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子门生

盘石赵逵,以绍兴辛未①魁集英之唱。后三年,以故事召归为校书郎。时秦桧老矣,怙权杀天下善类以立成,缙绅胁息。赵至,一见光范②,桧适喜,欲收拾之。问知其家尚留蜀,曰:“何不俱来?”赵对以贫未能致,桧顾吏嗫嚅语。有顷,奉黄金百星以出,曰:“以是助舟楫费。”赵出不意,力辞之。吏从以出。同舍郎或劝以毋怫桧意者,赵正色曰:“士有一介不取,予独何人哉!君谓冰山足恃乎!”劝者缩颈反走。吏不得已,归,犹不敢以其言白。桧已不乐,居久之,语浸闻,桧大怒曰:“我杀赵逵,如猕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尔耶!”风知临安府曹泳,罗致其隶辈,而先张本于上曰:“近三馆士不检,颇多与宫邸通,臣将廉之,其酝祸不浅矣。”会得疾,十月而有绛巾之招。高宗更化③,微闻其事。十一月,亟诏兼官朱邸,继复召对,擢著作佐郎,谓之曰:“卿乃朕自擢,秦桧日荐士,曾无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又曰:“两王方学诗,冀有以切磋之。”上意盖欲以此破前谤,赵之未召,实为东川佥幕。总领符行中有子预荐,意其为类试官④,密以文属之,赵不启缄,掷几下。既而符氏子不预榜,总因以他事捃摭⑤之甚峻;然卒不能污。

(宋 岳珂《桯史》)

(注释)①绍兴辛未:指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即公元1151年。②光范:光彩的仪容。③更化:改制。④类试官:宋代科举考试名称,相当于乡试考官。⑤捃摭::采集,搜罗。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有顷,黄金百星以出(____________)(2)居久之,语闻(______________)
(3)高宗更化,闻其事(______________)(4)既而符氏子不预榜(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盘石赵逵,绍兴辛未魁集英之唱/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何物小子,敢尔耶/今其智反不能及
C.酝祸不浅矣/尔无忘乃父之志
D.卒不能污/是说也,余尤疑之
【小题3】选出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A.后三年,以故事召归为校书郎
B.桧适喜,欲收拾之。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怙权杀天下善类以立威。
(2)密以文属之,赵不启缄,掷几下。
【小题5】综合全文,赵逵的性格可以概括为______。
【小题6】结合文意,简析文中画线句人物塑造的方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06:45: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了无人同游的哀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小题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
南宋吕祖谦①
天下之事,有非出于人情之常者,其终必不能安。受施者致其报,施者享其报,人情之常也。居施者之地,而为报者之事,非人情之常也,矫也。彼徒见夫有徳于人者,责.报则两伤,忘报则两全也,遂以谓忘报者犹足以全其恩。
人与己无二情也,人受施于我,其报犹有时而厌,况我有施于人,反仆仆然为报者之事,是果人情之所安乎?惟其不出于吾情之所安,虽矫而.行之,激而为之,矫者怠,激者衰,则吾情终有时而不能继矣。恩之而不能继,则衅隙生焉.,曾不如相忘者之为安也。常理之外,不可加一毫之理,常情之外,不可加一毫之情。过爱者必憎,过喜者必怒,情岂有过而不反者哉?
盖尝观秦穆、晋文之争端,然后知常情之果不可加也。晋文以一亡公子而列于五霸,揆厥本原,果谁之力耶?使袭先祀,使君.万民,使专土疆,使擅利势。一身之间,自冕及舄②, 皆秦穆所致也。有丘山之施,而不受涓滴之报,在秦穆既为盛徳矣!今秦穆非特不责报于晋,乃.反致其报于晋。务欲加于常情,以结晋之欢焉。呜呼,情果可加?秦穆始欲加圣人之所不能加,终则自不能继,而怨随之。隙开于郑之围,而成于崤之役。吾是以知始之加,乃终之损也。或者咎秦穆与晋俱围郑,反背晋而成之。吾谓是固秦穆之罪,然其祸源,正不在是。挟未报之德,矫情屈意,反若受役于晋者,是安可久耶?衅隙不发于今,必发于后。烛之武之说,三大夫之成,特衅隙之迹,而非其端.也。
噫!晋人初受秦穆生全之际,怀恩未报,方以为我负秦。习见秦穆服从之久,少有不合,遽以为秦负我。是秦穆之以恩召怨,固可责,晋人之以恩为怨,尤可责也。露之滥.根茎,苗节无不沾;雨之降丘陵,原隰无不被,天之恩物至矣!然日出阳升,则天不知有露也;云日空霁,则天不知有雨也。种一草植一木幸而滋荣则朝环夕绕认以为己恩爬搔培壅未必不反为物之害者,其.秦穆类耶!
(本文节选自《东莱博议》,有删减)
①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②舄(xì):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报则两伤   责:要求
B.使君万民 君:统治
C.而非其端也   端:一面
D.露之滥根茎   滥:滋润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矫而行之 拔剑撞而破之
B.则衅隙生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C.乃反致其报于晋   今君乃亡赵走燕
D.其秦穆类耶 吾其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第一段起笔即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天下之事,有非出于人情之常者,其终必不能安”。
B.第二段主要分析事情不出于常情而不能久安的原因,得出“在常情常理之外不可加一毫情理”的结论。
C.第三段以秦晋之争为例,指出秦晋之隙源于秦伯的“背晋成郑”,以此论证“常情之果不可加也”。
D.作者对秦晋关系理解独到,立意新颖,警戒世人既不能如秦穆公“以恩招怨”,更不能如晋人“以恩为怨”。
【小题4】用“/”给文中划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种一草植一木幸而滋荣则朝环夕绕认以为己恩爬搔培壅未必不反为物之害者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居施者之地,而为报者之事,非人情之常也,矫也。
②晋文以一亡公子而列于五霸,揆厥本原,果谁之力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