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漫步银锭桥为(刘宏伟)

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就能相知相守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

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白、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

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

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小题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何作用?
【小题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环境,又为全文奠定了清冷、沉重的感情基调。
B.作者认为携手走过银锭桥的情侣们迷信落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C.银锭桥本是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失去了这个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D.作者漫步银锭桥,写了桥的过去和现在,桥的一带美景不再,不变的是灯红酒绿、热闹繁华。
E.作者由“未来难尽想象”感悟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文章主旨有点消极。
【小题4】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
【小题5】“银锭桥历史悠久”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与全文不协调,内容也不可信,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08:4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有人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作了调查。如“你参加课外辅导班是自己真正有兴趣、愿意学,还是父母强迫你学的?”调查结果:___%的中学生选择了参加课外辅导班是自己愿意学;但是小学生自己愿意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人数仅占41.6%;有80位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是父母强迫他们学的,占58.4%。如“你觉得你快乐吗?你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有96.4%的中学生觉得自己不快乐,他们说学习负担太重了,如果没有考学压力,心情可能会放松得多。小学生觉得自己快乐的占78.5%。他们说他们不快乐的原因是:“家长天天逼着我练琴”“让我学我不喜欢的东西”“我太累了”“我没有时间玩儿”等等。由此看来,中小学生不快乐的根源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多重行为在幼小的孩子身上的重叠,说到底根源还在应试教育制度本身。但应试教育制度在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有所改变的,所以,沿着这条路看下去似乎是看不到什么希望的。

材料二:

春节前夕,中小学生们盼望已久的寒假还没正式开始,而某些刚上初中一年级的中学生们就被父母送进了各种课外辅导班。单看学生们的课程安排表就已是触目惊心了,这还没算上回家后的各种作业以及需要练习的各种技能。学生们假期的课程表是这样安排的:上午:7:30—9:30数学;9:40—11:40物理;下午:13:00—15:00语文;15:10—17:10外语。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物理这门课应该是初二才开设的。

材料三:

办课外辅导班的高收入让越来越多的有一技之长的人趋之若鹜。教师们办课外辅导班的收入远远高于其工资收入,因此许多教师乐此不疲。除了教师们,目前社会上许多有一技之长的人也纷纷加入了办课外辅导班的行列,但是教学与辅导质量却是远不像他们的收费那么的高。目前的课外辅导班,极少部分优秀老师是应了家长的苦苦哀求,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办起了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等,他们亲自辅导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浓、效果好。但是更多的辅导班、特长班的执教老师则是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是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但是有些特长的杂牌军。一些课外辅导班包括民办学校最初创建时,为了招揽生源,都是由一些有资质、能力强的教师上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越收越多,忙不过来时就在社会上随便招聘一些人来授课。尽管许多培训机构对外宣传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外教授课、英语专业过了四级或六级,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欺诈宣传而已。

材料四:

2016年中国家庭平均月教育产品支出情况

2016年中国城市家庭平均月教育产品支出情况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一”画线句子“自己愿意学”的一项是
A.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升学压力,为此一些中学生不得不选择上辅导班。
B.部分优秀教师应家长们哀求而开设各类辅导班,以满足中学生辅导的要求。
C.部分辅导班是越来越多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办的,触动了中学生补课的愿望。
D.一些有资质、能力强的教师在辅导时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兴趣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调查,绝大部分中小学生觉得读书“不快乐”的根源,不是因为学生“不喜欢”而是因为频繁考试。
B.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一个因素是,把物理提前到初一来教授,使得学生“没有时间玩儿”了。
C.校外辅导班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队伍存在“杂牌军”以及招生存在“欺诈”行为。
D.目前,中国家庭平均月教育产品支出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一线城市高于三四线城市,其客观原因是同城市居民收入有关。
【小题3】针对以上调查材料,请你给教育部门拟立几条“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意见或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生日礼物

赖海石

德明老汉听到外面有声响,睁开眼睛,望了望窗子。此时,天还没有完全亮透。

德明起床,披衣,开门。是大娃,正在院子里“啪、啪”地劈柴。

大娃听到“吱呀”开门声,抬起头,嘿嘿一笑:“爹,吵醒您了,您回睡去,我不劈了。”

德明说:“起来就起来了,不睡了。你先去担满水吧。”

大娃说:“惠英去担水了。”

正说着,惠英担着两桶水一颤一颤地回来了。跟在惠英后面小兔子般蹦蹦跳跳的孩子,是小花。还有一条撒着欢儿的小黄狗。

德明说:“那先烧一锅水吧,等一下要杀鹅、焖牛骨头。二娃说天不亮就出发回来。”

大娃就喊小花:“跟在你妈屁股后面跑来跑去干嘛?烧水去。”

小花就走到灶前,踮起脚尖,刷锅,放水,再蹲在灶前烧火。

惠英把两桶水倒进水缸,腰肢一扭一扭,又去担水了。小黄狗屁颠屁颠跟了过去。

大娃继续抡起大斧“啪、啪”地劈柴。

水刚烧开,二娃一家人就到了。二娃从车上卸下一大堆菜:有牛头、牛脚、活鹅、猪肉、排骨、青菜……二娃一边用手机对着菜拍照一边说:“这牛头、牛脚是我特别叫张屠夫留的。我说我爹生日,你一定要给我留。”又给德明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天不亮就回乡下,给自己放假一天,祝父亲大人生日快乐。”

大娃对小花说:“给二叔、二婶抬椅子,端茶。”

胖胖的二娃和胖胖的二娃媳妇就坐在小花抬出来的大椅子上喝茶,玩手机。

二娃的孩子追逐院子里觅食的母鸡去了。惠英洗碗、盆、筷……择菜、洗菜、切菜。

大娃用烧红的铁火钳给牛头、牛脚去毛,随着“嗞嗞”的声音,青烟带着烧焦毛发的气味在院子里弥漫开来。大娃把牛骨放进锅里焖着,对二娃说:“二娃,你看着点火,我去网几条鱼。”

二娃抬头“嗯”了一声,又低头玩手机。

大娃拿网去池塘网鱼。——这池塘是德明放养的,但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小花也要跟去看网鱼。大娃说:“带着妹妹在家玩,不要把妹妹的漂亮衣服弄脏了,等一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要来。”

但直到吃完早餐后好久,大娃、惠英把中午“正餐”的饭、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在城里工作的三娃一家人才到。

三娃媳妇白白净净,苗条高挑;三娃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三娃一下车就掏出软中华,给爹、哥发烟。大娃正在拆牛骨,双手不得空,说:“夹我耳朵上。”又说:“你开车辛苦了,去陪爹坐、喝茶。”又吩咐小花:“小花,给三叔、三婶端茶。”

三娃打开一个包袱,取出一件新外套给德明披上,说:“这是我媳妇给您买的生日礼物。穿上,看看合不合适。”又去车上抬下一个一座山一样的大蛋糕,和德明一起站在蛋糕前,叫媳妇用手机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给父亲大人的生日礼物。”

三娃对大娃说:“大哥,我和二哥的生日礼物都发朋友圈了。你这个做老大的,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老爹?”

 

大娃摸摸后脑勺:“我,我没有礼物哦……”

大娃说:“开饭了。大家坐上来吃饭,我还煮一个鹅杂木耳汤就来。”

一桌人举杯:“生日快乐!”

德明的酒杯突然掉落桌上,身体往后倒去。

事情太突然。三娃说:“爹晕了,快打120。” 二娃说:“自己有车在门口,还打什么120?”二娃背起德明就往外走。小花说:“我爹爹有办法。”正在舀汤的大娃听到动静,放下汤勺,跑过来,掐人中,捏虎口。德明很快又苏醒过来了。大娃说:“爹有低血糖,三天两头晕倒。不怕,我跟医生学了几招。”大家松了一口气,又围上桌吃饭,欢声笑语,热闹起来。

小花把大娃拉到一边,悄声说:“爹,你以后可不可以出去打工呀?打工有钱,给我买弟弟妹妹那么漂亮的衣服。”

大娃说:“你看爷爷经常晕倒,我要随时照顾他,不能走哇。如果能走,爹爹早就去打工了。等爷爷好了,我就去打工。”

小花说:“那爷爷什么时候会好呀?”

大娃说:“小花乖,听话,爷爷就好得快。”

小花点点头,和弟弟妹妹们,还有小黄狗,玩儿去了。

(摘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切入新时期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在进城打工和留乡赡养老人的抉择中,大娃展示了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
B.小说对大娃媳妇惠英描写的笔墨不多,但是从她的动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贤惠、能干、明理的好媳妇。
C.小说讲述了老汉德明过生日,儿子三家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进城的二娃、三娃都很成功,也很孝顺,做事得体。
D.小说语言比较生动,运用了叠词、拟声词、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小题2】大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具体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不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呢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写高三学生杨直与他上清华的事情,中间部分围绕着杨直的成长经历写了不少人和事。
B.小说题目《不染》颇有深意,表现小说主人公杨直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孩子,也暗示其父母没有给他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C.吴爷爷的话和掀石而出的嫩芽都给杨直的心智带来重大的启迪,前者让他重获希望,后者则启示他生活困难并不能阻挠一个人成长成才。
D.这篇小说缓缓叙述,娓娓道来,语言平和简练,叙述的人和事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真切动人;小说主题深刻,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小题2】杨直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何要多次写到“邻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根据一份针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的分析报告得知,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毕业生预计将达到一亿人,而同期,我国白领行业仅能提供4600万个工作岗位,白领岗位将严重短缺。大学毕业生被迫向蓝领岗位流动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今许多蓝领岗位,从当前和未来要求上看,“靠力气和经验干到退休”的想法已经显得很天真了。蓝领岗位的要求正在“高端化”,许多岗位都要求,或将会要求智能化操作。
目前,与发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刘向兵《弘扬工匠精神,高校当重视“大国工匠”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知,我国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而许多大学生却不愿从事技术工作,原因之一是技术工作不够体面。
B.从材料二可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不够理想,原因是既没有让企业参与自己的教学,也没有在教学中渗透企业因素。
C.从材料三可知,我国本专科层次人才在坚守岗位,持之以恒,将自己本职工作做好做精方面不及更高层次的人才。
D.从材料四可知,在我国,工匠精神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已影响到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这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国工匠”不能理解为“大的国家的工匠”。“大”字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应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使命,二是要有心系国家的大情怀、大格局。
B.我国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政策引导的不够,还有高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因而解决此问题应该多方面努力。
C.我国的GDP超过许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但与经济规模很不相称的是,寿命在两百年以上的企业却远少于日、德,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能有效传承。
D.“工匠精神”既包含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也包含态度层面的严谨、细致、专注、负责,还包括精神层面的爱岗敬业、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小题3】从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在人才供求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请概括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队了。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儿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就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过后秦山才知道,方歌请求调离师部文工团,来到了秦山所在的团,当了宣传干事。 

方歌也几次到秦山这个营收集垦荒的先进事迹。她还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把垦荒的故事编成歌曲、快板。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教导员说:秦山,你别掉队,起来吧。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教导员说:你这家伙,我就知道你不会掉队。

过后,秦山说他像是做了一个梦。他睁开眼,看见很多脸,随即,他的目光停留在方歌的脸上。方歌的脸如同一轮圆月,明净净地悬在空中,像水洗过一般,还沾着水珠。

秦山说:水,渴死我了,咋回事?

教导员说:方歌把你唱活了。

秋天,收获了玉米。团长主持了婚礼。秦山方歌入了洞房——一个地窝子。方歌说起大沙暴,她说,当时,我就想最后一次给你唱歌。

秦山说:战争年代我都死不了,我命大,能这么轻易掉队?我就等你来唱歌呢。 

方歌说:你别耍嘴皮子了。

多年后,秦山已是农场的副团长,他的步子总像是踏着歌曲的节奏。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D.小说结尾含蓄有味地交待故事的结局,让读者感受到秦山享受着革命爱情带来的幸福,笔调轻松,色彩明媚。
【小题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