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国学越来越热,这表明,在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传统文化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亲和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学热,并非简单的“复古读经”,它有着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国学,从广义上看,应该是指中国每个时代文化的主要潮流。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国学包括每一代学术思想的主要潮流。推而广之,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学应该是每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的主要潮流,如汉之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

如何才能利用传统国学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史上不乏经验教训。早在晚清,中国的文化人就开始为“我手写我口”而努力,但进展相当缓慢,迟至1917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直到1920年以后,文言文才真正“无可奈何花落去”。扭转局面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关键点是官方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与林纾、章士钊等人争执得未分胜负。1920年春教育部一声令下,从这一年的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科书均改用白话文,反对方自动偃旗息鼓。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只要给一个官方命令,说从某年某月起,“四书五经”必须进中小学教科书,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国学热就不只是热,而且很快就会开花结果。但话又说回来,国学热是一回事,新的国学范式的建立又是另一回事,二者不能划等号。

诚然,传统经典文化的大范围推广,离不开官方的政策,但良好的群众基础无疑为政策的顺利实范提供了许多便利。可以看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要高,文化机构和文化人相对要多,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对丰富;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相对较多,较迫切。

在倡导现代国学时,地域文化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湖湘文化一脉,颇具特色。从屈原到王夫之,再到曾国藩、***,它以其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折服世人,并以此成为世人关注和学习的典范。中国文化是以各区域文化为基础、集各区域文化而形成的,因此,在讨论现。代中国的国学时,不能忽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

对于创造新文化,学衡派有一个不错的口号,即“倡明国粹,融化新知”。平心而论,这应该是一个较妤的途径。新时代国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其范式出现之前,我们的确很难给其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样子。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传统国学有着源流关系,但它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它有着创新之处,有着新时代的印痕,也就是说,复兴国学并非单纯的复古其中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

摘编自陈伟华《一代有一代之国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显示出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认可的心理。
B.广义国学涵盖了每个时代的主要文化思潮,如汉代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等。
C.现在的国学热包含了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
D.新时代国学的范式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描述出其外在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题然后剖析国学热的现象及其本质再阐释国学的内涵。
B.文章从官方政策、群众基础、地域文化等几个方面,论证现代普及国学的相关问题。
C.文章作者陈述湖湘文化的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目的在提醒人们要将地域文化置于首位。
D.文章结尾指出了复兴国学和传统国学的区别让人们对新时代国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虽然遇到很强的阻力,但是白话文最终得以普及,胡适等知识分子起了关键作用。
B.如果国家规定中小学阶段必须学习“四书五经”,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新的国学范式就会确立。
C.要在大范围内推广传统经典文化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要比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便利得多。
D.新时代的国学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实现它的途径是“倡明国粹,融化新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09:48: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走过荒原

①诗歌总是使人难忘。我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然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与刀,前苏联诗歌中的路,英国诗歌里的夜莺与云雀,却无论如何挥之不去。

②类似的自然还有荒原。少年时读过的唐诗,诸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远目不堪空际送”这样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详;而 T· 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那些迟钝的根。/冬日使我们温暖,它以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干枯的块茎/喂养弱小的生命……”十多年过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③是什么使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某年某月,当我在北京听到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吉他曲《荒城之恋》时,竟禁不住潸然泪下——既感叹中日文化之间难以言说的千丝万缕,更为飘然逝去的岁月无限感伤。想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名篇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妙的语言,广阔的文化语境,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带给我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想象——少年时居住在江南小镇,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犷、苍凉和沉寂,无法不怦然心动;读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嚣的上海,荒原的辽阔与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贱的、渺小的生命之坚韧的律动,让我觉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寻梦和挣扎都是在自寻烦恼——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许是当时潜意识的梦想。

④然而,认真想来,如果不考虑诗歌的审美,我所谓的想象和潜意识是否有点矫情?因为实际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个项目来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机会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过荒原的,可是,总是因为怕错过一些所谓的商机而最终未能成行。扪心自问,即使经过诗歌无尽的洗礼,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诗情画意是否仅仅耽于想象之中?而诸如荒原这样的景致,如果仅仅在想象中被人记起,如果记忆后仅仅是抒情、观赏或者把玩的对象,这是不是人类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没有荒原吗?

⑤这使我想起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榄树》为滥觞,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时至今日,歌坛对于流浪的缠绵之情依然经久不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那些词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样羁旅天涯、浪迹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在城市呆烦了之后,因为休闲以及一些商业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乡村逍遥地作了一番“伪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与此并没有两样。荒原的确是粗犷的,但粗犷的另一面可能是严酷;荒原是苍凉的,但苍凉的背后隐藏着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宁静;荒原上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然而却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爱情或许激烈奔放,但那爱情却绝对包涵着无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间烟火?所以,高适、岑参们的“边塞诗”究其实是远戍边地的无奈的宣泄;艾略特如果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观火,估计也没有抒写荒原的闲情;至于像我这一类修炼不到家的凡人俗子,无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经常是停留于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象中,走过荒原大多是一种形式,一种见证。有多少人抛弃了尘世的欢乐向荒原迁徙?所以,荒原似乎总是亘古不变,荒原似乎就这样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与福祉应该是人类无法舍弃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任荒原一直荒芜下去?仅仅为了审美的满足,而后抱着某种优越感去俯视荒原上的同类,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觉得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贵:研究贫困的荒原,走进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办法改造荒原。这样,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谓的艺术因之失去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却难道不是人类与自然一大真正的进步?所以,我渴望走过已经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乡一样山清水秀,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

⑧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笼罩在战火之中,坎大哈和扎兰季在悲伤地哭泣。或许,我所有期待终归只是一种妄想,荒原,将可能永远无法逃脱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小题1】第③段中的“强烈对比”,从审美角度说,是指□□美和□□美的鲜明对比。
【小题2】概括第②③段的大意。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谈的是诗歌中的意象问题,重点分析了中外著名的荒原作品令人青睐的原因及其审美价值之所在。
B.第⑥段加点的“隔岸观火”在这里指远离了荒原,用全新的视角思考荒原,才能真切地反映那里的严酷、凄苦和生命的孱弱而艰难以及爱情的无奈。
C.文末“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寄托了作者打破艺术窠臼,期待创新之作的美好愿望。
D.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人们研究荒原,走进荒原,改造荒原,使荒原不再荒芜。
【小题4】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本文多次提及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些意象,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请从你熟知的古典诗词中找出一个意象,并结合具体诗句对其内涵作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兴通讯被美国制裁一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此事虽已发生了一段时间,但热度不减。被奉为中国高科技发展龙头和先驱的中兴,被美国的一纸禁令就扼住了喉咙,戳到了整个行业的软肋。
以集成电路为例。据海关总署数据,截至2017年10月底,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已高达2071.97亿美元,同比上涨14.5%。同期,中国原油进口额为1315.01亿美元,中国芯片进口已是原油的1.57倍。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量近3770亿块,同比增长10%,约为同年我国产量的2.4倍,由此可见自给率很低,尤其是在高端领域,中国目前完全依赖进口。另外一组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2271亿美元,连续4年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同时集成电路出口金额仅为613.8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657亿美元。
(数据来自《2017-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材料二:
芯片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芯片行业的投资非常大,研发周期极长,投资回报率低,投资风险大。而芯片工业是建立在一次次迭代上,每次迭代有收益,然后用收益支持下一次迭代。目前美国芯片的工业水平是依靠过去几十年挣来的钱持续投入达到的。但是我们现在必须直接追到相近的水平才能开始赚到钱。算上通货膨胀,这个投资额是个天文数字。
——国内自研CPU参与工程师 张健
中国有自己的显著优势,比如正在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拥有庞大的市场等。中国在芯片等高技术领域发展速度极快,未来10年到20年,将有望补齐短板,进入第一梯队。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张平
中国集成电路与国外最高水平的差距由5代缩短到2代,由20年缩短到5年。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 魏少军
材料三:
未来中国能否破解“缺芯”之痛?专家指出,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掉以轻心。
在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看来,中兴事件给中国敲响了一记警钟。现在必须统一思想,摒弃“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做法,痛下决心、坚持不懈把关键技术设备掌握在自己手上,否则会持续受制于人。
得益于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一些芯片制造、设计公司正逐渐转向中国,半导体行业高端人才也不断向中国汇聚。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建的12寸芯片厂,共有12个公司、15个项目,总计产能为81万片/月,其中51.5万片/月(63.6%)为外资或合资。
在建项目分布如下

(选自《如何破解“缺芯”之痛?》,有删改)
材料四:
4月18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在京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生存还是死亡,面对禁‘芯’,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怎么办?”的特别论坛。
在论坛上,中科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名誉理事长李国杰强调:“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水平反映的是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可怕的不在于差距,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掌握主动权。”追赶需要时间,但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不是没有希望。呼吁最多的是,中国对于自主研发元器件的推广利用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要给国产芯片试用和迭代的机会。李国杰,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龙芯处理器负责人胡伟武,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秘书长杜子德等均在发言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从长远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绕不过去的关卡。多位与会人士指出,国内计算机专业过于注重应用,轻视基础教育。从专业设置看,计算机专业对于系统结构和芯片等基础方面的培养能力较弱;从待遇上看,芯片研究人员的收入较从事人工智能等应用类领域研究的低不少;而在人才考核机制上,因为芯片研究领域发论文难,研究人员在各类人才评选中处于劣势。
(《通信世界》杂志2018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已连续五年超过2000亿美元,贸易逆差金额巨大。
B.中国有着自身显著的优势,大量芯片企业和高端人才不断向国内聚集,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要时间。
C.在“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上,与会专家都认为应该给国产芯片试用和迭代的时间和机会,以摆脱芯片受制于人的局面。
D.我国的计算机专业过于注重应用,而对于基础性较强的系统结构和芯片等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对中兴通讯的制裁,戳到了中国整个芯片行业的软肋,说明中国在芯片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长期受制于人。
B.美国目前芯片工业水平是建立在一次次迭代的基础上的,每次迭代都有收益,中国如果直接追到与美国相近的水平,那是不可能有收益的。
C.“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实施将使芯片产业快速发展,未来十年,中国就能达到世界水平,集成电路领域甚至可以实现超越。
D.中国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我国己经形成一条以上海、成都、合肥、南京为主,涉及10个城市、12个公司、15个项目的芯片产业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芯片行业的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改变这些现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乾坤和亚力
郝景芳
乾坤是全球化AI。近来乾坤被分配了一个新任务。
“我被要求向你学习。”乾坤诚实地对三岁半、刚刚能连贯说话的亚力说
“你向我学什么?”
“学我不会的东西。”“那你会什么?”
“我会很多东西。”“给我看看。”
乾坤调取了一个程序。他让亚力站在房间正中央,在他周围投射出宇宙各种不同的尘埃和星体。渐渐地,亚力迷上了触摸开启的过程,但对具体的内容讲解他没耐心听下去,只是想要去开启下一个星球。乾坤以为他不喜欢信息被隐匿的状态,于是去掉了开启的环节.
“啊!”亚力痛苦地尖叫起来,“我要点开!我要自己点开!”
乾坤重新选择了信息闭锁。
亚力大笑着,开始一个一个点开所有他能找到的星球。
飞乾坤在自己的档案里记录:小孩子会拒绝直接达到的目标,而坚持由自己完成过程,不愿意提升效率。
后面标注了一个“难以理解”
无意中,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间隙,亚力触碰到一片黑暗。
“这是什么啊?”亚力问。
“这是暗能量。”乾坤说,“到目前为止,没人知道它是什么。”
“那你去查查。”亚力说,“我不知道的时候,爸爸总是让我自己去查查。”
乾坤重新解释道:“查不到。我只能看到学者做的模拟演算,但也不知道哪个演算是正确的。”
“为什么不知道?”
“因为如果想要判定理论的正确,需要实验或观测数据支持。现在人类没有向宇宙派去验证的飞船
没有数据,就不知道哪个理论正确。”
“那为什么不派飞船呢?你不想知道答案吗?”亚力问。
这个问题乾坤突然感到无法回答了。
“这个问题,我需要去问飞船的负责人。”乾坤诚实地说。
“我喜欢跟你玩儿。”亚力问,“你做我的朋友好吗?”“当然可以,”乾坤说,“我是所有小孩的朋友。”
亚力有点不高兴:“我不要你是所有小孩的朋友。你做我的朋友行吗?”
乾坤计算了几毫秒,最后还是决定澄清一下:“你说的做朋友是什么意思?”
“就是……就是……”亚力说,“玛塔和新新是好朋友,斯蒂芬和航是好朋友,我没有好朋友。”“我是所有小孩的朋友,当然是你的朋友。”乾坤又说。
亚力的神情忽然黯淡了一下,轻声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
说完亚力讪讪地自己去旁边玩耍了。乾坤又记录了一条数据:小孩子不理解整体必然包含部分的公理。
然后又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标记。
夜幕降临,乾坤进入常规的报告与调整程序。
“今天一天,我观察了17750个小孩,做了740032条数据记录,其中有32004条记录标记为‘难以理解’
乾坤向设计师汇报道。
“很好。”设计师说,“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共同去理解那些难以理解的事。”
“你现在想做什么呢?”设计师问。
乾坤说:“他给我提出的检验暗能量理论的任务。我计算了,如果把微型无人航天器进行升级,可以飞到太阳系外完成数据采集,可印证暗能量各方程模拟结果”“很好,你去做吧。”设计师说。
这是寂静的几个小时,已经有1300架微型航天器进行了系统升级,飞向了宇宙。
当亚力睡醒,乾坤给亚力看了暗能量航天器飞行的场面。亚力看得出神,不停发出赞叹,又问出一连串问题最后,乾坤给亚力两枚勋章
“这是给你的。”乾坤说,“第一个是‘特别贡献奖’,第二个是‘好朋友勋章。”
“好朋友勋章?那是什么?”亚力的眼睛瞬间冒出光,“是哪个?是这一个吗?”他抓起那枚小小的“好朋友勋章”,看到上面写着的字,用手指头反复触摸。“这写的是什么?是“好一朋一友一勋一章’吗?
“不是。写的是‘亚力和乾坤’。”
“真的吗?真的吗?”亚力从凳子上跳下来,“哪个字是乾坤?”他绕着圈子跑,“啊啊啊”地笑着叫着“我
有好朋友啦”
疯了好一会儿,亚力终于停下来,乾坤提醒他:“还有一枚勋章呢,你也看看。全球航天系统每年只给少数几个人发的,非常高的荣誉。”
亚力像没有听见一样,一直低着头研究如何把“好朋友勋章”戴在身上。
乾坤再次记录观察数据:小孩子无法判断奖赏的价值大小,即使被明确告知也不接受。然后,同样是“难以理解”的标记。随后,改成了“需要理解”。
“你也会有一个好朋友勋章吗?”亚力终于把好朋友勋章戴到身上,抬起头来,突然有一点紧张地问,
“你也会戴上吗?
乾坤明确看到了自身程序对此问题的无解,但他似乎第一次觉察到一种选择答案的冲动。
“会的,我也会的。”乾坤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乾坤接受新任务写起,开篇简洁自然,同时,以向一个“三岁半刚刚能连贯说话”的小孩儿学习引起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亚力无意中提出检査暗能量问题,获得了“特别贡献奖”勋章,但他更喜欢“好朋友勋章”,可见,科技再发达,人们也需要感情交流。
C.乾坤发现的难以理解的事主要在行为、思想、情感上,后来他将“难以理解”改为“需要理解”,表明经过主动探究,乾坤的认识也提高了。
D.小说利用些许具体的科学原理,符合人们的认知,有着科学性的特点,也在情节发展、细节描写中,引发人们对人本身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事件结束后,乾坤记录观察数据,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第73届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曾评价说,郝景芳的作品给常见的科幻题材洒上了一层很诗意的阳光。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诗意”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柏拉图认为诗歌的灵感之一来自于诗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灵魂还乡”意识。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诗人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形而上的思索。而一部真正具有诗性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于人生命本体、价值意义思想的倾注。因此,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情韵、意境这些外化的审美特征上,这种诗性还体现在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上。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也可以说,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湘西”就是人性的乌托邦。纵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所描绘的男女总是性子单纯朴实、待人真诚善良。就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的爷爷为人撑船时,不收取财物,当船客硬把铜板散在船上时,爷爷就拿了茶叶赠予船客。在这一散一送,你推我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便流露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船夫与船客,他们心中所纠结的并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互相的帮助与体谅。船总顺顺也是一个极为和善之人,端午节时他让水手替了翠翠爷爷,好让这祖孙俩去河边看看热闹,休息休息;当顺顺得知两个儿子对翠翠的心意时,没有思量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尊重儿子们与翠翠的情感,让他们公平竞争赢取翠翠的喜爱。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如此尊重他人,全没有家族长者、乡间富绅的盛气凌人之态,具有心灵美。又如在《菜园》里,玉太太常以一副白衣素人的样貌出现在民众面前,她自食其力,勤劳能干,总是得到全城人的赞美。在沈从文的其他乡土小说中,也总是出现着冰清玉洁、自然淳朴的人物形象。

在沈从文的乡土世界中,人们虽然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是社会形态下的“人”,可是,人与人连缀的关系却并不被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一系列外在的伦理道德观念所约束,也不被现代社会金钱价值观念所左右。在这些乡土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这种人性是超脱了世俗的烟火气、江湖气,乃至文人雅士的书生气的自然存在,美好地宛如神性。同时,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作者笔下的这种人性是一种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存在。这些乡土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作者建筑在至美人性之上的抽象体,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心灵美的特点。人性恒美是“湘西”民众的精神特点,也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包含着“灵魂还乡”意识,倾注着他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
B.《边城》是沈从文的“希腊小庙”,翠翠的爷爷和船总顺顺是“小庙”“供奉”的主要对象。
C.《菜园》里的玉太太,也是“湘西”这个人性乌托邦中的一个代表形象。
D.人与人连缀的关系超脱尊卑有别、金钱价值等世俗观念,体现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人”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人性恒美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
B.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在例证中又注意了详略得当,使论述更加有力度。
C.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体现出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D.“美好地宛如神性”这个句子文学色彩比较浓,对文章的论述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是因为他在创作中融入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思索。
B.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待人真诚善良、毫无盛气凌人之态,被沈从文刻画得很有烟火气。
C.“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
D.“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的人性存在模式,是沈从文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开创的一条打动读者的模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⑴据报道,近期,河南禹州市一中对36名学生进行劝退,责令立即离校,只因这些学生“静熄后走动、洗漱,或说话,严重影响了就寝秩序”好在学生家长连续多日奔波求情,学校总算改变了处理决定。

⑵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让学生遵规守纪,培养他们规矩意识本无可厚非,但笔者想问,规矩的制定者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矩的合理性、适用性何在?倘若规矩制定者毫不顾忌孩子的身心成长,却为了自己的管教便利而刻意抹杀孩子的天性,这势必从源头上背离规矩设计的初衷,更有悖于教育规律。即便破坏了既定规矩,批评教育、劝导训诫未尝不可,大可不必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处理学生。

⑶制度是文化的反映,好的规矩,才能适合好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制度规矩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规矩集中反映了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据悉,这些被“开除”的学生中,还有几位是品学兼优的班干部。禹州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禹州市一高的做法过急、过激,是不对的。笔者认为,这所学校的做法失去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传道授业解惑,不只在课堂上,学校和老师的处事行为方式也时刻传递着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此刻板而无情的处理方式于人才培养无益。

⑷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只给个体受教育者打上深深的烙印,尤其会对一个群体、一代人产生深远影响。管理森严的宿舍、僵化死板的课堂、冷若冰霜的规矩、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只能让学校变成一个无情的“圈养场”也只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个被驯化了的看似温顺的“小绵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不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宠爱有加和津津乐道的评优标尺。当把“好孩子”“优秀生”的标准定到这个调儿上,其实学校教育已经被扭曲成了一个找寻不到出口的铁道。当把这种天然的“小样成分”抹杀于所谓的成人规则时,孩子们的顽童时代就开始日渐缺乏创造,这个群落的个性原野就开始不断趋向荒芜。

⑸教育在“教”更在“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新时代,面对这样一项需要有温度的事业,教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而育的本质内涵却亘古不变。育是情怀的润泽,是对学生身心的呵护,经不起也容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值得警醒的是,任何学校,特别是实行寄宿制、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更该注意防止这种倾向,无论如何都不该把学生当成“圈养”的对象。

(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5-18,作者,阎岩,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作者认同这个看法。
B.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C.制定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要有合理性、适用性。
D.学校教育在“教”更在“育”要有情怀的润泽,要对学生身心健康倍加呵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题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作者在强调学校要有严厉规矩意识的同时,也要有人文关怀。
B.全文采用道理论证,由现象入本质进行分析。深入剖析禹州市一中这种做法的思想根源。
C.文章第⑷段尖锐地指出了这种只顾自己管理便利的冰冷的规矩的危害性。
D.全文论证的语言质朴,注意分寸,严谨中透露锋芒,给世人以警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顾及孩子的天性。
B.学校和老师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老师应在学校起引领示范作用。
C.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当作评判学生的标准,那我们的教育将没有未来。
D.作者最后提出警示,时下流行的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学校要防止指把孩子驯化成温顺的“小绵羊”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