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雅号——“李三瘦”。这个雅号不同于其他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它不是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也不是自称,而是源于已故知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庚生1943年的命名。所谓“三瘦”是说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为词坛留下了三个传诵千古的含“瘦”字的名句。

第一个含“瘦”字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女词人突破常规,匠心独运,把通常形容人或动物的“肥”“瘦”移用到花草上,写出了她爱花的情趣,惜花的情感,叹花的情态,语新意隽。李清照擅长寻常言语谱新声,赢得了历代文人的褒扬、赞赏。明代学者沈际飞认为:“‘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清代词学家黄苏说:“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蓼园词选》)黄蓼园所言极是,深得个中三昧。

第二个含“瘦”字的名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清·施朴华《岘佣说诗》)才力华赡的词人不直接说“新来瘦”的缘由,而是以否定的句式来排除、作暗示,让读者思而得之,含蓄蕴藉。当代词学家唐圭璋认为:“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唐宋词简释》)这一精到点评“破译”“新来瘦”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便于我们含英咀华。

第三个含“瘦”字的名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与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相呼应,以花喻人,形神相似,物我交融。据说,李清照写好重阳《醉花阴》后,寄给丈夫赵明诚,赵“叹赏”,自愧不如,而内心又想胜她。于是闭门谢客,艰苦构思三天三夜,填《醉花阴》词五十阕,把妻子词作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徳夫赏鉴。陆品味再三后说:“只三句绝佳,即‘……人比黄花瘦’三句。”(元·伊世珍《瑯嬛记》卷中引《外传》)所讲故事未必实有其事,但它所说那三句绝佳确是事实。

李清照“三瘦”词句一写伤春的心绪,一抒离别的哀怨,一描独处的孤寂。它们从不同角度书写“幽愁”,奇俊新颖,语意工妙,给人异乎寻常的审美体验,因而名传千古。傅庚生先生认为:“易安尤工用一‘瘦’字,因此师张先取名三影之意,目之曰‘李三瘦’。”《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漱玉词以“瘦”字入词的还有《多丽·小楼寒》中的“渐秋阑、雪清玉瘦”,赏梅词《人娇》开篇“玉瘦香浓”句,《新荷叶·薄雾初零》的“鹤瘦松青”,《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的“露浓花瘦”等。这些词里的“瘦”字用得也很精彩,可以一并欣赏。

总之,易安居士笔下的“瘦”辞句,质朴淡雅、婉美灵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是朴字见色、平中见奇的典范。李清照为后来者如何炼字作了极好的示范。不细细玩味,岂不辜负了铸词高手的匠心独具?

(摘编自朱永芳《李清照缘何叫“李三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除“李三瘦”之外,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均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
B.在沈际飞看来,李清照创作出“绿肥红瘦”这样的佳句只是偶然,不值得称道。
C.“新来瘦”三句以否定句传情,词人离别的哀怨之情蕴含其中,颇具韵外之致。
D.《瑯嬛记》卷中引《外传》所讲故事都是不真实的,陆德夫赏鉴一事是不可信的。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词学家黄苏的话阐明了“绿肥红瘦”凄婉、含蓄,简洁而曲折的艺术特点。
B.文章直接引述赵明诚填《醉花阴》词五十阕一事,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C.文章列举漱玉词中其他含“瘦”的辞句,进一步论证了李清照对“瘦”字使用绝妙。
D.文章分析了“李三瘦”雅称由来后,号召读者学习领悟古代词人炼字的艺术匠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寻常言语谱新声,抒写了词人独处的孤寂。
B.李清照的词作中“瘦”字运用得极为精妙,傅庚生因此称李清照为“李三瘦”。
C.赵明诚填词五十阙,却都不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足见李词的绝佳。
D.李清照笔下的“瘦”字辞句体现了词人炼字的匠心,是朴字见色、平中见奇的典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10:0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样的“法治”,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心。
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青天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法治”常被“人治”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
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级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的新气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
B.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
C.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
D.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
B.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
C.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
D.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
【小题3】下列表述,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
A.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得帮助。
B.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C.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
D.《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谈论文学边缘化,甚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以为文学似乎与当代社会进程无关,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这就是我们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谈论文学的意义要旨。

首先,人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动物,这种生存是以理智和情感为指导的,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证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人们通过阅读,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其次,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文学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比如政府的诱导之类,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人亲戚邻居的榜样作用。而在官方律令和文学之间,可能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广泛一些,比如《史记》甚至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史记》提供了面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提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判断标尺,提供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样板,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文学参与文化价值建设的鲜明范例。

通过树立英雄榜样,通过英雄的现身说法而逐步建立起公众的价值信仰,再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使公众将公认的价值观融入自己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文学就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价值系统。它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而我们在阅读中,就接受了既定的精神秩序和系统化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再次是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当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在某一天可能显得不可思议的时刻,文学往往可以发挥文化自我修正的功能。比如文艺复兴就是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专制主义的反叛与修正,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又是对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和机械化生活秩序的批判。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以“新时期文学”为标志的一段文学历史和文学思潮,正是对此前自己的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反叛。其中所洋溢的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化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照射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所以,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作者曾凡,选自2008年8月《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和宗教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理论,但不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
B.文学、哲学和宗教都不能提供生存的理论,但文学能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所以文学更高明。
C.文学对世界充满感悟,而哲学和宗教对世界没有这种感悟,所以文学和后两者区别很大。
D.文学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这取决于它对世界的感悟。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赋予的意义相对来说更大一些。
B.阅读文学作品能让人们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C.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前者的影响更大一些。
D.文学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种是形象的方式。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阅读传统的纸质媒体刊载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建立完整的价值系统,而观看电影、电视等媒体播放的文学作品却做不到这一点。
B.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文学都使我们觉得活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使我们有了具体的生存目标和方向,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C.因为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所以《史记》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源头。
D.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文学依然没有被边缘化,依然没有死亡,这是因为文学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庞大的读者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美术”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左翼美术运动及革命美术诞生以来,乡土美术一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紧随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也随之出现一种“生态转向”现象: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

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是“生态转向”的主线。随着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恶化,中国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对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也是“生态转向”的重要内容。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渗透着对人与动物关系线的反思与重构。占山的“众生”系列,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众生等”“万物一体”的伦理学立场。雕塑家曹晖“揭开你”系列作品,以牛、猪、羊等动物为对象,通过超级写实性的雕塑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

对消费欲望的克制,是“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抑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重要艺术倾向。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将高速公路、交通标识等现代生活元素符号挪用到中国传统水墨图像当中,重点表现现代城市与交通设施占用自然环境的飞速扩张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创伤。如果说占山、王家增、余明等将忧虑的目光转向了干涸大地、工业废墟、生产与生活垃圾,那么,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和“董其昌计划”系列则进一步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中退却出来,试图遏制现代人过度生产、制造与消费的疯狂欲望。

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是“生态转向”的主旨所在。德国当代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把自然看作生存伙伴”。经过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开始重视重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乡土艺术发展趋向看,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和悲情书写,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和审美主义的风光描绘,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必然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一种展现天地人文和谐相处的“新乡土绘画”出场。

作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当代“乡土美术”和“乡村叙事”在主题性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将更加自觉地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摘编自彭彤《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导致了“乡土美术”呈现出以图像叙事来表现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的特点。
B.中国传统文化中“众生平等”的伦理学立场,为占山的“众生”系列提供了批判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
C.魏怀亮等人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表现当前社会现象,才使得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创伤。
D.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乡土叙事”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围绕着“生态转向”,从主线、精神、主旨三方面层层展开,较深入地阐述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B.文章在论述“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时,将占山、余明等人的作品和尚扬的作品进行正反对比,说明尚扬的作品更加注重对消费欲望的克制。
C.文章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论述“生态转向”,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其中,引用哈贝马斯的话,用来说明乡土艺术发展的实践方向。
D.不论是对环境问题的批判,还是对消费欲望的克制,亦或是重建和诸的人与自然关系,都体现出了“乡土美术”强烈的生态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逐渐呈现出的“生态转向”趋势,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B.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退出来,是人们在欲望伤害自然之后,做出的一种积极尝试。
C.当代“乡土美术”和“乡村叙事”完成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还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D.作者认为,只要批判了环境问题,克制了消费欲望,那么,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就会相应地实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如《宣和画谱》所描述:“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泛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B.花鸟画的内蕴十分丰富,它在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
C.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D.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D.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族先民可能来自北方

关于水族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结论是,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后裔的一支,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但是,水族先民什么时代,什么原因,从什么地方来到南方融入百越之中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水族专家所关注的,也一直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贵州省水族学会副会长蒙熙林说,从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的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水族盛大年节——端节以及DNA鉴定等等资料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

蒙熙林进一步分析说,荔波县档案局收藏的一本清代水书上印有梅花鹿的图案,而梅花鹿在南方是绝对没有的。其次,登高跑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內容,跑马的时间都在亥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而水族端节跑马讲究配鞍而骑,如实在没有者,也要用色彩艳丽的被面折叠于马背作替代。配鞍而骑是典型的北方民族骑马习俗,与南方“不鞍而骑”的习俗截然不同。另外,水族人嫁女儿时,嫁妆中必须有件羊毛大衣,这是水族人富贵的象征。而南方炎热的气候显然与羊毛大衣格格不入。

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医学研究部门通过对水族群体抽血进行DNA鉴定,得到了科学的结论。1997年,贵州医学院遗传专家对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几个主要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标本进行了2600余次实验,结果表明,水家先民确定是西北地区民族的血缘。

专家们分析,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水族先民第一次举族迁徙,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使水族先民从殷商的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水家先民第二次举族大迁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后。这次迁徙促使水家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由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

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古代,水族地区经历了八九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公元629年之后,才相继出现唐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置应州、抚水州、莪州、劳州、都尚县、婆览县建制的辉煌。水族在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既有自己的一部分融入到相邻的民族之中,也有相邻民族的一部分融入到水族之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因此,在水族民间、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现殷人后裔说、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等,那只不过是水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的事实。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的理由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水族有自己的古文字,水族语言中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有着复杂的声韵母系统。
B. 水族书上印有南方绝对没有的动物梅花鹿的图案,水族人嫁女必送羊毛大衣。
C. 水族人骑马讲究配鞍而骑,骑马必配色彩艳丽的被面折叠于马背。
D. 水族盛大年节——端节的时间和汉族春节的时间相当,端节的活动——登高跑马的时间亥日相当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水族的发展演变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水族先民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
B. 水族先民的第一次举族迁徙,融入了岭南的百越族群中。
C.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时期,水族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
D. 一直到了公元629年之后,水族才形成了后世分布的格局,有了建制的辉煌。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水族是由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的后裔“骆越”族的一支逐渐发展成的单一民族,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看法。
B. 遗传专家对水族群体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的150份标本进行了2600余次实验,最终才得出了一个结论。
C. 水族从殷商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又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去,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和相邻的民族互相融合。
D. 水族先民的两次迁徙,共经历了八九百年的时间,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水族发展的历史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