,又是梵高”,因为他们都不曾做官,穷困潦倒。
D.“一个南腔北调人”是徐渭不被主流认可和接纳的自嘲之语。
E.作者呼吁人们去拜访青藤书屋,主要为了不让徐渭在九泉之下感到寂寞。
F.文末虽然连用两个“不会感到落寞”,其实也难以排遣作者心中的落寞之情。
【小题5】从全文看,徐渭对“一尘不到”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第(8)段说“中国知识界的悲哀,自有其遗传基因在”,你认为这“遗传基因”是指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技术之上的伦理困境
“电车问题”是伦理学上著名的“两难”思想实验,1967年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首次提出。即便对福特本人来讲,都认为这是个绝大多数人一生不会面对的抽象问题。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试验,使得这个思想实验成为现实。目前,面对这个难题的不再只是冥思苦想的哲学家,政策制定者和汽车生产商也需要思考并解决这一伦理困境。
想象一下,有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沿着轨道横冲向前,轨道的前方站着5个人。此时作为旁观者的你可以拉动一个拉杆,将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这条轨道上只站了一个人。那么我们的选择应该是什么? 什么都不做,让那5个人被撞死? 还是拉动开关,牺牲另一个人从而拯救5个人? 这就是著名的“电车问题”。在设计无人驾驶汽车程序时,人们不得不考虑它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
一辆载有一车小朋友的无人驾驶汽车,它两边有两位骑摩托车的人,一位戴着头盔而另一位没有。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应该不会罕见。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智能汽车前面的货车突然刹车,为避免车上小朋友出现伤亡,它可以向两边急转,但这就会撞向两位骑摩托的人。这辆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应如何设计程序来处理这种紧急情况? 如果人工智能应该尽可能减少死亡,那么就应该选择去撞戴了头盔的摩托车手,但这毕竟伤害了一个无辜的人! 无人驾驶汽车让伦理向技术提出了挑战。
其实,无人驾驶汽车版的“电车问题”要比原来更复杂,它所涉及的伦理关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如何实现符合一定“标准”的“伦理代码”? 什么样的“伦理代码”是“合适的”? 谁又该为必然会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负责任? 进而,谁要为这样的“伦理代码”负责?是车主、制造商还是程序员? 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可能出现的人类与智能机器首次大规模互动浮现阴云。当人们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编写“伦理代码”,是否就满足道德要求? 事情并不是这样。人类的法律法规远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实际上,站在伦理角度的问题极为复杂,站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实现角度也同样复杂。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类伦理无情地纠缠在一起。一些媒体曾提出观点,认为人类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天敌。文中认为:“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经常会采取最谨慎的驾驶办法,但这令其与路面上其他车辆格格不入。”一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无人驾驶汽车与人类司机在十字路口相遇时无法通过测试,“因为它的传感器一直在等其他(人类)司机彻底停下来,让它过去。但其他司机一直向前蹭,寻找有利时机。这种情况让无人驾驶汽车陷入瘫痪。”
可以发现,智能设备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融入人类的复杂世界。“电车问题”中面对困境的“你”拥有自由意志,却陷入两难境地。
而无人驾驶汽车伦理困境中的“主人”,实际上是实现这一技术以及允许其应用的群体,他们的能力远超个人,那他们能否做出完美的道德决策? 当伦理困境不再是个人选择问题,而成为人类整体选择问题,每个人都必须负起思考的责任。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7年,菲利帕·福特首次提出“电车问题”,这是一个伦理学上著名的“两难”思想实验。
B.无人驾驶汽车设计程序处理紧急情况,如果人工智能尽可能减少死亡,那么可能会伤及无辜,让伦理向技术提出了挑战。
C.一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无人驾驶汽车与人类司机在十字路口相遇时无法通过测试,所以,人类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天敌。
D.如何融入人类的复杂世界是智能设备面临的挑战之一,伦理困境已成为人类整体选择问题,应引起每个人的思考。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实验,使得“电车问题”成为现实,政策制定者和汽车制造商也需要思考并解决这一伦理困境。
B.无人驾驶汽车面对两位摩托车手的两难困境,是“电车问题”从思想实验走向现实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C.人类的法律法规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因此,人们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编写“伦理代码”也无法满足道德需要。
D.无人驾驶汽车伦理困境中的“主人”,他们的能力远超个人,也许能做出完美的道德决策。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车问题”是在问题发生时,我们是选择顺其自然趋势还是为了降低伤害而伤及无辜的两难问题。
B.曾使哲学家冥思苦想的“电车问题”,将可能发生在现实中,虽会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会得以解决。
C.“伦理代码”的产生,“事故责任的负责”问题,让可能出现的人类与智能机器首次大规模互动浮现阴云。
D.无人驾驶汽车版的“电车问题”,所涉及的伦理关系是多层面的,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伦理无情地纠缠在一起。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呼喊的泥土

①那次,在电视“半边天”节目见主持张越采访一位乡村女人张小样,张小样坐在扬起尘土的院里说:“……我不要什么都不知道,不要就这样过一辈子!我渴望知识,渴望从电视里多知道一些事。我不要麻木。我宁愿痛苦。”她的声音哽噎了,饱含无限磨折委屈,同时有种横下心的决绝。

②在她的乡村,她找不到一个可说话的人,人们当她是异类,这种深井般的无望与孤独,让一个女人向上的路走得艰涩无比。在闭塞乡村,她艰难地咬着牙不肯屈服于那么多乡村女人都屈服了的命。她要想事,她要思考,她的眼睛和面孔充满挣扎的痕迹,她穿着红衣裳坐在堆着麦秸杆的院里,像面决不投降的旗帜。这是个不甘于命运的执拗女人,一个不肯把心磨砺成粗硬石头的女人,她忍着鲜血与疼痛要把心打磨成看得清事物的玻璃——人鱼用行走的剧烈痛苦换来了腿,却并未赢得王子和爱情,但人鱼一点也不悔,因为在剧痛中她曾那么地接近了幸福。张小样,她也是条甘愿的人鱼,她不要蒙昧与混沌,她要看清生活与命运到底怎么回事,她不要她的生活只被鸡鸭灶火奶孩子围困,她要不辜负自己地活一趟。

③去年秋天快过完时收到一封信,一个和张小样类似的皖西北乡村女人写来的。信的开头说:“我和你年纪相似,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偏远乡村……”她说:“看旧杂志(有的是打工的村人从外头带回的)是我生活里最大的幸福,一本杂志我要读上几十遍,翻破的地方粘好再看,有时在灶边看把饭都烧糊了,公婆为这骂过我好几次。”她说:“我这辈子大概也走不出这里,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去。”她说:“我们这儿发信和收信都很难,要等好一段日子,其实我也没想你回信,回了我也不知能不能收到,我就是想写给你,让你知道在很远的村子有我这么个女人……”

④字写得不好,一笔一划却工整,信纸略发黄,像供销社积压的库存。信有三四页,语气淡定,无恨亦无怨,她只是心平气和地告诉我她的生活,告诉我偏远的皖北山村有她这样一个女人的存在。

⑤我坐在餐桌边,讶异以及震动刹那包围了我,一个皖西北女人沉沉的心事握在手上。她长什么样儿?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她才淡定地接受了一切?她的信很平静,可还是流泻出忧伤。年纪与我相似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嫁人生子前,她一定也有过对外部世界发亮的憧憬吧?

⑥我想一定要回信,马上回,然而纸笔在手中,却不知从何写起,同情,劝慰,勉励?也许对她都无意义。她在寄出这封信时,意义对她已经完成——这其实是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吧,是她憋久了冲山谷喊出的一句回声!

⑦我寄了厚厚一摞杂志给她——不知道她能否收到,也不知这摞杂志是帮她,还是更让她内心搅起波澜。我还是寄了。我不想她再翻那些已卷边破烂的旧杂志,我希望她能在有风的黄昏展开这些簇新杂志,油墨将盖过禽畜们槽中晚餐的气味,她的手指将触摸到一个隐约而庞杂的轮廓(这轮廓由迷离物质与层叠精神构建,与她隔纸相望),文字的灯火在这刻映亮她内心,像她信中说的,这刻,是她最大的幸福——尽管渗杂着疼痛。

⑧因为职业关系,我收到过许多气味复杂的稿件,产地来自乡村漏雨的瓦房,苯胺甲醛严重超标的南方车间,残疾人皮革作坊,浪迹的路上……信上满怀虔诚地写着人生的哀喜感悟,那些挫败与歧视纠结的日子,疾病与辛劳搏斗的日子,失望与希望交替的日子。他们把有限而宝贵的睡眠时间腾出,用来思索探问形而上的命运(或许永远没有答案)。稿子厚厚一叠,像蓖麻叶子摞在一块。能发表的极少,但这不影响它们在邮路的数量——我遥想他们粗粝的脸孔背后藏着的软和的心,渴望倾诉的心,他们在沉重泥土下,在钢筋齿轮中迸出的呼喊(用嘶哑的嗓子),一旦停下,他们怕自己会像叶子无声碾进土里,尔后凋腐。虽然,多数呼喊也许只会把命运本身震得肺腑俱痛,世间听不到,但呼喊的人自己听见了,卑微而壮丽,苦涩且欢欣,这就使呼喊者约略感到一丝慰安。日子如泥石流推搡而过,弱小的人努力寻找一块在尘世的立锥之地,包括为灵魂——又有多少人听见了泥土底下细小而固执的呼喊?

【小题1】张小样、皖西北女人的思想苦闷是很难为当地人所理解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1)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头张小样的话中,用了三个“不要”,两个“渴望”,试述其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小题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语境,写出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呼喊”是心灵的倾诉,接受电视采访、写信、投稿都是“呼喊”的方式。
B.“泥土”象征呼喊者所处的生存环境,既是指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
C.第②段引用《海的女儿》这则童话故事,借人鱼进一步表现张小样的追求精神。
D.文章④、⑤两段都用到“淡定”一词,说明那位皖西北女人在生活重压下渐趋麻木。
E.第⑤段用了许多问号,表明作者没能真正理解那位皖西北女人的内心情感。
F.最后一段概述来自底层的邮件,这样写使全文选材点面结合,文章更加厚实饱满。
【小题6】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是以底层社会平民为题材的散文,请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牵挂你的人是我
李家法
剧团要解散了,韦导演对老萨说,跟我去广东吧,那边开薪两千块,不低了。老萨说,那黄毛呢?韦导演说,嗨,你这人啊,就累死在一条狗身上。老萨说,那你自己去吧。
老萨为剧团吹了二十多年萨克斯,现在却面临失业。树倒猢狲散,剧团的角儿都自谋出路去了,念老萨演奏萨克斯确实出色,那些漂萍落定的角儿都有意拉他一把,但因为黄毛,他全都回绝了人家的好意。
黄毛是老萨两年前从大街的垃圾斗里捡回的一条本地狗。老萨把它抱回来时,它瑟瑟地发抖,站都站不稳,是老萨买回香肠和牛奶把它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此后,黄毛就跟定了老萨。老萨不娶不育,就把黄毛当亲儿子一般看。记得那夜,老萨发急痧,痛得岔了气,黄毛守在他床前呜鸣地叫,后来实在不行了,大门又闩着,黄毛硬是用爪刨开窗户跳出去找到人来救老萨。看到黄毛一双血肉模糊的前爪,老萨便发誓此后和黄毛不离不弃。
老萨失业后的日子枯燥无聊。
冬去春来,街上穿裙子的人多了,县城的舞厅也红火了,有人介绍老萨到舞厅去吹曲,每晚有五十元钱收入。老萨要带狗去,经理不让,他只好把狗放在家里。但是半夜散场时,黄毛又出现在舞厅门口,它是来接老萨下班的,却把一群女舞迷吓得花容失色。舞厅顾客锐减,经理便婉请老萨另谋高就。
到了十月,又有熟人介绍老萨去一住宅小区看门,说那小区住的都是当官的,有钱有势,给这些人看门,不掉价。老萨欣然应允。老萨当守门人兢兢业业,加上有黄毛帮手,把小区门看得严严实实。经常有些面生的人提着大包小袋来找某某局长、某某主任。黄毛从不扑人,但狗视耽眈下,那些登门送礼的人心怯了。不久,一个当官模样的人来到门卫室对老萨说,老同志,这狗眼好凶哩,以后上班不能带狗来了。领导,把它丢在家里没人照顾它。那就宰了它。
老萨只好回家吃低保。这天,他上菜市里转了一圈,肉价又提了。他咬牙买了一节猪简骨,熬了一碗汤。骨头带筋留给黄毛,老萨喝汤,就着一碟黄瓜、一碟豆芽菜喝了二两米烧。黄毛这畜生通灵性,见老萨连续几天喝酒都不见半点荤腥,它竟连骨头也不肯吃了。老萨没理它,吃完晚饭,收拾碗碟,独自取下萨克斯,默默地吹起来。曲声幽幽怨怨,黄毛只好把骨头叼到一边,流着泪慢慢地嚼了起来,吃完后就伏在老萨脚旁。老萨吹门德尔松E小调,吹海顿小夜曲,黄毛听得昏昏痴痴,伸出舌头随着曲子的节奏晃荡着。待到深夜,老萨说,睡觉去吧,黄毛才眷恋不舍地走回它的狗窝。
这天晚饭后,老萨带黄毛遛到一个公路拐弯处,那里人少清静。老萨坐在路旁想心事,黄毛不像往日似的到处撒欢,它蹲在他身边不时用舌头舐他的手,用前爪轻抚他的脚背,老萨觉得黄毛今天有些异常。一会儿,一辆银灰色小轿车从远方飞驰而来,黄毛突然跑向公路,迎着小轿车飞跃而上……黄毛!老萨狂喊着冲上去。黄毛嘴巴和鼻子都在流血,眼睛却还睁着,仿佛在说,我先走了,你好生保重。老萨脸贴着狗头,老泪纵横。
轿车女主人主动赔了一千元钱给老萨,老萨为黄毛买了一块墓地,立了个义犬字碑,刚好花完一千元,算是厚葬。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抓住老萨的职业、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展开白描,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B.老萨在舞厅吹曲却因黄毛而被辞退,到小区当守门人又因黄毛而失业。小说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也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冷漠。
C.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如“狗视眈眈”巧妙仿用“虎视眈眈”,风趣幽默又耐人寻味;“那就宰了它”则暗示黄毛挡了某领导的财路。
D.剧团解散、舞厅、官员小区等暗示了社会环境,小说把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变革时期人性的思考。
【小题2】小说赋予狗以人的情感把狗描写得富于传奇色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