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衍生玩偶,或者是由设计师独立造型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并没有标注款式,买到哪一款、会不会买到同款都是随机的。一般盲盒都会成系列售卖,每个系列有12个左右的款式,每个盲盒内装一款,款式之间的动作、表情、服装都有细微变动,以便提升产品复购率。盲盒的单价不算高,一般在39一69元之间。盲盒的系列多,新品不断;且每个系列中有“隐藏款”和“限量版”,很多时候,你即使一次性买了一大箱,也不一定能买到心仪款。

很多电商纷纷借鉴盲盒的营销逻辑,比如服装电商在用户完成个人偏好信息调查问卷后,通过算法、搭配师意见给出5套服饰组合寄给用户,而用户在打开前,不会知道里面有什么。不少手游也模仿这种营销策略,设置一系列游戏道具卡供玩家随机抽取。

——(摘编自《盲盒经济》,“新浪财经”2019年9月16日)

材料二:

“萌”“酷”“小而美”“有趣”是当下年轻消费者消费的关键词,盲盒中的玩偶类型不同,但大多满足这些特点。基于动漫、影视的玩偶,多保存有原角色的服装、造型、动作等特点,吸引的大多是抱有情怀的粉丝;而设计师设计的玩偶,则以新颖造型吸引年轻人。在这基础上,盲盒“你不拆开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式”的包装方式也增添了许多卖点。此外,商家也设计了一些情感体验消费预期,诸如用户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期待、满足、惊喜、失落等情感,以便俘获消费者,产生娱乐化效果。这些情感还可以“传染”,在微博、视频网站搜索盲盒,会发现不少拆盲盒的视频,播放量可观。消费者们会好奇别人到底“开”到了什么。盲盒因此俨然成了社交产品,盲盒爱好者们会组建交流群,彼此分享买到了什么盲盒,拆到了什么造型的玩偶,或互相交换、交易彼此拆盲盒获得的玩偶。

世界上销量最高的盲盒产品一日本的Sonny  Angel,其形象是一个不同造型的大眼小天使。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已经发行了600个不同造型的Sonny  Angel。

——(摘编自毛晓敏《年轻人到底能从盲盒中得到什么?》2019年7月23日)

材料三:

包括上游的设计、中游的零售、下游的二手交易和玩偶改装,盲盒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产业链,且市场空间巨大。那些受影视动漫文化熏陶的年轻人,有相对较强的购买力,能够撑起这庞大的盲盒经济。

盲盒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会刺激重复购买,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如果从纯市场的角度看,买卖双方自由交易,并无不妥。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留意。首先,盲盒成瘾说到底也是源于赌徒心理,相对彩票行业,它是个信息高度不透明、极不对称的行业。售卖盲盒的商家,是否放大了“中奖”概率,变相诱导购买?那些经典、限量款的真实“中奖”率会不会低于宣传,留下消费陷阱?另一方面,盲盒经济带火了二手交易,一些拆出来的经典、限量款玩偶,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价格暴涨,溢价甚至达到三四十倍。这种火爆的行情,到底是真实供需关系的结果,还是有商家投机炒作的因素,对盲盒玩家来说会很难判断。不久前,炒鞋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它和盲盒经济相似的地方在于,价格不断飙升的鞋子和玩偶,都是基于收藏的文化潮流。那么炒鞋所存在的一些乱象,比如中间商刻意购买囤货、人为制造稀缺性误导消费者,同样可能在盲盒的二手交易市场上演。

——(摘编自《比炒鞋还疯狂,“盲盒”炒作别盲目》,《人民日报》2019年9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盲盒”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盲盒所装玩偶通常衍生于动漫、影视作品形象,较大程度保留原形象特点;也可以由设计师独立设计,设计上追求精美和新颗。
B.盲盒外包装不标注样式,单价一般在几十元,常以系列的形式出售,推陈出新快,使得消费者购买到的每一个盲盒都是不同的。
C.盲盒源于日本的Sonny  Angel,这个大眼小天使自2005年以来,已发行了600个不同造型,它是世界上销量最高的盲盒产品。
D.盲盒已发展细分出多个产业,形成了一条从设计、零售到二手交易的完整产业链,规模庞大,并全面改变了电商、游戏等领域的销售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拆盲盒的战果、于爱好者交流群中彼此分享、交换、交易,这说明商品性质的盲盒己具备了社交产品的特性。
B.盲盒销售中信息高度不透明、买卖双方信息极不对称,所以相比于彩票行业,它存在着很大的消费欺诈的可能,盲盒经济有待规范。
C.受影视动漫文化影响的年轻消费群体的购买力,直接刺激了盲盒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二手交易市场的火爆,也引发了更多投机者的加入。
D.无论是炒盲盒还是炒鞋,固然有市场供需的影响,但实际上更可能是倒卖者或商家的炒作手段,盲盒玩家存在着落入消费陷阱的危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盲盒销售成功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09:5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摩擦运动产生的微小能量收集起来能不能发电?王中林教授的回答是“能”。2011年,王中林教授发现表面上修饰着纳米结构的塑料薄膜,互相摩擦就有静电产生,而且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压电流是过去用压电产生的几十倍。基于这样的发现,王中林团队研制出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在2014年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了五个数量级。
从2006年开始,王中林团队先后发明了压电式纳米发电机、热势纳米发电机、混合型纳米发电机、摩擦纳米发电机,用单根氧化锌纳米线实现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此外,美国另一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联合开发一种能从汽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中收获能量的纳米发电机,将车辆的燃油效率提高10%。而中科院纳米能源所2014年也成功研制出旋转型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了恒定电源的输出。
纳米发电机可以收集机械能,如人体运动、肌肉收缩等所产生的能量;还可收集震动能和流体能量,如声波和超声波产生的能量;体液流动、血液流动和动脉收缩产生的能量。然后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电能,提供给纳米器件。
纳米发电机在生物医学、军事、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例如:每个人的衣服、鞋子里放置这样的电源,肢体运动时就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身上携带的电子设备(包括MP3、手机等)提供能量。还可用来植入皮下,利用肌肉活动来供电,不需要更换电池,就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脏活动。甚至可应用到安保方面,将传感器安装到门把手上、地面上、屋子里,有人触碰上就可产生信号,实现报警或启动监视状态。
目前,纳米发电机可以预想的主要有三大应用领域:第一大领域是移动通讯、移动能源,也就是逐渐流行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第二个应用是自驱动的传感,包括健康监测、物联网、环境监测方面等等。第三大领域则较为长远,利用大能源发电。比如现有的风力发电机,体积庞大,风力太小带动不起来。而利用纳米发电技术,在一堵墙上做出蜂窝状的小洞,只要有风就可以发电,也就是说,纳米发电机具有大规模收集和转化自然界中机械能的潜力,有望成为绿色能源供给的全新途径。
和传统的电磁发电机相比,纳米发电机具有诸多优势。例如,摩擦发电机由薄膜高分子材料和薄膜电极材料制成,具有极轻的重量和极小的体积,特别适合于为小型电器提供电能;摩擦发电机的制作材料均为大规模工业化原料,其结构简单,制作成型简便,制作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发电技术,为其广泛应用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取材于《可收集摩擦发电的纳米发电机》)
【小题1】根据“材料”,下面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11年,王中林团队发明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五个数量级。
B.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收集摩擦运动中产生的能量,来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
C.纳米发电机可收集机械能、震动能、流体能等一切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D.纳米发电机一旦装上电池后,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为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对“纳米发电机应用性”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泛B.永久C.便捷D.绿色
【小题3】根据“材料”,与传统电磁发电机相比,不属于纳米发电机优势的一项是
A.摩擦发电B.体积小、重量轻
C.适合为电器提供电能D.制作成型简便,成本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二: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三: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材料四: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小题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德治”传统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朱熹从人心的角度解释德治。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通过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与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不无关联。

德治思想从确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礼法并治、德主刑辅”的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当今社会,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否定“以德治国”。古代社会提倡德治并非不讲法治,而是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我们要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为“依法治国”打下“以德治国”的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选自2015年4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德治思想”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治思想在孔子看来,就是要以礼乐为核心治理国家,突出教化的作用,达到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B.“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要求敬德、勤政爱民,以祈求上天佑护,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
C.德治思想提倡“明德慎罚”,就是不专以刑杀立威,主张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起来,先教后罚,以刑辅德。
D.德治思想最早出现于尧舜时期,《诗经》《尚书》中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思想的诗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陆贾强调“治以道德为上”,他们都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进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
B.董仲舒主张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不能只靠刑罚手段治理国家,使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C.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深受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实现了天下大治。
D.在宋代理学形成时期,朱熹制定了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德治思想打上了理学烙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周孔之教”重要组成部分的德治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大大深化了其内涵。
B.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太宗“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等治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宋代理学家借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倡导教化,整肃人心,对后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意识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D.古代社会所提倡的“加强教化,礼法并用,宽猛相济”的主张,对于当今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对城市社会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对文明多样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多样性本身的结构、本质、转换;另一方面,在揭示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从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角度,具体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共同性,揭示城市社会作为地方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特点、趋势和走向。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就产生了城市,城市与文明共生。
B.能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C.文明多样性体现为管理、宗教等功能在城市或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D.韦伯和帕克都认同文明的多样性是城市的特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为前提,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论证文明多样性。
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详细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C.文章探讨城市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后,指出文明共同性是发展的必然。
D.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等因素共存,城市文化就会兴盛。
B.如果考察成功城市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式微,城市就会淡出,城市文化也随之消亡。
C.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明共同性的历史。
D.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多样性、共同性及特点、趋势和走向,是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当消费者权益被侵害,哪怕更占理,也只能通过大闹的方式去解决?“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让人们感受到汽车维权的无奈。这一事件,让一个陌生词汇“PDI”进入了大众视野。“PDI”检测,全称叫“乘用车新车售前检查”。2017年制定的《乘用车新车售前检查服务指引》规定了新车交付消费者时,应向消费者提供乘用车新车“PDI”检查表,同时还规定了11条必须告知消费者的重大问题情形。但其中也隐含了一个“后门”——如果修复费用未超过5%的问题,则可以不告知消费者。

奔驰车主与奔驰达成和解,不仅退换成功,还获得了其他补偿。有人认为车主其实已经很幸运了,根据汽车三包规定,退换车辆的条件极其严苛——“家用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消费者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负责免费更换或退货。”而这辆奔驰车是机油泄漏,按规定,车是不能退的。中消协表示,交付合格产品是经营者的合同义务,三包规定是后合同义务,两者不应混同。一些经营者向消费者交付不合格车辆,却以汽车三包规定为由拒绝承担退货责任或相应赔偿责任,有违法律规定。

这一事件中的15000元金融服务费也成为焦点。早在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的汽车投诉分析中,就涉及金融服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经营者强制消费者在购车时必须在本店购买保险,强制贷款购车的消费者缴纳金融服务费等;汽车经销商规定车主在按揭还贷期间,每年必须在店内续保,否则押金不予退还;宣传零费率车贷,却收取按揭手续费,导致购车纠纷。虽然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但当前汽车销售服务中,强制消费者购买保险、缴纳续保押金或续保保证金等问题较为普遍,有些经销商代办业务在未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多收上牌费,还不开具发票,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材料二:


图1消费者汽车投诉问题分布

图2 消费者汽车投诉主要售后问题

摘自 《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

材料三:

在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有瑕疵汽车被称为“柠檬”,从表皮很难看出柠檬的质量,而发现变质柠檬时,肯定是在买方将柠檬买回家去、且因已经切开柠檬而无法恢复原状要求重新选换的时候。这与那些有瑕疵的汽车一样,一旦开出店门,就很难说清楚瑕疵是原有还是使用不当,买方只能从表面来判断车况,而卖方对车况却了解更多。为此,美国专门制定了保护汽车消费者的所谓“柠檬法”。现在,“柠檬法”已经被适用于许多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产品如电脑等电器的销售中。按照“柠檬法”的规定,消费者在新车购买之后的特定期限内(百天以上或数万公里,各州期限不尽相同),如果发现重大瑕疵、维修2次难以修复;其他瑕疵、维修4次难以修复;或不论何种瑕疵、30天难以修复,就必须更换新车——以期限来平衡信息不对称。中国的“柠檬法”,应该早日创设。

摘编自《保护汽车消费者正当权益还要靠法》

【小题1】下列关于“柠檬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汽车质量无法简单地从车的表面情况判断,卖方与买方对车况的了解程度是不相等的,“柠檬法”就是为了平衡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制定的。
B.按照“柠檬法”规定,如果消费者在新车购买之后的特定时间内发现汽车有重大瑕疵,维修两次还难以修复,汽车生产者或销售商就必须为消费者更换新车。
C.美国的“柠檬法”是为了保护汽车消费者制定的,它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目前已适用于其他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产品如电脑等电器的销售中。
D.摆脱维权靠嗓门的解决问题方式,还要靠法律,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制定的“柠檬法”,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乘用车新车售前检查服务指引》规定的应向消费者提供的“PDI”检查表,规定了11条必须告知消费者的重大问题情形,但其中也隐含了一个“后门”。
B.如果交付的产品不合格,即使产品在规定期限内出现除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之外的问题,销售者也不可以拒绝承担退货责任或相应赔偿责任。
C.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的汽车投诉分析就已经关注到了汽车行业存在的金融服务问题,如部分经营者强制消费者在本店购买保险,强制消费者贷款购车以获取金融服务费。
D.据调查,2018年消费者汽车投诉问题种类繁多,涉及售后服务、合同、质量等,而大部分投诉都与经营者不履行三包义务、不履行售后承诺有关。
【小题3】汽车维权难在哪?结合材料分点概括。